“家”的样子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360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来自日本的建筑师,平时住在北京。我想跟大家谈谈我对家的理解。
  家应该是家庭的容器
  大家都知道,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很多在北京、上海工作的年轻人春节的时候回老家,可能父母的家还在,但那已经不是自己小时候住过的房子了,他们搬到了新的住宅楼里。而我现在回日本的老家,父母住的房子还是我小时候住的房子,我小时候学习用的桌子、睡的床都还在。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是一个缺少家的概念的群体,包括他们自己在城市里的家也一样。他们可能租一个比较小的房子,从早到晚一直在外面工作,晚上回家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的生活。
  家庭一直在变化,家也一直在变化,中国和日本都一样。过去我们是大家庭在一起生活,但这个情况慢慢变了,变成以小家庭为主的模式。最近情况又有了变化,现在在北京、上海、东京这些大城市,出现了一个人生活的家庭状态。
  古人的房子前面有水,后面有山,院子中间还有天井,跟大自然联系紧密。那是对自然开放、对别人开放的房子。而现在,我们的房子慢慢变成了一个个封闭的、私密的盒子。
  我认为,家跟房子不一样,房子可能就是物理的空间,可能就是我们的财产,但家不仅仅是这些,家应该是家庭的容器。
  胡同周边都是家的延伸
  我在中国待了11年,其中有7年一直住在北京的胡同里。我对家的理解,对家的概念的思考,都是从我在胡同里的生活体验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我住的地方在北京老城区的一条胡同里。房子很小,大概只有40平方米。我家对面住着一对年轻夫妇,我们中间隔着一个小院子。
  从我家走路两三分钟,可以到一个菜市场。对我来讲,这个菜市场就是我家冰箱的一部分。我家的厨房很小,但是我需要做饭的时候走几分钟就可以买回新鲜的菜。
  这样的生活方式跟美国的那种生活方式很不一样。美国人可能开车20分钟去一个很大的超市,买两个星期的菜回来,然后把所有的东西放进一个很大的冰箱。所以美国人的厨房和冰箱都很大。但是如果走几分钟路就能买到新鲜的菜,其实就不需要那么大的冰箱,也不需要那么大的厨房。
  同样的,我家的客厅也很小。有朋友来的话,我们就去附近的餐馆吃饭。
  


  工作的时候,我常常去胡同口的一家咖啡馆,那里就是我的书房。
  就这样,我家没有书房,没有健身房,厨房很小,客厅很小,但是胡同周边都是我的生活范围,都是我家的一部分,是我家的延伸。
  我在胡同里经常看到有人光着膀子走进走出。刚到北京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不穿上衣,但是后来我越来越理解这种生活方式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不是公共空间,他们觉得这是家的一部分,是他们家的客厅——为什么要在自己家里穿得正正经经的呢?
  因此我认为家应该是开放的,家应该跟城市融合在一起。城市可以引入家里,家可以延伸到城市中。
  我们的居住能否更轻松简单
  最近,我和中国的一些建筑师一起研究中国未来的家、中国未来的生活方式,我的主题是“年轻人的共享社区”。
  在日本,共享社区越来越多。比如一所房子里,上面是公共客厅、餐厅和厨房,下面那一个个白色的“盒子”,就是每个人的房间。这些房间非常小,基本上就是一张床、一个衣柜,其他什么都没有。没有洗手间,没有淋浴,没有厨房——这些都是公用的。这样的共享社区是专为年轻人建造的。
  其实这种共享社区的模式在中国也开始出现。不久前,我在上海参观了一个项目,这些房子的模式和日本的稍有不同,房间虽然也很小,但有卫生间和淋浴,只是没有厨房。楼上是个人居住的房间,楼下是大家一起吃饭、工作、看电影的地方。
  所以,日本也好,中国也好,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享社区、共享生活方式。我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可能已经不需要买车,因为有各种打车软件;可能不需要做饭,因为有各种叫外卖的App。音乐也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去买三室一厅、两室一厅?我们居住的房子能不能跟交通一样,跟吃饭、听音乐一样,更放松、更轻松、更简单呢?
  这就是空间的力量
  我認为北京的胡同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半公共家居空间,所以,我设计的未来的房子就是参照了胡同的生活方式。
  具体来讲,房子由很多个“盒子”组成。一个“盒子”里可以放下一张床,周围放一些杂物柜、书柜、衣柜,怎样组合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这个“盒子”你可以租一个,也可以租两个、三个。你可以住在一个“盒子”里,将其他两个用于办公。
  中间的“盒子”是卫生间、厨房和淋浴间,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盒子”是电梯。
  “盒子”是可以移动的,能根据需要变换场景。比如,移动几个“盒子”,就能空出一个大的广场,可以跑步、开会等。
  总的来说,我的生活空间、我的时间、我的物品都可以在这个共享社区中被共享。
  如果你对我设计的未来的房子心存怀疑,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在胡同里的家。
  因为我的房间是朝南的,所以很多邻居把他们的东西放在我的窗台上晒太阳,比如衣服、玩具、植物,等等。
  我的邻居有两个孩子,如果我在家,他们可以随便走进我的房子,玩一会儿就回去了,因为他们觉得我家也是他们的家。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公寓里,你会允许别人家的孩子随便进入你的房间吗?
  我觉得这就是设计的力量,这就是空间的力量。
  (萧 萧摘自《解放日报》2016年11月18日,吴冠英图)
其他文献
一场雨降下来,天气一下子就冷了。屋子里布满灯光,换上棉绒睡衣,質地温软如同这满屋灯光的热度。在持续不停、仿佛无尽头的冷雨之中,灯光像绿洲一样使赶路的人能停顿片刻,朴素的暖意,使孤独的路途似也有了依靠。  天亮了,天又黑,雨过天晴,抑或等来风雪交加。无论如何,总是要去经历。前方未知而遥远,人们脚步匆匆,唯恐赶不上下一个又下一个站点。但你要知道,守得住一屋灯光,暖意才得以延续。  (张建中摘自《广州日
期刊
一位摄影师提到被拍摄者的表情。他说他喜欢会动的表情。他认为意大利纺织工厂的男人们的面孔好看,因为工作这件事本身让他们充满活力。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他们没有自卑感、屈辱感,活得自在。下班去小酒馆,一口干掉一小杯葡萄酒,再投入后面的事。这种对每天的生活都很满足的人,表情总是不错。让“表情不错”的不是相貌而是活力。年岁越长,越领悟到活力的重要性,没有活力,精气神就散了,人的面部不可能好看。  他谈到一个观
期刊
曾国藩后半辈子共当了12年的总督。两江总督先后共当了10年,直隶总督两年,按照张宏杰的计算,这些年的总督生涯,他基本可以收入180万两白银。  但是曾国藩临死的时候,他的积蓄只有1.8万两,只为上述数字的1%。而且这1%,他本来是准备自己告老还乡之后用的,结果也没用上,因为他是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死的。当然,最后这1.8万两也没剩下,办丧事给花得精光。因为他临死的时候交代自己的儿子,办丧事不准收礼。 
期刊
中國人喜欢反着说话。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时,肯定是他一辈子最清醒的时刻。  我们总说看书多的人是明白人,其实这是反话,书看多了肯定糊涂。我有两个好朋友,许知远和伊伟,是我认识的人里面看书看得最多的。这么说吧,如果我想找一本讲老北京的书,我只需要给伊伟打个电话,马上就能获得一个至少有20本书的口头书目,而且还带着一两句话的简介。想知道外国人又有什么新的理论,比如世界到底是圆的、平的,还是菱形的,问许
期刊
莱昂纳德·科恩和鲍勃·迪伦是英语世界最早将流行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人。乐评人向来喜欢把两人做比较,诗人金斯堡曾说,唯一没有被迪伦思想改变的民歌手便是科恩。  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也都尊敬对方,但他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迪伦发出的是愤怒的呐喊,科恩则是无奈的叹息。  作为诗人和作家,科恩出版过13本诗集和2部小说。而作为歌手、词曲创作者,他此前发表了18张专辑,他写的歌被各路歌手翻唱,
期刊
母亲的一只眼睛看不清楚东西了,年前去医院检查时,医生说需要尽快做手术。母亲操心地里的庄稼,等到把麦子收到仓里,又种上了玉米,她才去医院。尽管花了很多钱做手术,可是母亲的视力并没有明显的好转,她仍旧看不清楚东西,医生说:“她的眼睛就这样了,手术的效果就是这样的。”  母亲的世界越來越小了,她基本上不怎么出门了,只能在家里转来转去。不过即使闭着眼睛,她也照样能熟练地找到家里的案板和菜刀,也能把风箱拉得
期刊
亨利·夏尔的家在巴黎,却在少年时被送去鲁昂上学,其中自有原因。14岁那年,他被迫退学,因为他的父亲到学校来看他,却被另一个学生家长认了出来。据说那个学生家长面色骤变,声称如果亨利·夏尔继续待在这所学校,他的孩子就必须走。  “他的爸爸是刽子手!”  实际上,不只他爸爸。亨利·夏尔的家族从17世纪开始,便在巴黎当刽子手,传了好几代,杀人如麻。每一代的家长都想让孩子转行,每一代的孩子——包括亨利·夏尔
期刊
证婚的牧师要照例问新郎:“你愿意娶她做你的妻子吗?”还要问新娘:“你接受他做你的丈夫吗?”答案自然都是“愿意”。有人认为这样的问答实在多余,因为答案可想而知,凡是答案可想而知的问题都不必问。  答案可想而知往往就省略了一问一答,双方心照不宣,凭共同的默契办事,这是一种很美的经验。这种经验在道德标准一致、思想单纯的古代社会里往往可以获得。但现代社会去“古”已远,人們观念复杂,甲心目中的“理所当然”,
期刊
阿城姓钟,生于1949年的上半年,于是自我介绍说是从近代过来的人。王朔如日中天时,用高八度的音调说:“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我以为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是极其仰慕其人。”王朔难得这么谦虚,为增加说服力,顺手将我也拖下水,“我脑子里有一个比喻,我和陈村是那种油全浮在水面上的,阿城是那种把油全撇开后只留下一汪清水的。” 
期刊
《续茶经》引《玉堂丛语》记:“愧斋陈公,性宽坦,在翰林时,夫人尝试之。会客至,公呼茶,夫人曰:‘未煮。’公曰:‘也罢。’又呼曰:‘干茶。’夫人曰:‘未买。’公曰:‘也罷。’客为捧腹,时因号‘陈也罢’。”  世人多烦恼,怕就是因个个都不肯“也罢”。  (刘 振摘自《今晚报》2016年11月24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