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人难堪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国藩后半辈子共当了12年的总督。两江总督先后共当了10年,直隶总督两年,按照张宏杰的计算,这些年的总督生涯,他基本可以收入180万两白银。
  但是曾国藩临死的时候,他的积蓄只有1.8万两,只为上述数字的1%。而且这1%,他本来是准备自己告老还乡之后用的,结果也没用上,因为他是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死的。当然,最后这1.8万两也没剩下,办丧事给花得精光。因为他临死的时候交代自己的儿子,办丧事不准收礼。
  因此严格来讲,曾国藩是一个没有留下遗产的人,除了在湘乡的一栋房子和里面的藏书。
  曾国藩一辈子都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吃饭就用一个瓦盆,见客人的时候穿着邋遢的破衣,因为他觉得没必要穿那么好。他一生穿的鞋袜衣服,都是自己的夫人和女儿亲自动手,自产自用。
  当年他的夫人在老家一听说老公当总督了,就去投奔他,希望过上好日子。没想到到安庆一看,总督衙门破烂得一塌糊涂,老妈子只有两个。这么一大家子,家务怎么操持得过来呢?于是夫人就自作主张到街上去买了一个丫鬟。
  曾国藩看见了就很生气,说咱家没必要花这个钱,有事自己做,最后逼着夫人把这个丫鬟给送人了。这不是什么廉洁,他就是觉得没必要。而且曾国藩有一个观念:不要给子孙留财物。他自己的生活也很清苦,比如说他有一个规定,“夜饭不荤”,就是说晚饭的时候不吃荤菜。
  总而言之,曾国藩对自己的道德要求非常高。但是,他对别人却不是这样。比如说同治七年(1868年),他因為调任直隶总督,要进京面圣,就随身带了2万两银子的银票,在北京就散光了,因为他要笼络京官。
  曾国藩和中国传统小人的行为作风也完全不一样。典型的小人作风是律己宽、待人严,而曾国藩正好反过来,是律己严、待人宽。
  曾国藩是一个清官,这没错,但他是一个非典型清官,因为他收礼。举个例子,他刚当上两江总督,去安庆上任的时候,地方官当然得巴结他了,给他置办公馆,送家具、被褥、细软。曾国藩一看,说不错,你们当差很谨慎,很用心,但这么多东西我不能收,我也不能全不收,我收下这七领草席就好了。
  这就是给对方台阶下,让地方官也有面子,不至于在总督大人那儿碰一鼻子灰回去。
  他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鲍超,字春霆,带领着霆字营,是湘军当中战斗力非常强的一员猛将。鲍超是个粗人,会打仗,也会抢夺战利品,很快就发财了。有一次曾国藩过生日,鲍超带着16大包的礼物就来了。曾国藩一看,带的东西还真不少,就让鲍超打开看看都有什么好东西。打开一看,金银细软、古玩字画,一大堆。
  曾国藩就说,我也不能全不收,我只收一样,但是你让我自己挑好不好?然后他挑来挑去,挑中了一顶绣花小帽,剩下的完璧归赵。请注意,他没问鲍超这钱是怎么来的,也不训导他要廉洁,他只是将鲍超礼送出营而已。
  


  再比如说,曾国藩有一个幕僚叫容闳,这个人可不得了,是中国首位留美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容闳在曾国藩的幕府里跟曾国藩商量说,一定要搞洋务运动,引进外国的机器和技术。
  曾国藩说,好,我给你6.8万两银子,你到美国去采购机器,我们自己造枪造炮。容闳揣着钱就走了。按照当时官场中的说法,只要碰了公款,这可就是美差。后来容闳回国的时候,曾国藩已经不在两江总督的任上,被调到直隶去了。但是他知道,容闳一定会来给他送礼,所以他就给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写了一封信,说容闳上门,一定会送礼,你别不收,但也别多收,只收20两银子左右的礼物就好了。
  这就是曾国藩的原则:不让他人难堪。
  (若 子摘自《中外文摘》2016年第16期,刘程民图)
其他文献
安托万·莱里斯被人们称为“反恐英雄”,但到现在他也说不准自己是否赢了这场战役。  在2015年巴黎那个响彻枪声的周五晚上,安托万·莱里斯第一次和恐怖分子相遇,并失去了自己的妻子。  该对那些用突击步枪杀死妻子的人说些什么呢?静默了三天后,他拨开眼前晃晃悠悠的午餐、尿不湿和家居服,一句话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你们休想得到我的恨。”  打开电脑,这位34岁的法国记者很快就把文字敲进了脸书账号,得
期刊
我不相信有哪一个真正的摇滚乐迷没有玩过空气吉他,正如一个古典乐迷不可能没试过在家里装作是指挥,随着音乐舞动双手一样。只不过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躲起来玩,觉得这是件很私人的事,就像淋浴的时候唱歌,公开示范肯定要被人笑掉大牙。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不只有人会当众“演奏”空气吉他,还有人把它当成一门表演艺术,办起了世界大赛,要从全球芸芸空气吉他好手中挑出佼佼者。他们觉得表演空气吉他比弹真吉他更有摇滚精神。
期刊
  
期刊
这家面向大西洋的露天餐馆,坐落于南非开普敦。  妩媚的紫薇花,在啾啾的鸟鸣声里,着了魔似的,放纵而浪漫地开了一树。海风一吹,浸在春意里的花,便大梦初醒般地徐徐掉落,纷纷扬扬,好似淡紫色的雪。  树下,有木桌、木凳。  长长的木凳上,有两个人,一男一女,长得胖圆胖圆的,肩靠肩,亲亲热热地坐在一起。  男的头发白得很彻底,银亮的光辉优雅地闪烁着;女的呢,三千烦恼丝处在“将老未老”的尴尬状态中,灰褐相杂
期刊
換一种装束,判若两种人生。这场“变形记”,颠覆了我们对社会标签定义下的人生形象的固化认知。不是人靠衣装,而是人内心的力量,让他们成功地驾驭了新的“身份”。
期刊
说起“吃”来,我们中国人是自认天下第一的,我们有八大菜系,有各种各样的神奇做菜技巧,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从2012年以来,在大江南北兴起了一股吃日本料理的风气。国内的中产阶级出入日本料理店的次数明显增多,而在北京和上海,仅在2013年一年,就增加了1300家日本料理店。这就很尴尬了,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美食大国,却被简单的日本料理“入侵”了?  再看看在国际上的认知程度。中餐虽说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
期刊
十里红妆。  会让每一个听到的女子心向往之吧。  说的是从前家底殷实人家的女子出阁,浩浩荡荡的嫁妆队列排出十里之遥。  那阵仗、那排场、那规模、那气势,多幸运的女子才能摊上啊。  重要的是那份昭告天下的不管不顾和欢天喜地、不服来比的霸气。  听奶奶说过一个“十里红妆”的故事。  说是爷爷的一个姑姑订婚后,家里请了几十个木匠,为置办嫁妆忙活了快一年。新娘子出阁那天,红木家具发送了一杠又一杠,送嫁的隊
期刊
“但愿世上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此乃旧时药店对联,几近菩萨心肠。旧时,文印社挂有“敬惜字纸”的匾額,酒家店堂内张贴对联“进门只道千杯少;出店方知一盏多”。  在传统商业伦理中,不乏为消费者考虑的善意。如今商家挂的却多是“招财进宝”之类的招牌。  (潘光贤摘自《牡丹晚报》2016年11月16日)
期刊
一场雨降下来,天气一下子就冷了。屋子里布满灯光,换上棉绒睡衣,質地温软如同这满屋灯光的热度。在持续不停、仿佛无尽头的冷雨之中,灯光像绿洲一样使赶路的人能停顿片刻,朴素的暖意,使孤独的路途似也有了依靠。  天亮了,天又黑,雨过天晴,抑或等来风雪交加。无论如何,总是要去经历。前方未知而遥远,人们脚步匆匆,唯恐赶不上下一个又下一个站点。但你要知道,守得住一屋灯光,暖意才得以延续。  (张建中摘自《广州日
期刊
一位摄影师提到被拍摄者的表情。他说他喜欢会动的表情。他认为意大利纺织工厂的男人们的面孔好看,因为工作这件事本身让他们充满活力。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他们没有自卑感、屈辱感,活得自在。下班去小酒馆,一口干掉一小杯葡萄酒,再投入后面的事。这种对每天的生活都很满足的人,表情总是不错。让“表情不错”的不是相貌而是活力。年岁越长,越领悟到活力的重要性,没有活力,精气神就散了,人的面部不可能好看。  他谈到一个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