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唱响神州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2日晚,国家大剧院里高朋满座,“《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著名艺术家演唱会”在嘹亮的歌声中拉开了帷幕,当一首充满激情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响起,一身戎装的李双江出现的舞台上时,全场掌声雷动,久久难以平息……
  
  李双江是我国著名的军旅歌唱家,他音域高亢、感情充沛,演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再见吧,妈妈!》等歌曲,脍炙人口,久唱不衰,有“一代歌王”的美誉;同时他还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先后培养出了谭晶、韩红、甘萍等一大批实力派歌手,桃李满天下,荣获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殊荣。
  
  心中有梦:弃医从艺走上歌唱路
  
  李双江1939年出生在北国冰城哈尔滨。他祖籍山东德州,当年父母因家境贫寒,闯关东来到了东北。因此他身上既有山东人的朴实憨厚,也有东北人的热情豪爽。李双江自幼聪颖好学,尤其有一副好嗓子,对唱歌非常感兴趣,7岁时便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很多歌曲,虽然声音稚嫩了些,但嗓音高亢亮丽,颇有韵味,街坊邻居们听了都说他唱得好,一位哈尔滨电台的专业人员听了他的歌声也大加赞赏,并让他到电台录了音,不久他的歌声传遍了大街小巷,冰城人都知道有这个会唱歌的小男孩。
  很快李双江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家境也不富裕,但为了他日后有个好前程,还是省吃俭用凑足学费,把他送进了学校。懂事的李双江,深知父母送自己上学不容易,因此学习十分刻苦,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同时他这个会唱歌的“小名人”,一上学就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年年都能在在省市文艺会演中为学校赢得荣誉,渐渐的李双江萌生了长大当一名歌唱家的梦想,而且这个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
  1959年,李双江高中毕业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赢得了保送进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的机会,这在大学还是精英教育的年代,非常不易。得到消息,父母和家人都为李双江高兴,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更是羡慕的不得了,夸他有出息。然而李双江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从医不是他心中的梦想。正巧这时中央音乐学院来哈尔滨招生,李双江知道后异常兴奋,想去报考,可没多久心情便冷了下来。李双江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式的中国传统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主,兄弟姐妹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凡事都得听他的。李双江深知保送学医已成定局,考音乐学院还是未知数,一旦考不上将是“鸡飞蛋打”。怎么办?一连两天李双江心绪不宁。细心的母亲发现了李双江的变化,问他有什么心事?李双江跟母亲和盘托出了自己的心愿和担心。李双江的母亲虽没什么文化,可比较开明:“你就想唱歌吗?”“是!”“那就去报名吧!”“我不敢,怕我爸不同意!”“你要是想好了,就勇敢的去报名,如果连名都不敢报,那就是零。你爸那你不用管,有我呢!”李双江没想到,在自己眼中历来温柔的母亲,竟有如此刚性的一面,对子女竟有如此的大爱。在母亲的支持下,李双江悄悄报了名。应试那天,母亲特意上街给他买了一根灌肠,并鼓励他:“孩子,放心去考吧!妈妈祝你成功!”就这样,李双江在母亲的支持下,带着她的祝福走进考场,放喉高歌,一连唱了《茫茫大草原》、《卡秋莎》等十几首歌曲,他那没经过雕琢的高音,音色明亮、华丽,一下就征服了主考老师,最终在1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被录取。
  或许是母亲做了父亲的工作,当李双江的父亲知道他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时没再说什么,只撂下一句话:“你既然自己选择了唱歌这条路,就好好努力吧!”
  
  自愿当兵,战友情铸就军旅“歌魂”
  
  1959年9月,李双江带着梦想走进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师承喻宜萱教授,开始了声乐理论和歌唱艺术的学习。来到北京,李双江顾不得欣赏一下这座古都的名胜和美景,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学业中,每天除了在浩瀚的书海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还根据老师的要求刻苦练发声,经常,一大早别的同学还没起床,他就迎着晨光开始了练习,晚上同学都休息了,他还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夜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李双江的学习成绩和演唱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成为同期同学中的佼佼者,喻宜萱、蒋英、郭淑珍等很多老师都看好李双江,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男高音演唱人才。
  寒来暑往,春秋四度,1963年,李双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上个世纪60年代,像李双江这样的中央音乐学院高材生,每年都是全国各大文艺团体争相争夺的目标,因此李双江一毕业,很多剧团就盯上了他。然而谁也没想到,李双江竟报名去了新疆军区文工团。如今谈到当年的选择,李双江这样说:“我从小就崇拜解放军,当兵一直是我的愿望,加上我毕业的时候,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边疆区,所以我一知道新疆军区文工团有分配名额,就立即报了名。” 由于李双江态度积极、坚决,学院很快满足了他的心愿,他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志愿到新疆部队工作的第一个大学生。
  为了了解兵、演好兵,日后更好的为部队官兵服务,李双江一到文工团就深入基层连队体验生活,在那里他锻炼了自己,更与指战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正是这种战友情,使他几十年来演唱时,总是充满激情。
  李双江第一个去的是驻南疆某部“二机连”。战士们知道他是文艺兵,紧张的训练、执勤之余,常常要求他唱歌,每当这时,李双江即便再累也从不拒绝,官兵们很快就喜欢上了他,他也从中体会到了充满关心、博爱、宽容,亲如兄弟般的浓浓战友情,有一件事令他至今难忘:李双江到连队时,我国还没有摆脱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饥荒,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为了支援地方,部队要求官兵每月从45斤口粮中省出15斤给受灾严重的老百姓。一下减掉三分之一口粮,这对于年轻力壮、任务繁重的小伙子们来说绝非易事,吃不饱,是战士们面对的最大难题。一天午夜,李双江站岗时,一种饥饿感突然袭来,肚子咕噜咕噜直叫。好容易挨到凌晨两点下了岗,他拔腿就往宿舍跑,想赶紧上床睡觉缓解一下,在路过炊事班的时候,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何不进去找点吃的”。于是便鬼使神差地进了厨房。谁知四处瞅了一圈什么也没找到,就在他泄气的时候,发现放油盐等调料的地方有一小罐猪油,饥肠辘辘他也顾不得那么多,连挖带抠,吃了好几口,然后才心满意足的回班里睡觉。没想到天刚亮,就出事了,连长急召昨晚站岗的战士集合,几个人站成一排后,连长也不说话,拿着手电筒便挨个照。”照了一圈后说:“李双江留下,其他人回去。”别的战士都走了后,连长问李双江:“肚子饥了?”“不饥。”“不饥干嘛偷猪油吃?”李双江闻听此言,心中一震,强装镇定的回答:“我没偷吃猪油,连长说话要有证据。”“你这家伙嘴硬得很!我让你自己瞧瞧”,说完连长把李双江拉到连部镜子前。李双江对着镜子一照,脸腾地一下红了,不想自己“作案”留下了证据,下巴和衣服领子上蹭的全是油,于是赶紧低下头向连长承认错误。李双江的话音刚落,连长一把把他拥到怀里,噙着泪花说:“双江,以后饿了到连部来找我!” 一句话感动得李双江禁不住热泪盈眶。
  几个月后,李双江结束生活体验要离开“二机连”了,连长接到通知,决定杀一头猪为李双江送行。李双江临走那天,与他非常要好的炊事班长特地做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可开饭时李双江望着香喷喷的红烧肉却吃不下,一个劲儿地问炊事班长哪去了。连长一看,冲着厨房大喊:“炊事班长,双江要走了,你还不出来送送,良心让狗吃了!”听到连长的喊声,炊事班长红着眼睛从厨房走了出来:“连长,双江要走了,我听不到他的歌声了!以后菜板一响,我会想起双江的……”
  “菜板一响,想起双江”,让李双江真切体会到了深厚的战友情!他说:“此后40多年里,每当我走上舞台,就会想起炊事班长的这句话,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为兵歌唱的激情就会如潮水般涌来”。
  在“二机连”体验生活,使李双江尝到了甜头,从此下连队成了他搜集素材,提高演唱水平的“必修课”,在新疆军区10年,李双江有5年是在基层连队中度过的,他先后体验过坦克兵、骑兵、汽车兵等诸多兵种一线官兵的生活。火热的战斗生活,深厚的战友情谊中,使他逐渐形成了热情奔放的演唱风格,李双江把它称之为自己的“歌魂”,经常骄傲地说:“我的歌从连队中来,又回到连队中去;我爱连队、爱战士;连队、战士也爱我!他们的情、他们的爱,是我歌声的灵魂,没有部队,就没有我李双江!”
  
  立足部队,歌声嘹亮唱响全国
  
  1972年对于李双江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为了迎接全军文艺汇演,新疆军区文工团决定派李双江参加在兰州举行的分片调演。李双江接到任务后深知责任重大,经过一番充分准备,精神饱满的奔赴兰州。调演中李双江演唱了《北京颂歌》、《拉着骆驼送军粮》两首歌曲,演唱中无论情与字、情与声、情与味、情与趣之间关系的处理都十分细腻,使歌声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同行,尤其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关注。李双江没有想到,正是这次演唱成了他艺术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1973年,全军文艺汇演结束不久,李双江便被调入总政歌舞团,担任了歌唱演员。
  总政歌舞团是全军规格最高,最权威的艺术团体,名家荟萃。入团后,李双江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李双江进团不久,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剧组的邀请,请他演唱片中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李双江至今还记得,当年这首歌的曲作者傅庚辰到他家找他研究怎么唱能达到最佳效果时,正好他要到火车站接从哈尔滨来的母亲,为了两不耽误时间,他便拉着傅庚辰一起去火车站,在车上边走边研究。结果到了车站一看,火车晚点五个小时。别人听说晚点都烦躁不安,李双江却高兴起来,他死磨硬泡请傅庚辰留下来,然后找了个僻静地方,一遍一遍唱给他听,五个多小时里李双江足足唱了100多遍,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把这首歌揉碎、吃透,变成了自己血管里的血,自己身上的肉。”就是凭着这股劲儿,又经过一段时间磨练,李双江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电影公映时,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的歌声,伴随着碧波荡漾的江水、翠竹繁茂的青山,展翅蓝天的雄鹰,手捧红星的冬子,持竿划排的宋大爹……的画面响起时,人们无不为歌与景的完美结合而惊叹,李双江以自己优美的歌声打动了亿万观众,人们从此记住了李双江这个名字。
  成名后的李双江,没有沉浸在掌声、鲜花和赞誉中,他时刻告诫自己:“这一切都是部队培养的结果,部队是我的源、我的本,只有更好地唱歌,才能对得起战友和人民群众的厚爱!”一切从零开始。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演唱技艺,很快演唱出《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党的阳光照祖国》、《再见吧,妈妈》、《怀念战友》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录成唱片后,带着李双江的一片真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其中《再见吧,妈妈》最打动人心、也传唱最广,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再见吧,妈妈》这首歌是1979年我军在南方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期间创作、唱响的。当年战斗打响后,李双江立即随团赶到广西、云南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在前线他和指战员们一起进战壕、钻猫耳洞,枪林弹雨中李双江深深为战士们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他找到词作家陈克正,曲作家张乃成说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很快共同创作出歌曲《再见吧,妈妈》。这首歌颂祖国、歌颂母亲的歌曲,一经李双江声情并茂的唱出,立即引起轰动,深受广大指战员喜爱,一时间前线到处都能听到《再见吧,妈妈》的哼唱声。看到战士们喜爱,李双江既高兴又感动,于是一遇到要开赴前线的部队,就在军车前为官兵们演唱,最多的一次曾一连唱了50多遍,这首歌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战士的心中。后来,一位战斗英雄曾给李双江写信:“如果敌人胆敢再来挑衅,我将再次告别亲爱的妈妈,义无反顾的重返战场,生为祖国战斗,死为党和人民献身。山茶花就是战士的英灵,年年都将开放在边疆大地上,永远为祖国母亲挡风遮雨!”1979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邓颖超在人民大会堂听了李双江演唱的《再见吧,妈妈》后,握着他的手赞扬说:“你这首歌唱的好,歌颂了祖国、歌颂了母亲,很感人!”当有人问李双江:“你为什么能把这首歌唱的如此动情?”李双江充满深情地回答:“因为这是儿子唱给妈妈的歌,战士唱给祖国的歌!”
  
  栽桃育李,声乐教育创辉煌
  
  自进入总政歌舞团那天开始,李双江就活跃在演出一线,足迹遍四海、歌声传五洲,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对于李双江的成就,总政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头。1994年,经过慎重考虑,组织决定,调李双江出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希望他能把自己热爱部队,热爱战士的情怀和高超的演唱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军旅歌手,培养出一批像他一样的部队文艺工作者。55岁接此重任,李双江深知这副担子的份量,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领导的信任,组织的期望,竭尽全力完成好任务。
  一走上音乐系主任的岗位,李双江就给自己确定了目标,要把军艺音乐系打造成“军队唯一、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音乐教育机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改革,在重视课堂教学、琴房功课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开放式教育。李双江认为,艺术院校的教学,终极目标是培养出观众喜爱的舞台表演者,如果你的“产品”上不了台,或者上了台观众不喜欢,那就是失败。基于这种认识,他创建了一个“红星音乐坛”,以举办大量音乐会、组织公开教学、进行学术研讨为基本形式,集讲坛、歌坛、论坛为一体,进行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表演实践上、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舞台上,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成了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观众成了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委,一经推出,很快起到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这套教学模式自1995年创立以来,光音乐会为就举办了近500场,其中为部队官兵演出达200多场,一批又一批学员在“红星音乐坛”得到锻炼,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李双江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全国性歌手大赛,鼓励他们在比赛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锻炼、提高自己。十几年来,李双江率队参加了很多歌坛赛事,每每都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仅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上,就摘得两次金奖、一次银奖、数次优秀奖,成为全国艺术类院校获奖最多的单位。
  15年来,李双江就是凭着这样一股热情,实现了自己上任时确立的目标,如今军艺音乐系已经成为国内外最知名的音乐人才摇篮,先后培养出了魏金栋、谭晶、甘萍、韩红、王宏伟等一大批青年歌唱家。李双江的教学改革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褒奖,“红星音乐坛”荣获了“军队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李双江也因为为军队和国家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音乐人才,被晋升为少将,并于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如今已经70岁的李双江,依然以饱满的热情为军旅音乐做着贡献,我们期望他再创辉煌!
其他文献
娱乐圈,被一些人视为名利场,许多少男少女趋之若鹜。认识了燕双双,才让我对娱乐圈有了新的感悟。  在清华大学附近的一家西式咖啡厅,一头披肩长发的燕双双坐在我的对面,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她给我的感觉一点也不陌生。  燕双双,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一位多栖艺人:表演、歌唱、主持、作词,她样样都有出色的表现,她出演过短剧《找个有钱人》、《弄假成真》、《寻找凶手》等,都市情侣剧《月亮酒吧》亦有亮丽的表演,还
期刊
中国古老的生肖文化,为你预测2009年十二生肖流年运势在农历八月份的运程走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农历七月份匆匆而过,我们即将迎接农历八月份的到来,上一期为大家评点了十二生肖在2009年农历七月份的整体运势,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本月(农历八月份)运程、运势和走向。不同属相的人在相同的年限,月份运势会有所不同,其实在相同的月份,属相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运势,为了便于了解生肖文化、将为大家分析各属相在
期刊
也许你还没有看过这部水灵灵的青春歌舞片,那么作为观赏过此片的笔者,我想说:老兄,您实在是OUT了!因为不管您是什么层次、什么身份、什么背景、什么爱好……如果没有听说过、观看过这部中国首部数字、真人实景3D歌舞青春片,那么绝对体现了您对“文化进步”失去了应有的敏感,也损失了一次以自己的方式触摸青春的机会。《乐火男孩》将以N个第一的名义载入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史册。    “第一次”的味道    歌舞片在
期刊
2009年9月28日,由著名相声演员杨议执导并主演的系列电视剧《杨光的快乐生活》第七部在天津关机。《杨光的快乐生活》是一部讲述天津老百姓快乐生活的喜剧,既贴近生活又风趣幽默,2006年一经播出,立即受到广大观众喜爱,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在一些电视台创下了收视率近20%的奇迹,以至于续集一拍再拍,杨议也因此成了圈内外公认的继“北京喜剧”、“上海喜剧”、“东北喜剧”之后迅速崛起的“津门喜剧”代表人物
期刊
2009年4月,第8届“荣誉·梦想”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本届盛典评审团大奖——华语乐坛“终身成就奖”得主是中国乡村民谣与校园民谣领域的领军人物叶佳修。从70年代末开始引领校园民谣热潮的叶佳修,30年来见证了整个华语乐坛民谣音乐的发展历程,无数歌迷从《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思念总在分手后》等叶氏经典作品开始接触到民谣音乐,被誉为“最淳朴真诚的音乐诗人”。他制作唱
期刊
牵挂你,我那遥远的小村庄  你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肥沃的土地养育我长大  秀美的山水哺育我成长  城市是农村养育的孩子  农村就是城市的故乡    城里旱了  盼你能有飘洒的春雨  城里涝了  盼你能有灿烂的娇阳  啊,盼你丰收,盼你富强  盼你快快奔小康    牵挂你,我那遥远的小村庄  那儿有我年迈的爹娘  娘的怀抱温暖我的童年  爹的臂膀扛起我的理想  城市是农村走来的孩子  农村就是城市的
期刊
作家档案——  莫美:男,本名梅国华,湖南某市市委副书记,湖南省作协会员。曾在《飞天》《青年作家》《青春》《短篇小说》《百花园》《小说族》(台湾)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作品被《读者》《微型小说选刊》转摘,并入选多个选本。目前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生活的寓言》《野味》等。小小说《路》、《三人行》被《微型小说选刊》转载,并收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微型小说三百篇》一书;《父亲画圈》被《读者》转载后收入《中国当
期刊
哑剧,顾名思义,是不说话的表演,不说话,对表演者来说,固然是一种限制,但正因为这种限制,却可以挖掘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观众观看哑剧往往担心会不解其意,其实,这纯属多虑。历史上记载的著名哑剧演员罗希于斯智胜大雄辩家西塞罗的故事,就是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不管西塞罗怎样绞尽脑汁,用不同的句型和词句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罗希于斯都能用极其令人敬佩的不同动作套路,形象地刻画出雄辩家的原意。最后,雄辩家只能
期刊
各国有很多艺术大师以自己近乎天才的创造,为这个世界奉献了目不暇接的文化盛宴,使他们的文化影响远远超过政客,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传奇。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杰出的导演  至少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把制片人兼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看作有权力的人物。在他的《辛德勒的名单》兼获几项奥斯卡奖的同一年,他的另一部电影《侏罗纪公园》又创最高票房纪录(1O亿美元),使他位居影视圈最高收入名单的榜首。斯
期刊
2009年6月26日,美国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去世。  当天下午,现代出版社总编辑臧永清和编辑们确定迈克尔·杰克逊传记的图书选题;30日,责编拿到了《杰克逊传·天堂里的太空步》样书;从7月1日起,这本新书就在网上预售;7月3日,该书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上架。  《杰克逊传·天堂里的太空步》全书共分13章,在纵向上,还原了迈克尔·杰克逊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从横向上,解读了迈克尔·杰克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