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之眼领头雁 国之重器掌舵人

来源 :科学中国人·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海之滨,某战区海上方向联合防卫作战演练激战正酣。
  “发现可疑空中目标两批3架”“发现海上可疑目标两艘”“侦获‘敌’舰载雷达信号1批”……来自陆军侦察站、空军雷达站和海军警戒机等多种平台的各类实时侦察预警信息,如潮水般涌至红军指挥大厅。全面掌握战场态势,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
  在现代化战场上,夺得制信息权至关重要,三军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知己知彼”,做到百战不殆。而这种“千里眼”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雷达。


  作为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先驱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4研究所(以下简称14所)为我国相关领域发展做出的贡献彪炳史册。
  近年来,以胡明春所长为代表的新一代14所人,更是放眼世界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沿,置身于群雄角逐的国际市场,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电子信息领域潮流,坚持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在探测感知、系统集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创新成果,当之无愧为“国之重器”。
  勇立潮头 不惧挑战
  ——让事业插上信息腾飞的翅膀
  20世纪80年代,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开始席卷全球;在此之后陆续爆发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一次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军事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改变现代战争模式,如果不掌握这一最重要的战斗力,势必要受制于人。中国,作为一个曾饱尝蹂躏之苦的发展中大国,也在积极制定自己的军事高技术发展战略,以加快我国军事技术发展的步伐。
  在这段信息技术日渐得到重视,并悄然改变世界格局的时间里,胡明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来到这里,至今已30多年。他依稀记得对14所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十分神秘,但也让自己荣誉感、责任感与日俱增的地方”。
  在整个国防军工领域,14所的地位不言而喻。作为海陆空天全领域雷达装备的提供者,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14所功勋卓著、硕果累累,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就是在这里,胡明春从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成长为理论扎实、工程经验丰富的一线产品负责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首席专家;从室主任、部主任成长为副所长、所长。在摸爬滚打、夯实积累的过程中,胡明春一步步,破蛹成蝶,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和蜕变。
  那一年,为研制某型重点雷达天线,胡明春开发了首款相控阵天线自动测试系统。他在8086PC机上用FORTRAN语言编制和调试,冰冷的冬天里,伴着机房里仅有的一台电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最终,他将半年多的测试时间缩短到一个多月,使产品的设计质量大幅度提高。
  那一年,为了不受制于他国,为了“争口气”,胡明春带领他的技术团队从技术储备开始,十年磨一剑,最终打造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雷达。
  那一年,为在国庆阅兵上完美呈现双弯曲发射面的指挥雷达,胡明春带领团队顶着夏天的高温,两个人一组将天线一个个从楼下抬至办公室楼顶,在只够容纳一个人进行操作的闷热屏蔽间进行测试,圆满完成了天线远场测试。
  …………


  在14所,胡明春給别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不怕困难。压力越大,动力越足。高难度、高挑战的项目任务接踵而来,可他总能气定神闲、从容应对。“我天生不怕难事,越难的事情,就做得越有兴趣,攻克后还觉得特别过瘾。”勇者无畏,也正是这一股子劲儿让他和团队收获了累累硕果。
  精益求精 执着创新
  ——让信息科技尽显神奇魅力
  2016年11月,珠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专业展上,来自14所的多款高精尖军用雷达强势亮相,迅速成为看点,引起热议。
  这次亮相的雷达品种颇多,其中包括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当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能够研制的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单兵就可以“拉着走”的YLC-48便携式多功能侦察雷达;除了传统的“炮兵定位”,还能担负起区域防空警戒任务的SLC-2E多功能武器定位雷达;以及两款新型反隐身预警雷达等,尽显现代高精尖科技产品的神奇魅力。这些产品的制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一代14所人的执着创新,得益于他们对产品的精益求精。


  自从进入14所工作之后,胡明春就一直兢兢业业地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他长居一线,带领团队在宽带有源相控阵天线、收发组件与微波电路、孔径综合与自适应数字阵列、相控阵天线隐身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特别是近5年来,他先后在星载成像雷达相控阵天线、机载宽带隐身有源相控阵天线、机载超宽带反隐身相控阵雷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及时攻克了我国急需的新一代军事装备的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评价,为提高我国天线与微波技术核心能力和我军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做出了突出贡献。
  立足前沿、勇于创新是胡明春工作的显著特点。凭借这些特点,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作为我国第一颗成像雷达(SAR)卫星“遥感卫星一号”有源馈电网络技术负责人,他承担了号称“皇冠上的明珠”星载收发组件的预研攻关、设计、试验和工程化工作,成功解决了高功率固态电路抗真空微放电、抗空间传导静电放电等关键技术。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核心技术——大功率收发组件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低雷达截面(RCS)天线阵面系统是我国新型战机的重大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到整机的隐身作战性能,国外对此技术严格保密,国内公认研制难度极大。胡明春作为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相控阵天线隐身技术”的负责人,深入系统研究了相控阵天线隐身的机理,从天线的模式项和结构项以及剩余项3个方面,在国内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相控阵天线隐身的技术路线,使得相控阵天线的RCS与载机的低散射载体相当,比传统的天线阵面低数百倍,为我国研制新一代隐身战机立下了赫赫战功。


  “善于抓住问题和关键技术、灵活选择技术途径;在关键时刻,总是能统筹综合理论、实验、工程及实际条件等各方面情况,做出正确的科学判断……”这是大家对胡明春做出的评价。很多人惊讶于他充沛的精力和清晰的思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进而攻坚克难。
  在一线锤炼多年,不仅赋予了胡明春精深、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赋予了他全方位的大局观和对各个领域的统筹管理能力。既深谙技术,又精通管理,他将技术和管理经验融为一体,和14所同事一起打开了工作的新局面。
  层层布局 运筹帷幄
  ——用改革实现脱胎换骨
  2016年,胡明春被任命为14所所长。虽然对14所的情况早已心中有数,但当整盘“棋”摆在面前,他依然感到了压力。
  因为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胡明春对14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产品研制任务和越来越短的产品交付周期使14所原有的产品研制、管理、保障和经营模式都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军队的需要。资源冲突越来越明显;上下游专业之间关系松散,缺乏关联;设计方案发生更改,所有环节均需人工重置……
  技术的狂飙和任务的飞涨把旧有的经验远远抛在后头,唯有创新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改革迫在眉睫,但突破口在哪里?14所似乎走到了一个亟待转型的关口,而带团队突围转型的重任,压在了以胡明春为代表的新一代14所人的身上。
  胡明春带领团队不断总结凝练,逐步形成了独有的思路。明确提出“信息创造价值”的理念,倡导构建“信息化企业”。
  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自此,在他的领导下,14所精心布局的一场信息技术“变革”徐徐开启:
  2010-2013年,先后建成结构数字化样机平台、精益设计平台、交互式终端系统、外协供应SRM系统和外协制造MES系统等,极大提高了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效率;
  2013-2015年,先后完成了有源子阵数字化厂房的建设,三维工艺系统的打造等,使得设计和生产效率再上一大台阶;
  2016-2018年,重点推进样机大楼仿真计算环境和试验验证环境建设,开展基于全数字模型的虚拟仿真和基于后台通用平台的半实物仿真等。实现了从需求分析到结合战争的产品全寿命数字化设计能力。
  借助信息化的“翅膀”,胡明春致力推行的信息化建设和改革对14所产品研制及经营管理开始产生深刻的影响并进而引发了一场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人员思想的大变革。从此,脱胎换骨、焕然新生,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以上,取得的经济效益以10亿量级计。
  虽然改革成效显著,但胡明春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立足未来,他带领14所人完成了世界一流“智慧研究所”论证,并开始为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谋局布阵。
  如果说“信息创造价值”“构建信息化企业”的理念定位是胡明春基于时代特点为14所帷幄运筹布下的一盘棋局,开展精益设计、精益制造、精益保障、精益管理等4大領域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他细心落下的“棋子”。意在将现代企业精益管理思想与复杂装备研发精细化要求相结合,以设计、制造、保障的一体化流程为主线,向“全数字、全互联、全智能”为特征的世界一流智慧研究所迈进。
  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指挥家”,在胡明春手中的指挥棒起落间一个个产品研发制造的过程环节“点石成金”:从构建设计仿真环境促进产品研发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到推进“哑铃式”的生产模式,实现对生产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的资源调度,提升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再到建立有效的装备保障体系等……
  因为在创新融合方面的出色表现,2016年14所获得两化融合创新实践奖,胡明春作为团队领头人获得两化融合十大领军人物奖。2017年,胡明春又获两化融合突出贡献奖。
  面对鲜花和掌声,这位早在风浪中学会荣辱不惊的领军人将功劳归于14所多年沉积的底蕴和全体职工的努力。
  承上启下 齐心聚力
  ——“灯塔”指引长远未来
  “14所今天的辉煌成就是靠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不断努力取得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肩负着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技术引领的使命,因此,我们应站在未来谋现在。”对于胡明春和他所带领的这支团队而言,他们所从事的是一份值得用一生去热爱和探索的事业,是工作更是使命责任所在。而坚守“电子强军、科技报国”这一光荣的使命任务,就是激励他们一代又一代人永不停歇的动力之源。
  作为团队的灵魂人物,胡明春就是一座聚拢众人前行的灯塔,凝聚人心、指明方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对人才培养的工作,胡明春向来看得很重,而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在对年轻人的培养上。想尽办法给他们创造各种晋升渠道,施展能力的舞台,给他们够得着的未来。


  胡明春在人才使用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等限制,畅通优秀人才晋升路径。为培养创新人才,他还不断改革创新机制,利用所内重点实验室、产业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组建项目团队,给予项目经理自主组建项目团队、自主决定技术路线、自主决定项目实施、自主支配科研经费的权力,支持项目团队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他倡导多劳多得,将薪酬分配与人才职业成长及对企业的贡献挂钩,2017年,14所拿出近亿元激励基金来奖励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项目团队和个人,全所800余名骨干科技创新人才获得岗位分红奖励。   “不拘一格降人才,希望每位同事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以身作则为14所发展奉献力量!”这是胡明春推行人才改革、助力青年人才的初衷,但他心里非常清楚,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我希望他们在站位、大局观、系统性的思考和布局的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希望他们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方面要继续完成在基层一线的锻炼,另外一方面要加强对管理知识的学习,做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对年轻同志,胡明春总是喜欢将自己多年走过的风雨和总结的经验感悟以各种方式都告诉他们,常常为自己的积累的经验让年轻人少走弯路而欣喜,为他们敢于超越创新的勇气而欣慰。
  致力人才培养的同时,胡明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探索布局14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军工院所改革中的道路。
  目前,14所已发展为军、民、贸协调发展的创新型、集团化、高科技、国家大型骨干研究所,现有5000余名在职职工中,科研人员达30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0余名。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国防建设重点工程重大贡献奖等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电子信息领域潮流的同时,胡明春和他的团队还坚持加强军民深度融合,谋划产业革命,抓住未来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新贡献。他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要求,聚焦江苏创新重大活动,积极布局探测感知、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企业、智慧物流五大业务领域,系统推出了14所军民融合和智能制造最新成果和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提出了建设中国电科长三角江北新区科技产业园的构架方案,力求打造国家级的军民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典范,央企地方合作模范的千亿级产业园,把科技创新成果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艱难困苦玉汝于成,每一份成就背后总有难以尽述的艰辛付出和努力,于胡明春这位带头人而言,更是如此。但对于这份艰辛,他不愿过多提及,而是更愿意着眼于使命任务与长远未来。在2017年全所工作会议上,他和全体班子成员经过研讨达成了共识,就是要用“忠诚之心、强企富民、创新实践”交出他们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在今年的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胡明春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并积极议政建言。围绕加强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探测感知国家实验室、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升国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军工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共提出5项建议,受到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军工科研人,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全所工作,坚持党的领导,继续深入推进思维方式、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三个转变’,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创新驱动和军民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引领型子集团,以探测感知的系统体系架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基础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研制为核心主业,从设备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用服务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业绩,用建设全体干部职工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气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全部力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共进再谱新章。当春潮再次涌动,胡明春和他的团队已经准备好了再次启航!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产品贸易量逐年增长,尤其是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巨大,但国内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设施设备陈旧,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严重制约了生鲜类农产品物流分销的发展。近年来,农产品物流分销网络的构建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的关注点主要在生产、加工及销售过程,物流过程中的保鲜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上述背景,文章研究立
期刊
摘要: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文章试从土地整理的角度出发,以实际工程为例,探讨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的意义,并对进一步完善土地整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综合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144-02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
期刊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从古至今,天空总是能带给人无限的向往与遐想,而郑浩对于物理世界的思考也是從仰望星空开始的。中学时期,郑浩家毗邻一所学校,他经常会去学校的操场跑步。那时候他读完了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物理学家的故事之后,深受感染。书中曾言:牛顿经常站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草坪上仰望星空。郑浩也会时常畅想,自己和牛顿一样,站在高校的操场上,来享受科学带给自
期刊
21世纪是追求质量的世纪,质量是新世纪的主题。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中,为了保证产品和工程的质量,需要不断发展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的精度和准确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能够不损坏被检测物体内部结构或使用性能就完成检测的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冶金、机械、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无损检测是工业检测领域中的一个分支,也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
期刊
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实现电子出版技术;  告别纸与笔,迎来网络化、数字化出版时代,实现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告别磁带,迈向数字化节目播出时代,实现数字化视音频控制技术;  …………  这一项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机所”)创立至今,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最好见证。2018年5月,北京大学这座百年学府迎来了她的120周年华诞,计算机所也整整
期刊
花甲之年,回味无穷。如今,已过了花甲之年的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张美云,宝刀未老,而是更加只争朝夕地进行“高性能纸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不管他人如何看待研究背后的艰辛,她始终都乐在其中,用精湛的科研技术与积极的工作态度绘出五彩人生。  铿锵玫瑰  初次见到张美云,一定会被她亲切的微笑,朴实的话语所吸引,但深入交谈过后,就会发现她对造纸技术的研究有着自己的坚持与执着。2017年,张美云带领团队在国内高
期刊
摘要:文章以保留传承历史文化为要求,以适应人居住生态环境为目的,对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胡同景观绿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胡同景观绿化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胡同景观绿化建设的思路方向,力图为北京城市高速发展建设中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保存历史风貌提供可借鉴的措施。  关键词:北京;胡同;景观绿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123-
期刊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逐步从器官、组织水平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生物传感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生物传感器被广泛的应用在环境监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诊断等领域,提高生物传感的灵敏度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荧光检测作为生物传感领域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具有实时、高效、直观、灵敏等特点。量子点因其相较于其他荧光染料物质具有发光强度高、光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经常作为荧光探针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检测中。因此,提高量子点传感灵敏度对生物传感领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812年,有着“战争之神”美誉的拿破仑战队,不幸兵败俄罗斯。所有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必定有着某些必然因素,但也许令拿破仑没有想到的是,其中的必然竟是一颗小小的纽扣。  对于常年生活在四季温和环境下的拿破仑军队来说,俄罗斯的寒冬,无疑成为军队前行最大的阻力。军队的军服上采用的是锡制纽扣,常温下的锡坚硬且稳定,但一旦遇到低温,锡就会发生物理反应而变成粉末状。由于衣服上没有了纽扣,数十万大军在冰天雪地
期刊
数学恐怕是令无数学生都“焦头烂额”的一门学科。可数学又无处不在,充满了每个人的生活。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孙文祥就将这个“虐我千百遍”的学科运用得宜,一步步探寻着数学奥秘。  坎坷求学路  出生于1958年的孙文祥,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农村学校教书,但他始终放不下对知识的渴求,两年后被保送进入河北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