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与弘扬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四运动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行动主体的一场爱国运动。其所蕴含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在中国百年的发展中从未缺席。在当代青年之间有效传承这种精神,深化当代青年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与践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五四精神;青年学生;传承;弘扬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09-02
  100年前,面对祖国的内忧外患,热血青年们走上街头,喊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最强音;100年后,我们的祖国正以民主和科学的姿态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昂首前行。今天的大学校园中,行走着一大批“90后”,他们距离“五四”岁月已经相当遥远,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却在他们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1919年也成为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间点和历史分期节点,在百年后的今日仍旧为人民所纪念,关键就在于那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以及萌生于运动当中的五四精神在当代青年学生中的传承与弘扬。
  一、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的界定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且也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埋下了基础。对五四运动这样一种定位和理解,实质上是从广义上界定了五四運动。广义上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工、抵制日货的活动,以及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这种意义上的五四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相结合的运动,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社会公正和个人解放。其本质是一场思想革命,因为它的基础是假定思想变革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它所促成的主要是思想觉醒和变革。五四运动作为知识分子领导的运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面对民族危亡之际维护民族生存和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独立完整。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变革和革命的目的。
  而狭义的五四运动仅仅指5月4号当天发生的学生示威活动。这场由青年爱国学生组成的示威队伍面对强权战胜公理的不公待遇下产生的国耻感和亡国感,迫使他们走上街头,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中国的学生就此将愤怒和沮丧变成了游行示威,也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投注其中。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学生运动之始。从20世纪初起,许多历史和社会事实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感到危机,中国青年学生团体则是其中更为敏感的存在,有着活跃的政治社会意识和爱国情怀。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进行改革后,学生的气质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其中一部分学生吸收了西方思想,使命感很强,后来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因此,1918年5月请愿以后,学生相继组织了许多公开或秘密的小团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潮社和国民杂志社。
  中国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爱国学生组织决定在5月7日,日本提出21条要求最后通牒的四周年纪念那天,举行民众示威游行。可是5月1日到3日巴黎传来的消息使人震惊,5月3日北京民众的情绪达到高昂的热度,在大众的压力下,政府却选择用严厉的措施来镇压骚动。鉴于情况紧急,最活跃的一群学生于5月3日在北京大学张贴公告。召集北京的学生参加紧急会议,决定5月4日举行群众大会,抵抗政府的外交政策。大约与学生们所接受温文尔雅的教育理念有关,中国历史上的学生参政大多比较温和。用示威游行的激烈方式来抗议当局,实属罕见。集会上大多数的学社工会学生代表都表示无意在游行示威中有暴动行为。因此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事件原本是没有列入五四示威游行预案之中的,但却因学生的有序请愿受到阻挠和冷落而成为顺理成章的延伸。而这种过激的、失控的冲动,向来都是青年人的“专利”。这一有“预谋”的激烈行为,自然地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拐点”之一。
  五四游行示威的目的,一在于呼吁当局,二在于唤醒国民。要做到任何一点,仅靠学生的力量是不够的。直至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至此五四爱国运动彻底由一场青年学生爱国运动转化为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运动。
  不难看出,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中,爱国乃是核心所在,进步则是一种趋向性特征。五四时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卖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据理力争”、“保我主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等一系列令人热血沸腾的口号,无不体现着运动初衷乃是一场青年学生面对民族危亡和列强欺侮时所进发出的强烈爱国意识。这种敢于面对腐败卖国的北洋旧派势力说不的决心和勇气,反映出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不畏生死一心追求国家民族的进步,追求公理自由的拳拳爱国之心。而民主与科学则是五四运动的时代追求。新文化运动让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一时成为时代主题。青年学子走出教室、走上街头去反抗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解放民众旧思想,宣传新思潮实际上就是一场要求民主,要求科学的运动。
  二、五四精神的当代传承
  2叭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总书记在与青年学生的座谈会上鼓励青年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期望,因为青年身上肩负着国家使命和历史重任。100年前的中国青年学子以自己的力量成为五四爱国运动中最鲜活最富有生命力的血液,肩负起了思想引领着,行动主力军和革命运动主导力量的作用。100年后的今天,面对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广大青年学生更应该从五四精神中不断汲取新的力量和新的时代解读,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价值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担负起时代重任。正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传承五四精神首先要正确理解历史与现实。什么是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关怀是什么是传承五四精神时需要弄懂的第一个问题。传承五四精神既要知晓历史从哪来,也要明白未来要到哪里去。当代青年对五四精神的認知和理解主要来自于课堂教育与网络宣传,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历史,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核,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主科学精神成为如今高校德育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近期一些关于五四运动的错误观点,借暴力、非理性的外衣掩盖五四运动的真正目的,混淆历史,误导青年的做法更是需要谨慎对待。所以传承五四精神需要紧抓网络阵地,及时厘清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在理论教学上,帮助学生将抽象概括的五四精神结合到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去,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五四精神,五四运动始末入脑入心。
  其次是在实践中传承五四精神。在理解和接受五四精神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践行五四精神则是传承五四精神的另一重要环节。五四精神中最鲜明元素的是“爱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这也就意味着青年只有将对人生梦想的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时代潮流同向而行时,才能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因此当代青年继承五四精神绝对不能停留在空喊口号上,而是要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用新思维深化对五四精神的解读,进而融入进自身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实践中去。青年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担负时代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进步,实现民族和国家的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传承五四精神需要以大学为中心形成社会合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明确的定义,那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的“德”不能仅仅理解为道德修养,它更多地指代政治层面的“理想信念”,是胸怀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德”,是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学有所成的使命之“德”,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学有所用的担当之“德”。而这种要求实际上是与五四精神的内核相契合的。而这一任务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达成的,还需要社会合力共同作用。以大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中心,配合家庭和社会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以及利用好每一次节日纪念日的纪念活动,形成全方位立体鲜活的教育体系,让身处教室中的广大青年能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关怀社会、回报社会。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思政教育环境,将五四精神潜移默化至青年心中。
  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今已整整100年了。在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今天,我们再来反观百年前的这一运动,大概能比当时参与运动的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运动对中国的精神塑造。五四运动彰显了青年人先进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求进取的情怀,也体现了永不过时的五四精神的内核。而五四精神的当代传承在中国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无比巨大的。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积极主动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努力奋斗开拓进取,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光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一名中国梦的实现者。
其他文献
摘要:《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汉语的语缀不但可以附着于词根或词,还可以附着于短语,并且主张将“的”“着”“了”等助词也归入语缀之中。本文将从“的”字入手,将其其与地道语缀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从而证明将“的”划入语缀的不合理性。  关键词:《汉语语法分析》;的;语缀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25-03  引言  吕叔湘先生所著的《汉语语法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现代汉语多义词“板、角、符”词义演变的轨迹及规律,从词义演变的整体角度对这三个词进行分类。  关键词:多义词:词义演变:分类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31-03  义素分析理论通过数学式的量化分析对词义进行描写,如:男人=人+成年+男性。含义具体和有较明确构成成分的词义容易进行义素分析,但含义抽象和整体性强的词义不适合进行义素分析,如“思想”
针对公众对化学学科认识的偏见,阐释了化学是一门美丽和谐的学科,为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们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目的观察盐酸贝那普利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晨峰型高血压的疗效及其逆转左心室肥大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晨峰型高血压患者分为时辰化服药组(n=31)和常规化服药组(n=29)。时辰化服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涵盖面广,知识内容多,但教学课时少,如何提高本科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质量是高等医学教育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作者通过对长期教学和实践的总结,认为在
摘要: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动力机制,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个体差异因素。通过文献法,文章回顾2000年以来汉语学习动机自身和学习动机相关因素,如学习策略、动机强化、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归纳进而展望汉语学习动机研究趋势。  关键词: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述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043-04  从2
目的探讨KAI1/CD82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和相应标本的30例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珠海地区118例女性POP患者为病例组,101例非POP患者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