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做好就业工作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82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对做好就业工作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今天,国务院召开就业再就业工作座谈会,总结前几年工作经验,分析明年就业形势,研究提出新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非常及时,非常重要。这次会议不仅是对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具体部署,而且也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这对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过去几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所做的工作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增长较快、运行较稳、效益较好的发展态势,连续5年经济增长速度在10%或略高一点,这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增强。同时,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从2002年起,根据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集中出现、再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在经济发展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双重带动下,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到2006年,城镇就业达到28310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3530万人,年均增加约8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即由2003年的4.3%下降到2006年的4.1%。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底达到1.19亿人,比2002年增加2461万人,年均增加约61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近几年初次就业率都保持在70%以上。
  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就业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不断完善经济和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二是积极参与再就业工作,促进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是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五是加强就业领域的价格监督检查,全面清理整顿针对进城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等。
  这些年来,尽管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很大,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战胜了各种大的困难,保证了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了社会稳定。我们的工作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强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能,努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二是坚持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保持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带动就业规模扩大,促进地区、城乡、产业间就业结构优化和均衡增长。三是坚持把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方针,不断提高和完善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坚持把加快城镇化建设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扩大就业的渠道。这些经验的取得,为我们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做好下一步就业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关于经济和就业形势
  
  今年以来,中央针对经济增长存在偏快转向过热趋势、价格上涨过快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延续了近年来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势头,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协调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比去年同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稳定增长,预计粮食生产将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工业也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比去年同期加快了1.3个百分点。同时,社会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市场销售、进出口等也保持了较快增长。效益得到提高,民生进一步改善。就业工作进展良好,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任务已提前完成。到10月底,全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1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预计到年底各项就业任务都能够较好完成。上半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到1.16亿人,同比增加867万人,增长8.1%,预计全年新增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超过900万人,成为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到9月1日,在495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已有351万人实现了就业,比上年增加54万人,就业率达到71%。
  但是也应该看到,明年的就业形势仍将十分严峻。一是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格局尚未改变。二是劳动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四是节能减排、出口退税调整等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对一些行业的就业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当然,我们也具有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有利条件。预计明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这对扩大就业是十分有利的基础。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就业促进法》的全面实施,以及各项积极就业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必将对完成明年的就业目标任务产生重要作用。
  
  三、努力做好明年的就业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也是我们做好就业工作的行动指南。报告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特别是作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决策,要求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出要统筹做好包括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各方面的就业工作,将对我们今后一段时期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实现更加充分的社会就业作为新的工作目标和重要任务,扎扎实实把各项就业工作做好。
  明年是实施《就业促进法》的第一年。《就业促进法》是一个统筹全方位、各领域和各类企业就业的法律,和现有就业再就业政策有着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提出新的政策措施,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实施《就业促进法》有机结合起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到统筹兼顾,努力推动就业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明年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十分重要的一年,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抓好规划实施,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加大各项规划和计划中就业目标的落实力度,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宏观调控,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为扩大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加大在就业领域中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就业规模和改善就业结构。坚持把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统筹协调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一是把发展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促进就业的主要方向,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快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非公制经济的扶持力度。深入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尽快出台《关于促进创办小企业的指导意见》,加大公共财政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拓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渠道。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地区之间就业均衡增长。鼓励区域协作和交流,加快西部开发,促进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和就业协调增长。
  第三,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就业工作。《就业促进法》提出统筹城乡就业,关键要统一政策、统一市场、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残疾人就业、复转军人就业等,已经成为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在认真做好再就业和其它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的同时,将各方面工作纳入统筹就业范围,明确责任和目标,统一协调相关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更加有效的就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统筹就业工作做好。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
  第四,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一方面,制订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发展计划。引导各地加快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扩充。推进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教学方式的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完善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切实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的执行工作,提高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基础能力。
  第五,加强就业工作中的价格检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就业促进法》有关规定,督促相关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对从事个体经营、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残疾人免除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并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就业促进法》的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
  第六,依法着手做好相应配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做好《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工作,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与落实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统一起来。现行的就业再就业政策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和厂办大集体及其职工,并且是执行到2008年底。建议国务院抓紧研究建立和完善与《就业促进法》相适应的统筹就业政策体系。我们也将按照本法规定和国务院要求,加强就业政策研究,积极提出新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编入了“主体功能区”的内容,将经济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实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明确了对区域经济功能的类型划分。开启了区域经济规划的分级分类的新篇章。  经济区域的分级分类,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国土空间利用理论、地域分工规律以及区域经济内在联系,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区
期刊
本刊讯(记者王元生报道)2007年11月13 日至15日,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暨区域合作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最新要求,全面分析把握当前区域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明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研究部署2008年的地区经济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
期刊
这是一起震惊椰岛,惊动京城由原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夏鼎钧等人制造的“天字一号”系列金融大案。2007年2月14日,海南省海口市中级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夏鼎钧贪污公款1800余万元,挪用公款2.6亿余元,认定同案被告人张杏元贪污1800余万元。最终一审法院以夏鼎钧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张杏元犯贪污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掩
期刊
2007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对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产出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一、2007年自主创新基本情况    (一)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长  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2007
期刊
现代经济学认为,人是追求幸福的。但如何衡量幸福并非易事,截至目前哪些指标可以最好衡量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国内生产总值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成果最常用的重要指标;但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中的许多内容,比如折旧等等并不能够增加人的幸福感。  尽管经济的幸福受到物质方面因素的制约,但它也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国内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抓好循环经济,推进节能降耗,北京将继续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    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加强资源节约使用,严格限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上马,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通过努力,全市工业近年来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能耗总量基本持平、单位能耗大幅度下降,水耗总量与单耗均保持大幅度下降的良好态势。  在
期刊
一、当前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界定及其范围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但还需继续完善的条件下,政府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目标,通过完善财政体制和提供财政保障(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使不同地区政府确保本地区居民有机会、有能力、有权力接近的与公民基本权利有关的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医疗卫生(或者叫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期刊
作为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专题研究班的一员,最近到日本进行学习考察。    一、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布局优化,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程度高  日本中小企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非常明显。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中心城市为轴心,连片开发,集聚发展。这种集群式发展模式,不仅大大加快了当地工业化的步伐,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城市化的进程。二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块状经济“蛋糕”。目前,日本全国共建有各
期刊
《全球竞争力报告》(简称GCR)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国际竞争力评比成果之一,至今已有29年历史。它通过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多种因素进行跨国比较并排名,显示各经济体的竞争力强项和弱势,为企业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10月31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2008》,本文对此做出总体述评。    一、WEF的评比体系调整    WEF评比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特点是,主要关注参
期刊
(一)    近年来,宁波市上下紧紧围绕打造最佳宜居城市和最佳创业城市这一目标,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静”四大工程,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抓好发展循环经济“十项行动计划”,加大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06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0.9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了3.61%,能源消耗增幅多年以来首次低于生产总值增幅;今年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