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经济区域规划的分级分类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kd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编入了“主体功能区”的内容,将经济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实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第一次明确了对区域经济功能的类型划分。开启了区域经济规划的分级分类的新篇章。
  经济区域的分级分类,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国土空间利用理论、地域分工规律以及区域经济内在联系,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区域结构进行系统化、功能性的科学界定。对经济区域分级,是对全国总体经济由上到下、由大到小地进行区域的单元和层次的界定及划分。经济区域的分类是在同一层次的经济区域中,根据区内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进一步划分各种类型经济区(包括目前的一般功能区、特殊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以利于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实行区别对待、系统化管理。对经济区域进行分级分类,是构筑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合理、功能定位科学、区域发展方向清晰、政策导向明确的区域经济体系的前提。
  
  一、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历史轨迹和评价
  
  建国初期,我国相继成立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六大行政、经济区。此后至改革开放,国家层面的经济区域划分,经历了“六大区”——“七大区”——“六大区”——“十大区”的频繁变动。从分级分类的视角考察这一时期的经济区域的划分可归纳为“1+3”的层次,即:国家层面的“大区域”加“省、县、乡三级行政兼经济区域”共分为四个层次。不难看出经济区域层次划分主要是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即使若干大经济区域也有部分行政职能。经济区域的分类,主要在城乡经济体制分类外,在末端层面的县级层次上按照区域的产业构成,即农业区、牧业区、林业区等进行分类,以产业经济形态自然划分。如果说这个时期经济区域划分属于分级分类管理,也只能是在“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的“大一统”的政策体制下,处于自然的、粗放式、相对原始的产业分工形态。由于当时经济区域的划分和调整是按照战争经济体制和公有制的要求,以国家主权安全为核心,以国土空间经济均衡发展为着眼点,以建立独立的地区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为目标进行的。因而,在这样的政策目标下,区域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其效率性也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况且当时在与西方经济相对隔绝,没有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分工完全是根据国内的发展需要配置生产力和经济要素的,没有体现沿海、内陆梯度递进的经济分工格局。区域经济的布局,无疑对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经济整体而言,大量的企业和项目落户内地,加大了投资成本,降低了大都市和沿海优势区域的经济集聚效应,导致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下降。不仅大都市、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造成了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区域的划分逐步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然而、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之前,大经济区域划分基本沿袭了“六大经济区”或者“内陆—沿海”的格局。不同的是在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协调区域经济关系,特别是在沿海设置“经济特区”方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效率性。1986年通过的“七五”计划,在国家层面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体现了区域经济比较利益的分工原则,明确了区域经济建设重点,开发顺序和分工协作的主要方向,对于推行“梯度发展战略”以及地域分工协作铺平了道路。“九五”计划在划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划分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西北地区等七大经济区。在第一层面的区域划分上迈进了一大步。
  从经济区域分级分类的视角分析,改革开放到“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区域的分级可归纳为“1+3+特区”五个层次。在第一个层面上,划分过“东、中、西”或者“七大经济区”,无论哪种划分,都体现了宏观经济规划“效率优先,区别对待”的原则。末端层面的“经济特区”的设立,体现了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优先的意识。“经济特区”的设置,对于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打入国际市场,确立高端产业起到了先导作用。而中间的三个层次,主要是以省、地、县行政区域兼经济区域,体制相对僵化,区域间的经济协调与协作缺乏弹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一时期的经济区域的分类构成可归纳为“东、中、西+特区”四大类型。即“特区—东—中—西”的梯度构造,各梯度区域享受不同的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对于实施“梯度发展战略”,促进了沿海优势区域优先引进、掌握先进的技术、管理,然后逐步向处于二级梯度的中部、三级梯度的西部地区推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了东部原有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基础的保护和利用,建立主导产业,带动相关区域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和配置,实现整体经济的效益最大化。但是,在倾斜性的经济政策诱导和市场的竞争下,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产生难以克服的马太效应。诱发了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攀比,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诸侯经济”现象、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加大了环境的负荷。
  在以往的区域经济分级分类方面,特别是第一层面的经济区域划分上,一直在摇摆不定的状态。区域经济的分类主要以产业构成为主线,形成自然的,粗放型的简单化分类。改革开放之前区域经济的划分,过度重视空间结构的均衡,和大经济区域的独立性,忽视了经济整体的效益性和区域间的协调性。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都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因而往往忽视了资源供给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导致区域经济空间配置的结构失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矛盾日益凸现。
  
  二、我国经济区域规划的分级分类构想
  
  主体功能区的构想提出了区域经济划分的四种类型,增强区域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人口、资源、环境的要素作为重要因素纳入区域规划中,根据区域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这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继“经济特区”之后,提出了一种经济区域划分的新模式,将经济区域的分级分类推进了一大步。但是,主体功能区分类的构思,基本延续了“经济效益优先”和“梯度转移”理念,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多重政策目标上,突出前者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这一区域政策目标。政府的区域规划以及区域政策的重点,是弥补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缺陷,科学、合理、有效地调节人口、国土、资源以及环 境等发展要素的配置。达成发展和效率的统一,形成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主体功能区的构想是在经济区域划分第一层面的“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板块框架下来考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层次大经济区域有待于进一步细分化。因为就西部而言,同样是西部的重庆、成都以及西安、兰州这样的经济次中心,与青藏高原区、蒙西资源区以及西部荒漠化地区的经济、生态功能差异甚大。即便是东部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与渤海湾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经济区域的外部协作的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区域经济“四大板块”的格局必将进一步细分化。各层次经济区域的划分,重点着眼于资源、环境等功能区域的保护开发,而对于一般标准区域,特定区域的分类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分化。
  鉴于以上原因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的理由,本构想是在肖金成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域体系”框架下的展开探讨。我国经济区域的分级分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里仅对分级分类的框架作一探讨。
  下述经济区域的分级分类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分布、国土空间,资源禀赋、环境约束等条件,对经济区域的层次和类别进行划分。
  我国经济区域体系分级分类可分为一个四层次,由上至下逐步多分类的“金字塔式”的经济区域体系。在经济区域分级分类体系中,处于最顶端的是国家经济调控的总枢纽一中央政府,以下划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即:以广州、香港、厦门等城市为中心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体系;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中心的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体系;以北京、天津、青岛等城市为中心的泛渤海湾经济区域体系;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为中心的泛东北经济区域体系;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域体系;以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城市为中心的西南经济区域体系;以西安、兰州为中心的陕甘宁青经济区域体系;以及青藏高原、新疆及其周边地区的西部生态经济区域体系。每一个大经济区域,下边又划分若干次级经济区域。以东北经济区域体系为例,它包括: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三市二盟。
  第一层面划分的主要依据系统区的划分方法,按照区域内部经济的联系性、各个地域间地理关系及其经济关系的相互联系划分。地域空间的分布,尽可能与省、市级行政区域相吻合,同时要考虑各地域的产业结构、市场发育、开放程度、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以及人口规模、分布,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等条件进行划分。
  第二层面:按照经济核心城市划分。由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以及大中城市群为核心、包括周围广大的行政管理区以及经济辐射区域。按照增长极和点轴辐射理念,主要采取系统性的划分方法划分。对于人口稀少,产业薄弱、空间广阔的地区、采用域内的同质性或区际的相异性的标准来划分。以东北经济区为例,内部可分为沈阳为核心的重工业经济区;以石油加工、造船、制冷设备等工业为主的大连、丹东、营口为核心的港口及加工贸易区;以汽车、石化为核心的长春、吉林经济区;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为核心的哈尔滨经济区。以草原、森林和农区为主体,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的蒙东经济区(三市二盟)。
  第三层面:以一个或者若干中型城市为纽带由地、市、或若干个县级区域组成的城乡经济区域构成。功能经济区是以域内的经济结构,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地理空间的同质性划分的。如:加工经济区域,港口贸易经济区、工矿资源区域,森林生态区域等。
  第四层面:以县城、城镇为纽带,连接广大农区、牧区、林区、矿区、水域以及自然保护区等。这个末端层次最能体现人口、国土、产业、资源和环境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是经济类型最多的层面。划分为多种经济区域,如:工业科技园区、加工贸易区、居民生活区、或者采矿区、农业耕作区、水域保护区、林业生态区、旅游风景区、荒漠治理区等。
  各个层面经济区域范围的界定,在八大区域的框架下,以行政区划基础,但完全不限于行政区划的局限。要考虑人口、经济、国土、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空间的合理、有效配置。各层面经济区域类型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由上至下逐级细化分类标准,类型相应增加。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划分和调控,第三、四层面由地区所在的省、市、自治区政府划分和调控,跨省区的经济区域由相关省、市、自治区政府协调划分和调控。各类经济区域之间的要相互衔接协调。各级区域规划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也要与省区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区域的划分要保证数量、位置和范围的一致性。各级各类经济区域要相互协调,确保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效率性,进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由于各层面的经济区的经济类型不同,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差异很大,因而区域规划,发展目标,经济结构,以及考核标准、政策措施都应该根据经济区域的层次和类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区别经济政策和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整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提高,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栏目策划、编辑:杨伯显)
其他文献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继续以太湖、巢湖、滇池以及三峡库区、小浪底库区、丹江口库区为保护重点,并加强洪泽湖、鄱阳湖、洞庭湖和洱海等水环境保护工作。到2010年,重点湖泊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所改善,到2030年,逐步恢复重点湖泊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
期刊
2008年1月,包括牛津经济预测、花旗集团、汇丰经济论坛、荷兰国际集团、摩根—大通银行、东亚银行、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全球观察、经济学家情报机构、高盛—亚洲、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瑞士信贷、恒生银行、摩根斯坦利—亚洲等15个境外预测机构,对我国2008和2009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现对各家机构预测结果综合评述如下。  总体说来,境外预测机构继续看好我国经济在2008和2009年的发展趋势。对
期刊
一、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良好    中小企业是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是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特别是本届政府5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自2003年以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
期刊
2007年5月以后,我国CPI多月连续上行引致了国内外各方的高度关注,中央将“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转变为全面严重的通货膨胀”列为2008年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主要目标。CPI的高低不仅成为宏观调控政策选择中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而且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和谐程度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状况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  我国的CPI结构是80年代确定的,当时不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吃穿开支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重都居于高位,恩格尔
期刊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比预定目标3%提高1.8个百分点,2008年防止通货膨胀仍是宏观调控的重头戏,中央提出物价涨幅不超过去年水平的调控目标,这一目标如期实现并非没有难度。而今年1—2月份南方地区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冰雪天气,进一步增添了新涨价因素,物价走势面临新的考验和许多不确定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控制物价上涨任重而道远。    一、1月份CPI走势呈现三大特点    刚刚公布的数
期刊
像我们这样的经济类半月刊,有时候写紧跟形势的文章还是有难度的,写的时候是一种情况,读者看到的时候情况又变了。现在是两会开会的时候,到刊物出来的时候会议已经开了一多半了。所以还要找一找角度,不能写又发生了什么,而要写怎样发生了。当然这次还是要谈谈与两会有联系的问题,以就教于读者。  据报载,大报开展的2008两会调查,您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是什么,结果显示,就业问题、物价上涨、医改方案、收入分配、社
期刊
为加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和监测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组团赴加拿大、墨西哥就两国社会发展监测评价制度进行了考察。    一、加拿大、墨西哥社会发展监测评价制度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完善的社会发展法律法规  加拿大社会统计已有78年的历史,如今统计制度已较完备。加拿大政府制定了《统计法》、《社会联盟框架协议》等法律,通过有效的机制监控政府行动计划,评价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定期报告这些计划
期刊
一、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加速增长,调控效果不尽理想    2007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再次呈现出高位加速增长的势头,估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886亿元,名义增长25.5%,比2006年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8243亿元,名义增长26.5%,同比增速加快2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强劲扩张,带动工业及整个经济高位加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对
期刊
近年来,辽宁省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工业经济初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万亿元,经济总量由全国第8位提高到第6位;装备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也由2003年的23.8%上升到28.2%,
期刊
2007年,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价格收费专项检查,着力整治民生价格问题,认真落实价格调控监管措施,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肃查处价格串通、哄抬价格等不正当价格行为,促使价格违法案件继续下降,为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平稳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国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概况    2007年,全国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7.8万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