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复杂,知识繁多,课堂有许多不预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走入误区。打乱自己正常的教学思路,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使学生做到高效率地吸收大量信息,掌握所讲知识,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准备,驾驭好课堂,走出误区,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教师教学 语文课堂 误区
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不预见性,有时会走人误区,打乱自己正常的教学思路,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多年的教研活动中我归纳以下几点希望对教师有所帮助,引导大家走出误区。
误区一、陷入形式主义。使学生厌倦抗拒
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有一位教师讲《七根火柴》,向学生提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马上学生出现两派意见:一说是卢进勇,一说是无名战士,而且争论相当激烈。教师让不少同学说出自己的理由。说的都有道理却又片面,最后教师自己也下不了结论。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在教学中应当抓住问题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提问“无名战士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出场?为什么在他出场前要作那些场景描写?”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仅为整篇课文创设了独到的情境,对学生认识的提高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更有益处。
误区二、陷入追求自主的误区,教学开放过度
从我所听的课中,有些追求改变讲授为主的传统摸式,教学过度开放。这些课大多是老师上课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操作课件,都让学生自己说,教师不作任何讲解与示范。练习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一些课标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权,更大的空间和思考余地。教师过度放任,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表现是“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取知识。我们发现有些课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程度的把握,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实际的可能性分析,一味的给学生开放学习空间,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脚固然重要,但当点拨时必须点拨,该讲授时还须讲授。
误区三、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
有人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问:“作者刻画菲利普夫妇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问题貌似重大,实质大而不当、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此时,如果有针对性的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把笼统的化成几个小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化成具体的问题,就容易贴近学生心理了。冲“于勒叔叔在家时,菲利普夫妇是怎样对待他的?“于勒叔叔来信说发财了,菲利普夫妇又是怎样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沦为一个又穷又老的水手时,菲利普夫妇又是怎样评价于勒的?~菲利普夫妇的这些心理说明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这在当时法国社会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很显然,通过这些具体而实在的问题,学生自然水到渠成的归结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样,一个大问题不攻自破。化整为零的方法,使重大问题深入浅出。
误区四、陷入片面追求探究的误区,使学生合作流于形式
在我听过的一些课中,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响应分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就这样各合作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似呼都在研究,但听课者谁也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处于工作,有听课老师凑近他们一听,竟然有个别小组议论的话题,纯与学习主题无关;也有的小组有组长在唱“读角戏”,成一人堂,还有的小组的学困生趁机作为玩耍的好机会……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是怎么怎么看”“我认为……”“我的意见是……”。但是从某些课中,不难发现,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是热闹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我们仔细想想,便发现大多数的合作研究停留在形式上,所关注的是“我怎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样”,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合作。所以合作首先必须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误区五、陷入惟我独尊的误区。剥夺学生的逆向思维。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积极回答自己的问题,但有的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要么一声断喝,要么置之不理。如一位老师在讲《勇气》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题目“勇气”指的是什么?他很希望学生回答美国伞兵求生的勇气和法国妇女救人的勇气。但是一个同学却说“我看不出美国伞兵的勇气,只觉得他自私”这位老师气得连说“岂有此理!”这位同学也在众人的轰笑声中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可以想象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多么大的打击呀!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肯定学生积极思维的同进,再提出一些问题适当引导。针对上叙事例我想,作为老师可以这样说:你很勇敢,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怕招来别人反对,你这种勇气也很了不起,你能说说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吗?学生的积极笥得到了保护,又能为课文内容的主线服务。
误区六、陷入激励误区,使评价滥用失真
在我调研听课中发现也有不少这种类型的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马上说:“讲得真好!太棒了!”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也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同一类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新课标是在提倡激励性评价,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多听到一些赞扬和掌声,不应该有过多的批评和训斥。但是,过多的外在奖励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一节课过多“太棒了”的赞扬实在是太多太滥了,如此鼓励早以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腿去了应有的喜悦和信心,还会带来更多的“迷失”。所以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是错了,首先要指出不足,然后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千万不能一刀切,无论正确与否都是“太棒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准备,把握得当,采取正确引导,尽量避免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唐国华警惕新课程实践中的“七误区”
[2]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
[3]中外教育家论语文教学,北京
[关键词]教师教学 语文课堂 误区
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不预见性,有时会走人误区,打乱自己正常的教学思路,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多年的教研活动中我归纳以下几点希望对教师有所帮助,引导大家走出误区。
误区一、陷入形式主义。使学生厌倦抗拒
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有一位教师讲《七根火柴》,向学生提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马上学生出现两派意见:一说是卢进勇,一说是无名战士,而且争论相当激烈。教师让不少同学说出自己的理由。说的都有道理却又片面,最后教师自己也下不了结论。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在教学中应当抓住问题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提问“无名战士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出场?为什么在他出场前要作那些场景描写?”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仅为整篇课文创设了独到的情境,对学生认识的提高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更有益处。
误区二、陷入追求自主的误区,教学开放过度
从我所听的课中,有些追求改变讲授为主的传统摸式,教学过度开放。这些课大多是老师上课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操作课件,都让学生自己说,教师不作任何讲解与示范。练习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一些课标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权,更大的空间和思考余地。教师过度放任,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表现是“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取知识。我们发现有些课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程度的把握,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实际的可能性分析,一味的给学生开放学习空间,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脚固然重要,但当点拨时必须点拨,该讲授时还须讲授。
误区三、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
有人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问:“作者刻画菲利普夫妇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问题貌似重大,实质大而不当、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此时,如果有针对性的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把笼统的化成几个小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化成具体的问题,就容易贴近学生心理了。冲“于勒叔叔在家时,菲利普夫妇是怎样对待他的?“于勒叔叔来信说发财了,菲利普夫妇又是怎样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沦为一个又穷又老的水手时,菲利普夫妇又是怎样评价于勒的?~菲利普夫妇的这些心理说明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这在当时法国社会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很显然,通过这些具体而实在的问题,学生自然水到渠成的归结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样,一个大问题不攻自破。化整为零的方法,使重大问题深入浅出。
误区四、陷入片面追求探究的误区,使学生合作流于形式
在我听过的一些课中,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响应分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就这样各合作小组你一言我一语,似呼都在研究,但听课者谁也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处于工作,有听课老师凑近他们一听,竟然有个别小组议论的话题,纯与学习主题无关;也有的小组有组长在唱“读角戏”,成一人堂,还有的小组的学困生趁机作为玩耍的好机会……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是怎么怎么看”“我认为……”“我的意见是……”。但是从某些课中,不难发现,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是热闹背后更多是放任、随意和低效。我们仔细想想,便发现大多数的合作研究停留在形式上,所关注的是“我怎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样”,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合作。所以合作首先必须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误区五、陷入惟我独尊的误区。剥夺学生的逆向思维。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积极回答自己的问题,但有的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要么一声断喝,要么置之不理。如一位老师在讲《勇气》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题目“勇气”指的是什么?他很希望学生回答美国伞兵求生的勇气和法国妇女救人的勇气。但是一个同学却说“我看不出美国伞兵的勇气,只觉得他自私”这位老师气得连说“岂有此理!”这位同学也在众人的轰笑声中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可以想象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多么大的打击呀!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肯定学生积极思维的同进,再提出一些问题适当引导。针对上叙事例我想,作为老师可以这样说:你很勇敢,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怕招来别人反对,你这种勇气也很了不起,你能说说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吗?学生的积极笥得到了保护,又能为课文内容的主线服务。
误区六、陷入激励误区,使评价滥用失真
在我调研听课中发现也有不少这种类型的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马上说:“讲得真好!太棒了!”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也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同一类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新课标是在提倡激励性评价,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多听到一些赞扬和掌声,不应该有过多的批评和训斥。但是,过多的外在奖励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一节课过多“太棒了”的赞扬实在是太多太滥了,如此鼓励早以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腿去了应有的喜悦和信心,还会带来更多的“迷失”。所以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是错了,首先要指出不足,然后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千万不能一刀切,无论正确与否都是“太棒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准备,把握得当,采取正确引导,尽量避免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唐国华警惕新课程实践中的“七误区”
[2]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
[3]中外教育家论语文教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