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框架构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19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来源进行分析,接着探讨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问题,由此形成对应的理论框架,以确保使得行为主体的语言素养得到更加理想的培育。
  【关键词】 英语文学作品;英语典故;翻译框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108-02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接触英语文学作品是语言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在这样的原生语言文学理解中,开始去思考翻译的策略,继而对于文化的差异性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这对于语言思维的锻炼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由此积极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来源
  (一)基督教圣典来源
  基督教圣典就是《圣经》,作为世界文学经典的瑰宝,在整个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被认定为西方文化的发展起源,或多或少决定着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很多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使用,都是以此为源头,由此使得实际的文化内涵得以塑造。比如Absalom's hair在很多的英语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在不理解《圣经》典故的时候,可能以为这是:押沙龙的头发,还是难以理解其内涵。但是如果对于《圣经》比较熟悉,就知道这是《撒母耳记下》第十四章325节中的内容:押沙龙是一个美男子,他的头发很密并且很长,但是满头秀发的他,在逃亡的时候,不小心挂到树上,因此让他丢了性命。这里的押沙龙的头发,代表的就是能够招致死亡的美物。
  (二)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来源
  除了《圣经》,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也是实际英语文学中的重要典故来源,这代表的是古希腊古罗马劳动人民的最高智慧,在历史发展中展现出异样的文学光芒,因此给予很多英美文学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英国诗人济慈创作的《夜莺颂》,其中就牵涉到古希腊的忘川河,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只要能够喝上忘川河的河水,就可以将今生今世的事情忘记。同样英国诗人拜伦在《唐璜》中叶积极将古希腊神话中天鹅的故事引入其中,其原本文章中的语句为“There,swan-like,let me sing and die”,将其翻译过来,就是“我愿如天鹅,哀歌而死亡”。在英语文学作品解读中,会发现很多作家都喜欢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故事渗透进去,在这样典故解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作者需要表达的主题。借助各种机会去探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这样为后续的翻译教学奠定夯实的基础。
  (三)寓言故事来源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成语故事,在英语文化中有寓言故事,因此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时,会看到很多与寓言故事关联的表达,这些表达可以引导大家去寻找语言发展的轨迹。比如最有代表性的《伊索寓言》,寓言故事往往比较短小,凝练,但是内涵可以耐人寻味,有着比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也因为这样的特点被广泛流传,在实际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很多作家也喜欢将其使用到对应的作品中去。比如在《The war in the AI》中就有对应的寓言故事,“to cry wolf”将其翻译过来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狼来了”。
  二、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考虑因素
  (一)文化背景差异
  世界上国家众多,无论是地理位置因素,还是历史文化因素,抑或是国家发展环境因素都是很不同的,这样的差异性,使得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对应的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都存在不同之处,这样的不同会在各个方面和领域反馈出来。而作为语言表达载体的文学作品,自然会渗透这样或者那样的典故,这样的典故理解成为实际文化文本解读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想深入了解英语作品,需要了解作品中的典故和语言的发展历史。比如对于英国而言,在20世纪进入到殖民扩张时代,英语文化在此阶段有了很大的差异性,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的翻译需要对于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考量,由此确保实际翻译能够与现实生活保持吻合。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实现翻译技能的提升,不仅仅要实现自身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还需要关注实际交际素质的提升。
  (二)英汉典故对应因素
  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各个国家的典故又是不一样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对于实际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对于英语和汉语典故的对应性进行考量,最大限度实现典故内涵的诠释。在此过程中,应关注如下问题:其一,基本对应情况的时候,以互译的方式来处理,也就是说二者有对应的典故,找到对应点即可。当然也不可能完全对应,还需将两个语言中的典故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善;其二,汉语文学作品中典故和英语文学中的典故对应是部分性的,此时就有很大的差异性,此时在处理对应部分的时候,需懂得使用一些翻译技巧,以确保实际翻译结果可以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三)文本整体性因素
  文本的整体性也会对于实际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的翻译造成影响。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典故在整个文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或者是画龙点睛之笔,或者是深化情感表达的效用,或者是增加文学色彩,意味着在翻译这些典故的时候,不能太马虎,还需要对于整个文章进行充分探讨之后,考虑其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之后,然后注意细节处理,关注整体连贯性协调,由此引导文章的流畅性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三、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从微观角度来看,这是对于原创的尊重,当然为了不显得呆板,还是会在原创的基础上进行直观翻译。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国家,其文化发展历程不同,语言文化的形成机制也有所差异,但是也表现出一定的共通性,因此可以直接将直译法使用到实际翻译工作中去。在对于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关注到读者的理解,处理好读者理解和西方文化底蕴之间的关系,由此确保实际的翻译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比如以格林童话《灰姑娘》为例,有一段这样的表达“The stepmother took her two daughters to the party,leaving Cinderella at home,because she was jealous of Cinderella's beauty”,其中牵涉到对应的典故,但是结合实际文本内容最终翻译的结果为:然而继母对于灰姑娘的美貌产生嫉妒之心,让灰姑娘在家里干活儿,自己带着女儿出去了。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于Cinderella进行过度翻译,而是直接将其翻译成为灰姑娘,这样不会对于读者的阅读产生任何的干扰,还可以使得读者的视野朝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有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对于提升文章的内涵有着很大的效用。   (二)增译法
  增译法倡导对于典故内涵进行挖掘,采取深化的方式来处理,避免有些直译法带来的歧义,因为歧义可能对于读者阅读行为造成困扰。这是因为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在句式表达中就可以展现出来,此时读者如果阅读和翻译都常出现了很大问题,此时需要进行对应内容的添加,由此使得实际文章的主旨和意境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在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将深化措施使用进去,巧妙将增译法融入进去,由此发挥其在典故内涵诠释中的效能。比如“The United Nations Organization was born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out of the reaction of peoples determined to save succeeding generations from the scourge of war”,在翻译的时候,可以以增译法的方式来处理,实际的翻译结果为:联合国组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照各国人民要拯救后代免于战争之苦的决心而创设的。在此语句翻译的时候,如果直接使用直译法,难以展现出各国人民的概念,依靠增加内容的方式来翻译,可以引导实际的文学内涵朝着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三)释义法
  除了上述两种翻译方法之外,在文学作品典故翻译的时候,还可以积极将释义法渗透其中。尤其是对于一些有民族色彩的文学作品而言,其中很多的地方都牵涉到典故,直译和增译法都难以发挥其效能,反而会使得实际的内容呈现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显得比较啰唆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翻译技巧,即解释翻译的方法,比如人们通常所说的“橄榄枝”,看起来是很简单的表达,但是在实际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需要给予读者对应的解释,否则就难以进入到理解的状态。对于这种典故来源,主要是《圣经》,上帝在让诺亚造方舟的时候,让诺亚一家人进入到方舟,并且将降洪水150天,在洪水消退之后,诺亚想知道洪水是不是退了,于是就放了一只乌鸦和一只鸽子,乌鸦没有回来,鸽子飞回来了还叼着一支橄榄枝,于是诺亚就从方舟里面走了出来。因此橄榄枝就成为和平的代名词。
  四、结语
  英語语言语境环境是十分丰富的,势必会牵涉到翻译专业,部分教师会将英语作品引入其中,在这样的翻译案例精细化分析的时候,学习主体会对于各种翻译技巧有着更加夯实的理解,并且对于实际典故翻译中牵涉到英语文化产生兴趣,由此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且尝试将对应的典故翻译方法有效地使用到实际的翻译中,这样可以使得自身翻译素质的锻炼,这对于实现语言素养的全面提升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在使用对应翻译方法的时候,要引导学习者树立辩证思维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总结更加实用的翻译技巧,这样可以使得自身的翻译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蔡红艳.浅谈英语典故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方法——以源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为例[J].科技视界,2019,(34):212-213+211.
  [2]徐斌.英语文学作品中西方典故文学的探究[J].海外英语,2019,(24):221-222.
  [3]孔祥燕.试论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2):28-29.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现代环艺设计工作能够更好地提升环境的整体美感,同时为广大老百姓带来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如果能够将传统色彩元素与现代环艺设计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那么就能够进一步地提升现代环艺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对于提升现代环艺设计的社会效益以及审美功能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大力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作为享誉世界的电影公司,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深受大众喜爱,不仅源于其精彩的故事和精美的画面,还因为迎合了不同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近年来,多部动画电影都反映了颠覆传统的女性独立意识。本文从《冰雪奇缘》和《花木兰》这两部电影入手,从后现代视阈探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及其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动画电影;后现代;女性独立意识;觉醒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獻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后的重要宗派,对历代国人的价值理念与审美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禅宗本身虽对美学未做相关阐释,但其自身的思想内涵却为当时乃至当代的艺术审美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旨在探索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发掘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及指导意义,顺此线索,探索禅宗美学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 禅宗美学;佛教文化;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喜歌剧,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绚丽多彩、艺术内涵丰富的特点。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音乐剧进入中国市场,并逐渐趋向本土化发展。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艺术审美要求不断提高的基础下,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及审美,通过挖掘本土音乐剧的审美规律以满足当前环境中人们对音乐剧的需求。在音乐剧本土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论是艺术内涵、表演形式、舞台审美
期刊
【摘要】 古筝在传播传承的过程中,因受地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曾是中国古筝源头的陕西筝派被人遗忘甚至濒临消失,后来在一大批秦筝艺术家们的努力下,陕西筝派开始恢复并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陕西筝曲是根据当地戏曲“秦腔”“眉户”等音乐形式整理创作而成。随着当地音乐的不断发展,陕西筝派也迅猛发展并日趋成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陕西音乐风格。本文通过对陕西筝派的产生、影响其产生发展较大的几个因素以及陕西筝
期刊
【摘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博物馆文创产品,通过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新的拓展。研究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路径。通过互联网上的大数据库来以需求的角度定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内容。依托地域文化,打造差异性产品设计,在通过多元化新媒体平台以及网络销售平台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大规模地推广和营销。最终通过营销终端的数据显示,通过比对关注度和购买度回流博物馆文创以用户需求定位的产品研发路径。  【关键词】 博物馆
期刊
【摘要】 中国新时代的审美已经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因为有着多方面文化的结合,并且中国的时代审美在历史上同样是各有风采的,通过时间线的梳理方式,考察远古时期、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及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等等时段审美的变化,以及对平面设计的影响,纵观历史设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站在世界设计史的角度去找寻审美和平面设计的变化。再进一步分析审美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代审美的变化与艺术设
期刊
【摘要】 在当下高度发达的旅游休闲产业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掌握传统工艺技术民族妇女们技艺生活中的家庭角色、地位由传统的模式转向为新型综合的模式,妇女逐渐在社会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社会认同,改变传统家庭模式,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美丽乡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苗族妇女;传统技术;性别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人类从古至今经由艺术创作表现当下的情感、状态,而后人也从艺术创作推演过去的历史脉络。然而,经由推敲而得的历史是一个巨大而不规则形的事件集合体,从不同角度观测都会有死角。只能看到部分的史料信息,无法经由单一视角剖析整体。历史证据有其存在的时代性,并不适用于任何时空,当直觉地从眼睛所见挖掘史料予以引用,便容易陷入扁平化历史的误读泥淖。透过认知学派观点,可将误读分为排列错序、主观偏误及错误诱导
期刊
【摘要】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大众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五花八门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这一方面极大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但也给管理网络环境、正确引导大众文化观念设置了困难。本文从大学生网络观引导的意义、问题及挑战出发,提出了几点提升引导效果的策略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文化环境;大学生;网络观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