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武侠小说古已有之,武侠小说家们用如椽大笔建构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心中世界———江湖,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地带中,大侠们肩负着匡正秩序、维系平等的重任,英雄们侠肝义胆、快意恩仇。邪不胜正是江湖中人所期待的理想图景。这是一个自由浪漫的“理想国”,其自在自为的文化本质十分符合人们对社会的期许和想象。武侠小说家所醉心营造的江湖也因之让无数读者为之沉醉不已,心生向往。
阿英的中篇小说《江湖行》虽以“江湖”命名,但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的却是日常生活化的江湖,是远离了血雨腥风却仍然暗流涌动的江湖,是现代江湖的另一重风貌。
这是从高校教师郑阙的视角铺展开来的一幅学术界江湖图:窘迫的职称评定、尴尬的校友会面、荒诞的酒桌对谈、光怪陆离的“江湖”场所、妖娆却疲倦的风尘女子。此江湖已非是曾经那片少年扬鞭策马,女儿顿首回眸的净土了。郑阙也非济世的大侠,而是夹在其中无所适从的“反侠士”———一个浑浑噩噩、无从施展拳脚的“多余人”。其身边的章院长、尚红孩等人,更像是对江湖群雄的反面刻画,旨在着力讽刺这些失去理想、失去本心的“江湖人”。
实际上,无独有偶。关于描绘学术乱象的小说,可以上溯至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借助于犀利的讽刺手法,描绘了深受科举之害的知识分子群像,批判了当时利欲熏心的世俗风气。而后,值得一提的便是钱钟书的精品力作《围城》,它同样以学术界虚伪的知识分子为靶心,向他们毫不留情地投向了极具杀伤性的“标枪”。因此,《围城》亦享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而阿英的小说《江湖行》也将笔触伸至现代高校之中,极尽能事地描绘了一幅高校生态圈的乱象。比之这两部经典之作亦有传承神韵之妙。
二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将小说的背景放置在高校之中,从校内职称材料递交与评定的场面和郑阙与校友尚红孩吃饭娱乐两条线索展现了“高校江湖”之形貌现状。阿英以其对学术界现状的敏感度和熟知程度灵敏地捕捉到高校生态圈中蝇营狗苟的一面,同时又将这一大环境之下学生受到的影响和冲击直观地展示与表达出来,读之耐人寻味。
现代江湖人,似乎早已失了江湖习气———唯唯诺诺、畏畏缩缩———再无兼济天下的胸襟与风度。唯一可见一点侠士风骨的翁鹤鸣教授,却被小人蓄意抹黑,被学生公开羞辱,可悲可叹的是,知晓真相的章院长为斩其锋芒也故意不肯替他说话。他在与郑阙通话中,平静地提到尚红孩对自己的贬低,“江湖上自有一套更宏大,更复杂,更严苛的逻辑,谁也逃不掉”。年迈的翁教授明白江湖的规则,也身处其间不遗余力地劝导失路之人。但意味深长的是,他也处在这无可奈何的逻辑之中,做了无可奈何之人。
相比之下,这个江湖之中更多的是尚红孩之辈———精于算计、私欲膨胀,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还自诩为前辈的人。令人忧心的是,却有越来越多的柳一驰心甘情愿地跟了过去,自觉自愿地加入这个群体之中并为自己骄傲不已。他们并不感念郑阙们的教诲,反而对其“为人师表”的身份刻意嘲弄———“老师,你碍着我了”。
教师和学生的矛盾愈发明显却无从解决:当学生前赴后继地踏上一条追逐利益的道路之时,教师便像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他们并不能为他人洗刷原罪,但教师的责任感与帮助却无用的愧疚感又折磨着这群人,于是他们只能选择自嘲、选择苦笑,陷入与自己撕扯纠缠的深渊之中。
关于尚红孩、柳一驰、马眸眸等形象的塑造,阿英在创作谈中提到自己执教历程之中的体验与感悟:“教师,或者说教育,似乎无法撼动他们,最终他们被逐利的潮水裹挟,共同踏入‘江湖’。”这些年轻的人们,尚无分辨这利益长久与否的能力,也摸不清这江湖水有多深,便着急摆出一副已经熟识水性的样子来。这是作者对顺流而下的年轻人们的一声叹息:他们失去了初衷,也违背了本心。
小说中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是郑阙。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他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得有所成,可又不能不被现实倾轧,屈身于养家糊口的洪流之中,被裹挟着被动向前走;他试图亲近学生,为學生着想,但又掌握不住合适的“度”,难免处处和学生产生误会与矛盾;他想成为如翁鹤鸣教授一般正直、守得住学术底线的学者,可又禁不住位置的尴尬不得不做出一些无奈之举来。青年教师身上既有不甘泯然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可又无力扭转乾坤、撼动整个价值体系,所以夹在其间,成为了格子中间的人。上不敢违抗章院长,下无从教导柳一驰,只能清醒却随波逐流。读至此处不免想到武侠大家金庸老先生的《连城诀》,同是一个逐利的江湖,同是一个私欲膨胀的社会:恶人求诸于作恶、庸众求诸于英雄。但令人觉得悲哀的是,《连城诀》中尚有狄云这般淳朴正直、敢于直面险恶的人,但在现代江湖中,却早已无英雄来为这世道铲奸除恶、扶危济困。
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站在思维的制高点上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容易的多。郑阙所面临的,既是无数年轻人所无从逃避的质问。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如尚红孩一般的人,也知郑阙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翁教授,这是一个仍存有希望的答案。
三
意象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给人提供感觉的东西。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中第一卷第一章为《论感觉》,探讨人的知觉或意识,主体跟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主体在脑海里面生出的对于外界的觉知,是人对于外界生出反应的最直接的依据。对于一篇优秀的小说而言,耐人寻味的意象自是不可缺少的。
在短篇小说《荡漾》中,“屁”的意象即讽刺而又诙谐。
在穆尧白这里,岳父的屁是藏着暗语的。音色丰富、风格多样,最开始时小心翼翼,而后渐渐胆大妄为。但无论表现如何,总是对于穆尧白的一种试探或者说嘲弄。
穆尧白像是家里没有摆放位置的水族箱,与整个家庭都格格不入,在岳父的强烈要求中只能搬入没有阳光的阴面阳台。职场不得意的知识分子仿佛在哪儿都是多余的:妻子的轻蔑、岳父的冷眼,只有在那个叫谭坦的女研究生眼里,他才获得被尊重的可能。而他也的确在这“轰隆隆开了过来”的坦克一般的热情面前无处抵挡,心生荡漾。
不论是刻意被放逐的水族箱,还是夸大渲染的风格迥异的屁,都展现出穆尧白这个无奈的中年知识分子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生存境况。
四
阿英在创作谈中谈起创作缘由———源于诚实的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之感悟,缘于对学生个人认知中不劳而获那部分的“痛心疾首”,他颇想触及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误判与冲突,让学生“在其成长中散发出灵魂的香气”,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心是皱缩的”。也正是在此种理念的观照下,作者才如此执着于书写高校知识分子题材。
总的来说,阿英的创作既具有极强的现实感、讽刺性又不缺乏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细腻而又深入的思考。
作者寄情于创作,将视角深入到人性的灰暗地带,且带着其独有的敏锐触觉将之展现出来,所以连薇薇这样红灯区的女性形象也被刻画地淋漓尽致。更为巧妙的是,作者善用意象,细节之处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就能将整体感觉大致勾勒,使得文本极富张力。
另一方面,小说语言是其优点,但作者在创作时也难免因为过于追求文本所呈现的精致效果而走到了感性化叙事的迷宫里。其次是叙事角度的问题。《江湖行》和《荡漾》均是以站在主人公视角的叙述者来展开叙述的,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相当程度的偏狭。完全以某个人的感触为支点,就会使得小说在反映生活和剖析人性方面缺乏不少力度。另外某些人物由于作者的偏帮、掩饰和曲笔使得小说人物不免失之单薄。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在创作中所不可避免的。若是作者能巧妙地处理好上述矛盾,必能成为文坛江湖中的豪杰霸主。
是非名利曲折路,人生无处不江湖!
作者简介:董宇航,女,汉族,山东济宁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流散裔文学。
武侠小说古已有之,武侠小说家们用如椽大笔建构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心中世界———江湖,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地带中,大侠们肩负着匡正秩序、维系平等的重任,英雄们侠肝义胆、快意恩仇。邪不胜正是江湖中人所期待的理想图景。这是一个自由浪漫的“理想国”,其自在自为的文化本质十分符合人们对社会的期许和想象。武侠小说家所醉心营造的江湖也因之让无数读者为之沉醉不已,心生向往。
阿英的中篇小说《江湖行》虽以“江湖”命名,但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的却是日常生活化的江湖,是远离了血雨腥风却仍然暗流涌动的江湖,是现代江湖的另一重风貌。
这是从高校教师郑阙的视角铺展开来的一幅学术界江湖图:窘迫的职称评定、尴尬的校友会面、荒诞的酒桌对谈、光怪陆离的“江湖”场所、妖娆却疲倦的风尘女子。此江湖已非是曾经那片少年扬鞭策马,女儿顿首回眸的净土了。郑阙也非济世的大侠,而是夹在其中无所适从的“反侠士”———一个浑浑噩噩、无从施展拳脚的“多余人”。其身边的章院长、尚红孩等人,更像是对江湖群雄的反面刻画,旨在着力讽刺这些失去理想、失去本心的“江湖人”。
实际上,无独有偶。关于描绘学术乱象的小说,可以上溯至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借助于犀利的讽刺手法,描绘了深受科举之害的知识分子群像,批判了当时利欲熏心的世俗风气。而后,值得一提的便是钱钟书的精品力作《围城》,它同样以学术界虚伪的知识分子为靶心,向他们毫不留情地投向了极具杀伤性的“标枪”。因此,《围城》亦享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而阿英的小说《江湖行》也将笔触伸至现代高校之中,极尽能事地描绘了一幅高校生态圈的乱象。比之这两部经典之作亦有传承神韵之妙。
二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将小说的背景放置在高校之中,从校内职称材料递交与评定的场面和郑阙与校友尚红孩吃饭娱乐两条线索展现了“高校江湖”之形貌现状。阿英以其对学术界现状的敏感度和熟知程度灵敏地捕捉到高校生态圈中蝇营狗苟的一面,同时又将这一大环境之下学生受到的影响和冲击直观地展示与表达出来,读之耐人寻味。
现代江湖人,似乎早已失了江湖习气———唯唯诺诺、畏畏缩缩———再无兼济天下的胸襟与风度。唯一可见一点侠士风骨的翁鹤鸣教授,却被小人蓄意抹黑,被学生公开羞辱,可悲可叹的是,知晓真相的章院长为斩其锋芒也故意不肯替他说话。他在与郑阙通话中,平静地提到尚红孩对自己的贬低,“江湖上自有一套更宏大,更复杂,更严苛的逻辑,谁也逃不掉”。年迈的翁教授明白江湖的规则,也身处其间不遗余力地劝导失路之人。但意味深长的是,他也处在这无可奈何的逻辑之中,做了无可奈何之人。
相比之下,这个江湖之中更多的是尚红孩之辈———精于算计、私欲膨胀,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还自诩为前辈的人。令人忧心的是,却有越来越多的柳一驰心甘情愿地跟了过去,自觉自愿地加入这个群体之中并为自己骄傲不已。他们并不感念郑阙们的教诲,反而对其“为人师表”的身份刻意嘲弄———“老师,你碍着我了”。
教师和学生的矛盾愈发明显却无从解决:当学生前赴后继地踏上一条追逐利益的道路之时,教师便像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他们并不能为他人洗刷原罪,但教师的责任感与帮助却无用的愧疚感又折磨着这群人,于是他们只能选择自嘲、选择苦笑,陷入与自己撕扯纠缠的深渊之中。
关于尚红孩、柳一驰、马眸眸等形象的塑造,阿英在创作谈中提到自己执教历程之中的体验与感悟:“教师,或者说教育,似乎无法撼动他们,最终他们被逐利的潮水裹挟,共同踏入‘江湖’。”这些年轻的人们,尚无分辨这利益长久与否的能力,也摸不清这江湖水有多深,便着急摆出一副已经熟识水性的样子来。这是作者对顺流而下的年轻人们的一声叹息:他们失去了初衷,也违背了本心。
小说中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是郑阙。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他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得有所成,可又不能不被现实倾轧,屈身于养家糊口的洪流之中,被裹挟着被动向前走;他试图亲近学生,为學生着想,但又掌握不住合适的“度”,难免处处和学生产生误会与矛盾;他想成为如翁鹤鸣教授一般正直、守得住学术底线的学者,可又禁不住位置的尴尬不得不做出一些无奈之举来。青年教师身上既有不甘泯然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可又无力扭转乾坤、撼动整个价值体系,所以夹在其间,成为了格子中间的人。上不敢违抗章院长,下无从教导柳一驰,只能清醒却随波逐流。读至此处不免想到武侠大家金庸老先生的《连城诀》,同是一个逐利的江湖,同是一个私欲膨胀的社会:恶人求诸于作恶、庸众求诸于英雄。但令人觉得悲哀的是,《连城诀》中尚有狄云这般淳朴正直、敢于直面险恶的人,但在现代江湖中,却早已无英雄来为这世道铲奸除恶、扶危济困。
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站在思维的制高点上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容易的多。郑阙所面临的,既是无数年轻人所无从逃避的质问。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如尚红孩一般的人,也知郑阙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翁教授,这是一个仍存有希望的答案。
三
意象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给人提供感觉的东西。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中第一卷第一章为《论感觉》,探讨人的知觉或意识,主体跟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主体在脑海里面生出的对于外界的觉知,是人对于外界生出反应的最直接的依据。对于一篇优秀的小说而言,耐人寻味的意象自是不可缺少的。
在短篇小说《荡漾》中,“屁”的意象即讽刺而又诙谐。
在穆尧白这里,岳父的屁是藏着暗语的。音色丰富、风格多样,最开始时小心翼翼,而后渐渐胆大妄为。但无论表现如何,总是对于穆尧白的一种试探或者说嘲弄。
穆尧白像是家里没有摆放位置的水族箱,与整个家庭都格格不入,在岳父的强烈要求中只能搬入没有阳光的阴面阳台。职场不得意的知识分子仿佛在哪儿都是多余的:妻子的轻蔑、岳父的冷眼,只有在那个叫谭坦的女研究生眼里,他才获得被尊重的可能。而他也的确在这“轰隆隆开了过来”的坦克一般的热情面前无处抵挡,心生荡漾。
不论是刻意被放逐的水族箱,还是夸大渲染的风格迥异的屁,都展现出穆尧白这个无奈的中年知识分子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生存境况。
四
阿英在创作谈中谈起创作缘由———源于诚实的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之感悟,缘于对学生个人认知中不劳而获那部分的“痛心疾首”,他颇想触及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误判与冲突,让学生“在其成长中散发出灵魂的香气”,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心是皱缩的”。也正是在此种理念的观照下,作者才如此执着于书写高校知识分子题材。
总的来说,阿英的创作既具有极强的现实感、讽刺性又不缺乏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细腻而又深入的思考。
作者寄情于创作,将视角深入到人性的灰暗地带,且带着其独有的敏锐触觉将之展现出来,所以连薇薇这样红灯区的女性形象也被刻画地淋漓尽致。更为巧妙的是,作者善用意象,细节之处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就能将整体感觉大致勾勒,使得文本极富张力。
另一方面,小说语言是其优点,但作者在创作时也难免因为过于追求文本所呈现的精致效果而走到了感性化叙事的迷宫里。其次是叙事角度的问题。《江湖行》和《荡漾》均是以站在主人公视角的叙述者来展开叙述的,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相当程度的偏狭。完全以某个人的感触为支点,就会使得小说在反映生活和剖析人性方面缺乏不少力度。另外某些人物由于作者的偏帮、掩饰和曲笔使得小说人物不免失之单薄。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在创作中所不可避免的。若是作者能巧妙地处理好上述矛盾,必能成为文坛江湖中的豪杰霸主。
是非名利曲折路,人生无处不江湖!
作者简介:董宇航,女,汉族,山东济宁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流散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