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象中反观自我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n88100608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中国当代诗歌日益丰富和发育的过程,就是诗歌的地域文化与美学属性不断生长的过程。在当代诗歌创作格局中,某些诗人或某些诗人群体明显地带有地域色彩,或者说具有地域意识,如徐俊国的“鹅塘村”、江非的“平墩湖”、路也的“江心洲”,如北京、上海、广东、大西北和大西南等的诗人群。他们的创作在文化特质和诗歌精神方面都个性鲜明,为中国当代诗歌影像奉献了多元而丰富的资源与景观。诗人哨兵喝着洪湖水,长在长江边,他热爱着这片深情的土地,持续地书写洪湖及周边长江的风物和记忆,恰当地调动自我的情感和经验,艺术地建造着诗歌王国的“洪湖风景”,他的诗歌《蓑羽鹤》物我相生,情景交融,物象里闪烁着思考的火焰——
   雪雾中蓑羽鹤躲在众鸟外边,支起长腿
   洗翅膀
   蓑羽鹤打开乐谱架,却拒绝加入
   合唱团
   驾船路过阳柴岛,我在洪湖遇见过她们
   终身的一夫一妻,比我更懂爱
   这个世界。古铜色的喙
   藏有小地方人的嘴脸,属我的
   属人类的,因羞涩
   怯懦,面孔在黄昏中憋得发黑
  (选自《2017中国年度诗歌》)
   哨兵,生于1970年11月,湖北洪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入选各种选本,出版诗集《江湖志》《清水堡》。获《人民文学》新浪潮诗歌奖、第二届《芳草》文学杂志汉语诗歌双年十佳、《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优秀奖、《长江文艺》年度诗歌奖等杂志奖项,有诗作被翻译成英文出版。现居武汉。
  诗人哨兵站在洪湖风景里
   据了解,蓑羽鹤是鹤类中个体最小的,繁殖期成双成对活动,多呈家族或小群活动,有时也见单只活动;常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水域附近地势较高的草甸上;性胆小而机警,善奔走,常远远地避开人类,也不愿与其他鹤类合群。诗人以蓑羽鹤入诗,并以物象为镜反观自我。全诗只有10行,分为五节,每节两行,节节推进,行行相扣,从蓑羽鹤的习性中反观自身的品性。
   第一节,从蓑羽鹤“躲在众鸟外边”反观自己的不合群。“雪雾”是白色的,而蓑羽鹤多呈蓝黑色,这样黑白分明,为诗人审视自我创设良机。“蓑羽鹤躲在众鸟外邊,支起长腿/洗翅膀”,蓑羽鹤不与众鸟为伍,躲在一边清理自己的羽毛,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它们的这一习性正好与诗人自己不合群相一致。诗人没有褒贬,只是客观地观察,在不动声色中看到了自己。
   第二节,从蓑羽鹤“拒绝加入合唱团”反观自己的自得其乐。蓑羽鹤拉开架势,“打开乐谱架”,准备独自歌唱,因为它“拒绝”滥竽充数的“合唱”,而要用独唱来张扬自己的个性。这分明将蓑羽鹤人格化了,在物象人格化的过程中,诗人自身的品格也被融入或寄寓其中。诗人独立于众人之外,且吟且唱,自我陶醉,自得其乐。
   第三节,从蓑羽鹤的“终身的一夫一妻”中反观自己不懂爱。“驾船路过阳柴岛,我在洪湖遇见过她们”,此时,诗人聪明地将书写蓑羽鹤的笔墨适度荡开,将“我”巧妙地加入进来,以便更好地进行比较。这里用的“她们”而不是“他们”,诗人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对比的,她们“终身的一夫一妻”,忠贞不渝,相爱永远;而我们人呢,有的朝三暮四,有的同床异梦,有的移情别恋……所以她们“比我更懂爱”。
   第四节,从蓑羽鹤的“古铜色的喙”反观自己的小嘴脸。“这个世界”单独成句,意味深长,简洁的语言里隐含着人生的慨叹,结构上承上启下。“古铜色的喙”,既是写蓑羽鹤喙的颜色特征,又暗含着一种无法改变的延续,所以,“藏有小地方人的嘴脸,属我的”,才在一种自我审视、自我反省中彰显诗意。什么“嘴脸”?胆子小,很机灵。洪湖是个小地方,“我”也有小“嘴脸”,只是藏而不露。
   第五节,从蓑羽鹤“发黑”的面孔反观自己的“羞涩”和“怯懦”。“属人类的”,从“我”扩展开去,拓展了诗的空间。“因羞涩/怯懦,面孔在黄昏中憋得发黑”,面孔发黑是蓑羽鹤的面部特征,一个“憋”字,透露出内心压抑、不敢张扬个性之意;蓑羽鹤如此,人类也是如此。这是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的,也是我们应该在自我否定中得到提升的。
   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认为,诗是介于所见与所言、介于所言与保持沉默、介于保持沉默同梦幻、介于梦幻及忘却的艺术。哨兵深谙此道,将本诗写得言约意远,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补充发挥。他说:“写蓑羽鹤时,我没想过是在写诗。在随身的笔记本上,关于象征、隐喻、修辞、意象,那时,根本就不存在。我只是在那片无人区,真实而诚恳地写下我所见和十行汉语罢了。”蓑羽鹤是诗人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与之相比,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也有自愧不如之处;人正是在不断地比较与自省中锤炼自我、提升自我的。诗评家刘波说:“这是一首从看见到思想的诗,中间可能经历了观察、审视、认同与自我质疑的过程,最终生成了严肃的诗意建构。”
  洪湖水,浪打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洪湖,是实有之地,是诗人根深蒂固的家乡,也是诗人烛照灵魂的精神之乡。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
期刊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选入了昌耀的一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诗歌。这首诗是昌耀早期的佳作,是一种冷静的思考中充满“爆发力”的作品。它不同于前期的代表作长诗《凶年逸稿》充满对时代的悲鸣,但不可否认与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或许可以从两首诗歌的起首部分发现若干端倪。   “我喜欢望山。/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而蓦然心猿意马。/我喜欢在峻峭的崖岸背手徘徊复徘徊,/而蓦然被茫无头绪的印象或
期刊
【文本课程定位】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选录的第二首必读诗歌。其课程定位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大体相同,依旧侧重于“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意蕴探究”“诗歌抒情手法探究”和“尝试写作诗歌”四项。   课后“学习提示”中,《红烛》的主题被确立为“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蜡炬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要求“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
期刊
一、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一菲老师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注重文言断句和词性知识领悟。  师:请一名同学们来读一下课题,注意断句。  生(认真):周亚夫军/细柳。  师:停顿,可以夸张一点。  生:周亚夫/军/细柳。  师:为什么要读成“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是什么词性?  生:“军”是动词。  师:“军”是动词,驻军。“细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呢?  生:驻军的地点。
期刊
意识流  人的意识是流动的,像一条蜿蜒曲折却不会停止流淌的河流。潜意识更是一条压抑于心灵底层的自由不羁、混沌不清、幽暗不明,而又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河流;它无时无刻不在积蓄爆发的能量,随时等待冲破意识大堤的机会。诗人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压抑的思想(情感)寻找语言的突破口,从而实现自我言语的真实有效的活动。  尽管言语的方式多种多样,呓语式的话语聒噪只是生长于地表的野草,需要“爱智”的心灵时时梳理与清除
期刊
这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   我看见冻云下,   雄风盖日月,豪气冲斗牛,   整个中国在行动,   不分男女,无论老幼,   我们都成了战士!   长江翻滚热血,楚天飘动旌旗。   流动的是爱心,挺起的是脊梁,   山岳请缨,长河列队,   所有的森林草木   都在齐声呼喊: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白衣战士逆风而行,   阻击!阻击
期刊
日前,拜读了胡双全老师《〈拿来主义〉教学实录及感言》,现将读后的一些粗浅想法呈于读者,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方家、同仁尤其是胡双全老师批评指正。  一、“促进生成”还是“阻碍生成”?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生成性课堂最
期刊
《谈文学》是朱光潜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本,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论文集,属于文艺随笔。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本书多为经典篇目,适合高中生阅读,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其中篇目《咬文嚼字》入选人教版教材,《文学的趣味》入选职教版中职语文课文,足见《谈文学》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重要性。  新课
期刊
基于整本书阅读体系的构建,创设活泼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既定专题进行阅读、研讨,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从而解决课程设置的整本书阅读问题的教学方案,即整本书的情境化阅读任务。这种理解来自笔者的实践探索,更多源于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解领悟。  课程标准中,“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任务群確定了课程内容。任务,是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
期刊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诗人白居易明确指出,文学应该关注时代、关注现实。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诗坛开始抒写人的内心世界,抒写内心的体验与感悟、隐秘与幽微,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发掘和探索,虽然在诗歌的表达深度和表现方法上有所表现外,大多是无关痛痒、无病呻吟之作,甚至云雾弥漫、不知所云。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诗歌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诗人们好像躲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自我吟唱、自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