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神女峰》的女性意识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lh6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神女峰》是新时期著名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歌名作,在传统的题材中另辟蹊径,以真挚的情感和大胆直率的气质震撼了诗坛。诗歌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对数千年来在封建思想束缚下痛苦不幸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对传统道德观念发起大胆无畏的挑战。诗歌中充分张扬和释放现代女性意识,也真切地反映了新时期女性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共同理想。
   关键词:《神女峰》 舒婷 诗歌赏析 女性意识
  在新时期的诗坛上,舒婷可谓兼具创作实力与名气的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石码镇,1969年曾参加下乡插队运动,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20世纪80年代后转至福建省文联工作,成为专业作家。作为在朦胧诗潮中和北岛、顾城齐名的女诗人,舒婷著作颇丰,曾出版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双桅船》《始祖鸟》,散文集《秋天的情绪》《心烟》《露珠里的“诗想”》《硬骨凌霄》《舒婷文集》等。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曾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其代表作《致橡树》更是风靡大江南北,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诗歌名作之一。
  虽然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但舒婷的诗歌却不特别推崇朦胧晦涩的艺术表达,也不像“归来诗人”一样执着于对历史的痛悼与反思,而是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思想解放的背景下,突出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吁,对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追求。正如论者所言:“在她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的情怀,使人看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的回归”[1]。舒婷的诗歌通过女性特有的纤细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震颤,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真切的内心感受,在诗歌中既有清新隽永的意象,又有流畅自然的情感逻辑,和八十年代朦胧诗潮中主动追求隐约性和多义性的写作倾向大异其趣。《神女峰》则充分体现了舒婷的这种艺术追求。
  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位于重庆巫山县以东,其命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即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记述的神女因楚怀王一次梦中的临幸,便立誓永远忠贞,后在高处苦苦等候、相思郁结而化为山峰。在世代传说中,“神女”这一原型已成为中国古代坚贞忠诚、哀婉多情的“贞女”形象的象征,千年来传唱不已。1981年6月,诗人游览长江时经过神女峰,即用诗歌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个人强烈的情感体验,对数千年来在封建思想束缚下痛苦不幸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对传统道德观念发起大胆无畏的挑战,也真切地反映了新时期女性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共同理想,“在反叛传统爱情观念的过程中发出了新女性独立人格的宣言”[2]。
  诗歌的第一小节,诗人详尽地描绘了和神女峰初遇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当其他旅客望见神女峰这一著名景点时,“挥舞的各色花帕”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信徒膜拜偶像的情景,预示了“神女”所拥有的强大民众基础,大多数人在潜移默化中对“神女”所代表的爱情观念的某种接受和认同。主人公本来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却“将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在刹那间,以女性的慈悲仁爱感悟到了“风景”背后的痛苦和残忍,对这位在山顶上屹立千年的女性灵魂的同情油然而生。作为现代社会的女性,面对这个压抑千年的灵魂,“我”并未像其他游客一样满足了好奇心之后即“四散离去”、而是沉浸在因突然顿悟而产生的巨大的情感波澜中,联想到漫长的封建时代千千万万类似“神女”的悲惨不幸的女性命运,充满了对宣扬忠孝节烈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背后掩盖的“吃人”真相的痛苦发现。“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一句,暗示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心灵颤抖,将汹涌激荡的内心情绪完全视觉化,充分展示了舒婷杰出的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第二小节中,诗歌的抒情节奏走向舒缓,抒情主人公在情感上回溯“神女峰”这个中国人向来津津乐道的民间故事,虽然“神女”因痴情苦恋获得了世俗的名声,但舒婷从真实人性的体验出发,看到的却是这些被神化后“女主角们”无法排遣的孤独和忧伤的情绪,而这种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往往淹没在道德庄严的主流话语中,几至忽略不计。“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在光鲜背后往往隐藏着让人难于接受的事实真相,正如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其他女性主角像孟姜女、白娘子以及文人创作的大量闺怨诗等等,读者在被其中的凄美浪漫所感动的同时,在“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背后,却是在封建男权社会中严峻的礼法道德观念对曾经存在过的鲜活的生命个体的摧残和压迫。舒婷用了一个反问句“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直接否定了几千年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在诗人看来,在传统道德的重压之下,我们的身体可能在外物的压迫下被异化为“石头”,被迫戴上重重的躯壳,但是最真实的人性却无法被外界完全扼杀。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杳鹤”代表的是一种渺茫的希望,是“神女”们感情的全部寄托,但却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在漫长绝望的等待中,却忽略了春江、明月等生命中的美好体验,得到的却只是红颜易老,芳华凋零。在这里,舒婷对传统女性总是陷入无尽的被动等待的怪圈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为了顺应礼法的要求获得世俗的名声而拼命压抑自我,让青春年华白白地消逝,究竟意义何在?
  通过前面的层层铺垫,在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诗人的情感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金光菊”和“女贞子”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两个意象,它们都是长江边上最普通常见的植物,虽然极为普通柔弱,但却随风自由摇摆,具有生机勃勃的原始生命活力,成为逐步复苏的女性意识的独特象征。它们聚集成滚滚洪流,成为“煽动新的背叛”的无法阻挡的强大力量。“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此句为全诗的诗眼,堪称当代诗歌中向传统道德观念发起强劲挑战的宣言书。中国古代的女性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伦理道德的压迫下,默默消耗着宝贵的青春,在寂寞痛苦中挣扎徘徊,沦为男权社会中可悲的祭品。和获得世俗的名声却成为失去生命力的“展览品”相比,新时期的女性更愿意能够和爱人依偎在一起,即便痛哭也显得酣畅淋漓,尽情发泄着相思之情,哪怕相聚的时间如此短暂。可以说,这是新时期的女性发出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反映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诗人呼吁女性们勇敢冲破旧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大胆的去追求俗世的灵肉合一的幸福,也完成了对散发着男权气息的所谓“妇道妇德”的彻底解构。
  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必须承认的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习惯并未完全消失,甚至有的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潜意识之中,实现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显得任重道远。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迅速传入中国,在年轻一代女性作家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用新的视角和眼光来观察中国社会的一切,去表现新时期以来女性在传统和现代冲突中的生存现状和新的人生抉择,几乎是舒婷、残雪、铁凝、王安忆、毕淑敏等女性作家群体共同的创作使命。在舒婷的诗歌中,无论是《致橡树》中高扬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现代自由平等的爱情观念,还是《惠安女子》中对女性命运关怀的深化,再或者是《双桅船》中伸张的人性本真的需求,都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追求,即女性意识从“群体”到“个体”的高调回归,高扬的是女性珍爱自身、勇敢实现自我解放的旗帜。这和上世纪80年代特殊的时代氛围也有着高度的契合。
  总之,作为舒婷最经典的爱情诗篇,《神女峰》以真挚的情感和大胆直率的气质震撼了诗坛,在传统的题材中另辟蹊径,成为当代诗歌创作中“旧瓶装新酒”的典范。舒婷在诗歌中从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肯定女性的尊严和价值,对现代女性意识充分张扬和释放,成为诗歌最有价值的思想成分。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赵祖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38.
  [2]陈书蓝.论舒婷诗歌传递给新时期女性的爱情观——以《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为例[J].语文学刊,2014(5).
  (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我觉得语言首先与身体有关。为什么呢?一个人的呼吸如何,你的语言就如何。你是怎么呼吸的,你就会说怎样的话。不要强行改变自己的正常呼吸而随意改变句子的长短。你如果是个气管炎,你说话肯定句子短。你要是去强迫自己改变呼吸节奏,看到一些外国小说里有什么短句子,几个字一句几个字一句的,你就去模仿,不仅把自己写成了气管炎,把别人也读成了气管炎。因为外国人写的东西,他要表现那个时间、那个时段、那个故事情境里出现的
期刊
内容摘要:尼采对鲁迅影响深远。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與酒神的二元冲动理论对艺术的本质加以说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由此诞生。《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兼具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在形式表征上,《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鲁迅独特的抒情方式、精妙的文辞调度更是赋予了《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音乐般的审美效果;这分别与偏造型的日神精神及重音乐的酒神精神相契合。在情旨内蕴上,聪明人对奴才虚空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困扰,影响了文言文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寻求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解决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理念。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
内容摘要:王维的《相思》历来为人传颂,但对其归属赠友诗或是爱情诗一直未有定论,通过细读文本,结合诗人生平,本文力图证明其乃赠友之爱情诗这一结论,并品析其深情内蓄的特点。   关键词:《相思》 赠友诗 爱情诗 深情内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一首《相思》,又题《江上赠李龟年》[1],相传乃是天宝年间王维给李龟年的赠诗,安史乱后李龟年流寓江南,谱曲传唱,遂为世人所知。
内容摘要: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林语堂一生有诸多文学贡献,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西方。在翻译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忠实、通顺、美”的三个翻译标准,并从细节之处把原文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力译作。该文浅析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如何在《浮生六记》译本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林语堂 《浮生六记》译本 翻译思想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有着众多精彩的作品,如《京华烟云》《吾国
内容摘要:如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表面化和测试题化的趋势。由于在教学中需要适当引入相关文本,因此可以在此互文阅读中找到与目标文本相关的互文性,以便获得更深刻,更多样化和更准确的理解。互文性理论认为,教师应注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从文本的相关性入手,打破文本解释的孤立状态,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容。作者阐述了互文性理论与初中语文教材相结合在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指导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清真词涉及女性形象及其表现方法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有所变化。其形象变化表现在女性形象的展现从天真活泼、年轻柔媚的性格特征到满腹愁绪、典雅端庄的样态转变,变现手法从细节描写向从对面落笔、追忆与景语代替情语抒发身世之慨转变。而其流变源于北宋周邦彦半生宦海沉浮,三别京华而对人生的感悟。   关键词:清真词 女性形象 周邦彦 流变  作为北宋著名词人的周邦彦,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清
在文学的殿堂里,“崇高”一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关于“文以载道”的倡导——从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推崇到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的呐喊,都为人熟知。若问文学是否在历史上起
期刊
内容摘要:隐喻无处不在,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Lakoff
内容摘要:生物学上的疫病是生命活动受到的破坏,而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疫病,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疫病的描写,已经完全具有了超脱于疾病本身的意义。唐代传奇小说中存在大量的疫病书写,其背后的文学内涵值得探究。基于特定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唐代小说中疫病描写的结构安排,可窥探疫病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唐代疫病的出现给当时的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剖析唐代涉疫文学作品中疫病描寫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与文学意义,反映出的精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