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同”与“被认知”的失衡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838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国内房地产业界企业家完全不缺被民众认知的资源和舞台,而缺乏的是把握 “被认同”与“被认知”两者平衡的能力。
  央行信贷政策调整,多位房地产业界大腕相继落马,中国房地产行业在今年的夏天似乎遭遇了不同寻常的寒流。沸沸扬扬中诸如无视民生强行拆迁、愚弄百姓圈地诈骗之类丑闻露布于天下,民众对房地产行业决策层原本就深厚的质疑更加升级。
  普通百姓对房地产企业家的认知特征,粗略地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奸雄式”房地产企业家。一方面是由于相对于开发商而言,弱势的消费者亲身经历的各类纠纷令人刻骨铭心;另一方面是媒体对各类房产纠纷的报道造成信息传递的增值,容易使得亲身经历者的痛苦感受被放大,同时也使得不曾感同身受的其他民众间接地体会到房地产开发商的不仁与悍势。这两个因素都使得房地产企业家在消费者心目中缺乏亲和形象。
  第二类“英雄式”房地产企业家。但这种认知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或者对此行业有一定熟知度的民众之中,其主体呈现为社会精英与经济精英。由于不是普通地产产品的实际受用者,精英民众对房地产界丑闻的感受往往要冷漠得多。即使当下房地产界被频频扒粪揭丑,由于精英民众的选择性阅读与记忆,也使得丑闻之于这部分人而言有较大的心理距离。
  尽管如此,对于众多开发民用住宅的房地产企业家来说,普通民众,而非精英民众,才是他们最希望说服的对象。由于民众对于房地产界企业家群体形象已经普遍形成一种刻板成见,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企业家们,尤其是有着长远图谋的行业领袖,必须正视这样的规则:企业家以及其企业的形象赢得民众的高认同度,才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而当下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某些企业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形象认知度高,但认同度低。
  从零点公司2003年6月所做“民众与业内人士对房地产行业企业家的认知度”调查可以看到,多数房地产行业的企业家在普通民众中的认知度不高。而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排在前列的潘石屹,其在民众中的认同度(根据本次调查中“民众在无提示下对房地产行业内企业家的评价”的数据)与认知度有较为悬殊的差异。
  有人曾称潘石屹是“地产界的‘娱乐化代表’”。娱乐圈里的炒作与作秀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很容易让人想到远离真实的那一种话语体系。
  作秀对房地产企业家而言,的确很重要,企业及企业家如果没有可见的形象,不被民众所认识,也就没有后续的一切。对当下的房地产企业家而言,完全不缺“秀”的资源和舞台,缺的是把“秀”建筑在真实的地基之上,“秀”得可信。
  潘石屹应该说具备不错的危机管理天才与作秀天赋。与SOHO现代城相关的“销售主力被全盘端走”、“尿素事件”等,原本是极为不利的局面都被潘力挽狂澜。这些消极事件出现的时候,潘选择的是让自己“可见”,根本不回避媒体的报道。相反还自己花银子到报纸上刊登公开信。潘用愿意沟通的姿态首先赢得了被倾听的机会,而且赢回了险些丧失殆尽的信任。
  不过,对于潘石屹,民众的印象是“亦正亦邪”的认知特征。潘的公关历史很容易让民众觉得此人过于圆滑与花巧。潘石屹的作秀可谓是一个认知度高,但认同度却未必高的典型。
  本次调查还发现有以李彬海为代表的认知模式,即认知度与认同度均偏低。而国企背景的两位房地产企业家,中房的孟晓苏和首创的刘晓光也都可以归为这一模式。在民众与业内人士的眼里,两位国企背景的企业家形象都比较发散而不清晰,显得比较中庸,认知度与认同度均处在不彰不显的状态。这大概与国企企业家群体多数人比民营企业家持更为低调的、明哲保身的行为模式有关。
  当然,把民众对房地产企业家的认知特征描述为这一模式,存在简单图解复杂社会概貌之嫌。调查数据结果本身是丰富多元的。比如,本次调查就还有一个发现,与流传的刻板成见认为房地产开发商都是老粗的社会意象不太一样的是,在房地产企业家群体中,也被认为存在一个具有哲人与思想者气质的亚群体,比如冯仑、孟晓苏等。两人都被认为是地产界的学者或理论家,对地产界的战略图景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
其他文献
主办:北京青年报社英才杂志社  报道策划·天下工作室    这是国家最活跃的行业之一,  这是产生亿万富豪最多的行当,  这是受到诟病“原罪”集中的江湖,  这也是谈论创新、追求创新、运作创新最为迫切的群落,  是源于逐利的冲动?是源于留下传世之作的欲望?还是源于生存危机挤压带来的恐惧?
期刊
关于创新,尽管每个企业家都能设身处地提出自己感性的界定,但基本上都不会超出创新倡导者熊彼特的经典表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利用新的原料来源;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实现企业的组织创新。”  毋庸置疑,创新几乎是各个行业及其经营管理者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当我们冷静地观察之
期刊
你的企业面临过这样的危机吗?或者你的企业是否正在面临这样的危机?  也许在你的企业中已经有这样的萌芽,只是你还未发现。  现实中蕴藏着太多的无法预想的变数,某个小小的征兆都可能是导致变盘的引子。  你意识到了吗……    主持·本刊记者 吴永丽  嘉宾:企业管理顾问徐剑   职业培训顾问金美宁    案例:   L公司原是一家软件公司,拥有前景看
期刊
有媒体称张宝全为楼市解放军;也有人称他为市场价格的破坏者。因为无论怎样锱铢必较,也算不出他如此低的价格开盘。  花200万巨资定项目名为“苹果社区”,被张的老朋友老潘解释为“因为苹果是北方产的,广州没有,今典是在借‘苹果’突出自己的本地化优势。”结果惹得张、谢好一阵唇枪舌战。  2003年8月5日《英才》独家采访张宝全时,张却说:“有人说实业救国,我觉得我当时下海不是救国,是救自己。”    从理
期刊
策划·天下工作室  采访·本刊记者 唐凯林 张小平 王悦承 朱雪尘 吴永丽 司万方  资料·陆军 冯蓓 廖坤    一位美国危机管理专家说过:“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处理的典型特征。”  在全国抗击“非典”的广阔语境之下,我们之所以把视点聚焦在企业
期刊
艾欣三通企业集团董事长  对现实作一个推动。    陈伟恕上海上实(集团)董事长  为了未来,在过去中突破。    冯仑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像恋爱,对似乎已知,其实无知的领域挑战。    高亮(美国)莱生公司中国联合机构首席执行官  完全更改以前的缺点和错误。    郭凡生慧聪商务网董事长兼总裁  干自己想出来的事。    兰世立东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创新就是变革,改变传统的东西或思想观念。 
期刊
谢强,一个曾经的职业文人,现在的职业经理人。  因在CBD与潘石屹联合,对抗张宝全,被人称为选错了对手。然而更让外界看不懂的是谢、潘联手进行的高达80亿人民币的建材招标。  就连业界的资深人士也不明白,究竟是老潘工于心计,还是老谢大智若愚。毕竟同样的地段,同样的建材,富力城和后现代城的销售价格怎样会差这么远?是老谢人会吆喝,还是老潘太能呼幺?  2003年8月6日,谢强接受《英才》独家专访时说:他
期刊
由本刊与北京青年报社主办的“2003年房地产创新人物”推选活动,以“创新创造价值”为主题,借助自身独特的平台,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体现本次活动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公正性,主办方约请了业内外28名著名专家、学者和媒体资深人士组成了阵容整齐的评委会(见附表),邀请11名房地产企业界知名代表组成了本次活动的特邀顾问团,并通过《北京青年报》和《英才》杂志向广大读者发放选票,进行程序严谨的遴选运
期刊
他是地产界最滥的人物,也是地产界话题不断的人物。  据说他花钱让人骂自己,据说他为了出名可以不择手段……带他出道的冯仑一语中的:“老潘做事不计后果”。  而2003年8月6日老潘接受《英才》独家采访时自我辩护:“我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     老潘评点竞争对手    《英才》:你怎么评价竞争对手张宝全?  潘石屹:我跟张宝全是好朋友,挺佩服他精力充沛、热情有干劲的精神。他本人多才多艺,能导演
期刊
他们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一群人,还是被阉割了的一群企业家?  他们是两恨文化的始作俑者,还是将改变中国文化的一个阶层?  他们是革命的,还是渐进的?  他们的恐惧是什么?他们最难的又是什么?  2003年7月25—26日,中国企业家论坛举办的首届弥勒论坛在云南举行,400多位企业家到场共同探讨究竟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本刊总编辑宋立新应邀主持了首场主题论坛《企业成长与企业家精神》。    杨平(主持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