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xc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是因为那个电话。陶金走出办公楼,走过操场边上的网球场,阳光直泻,毫无遮挡,一时间他感到头昏眼花。那人是她吗?听声音好像是的。可电话挂得太快,他甚至没来得及反应,耳朵里就传来嘟嘟嘟的忙音。此刻,路边场地上静悄悄的,没有一丝风。阳光猛烈、嘈杂,网球场上的红色塑胶场地好像要被晒化了。有一刹那,陶金甚至产生了错觉,那个电话是真的吗?是不是午睡时做的梦?耳边反复回荡着这几个字:福安路,古城墙。
  接到那个电话的瞬间,他就想到她。因为那个声音。那么多年过去,她的声音依然没变。干净、纯粹,略带忧伤。其实他很少想她,几乎忘了她。
  街面上,车辆往来稀疏,两边店铺门口空空荡荡。一个女人撑着遮阳伞孤零零地站在对面公交站台上。陶金这才意识到自己太过急切,离那个声音所约定的时间还早。推开“雕刻时光”咖啡馆的蓝色木门,陶金像往常那样选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坐下。他对这地方颇为熟悉,常常光顾。他在那窗边坐了一会儿,便有身材高挑、穿着酒红套裙的领班娉婷而来。
  陶老师,小洁不在我们这里做了。陶金点点头。领班又说,她跳槽了。人往高处走,那个地方比这里好,让她去吧。领班微笑着说完这些话,好像是在安慰他。陶金仍是点头。领班轻盈地鞠了一躬,走开了。他之所以经常到这地方来,一是离学校近,二是因为那个叫小洁的女服务员。一个陌生人能了解并记住他的喜好,给了他一种贵宾般的礼遇和感动。他自己根本不是这样的人,连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常常张冠李戴,闹笑话。近几年尤甚,好像老母亲的痴呆症都提前传到他这里来了。
  陶金还没有反应过来,便有一位胖姑娘站在面前,双手交叉放在下腹部,笑意盈盈地望着他。一份烫金菜单搁在橡木桌上,示意他可以先看。陶金的手微微抖动着,眼神游移不定。胖姑娘努嘴一笑,仍示意他看菜单。姑娘的玫色口红已经化开,唇部显得异常肥厚,有种热乎感。
  陶金点了一份焦糖玛奇朵,却没有要抹茶或酸奶慕斯。要是在之前他肯定会点,不是抹茶口味,就是酸奶口味。请问先生还需要别的吗?胖姑娘望着桌上那原封不动的烫金菜单,讪讪地问道。陶金皱了皱眉,快速瞥了那胖姑娘一眼。不需要了,谢谢,陶金说。胖姑娘将菜单收回,大大咧咧地朝服务台方向走去。本能告诉陶金这个姑娘不可能记住什么,她绝不是那种容易上心的人。人群中有些人别人说什么,马上就能记住,可这个姑娘不是。
  咖啡端上桌,陶金尝了一口,这才想起忘了交代焦糖浆不需要搁两大勺,一勺半就够了。这些小洁都知道,可这个姑娘不知道。等候咖啡变凉的间隙,陶金环顾四周,墙上所悬的达利的油画作品《记忆的永恒》一片灰蒙。荒凉的海湾上,三个停止行走的时钟像柔软的面饼那样耷拉下来。木制护墙板裂隙处藏污纳垢。枝形吊灯蒙尘暗淡。循环音乐里正播放着卡兰·卡彭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
  此刻,那个声音又回到他的脑海,而名字始终无法想起。挂断电话后,他以为自己马上就能想起来,好几次只差那么一点点了。一种随时可能想起什么来的感觉让他抓狂。记忆力的衰退是近几年的事,其实只是记不住名字,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问题。陶金暗自忧惧这只是开始,值得庆幸的是他马上就要退休了,这份难堪不会让更多人知道。而他的妻子朱冬女三年前就从一家医院的内科诊室里退下来,如今在海南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明确表示不打算回到这个夏天闷热如炉、冬天阴冷难捱的鬼地方受罪。一家人只在过年时团聚。而去年除夕,全家第一次分開过。朱冬女留在海南,他在家中照顾患重感冒的寡母,她的老年痴呆症已然到了晚期,常把他认作死去的弟弟。他以为母亲想弟弟了,可表面看来,母亲神情平淡,一如既往,并不知道那个叫陶秀的人已经不在人世多年;也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陶秀何许人也。
  你回来了,每次回家母亲都是这一句。他的名字很少被母亲提及。有好几次,他差点想问她,你知道我是谁吗?
  母亲叫陶秀是在一个夜里。上厕所发现拖鞋不见,哇哇大叫。陶金听闻响动,急急钻出被窝下床疾奔过去,帮她将鞋子从床底之下移出。谢谢你啊,陶秀。从那之后,陶秀这个名字时不时地从她的嘴里冒出来。有时候是喃喃自语时,有时候是需要帮助时。母亲那种随意而谨慎的语气,让陶金以为她并没有完全丧失掉记忆,当然这只是他的猜测。
  从“雕刻时光”咖啡馆出来,陶金沿着少年路往前,身体忽儿移至树荫底下,忽儿从那树底下钻出。他的身躯在日影和光亮之间缓慢地移动。路边杂货铺门口有人贩卖太阳镜,小女孩蹲在树底下逗引蚂蚁,一位肤色深黝的男子嘴里喊着什么口号快速从他身旁骑过,这些都没有引起陶金的注意。
  几个星期前,陶金收到云南女孩杜樱的信。这名农家女是学院里分派给他的资助对象。多年来,除了给她寄各类学习及生活用品,他们还通信。最近的信里,女孩谈到职校毕业后打算回乡种植花卉。她喜欢花,在种满薰衣草或勿忘我的花田上工作是她的梦想。信末,女孩宣布下次要送他一份世上最珍贵的礼物,以此感谢多年来的解囊相助。看到“珍贵”和“礼物”这些字眼,陶金一阵苦笑。这个世上,除了时间,还有什么对他来说可称是“珍贵的礼物”呢。
  福安路是一条整洁、安静的柏油路。这些年,别处都在整修、拓宽,大兴土木,唯有这里没有太大改变。这路,还是那么窄小、局促。因为毗邻东湖,树木比别处更显葱郁、繁茂,湿漉漉的,水汽淋漓。陶金最后一次来这里还是五六年前,去派出所更换二代身份证,一个下雨天打车过来,完事后匆忙离开。
  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多年前。那几年,他经常走在这条路上。那时候,他还年轻,不过三十几岁。刚刚买了新房,欠了许多钱。他的妻子还在原先的单位上班。他忽然全都想起来了。刚才电话里那个声音说福安路和城墙的时候,他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恍然大悟。
  那是一段轰烈而短暂的行医生涯。他把广告登在报纸夹缝里,豆腐干似的一小块。电线杆及闹市区的白粉墙上也有它们的踪迹,那是他雇人张贴的。作为临床理论教师,学校偶尔也派他去附属医院上班,每周一两次,相当于客串。他总觉得与医院里的人格格不入,每次去都只为了完成考核任务。   这边的广告零星铺散出去后,慢慢地,他的客厅成了小诊所,黄昏前后病人们络绎抵达。最忙的时候他连吃饭都顾不上。他专治一种疑难症,有一定治愈率,却不作任何担保。好在医生不必向病人解释诊治原则,他不过是几种进口抗生素联合使用,双管或三管齐下,一般人很难搞到,但他有亲戚在那个药品代理公司做头头。
  那些年进进出出的病人太多,有些连续来一两个月,哪一天忽然不来了。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有一天,陶金的妻子朱冬女发现客厅茶几上一对陶制虎皮鹦鹉不见了一只,这是一位多年好友去非洲旅行回来送给他们的纪念品,俩人都异常珍视。肯定是哪个病人顺手牵羊拿走的!朱冬女气吼吼地叫道。
  一旦想到这些病人恶作剧背后的动机,陶金内心的愧疚感即刻减少许多。没错,他的药不是万能的。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万能的药。可为了钱,他来者不拒。
  他只对那个女人说过,你的病我治不了。女人幽幽地望着他,说,我知道。她当然不知道。在福安路光线昏暗的公寓楼上,那个女人的家里,陶金决定不再给她注射多种抗生素,猛烈的药性对这个脸色苍白、弱不禁风的女人是种摧残。她从不上门,每次都是陶金出诊。当然,在诊金上她向来很大方,也不在乎。
  一路上,陶金使劲想那女人的名字却一无所获。随即,一张苍白瘦削、颧骨高耸的脸浮现于陶金的脑海。女人穿一件宽大的墨绿连衫裙,裙摆垂荡至脚踝上方,一头卷发披散在肩,从屋的这头走到那头,啪嗒啪嗒的拖鞋声,动作迟慢,举止娇弱,好像一阵风刮来就会随之飘走。
  你应该出去透透气。
  我一个没有气的人,要透什么气呢,女人说。
  我陪你逛逛吧,在家里待久了不好。
  要逛,就在福安路上逛,女人说。
  女人说话的样子像叹息。陶金还是想不起那个女人的名字。尽管她的脸已经很清晰了,可她的名字仍无影无踪,无可捕捉。
  这次,她是回来探亲,还是永久地留下?那么多年了,她可是一个电话也没有给他打过,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回想当年,每个周三下午,陶金都没有课。他就在那个下午陪女人逛福安路。他们仔仔细细地逛遍那条路上的每个角落。一处清代某学者的故居,大门开在僻静处,门扉两侧摆放着石狮子,左侧雄狮两爪之间的绣球滑落不见,右侧雌狮的眼珠子被剜碎裂;另一处是一座无主的宅院,环堵萧然,窗棂、门板瘫倒在地,院中荒草离离。除了这两处他们没进去过,其他如某幼儿园栅栏前、某消防站门口、某处逼仄的转角,他们都曾长久地逗留过。
  陶金忽然想起一个地方,那正是他此行的必经之路。在那里,或许能将女人遗忘已久的名字重新打捞上来也未可知。如此想着,他万分急迫,恨不得马上飞奔过去。不多久,他已站在福安路69号门口。眼前所见与记忆中的很不同。陶金一阵惶惑,感觉走错了地方。进门处,一块崭新的黄石上刻着朱红毛体“英雄园”三个大字,周围休憩花坛上遍植各色菊花,肥硕而艳丽,远远看着就像是假的。花坛两侧植有成排龙柏。灰色花岗石一直铺向陵园深处,直抵那座白色纪念碑脚下。
  他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空间,直闯直撞地往前走。在纪念碑后面,他找到了那些名字,王今天、郭玉停、卜森林、于乃义、许丹池、陈英雄……它们还在。他的手指在最后一个名字上抚过,往事忽然变得鲜活,向着陶金流淌而来。
  当年,女人穿着墨绿绸裙的身体清风般飘过一座座墓碑,她的目光在碑石上流连,凝望,似乎在寻找什么蛛丝马迹。可阴冷的碑石上除了隐隐生长的青苔,什么也没有。角落里有一座新墓,上面的墨汁还新鲜。女人蹲下身子,用脸庞去贴近它。他眼前浮现出女人苔藓一样湿漉而清新的眼睛。
  现在,那个男人的名字仍刻在上面。这二十几年来,不断有新的添加进来。陈英雄,英雄……這真是一个让人倍感痛心的名字。那个女人说,是那个名字害了他,命该如此啊。
  那是个冬夜,市郊一家纺织厂起火,他们赶去救火。
  当初,她想不通一个怕火的人,为什么要进这个行当;更想不通的是,当现场人员都已疏离,火势也得以控制,为什么他还第二次进入火场。这么多年过去,不知她想通了没有。
  陶金四顾张望,没有墓地,没有碑石,什么都没有。周围绿树成荫,松柏流翠,水泥路面通向里面的花园,那里还是树,到处都是树。有人在树下打太极拳,音乐轻盈,他们的动作也轻逸、飘忽。一个男人打着电话走过他身边。一个推婴儿车的中年女人回头望了他一眼。没想到,墓地成了公园。或许只有当清明前后这里才会变得庄重起来。陶金上学的时候就被老师们领着来过这里,排着长队,人人手持一朵白菊花,将它献于英雄墓前,鞠躬告别。回去后将这些写进作文里,好像每年的这一祭奠行为只为了增加写作素材,是枯燥的学校生活的点缀,而与真正的悼念无关。他当然没有因此记住任何一个英雄的名字。
  现在,就连那个女人的名字也变得模糊了,好像它成了一片绿叶消失在整座森林中。陶金眼前闪现出女人蹲在墓碑前的情景。女人的目光在碑上流连,上面刻着那个人的生卒年月,两个日子挨得太近,中间那一横杠,是被挤压的薄薄的一生。
  陶金记得日报追踪报道过这个事件。或许,报纸上还提到那个女人的名字。可那些报纸早已无法寻觅了。
  只有那些阶石还在,一级级通向上面,毗邻山崖一侧因加固了铁栅栏,让人无端地觉得安全。陶金好像看见那女人仍坐在阶石上,人人都在往上爬,只有她安然不动,高高在上的脸显得清冷、寡淡。上面是古城墙,站在城墙上可以看见灵江水,以及江边垂钓的人。
  有一回,陶金指着那顶上说,你不上去看看吗?她“哦”了一声,目光仍在原地停滞。那些不断地从底下上来的人喘息着经过他们身边。他们的目标在上面。那些个闲暇无事的下午,陶金坐在烈士陵园的台阶上,而那个女人坐在他身边。时间好像灌满泥浆的河床。一度,陶金感到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结束。他无法回到妻子朱冬女身边,他们那个家成了牢笼,而他总有一天会窒息而死的。
  女人告诉陶金,就算他不死,他们的日子也长不了,他一直想回北方老家去,而她不愿离开故乡。   是啊,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故乡,陶金说。
  可有一天,女人还是离开了。福安路上的公寓人去楼空,他蹲在那道油漆剥离的铁门前,默默抽完一包烟,期间有一只硕大的黑鼠从上面楼道里奔窜而下,两相对照,惊惶而逃。天黑了,楼道变得更黑,他慢慢走下去,扶着栏杆,双腿颤抖着,几乎不能直立。他不敢相信事情这么容易就解决了,她已经不在了,像一阵青烟一样溜走了。
  而那个北方男人的身体和名字怕是要永远地留在这里了。那几年,陶金在烈士陵园里四处瞎逛,兴致起时也会爬到古城墙上,默默站上半天,耗掉一些辰光。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望见远处的灵江水,水面泛着白光,船只在那上面悄无声息地滑过。后来,他把家搬到城市的另一头,就不再到这里来了。
  他的遗忘如此之快,连自己也始料未及。生命中不断有人进进出出,也够他忙活的。之后,他当然也遇见过别的烦恼,但无一例外全都解决了。只要时间仍在流逝,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当电话里那个声音说出福安路和古城墙这几个字的时候,陶金想,她回来了。除了她,还会有谁呢?
  陶金举目四望,却不见她的身影。可能,就算她站在他面前,也认不出来了。他寻找着疑似她的面庞,如果来了,她肯定会到墓地找他。陶金发现镌刻着逝者名字的碑石几乎平躺于地,而略高于碑身的圆柱状矮松环伺左右,远远地根本看不见墓碑,而墓地周边,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植株密集排列着,让人们根本无法进入。他再次踮起脚尖,仍只看见灰黑色的、平躺着的大理石碑身紧贴地面。名字下边刻着生卒年月,有的则是一个问号,甚至两个。
  不用说,这些逝者的名字尽管都被刻在坚固耐久的大理石碑身上,每年清明節也有那么多素不相识之人前来祭奠,可是他们早已彻底死去,遭人遗忘。记录他们英雄事件的书籍迟早会成为下一次造纸的原料,而那些纸张泛黄、字迹模糊的报纸早被扔进故纸堆里,无人问津。任何对死亡的褒奖和装饰行为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那些刻在碑身上的名字,不过是一个个符号,与医院候诊室里滚动播放的患者姓名没有任何两样。
  陶金绕过这块方形绿地,沿着阶石一格格攀爬而上。他感到行走的艰难,双腿像是注满了铅水,根本提不起来。
  往事纷至沓来。有一年,陶金的客厅里来了一个女孩。她是所有病人中年龄最小的,短发,圆脸庞,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对大眼睛,黑亮、清澈。每次完事后出门,必要毕恭毕敬地喊一声,陶医生,再见。那是初秋,当女孩在客厅黑色真皮沙发上留下两个窄小汗湿的手印后离开,妻子朱冬女便跨出房门,手里拿着一瓶酒精棉球。“那女孩可真瘦啊,胳膊细得像根稻草,而脸那么白,眼睛那么大。”她边消毒,边问陶金女孩在哪里上学。
  女孩没有上学,学校让她把病治好了再去。
  有一天,陶金正收拾着注射用品,听见门外那女孩在问一个病人,“阿姨,你来这里打针多久了?去医院化验了吗?”
  可她从来不问他“我的病到底能不能好”。谁都知道这病难治,可万一陶医生本事大将其治好了呢?概率肯定是存在的。每次注射完毕,女孩都要遵医嘱在那沙发上再坐好一会儿,好像非常害怕进针口在赶回去的路上再度出血至无法收场。
  女孩家在很远的乡下,陶金替她在城里租了房子,与一个医学院的实习生同住。黄昏,女孩到他家里打针,“不要告诉别人你是来我这里治病的。”陶金告诫道。出租房在一个裁缝铺楼上。有一次,陶金路过那里,看见女孩蹲在楼下水泥地上搓洗衣服。肥皂水淌到脏兮兮的街面上,流入下水道。另有一次,陶金骑车路过那附近一家书店,意外发现她的身影在书架前伫立。
  有一天,女孩母亲打电话来,问他医药费能不能月底再结。以前有过病人拖延药费,然后不声不响走掉的情况,他当然不能为她破例。他记得最清楚的还是自己的精明,因为后来那个女孩果然悄悄回去了,连个招呼都没有打。
  这些事情忽然浮现眼前,清清楚楚,让陶金一阵战栗。不要想了,都过去那么久了,忘了它们吧。其实,陶金已经忘了它们,如果不是这些陡峭的阶石。当年,那赁屋而住的女孩也在这些台阶上走过。她的同龄人都坐在教室里,而她却无所事事,有那么多时间需要打发。台阶很长,一直延升至山顶,古城墙就像一条苍老的巨龙,盘旋在山体之上,也像陶金手腕上的那道疤。
  他终于爬了上去,脚步忽然变得轻飘起来,整个身体摇晃不安,极不适应这骤然而至的坦途。脚下青砖浸染出时间的青苔色,垛上弹痕依稀,墙体颜色古旧斑驳,无一处相同。远处,灵江水绸带似的一窄条,似乎随时可能飘忽而去。在他四周,游客们东张西望,不时按着快门,嘴里发出惊讶声,好像发现了什么天大的秘密。陶金留意着每一个走过他身边的人,那些看上去与众不同的人,有可能是她的人。
  在他心目中,她始终是个与众不同的女人。连她的消失,也是如此。毫无预兆。他想像她在北方的日子——不知为什么,他认定她是去了那里——风沙扑面,气候干燥,她的皮肤也变得粗糙了吧。当然,她也可能变得强壮,换了一个人,不再弱柳扶风。
  他觉得自己可能认不出她来。他认识的只是二十年前的她,黑白照片里的那个人,永远被定格,无法得到更新。
  有一段时间,他的身边无人走过,好像这截城墙成了他的地盘,一个加长版的阁楼阳台。这个空间里发生的一切都由他说了算。他站在垛口处张望,似乎看见远处行走着她的身影。他决定不再走动,原地等她来。他等着。这等待的过程加重了他的焦灼,同时也让他好奇。他忽然觉得这一切极不真实,自己怎么会在这里,他等的那个人会来吗?似乎那个电话不是来自几个小时前,而是非常久远的事。
  终于,一个头戴蓝色阔边帽的女人缓步而来,女人的半边脸被帽沿所遮,看不清楚。她白色裙衫飘逸,黑发垂荡,有种卓尔不群的风度,同时又暗示着少女时曾有过的幽闭岁月。女人在那个与他邻近的垛口处停下。她的脑袋恰好嵌进那个凹槽里,就像一幅画镶进画框里。陶金一直等着那女人转过头,他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
  女人离开的时候,望了陶金一眼,她的泰然自若让他吃惊。女人帽沿所遮的脸庞白皙温润,那对明亮的大眼睛不可抑制地走向暗淡,却不曾完全消失掉它曾经的光芒。女人走远了,尚显窈窕的身影慢慢汇入黄昏的光影之中。无疑,女人会老去,优雅而与众不同地老去。人群中,这样的女人实属凤毛麟角。陶金一阵心悸。可有人永远没有机会变成凤凰身上的羽毛、麒麟头上的犄角。那个短发、圆脸、大眼睛的女孩,二十年前在他家客厅里出现过的女孩,她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治疗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女孩去医院抽血,拿来化验单给陶金看。其实不必陶金亲自看,那上面的数值、箭头都标得清清楚楚的。
  女孩依然每天黄昏准时出现在陶金的客厅里。她越来越瘦,身板还是那么单薄,十七岁了,仍没有明显的发育迹象。
  她不再说“陶医生再见”,而是每次出门前,将酒精棉球扔进垃圾桶里,悄悄将门带上,再轻手轻脚地下楼。
  有时候,饭桌上,俩人会忽然说起她,在哪里吃饭,白天的时候做什么,以后怎么办啊。
  这个病如果治不好,学校是不会要她的,陶金说。
  其实,这些规定很没有道理,不是吗?她完全可以正常上学的,朱冬女说。
  没办法,有些学校就是这么规定的。
  ……
  女孩连续三天没来,陶金这才意识到并打电话给她母亲。学校已经同意女孩回去读书,只是她这个体质能上学吗?女孩的母亲在高兴之余也深感忧虑。陶金马上说,没事的,这个病只要平时注意休息不熬夜,上学是可以的。真的可以。让她去上吧。陶金很高兴,好像这也属于他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成果之一。
  半年之后,陶金从一个熟人口里获悉意外。有人在城市的道路上飙车,而女孩要急着横穿马路,把信投进对面的邮筒里。
  也有人说是女孩的自行车不慎骑入轿车的车轮底下。
  女孩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好难受啊。
  微风袭来,暮色四起;城墙之上,游客寥寥。尖锐的刹车声也随之远去。陶金好似打了个盹,往事淡去,尘土与柏油混杂的气息也逐渐淡去。她不会来了,或许被什么事情耽搁了。或许一切只是他的错觉。总之,她不会来了。
  陶金向城墙的豁口处走去。一级级,沉默的阶石在他脚下无尽地延伸,他完全失去了耐心,只想一步跨到底。回家。躺到床上。闭上眼睛。到了晚上,这个世界就只剩下他和母亲了。那个连他是谁都不知道的老人,却是这个世界上他最亲的人。
  回家的公交车上,陶金想起了那个女孩的名字。同时,他还想起弟弟陶秀。现在,这两个名字躺在一起了。弟弟是六岁那年走的。那年暑假,陶金拎着弟弟的凉鞋,赤脚从河埠头走回家。弟弟躺在门板上。姨母在张罗后事。母亲躲在房间里哭。李叔叔蹲在院子外面的土坑上抽烟。父亲还在从外地砖窑厂赶回家的路上。
  那年暑假在陶金的记忆里一片阴冷惨淡。父亲把自己关在那个烟雾腾腾的房间里。母亲蹲在夏日酷热的田野上割草。兔子房里草叶堆积如山,一股惨烈的腐烂的草腥气,好似要从墙壁砖缝里渗透出去。弟弟出事的时候,母亲和李叔叔在屋子里聊兔毛多少钱一斤。那个李叔叔去过上海,给陶金吃过大白兔奶糖。
  有一天,陶金问母亲李叔叔为什么不来了,那些大白兔奶糖呢?
  陶金推开房门,看见母亲坐在饭桌前,右手撑着下巴,正在打盹。饭菜已经准备好,保姆走了。母亲听见响动,睁开眼睛,看看他,嘴唇翕动着。他一阵胆战,怕她说出那个名字。他不希望接下来的晚餐时间,被那个名字打搅。
  母亲却说,茶几那边,有你的东西。说完这话,她难得地露出笑容。
  陶金一脸狐疑。茶几上,放着一只鼓胀的包裹,寄自云南曲靖,是标准的易碎物品的过度包装。陶金从那个纸盒子里不停地往外掏东西,塑料气泡膜、报纸什么的,足足堆了一地。最后出现一个火柴盒大小的纸盒子。是一粒粒种子,形状略长,深褐色,表面有纵脊状突起。
  他摊开那张皱巴的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陶老师:这是勿忘我种子。它的花语是:浓情厚谊,永远的回忆。我把它们寄给您,以此表达我的心意。我永遠也不会忘记您的恩情。同样,请您也不要忘了我噢!祝您幸福!杜樱
  他想笑。一种愉悦在身体里荡漾,难以名状,又转瞬即逝。他将纸条折了折,塞进口袋里,同时还有那包花籽。或许,明年,在他家的露台上,将开出那种浅蓝色的像星星一样的花朵。
  想到这些,陶金抬起头,对着餐桌那边的母亲微笑。
其他文献
会计舞弊案层出不穷,对中国目前转型期资本市场稳定是一个挑战。由于舞弊行为普遍,导致中小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国家的公信力也受到损害,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被推上了舆论风口,注
该文对风险投资的要质及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关系和风险投资的方式及其动因,西方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通过风险投资发展中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地压冲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存在的现象,首次关于地压的报道来自于英国,1783年,英国媒体报道了这一现象。我国最早出现地压现象是在1993年的抚顺胜
1我们部门的头头黄鼠狼自从上任后就对我不好,在他眼里,我就是一只小蚂蚁,随时可以被捏死,他不急于将我立刻捏死,而是要慢慢地玩死我。我很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是他前
期刊
9月16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科技论坛在郑州举行.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恩慧应邀参加本次论坛高层次
期刊
该文从股利政策的目标入手,详细分析了各种目标理论的优劣,提出股东利益最大化是股利政策的较为理想的目标,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股票价格综合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科学发展机制的新阶段,改革重点也进入机制创新的新层次[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为适应新形势下提出的
课堂上教师叙说,学生叙说,有言语活动,但并不一定都具有语文教学的意义. 辨析课堂叙说,体现学习主体性,组织具有语文意义的叙说,就显得十分重要.rn一、课堂叙说:语文教学的基
期刊
在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来临之际,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将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管理也必将随之进入"新管理时代".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的住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