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教学设计方案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04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奇的极光》《空间和时间的旅行》是收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二版)第一单元的两篇自读课文。虽然是两篇旧课文,但金龙老师对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却时时处处体现着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尤其是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方面,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很好的思路。今不揣冒昧,试作点评如下。
  
  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的语文实践应该是十分广泛的,绝不只是倾听教师分析课文、做点听课笔记、偶尔回答几个问题这样简单的几个途径而已,它还有着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的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和更为合理的实践形式。在金老师对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有着许多以前不曾见到或很少见到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如让学生将《神奇的极光》改编成介绍极光的导游词,进行导游模拟演练;根据《空间和时间的旅行》设计“太空旅行”宣传口号、广告语和电视广告短片,并且进行有关答辩等等。这些安排,无疑开阔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广度,有利于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被动地听记教师讲课的内容,目光只盯着若干字、词、句的理解的狭隘实践中解放出来。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运用。语文知识学得再多,如果不能运用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空中楼阁”。就《神奇的极光》《空间和时间的旅行》这两篇科学短文而言,你能认准其中的每一个字,理解其中的每一个词的字面意义和含义,能分析每一个句子的结构并且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等等,都还只是停留在语文学习的表层即“学习”的层面上,而没有进入语文学习的深层即“运用”的层面。而金老师的设计,无论是让学生写介绍极光的导游词,还是让学生创作“太空旅行”宣传口号、广告语和电视广告短片,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注意语文的实际运用。当然,这种运用不是脱离文本的随意发挥,而是紧密结合文本内容的阅读与写作的高度统一。试想:如果没有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没有对文本有关信息的筛选,能写出像模像样的导游词、宣传口号、广告语和电视广告短片来吗?在这里,“学语文”(阅读)和“用语文”(写作)这两者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与分享。”这两段话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意思: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倡个人钻研,发挥个体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达到共同进步。金老师的《神奇的极光》《空间和时间的旅行》的教学设计,也充分兼顾了以上两个方面。
  首先,在倡导个人钻研方面,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将《神奇的极光》改编为向游客介绍极光的导游词,为“太空旅行”写宣传口号、广告语、电视广告短片的过程,其实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和积极作用的过程。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差异,写作水平的差异,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差异,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千差万别的,也是良莠不齐的。在这方面,孰优孰劣并不是主要的。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才是最关键的。
  其次,在发挥“合作”方面,该方案也设计了一些内容,如让学生做导游,以准备好的导游词向游客(同班同学)作介绍,这就是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分享。当然,其他同学(即游客)也不是被动地分享别人的学习成果,他们也可以就有关的问题向导游发问。在游客与导游(同学与同学)的问答中,搭起了双方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很好的平台。同样,让若干学生就其制作的“太空旅行”宣传口号、广告语、电视广告短片的创意向评审团(由同班同学担任)作介绍的过程,也是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评审团就有关设计制作提出问题、设计制作者回答提问的过程,也就是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在《空间和时间的旅行》教学设计的最后,有一项评选最佳宣传口号、最佳广告语、最佳电视广告短片的活动内容。这可以看作是借合作学习的机会对个人钻研成果的充分肯定的过程,是个人钻研与合作学习这两方面的有机融合。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这个教学设计方案的总的指导思想,也是这个方案的亮点所在,它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颇为一致的。
  
  附: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略谈《神奇的极光》《空间和时间的旅行》的教学设计
  金 龙
  
  引 言
  收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两篇自读课文《神奇的极光》《空间和时间的旅行》,以其知识的丰富性、内容的趣味性、推测的前瞻性吸引着学生。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读并读好这两篇文章?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或分析引导、或组织讨论、或练习引路,效果均不理想。笔者就曾体验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自读这两篇课文时的尴尬。问题的症结何在?恐怕与教师不相信学生,包办代替太多不无关系。这就迫使笔者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对于这一类自读课文,教师是否可以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基础上,采用非常规的教学方法来加以引导?在此思想指导下,笔者对两文的教学过程进行了非常规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否切实可行,希望同行们见仁见智。
  
  一、《神奇的极光》
  第一步、习题引路
  教师设计如下习题,印发给学生:
  黑龙江省漠河市旅游局决定推出一项名为“极光之旅”的大型旅游活动,需要向社会征集导游词。导游词必须向游客讲清极光的有关知识,还可穿插与极光有关的神话传说等。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趣味性。请你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将本文改编成为向游客介绍极光的导游词,800字左右。
  第二步、学生实践
  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筛选出重要信息。
  其次要对筛选出来的重要信息进行排列组合。
  再次将其以导游词的形式书写出来。
  第三步、导游模拟
  将全班组成一个旅游团,选定其中的一位做导游,以其准备好的导游词来向游客作介绍。游客在听介绍的过程中,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导游必须加以回答。
  
  二、《空间和时间的旅行》
  第一步、习题引路
  教师设计如下习题,印发给学生:
  假定现在已经进入五十世纪,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困扰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已被攻克,载人航天器的速度已经接近光速。星球之间、星系之间的旅行已成为可能。中国某航天中心决定成立全球首家“太空旅行社”。为了向人们宣传太空旅行的好处,招徕更多的游客,“太空旅行社”决定向全社会举行公开征集活动,征集内容包括:
  1.宣传太空旅行的口号若干条(每条不超过15个字)。
  2.太空旅行广告语若干条(每条不超过12个字)。
  3.太空旅行电视广告短片创意若干则(每则不超过1分钟)。
  学生可以任选上述三项中的一项或两项,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创作,力求突出太空旅行与众不同的特点。
  第二步、学生实践
  首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与口号、广告语、电视广告短片创意有关的重要信息。
  其次进行创作。
  第三步、听证模拟
  确定班里若干位学生,组成专家评审团。另确定若干位(不少于10位)学生就其制作的口号或广告语或电视广告短片创意向评审团作出口头介绍,并回答评审团成员的有关提问。评审团在此基础上遴选出最佳口号一条、最佳广告语一条、最佳电视广告短片创意一则。
其他文献
“生成的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响应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那么,怎样实现、践行“生成的课堂”呢?    一、确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1.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课本不是唯一教学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本身一样大,内涵和生活本身一样丰富。要在生活中开拓教育教学资源,使语文教学充盈着生活的气息、激荡着生活的浪花,让语文教学走进生
期刊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
期刊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对学生少作限制,让他们充分地自主阅读,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正如《学记》上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诱导学生而不逼着学生走,开导学生而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圈子内活动。“读书切戒在慌忙,‘导读’工夫兴味长。”要引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
期刊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让人魂飞魄散的爱情故事。  一个古怪的女人死了,福克纳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小镇上的人出于好奇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然而福克纳没有让我们进去,他让读者闻到了爱米丽小姐房子周围的一股怪怪的气味,却没有告诉我们怪味的来由。他留下了悬念。  我们首先了解到女人的真正身份是个没落贵族,她“书法流利,字迹细小”,有一个时期,她还讲授过瓷器彩绘课,但长时间身边只有一个黑仆侍候她
期刊
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全新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它旨在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体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使语文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单元效率及其综合效益。因此说,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
期刊
我国小说创作虽有久远的历史,但历来为封建正统的文学观念所轻视和敌视,所以相应的古代小说理论也大多不成体系,不很严密,不够完整。它散见于小说集的序跋中、笔记杂著中、目录学著述,以及宋以后的诗文中。当然,小说中也常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的小说理论观点,《红楼梦》的第一回和五十四回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第一回里的“石头说”:  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
期刊
《故乡的榕树》是香港作家黄河浪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获香港1979年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曾被海内外数十家报刊转载。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声色情味俱佳的精品。  本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的阴凉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的景物自然地想到“故乡的榕树”,进而围绕故乡的榕树用贮满淋漓诗意的语言描写了有关的人物、事件和景物等等,抒发了蓄积在作者心头对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情感。这篇散文放得
期刊
白日沦西河,素月岀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陶渊明《杂诗》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竹
期刊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抵达成都,在当地朋友的资助下,在浣西沙的西边,盖了几间茅屋,暂时得以歇脚。就在草草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诸葛武侯祠堂瞻仰凭吊。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史称蜀汉,而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所以人们称他为蜀相。《蜀相》是诗人初谒武侯祠时
期刊
传统观点认为,害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是四条封建绳索,即政权、神权、族权、夫权。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认为,不管哪个时代的妇女,如果没有独立的经济权,那么往往难以逃脱被歧视被抛弃被扼杀的命运。在《祝福》的讨论教学中,我们分析课文中有关金钱的五次描写,不难发现,勒死祥林嫂的四条绳索上条条都刻有深深的金钱烙印。我认为,祥林嫂是被四条封建绳索完全剥夺了经济权以后才导致惨死的。生活在旧中国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