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玩浅绛 钩沉历史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fall_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件晚清浅绛彩瓷画师汪友棠绘制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荷塘清趣图纹盖缸。
  汪友棠是浅绛彩瓷发展到中晚期的一位重要画师,作品后世流传众多,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题材。其虽师出浅绛彩瓷鼻祖程门门下,画艺在中后期浅绛彩瓷画师中亦堪称卓尔不群,但囿于中晚期整个浅绛彩瓷创作处于日落斜阳般每况愈下的大背景,其瓷作的水平往往良莠不齐,落于俗套者不在少数。那么,汪氏的此件作品水平如何呢?
  且来欣赏其上所绘之画面。
  缸身——塘中绿萍点点,水草丰茂;迎风摇曳的怒放荷花与嫩翠荷叶下,一对款款游弋的戏水鸳鸯,相互间顾盼流连,你侬我侬,令水面泛起阵阵涟漪。特别有趣的是,画师笔下的鸳鸯对儿,在形象上并未遵循雄比雌靓的自然法则,施彩几乎同样靓丽,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显用鸳鸯譬喻“一对”佳人的寓意。
  缸盖——用浓淡有致的绿彩钩染出的一丛荷叶中,生出一粉红一粉白两枝芙蕖;粉红那朵,就着缸盖表面的弧度,探身而下,恰与缸底的那朵荷花遥相呼应,颇显画师匠心;一只“红襟翠翰两参差”(唐陆龟蒙《翠碧鸟》句)的翠鸟,正振翅高飞,许是发现了隐匿在田田荷叶下的美味鱼儿,瞬间便要擘波而下。
  将上下两处画面作合并欣赏,正应了李白在《长干行·其二》中写道的那样:“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毋庸置疑,这虽然是汪氏在一件论年份已属晚期、论器形则归于实用器的物件上的走笔,但其清新雅致的画面和艳而不俗的设色足以表明,这可以算作画师的一件用心之作。
  众所周知,在浅绛彩瓷的收藏中,一件器物上所绘画面的意境高下是评判其艺术价值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就此而言,这件盖缸至少可以免于归入“老普”之列。然而,其更令我爱不释手的原因,却是画师在缸身另一面配题的一句诗文——“黄金碾畔绿尘飞”。
  网考可知,此句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亦有版本作“紫玉瓯心雪涛起”)
  多么富于诗意的描写!“黄金碾”、“碧玉瓯”、“绿尘飞”、“翠涛起”,材质贵重的茶具和超凡脱俗的烹茶画面直叫人浮想联翩。这样的诗文配题实际上已明确了此类器物的用途和品茗有关,至于是用以贮放茶叶还是直接用为饮器,目前尚存争议。但依我之见,用这种敞口且密闭性不够好的器皿储存茶叶,实在有违茶叶应当避潮存放的生活常识;此外,我亦曾不止一次见到完整状态下的此类器物还配有一荷叶卷边的底托,料想其功用并不只为悦目,当等同于常见的三件套茶盏之底托,乃为避免滚水冲泡下缸壁烫手而特设之拿取处,所以,个人更倾向于其为饮器,而非贮器。
  如果说这件器物因为配题诗文与器物本身用途的切合而具有了对晚清时代先人们生活起居进行考据的史料价值,那么,更为重要的是,这句诗文中提到的“黄金碾”和“绿尘飞”两种意象,还牵扯出一段庶几已为今人遗忘的更为久远的历史——宋人点茶之风。
  我们今天在遍布街头巷尾的奶茶店中,大抵都可以找到标注为“抹茶”口味的饮品;盛夏时节,人们大量消费的各种冰淇淋和雪糕中,也都少不了“抹茶”的身影;就连来自遥远的德意志、售价令人咋舌的冰淇淋贵族——哈根达斯,也备有抹茶口味供食客选择。见怪不怪之余,很少有人关注“抹茶”这一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而言颇有些不知所云的词语的由来。
  如果有人告诉你,“抹茶”一词来自日语,是日人对研磨至极细的绿茶粉的称谓;该词从日本传入台湾后,继而传入中国大陆,那么很遗憾,这种貌似正确的解释实际上很有些数典忘祖的味道,因为“抹茶”的真正起源恰恰是在中国。
  “抹茶”,通“末茶”,意指研磨至极细的上等茶粉,其兴起于唐而鼎盛于宋。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介绍“饼茶”的制作工艺时第一次提到了“末茶”。所谓“饼茶”,即将刚刚采摘的新鲜茶叶放入短甑蒸煮,随即用杵将蒸过的鲜叶捣碎,再用模具做成像铜钱一样大小的茶饼;做好的饼茶被串起来烘干后,裹以薄纸保存,有客来时,用榔头将饼茶击碎,再用茶碾碾成细碎粉末,然后用箩(一种双层筛子)过筛成“末茶”。饮用时,先用罐烧水,再将适量末茶放入罐中搅拌,当水烧到茶汤起沫时,分而饮用。
  宋代时,建立在上述基础上的“点茶法”蔚然成风,并逐渐形成了“斗茶”的习俗。宋代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便在所著《茶录》中记述了宋人点茶、斗茶之法: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而上文提到的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全文共二百八十九字,则是现存关于宋人点茶、斗茶之风的最为详尽的文字描述。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得宋代茶学相较于唐代茶学,进一步向深度发展,并孕育出以末茶为主流的充满文人气息的茶道程式,使末茶由粗俗中脱颖而出,达到俭素、淡雅、自然、和谐的浪漫理想境界。
  在茶具的使用方面,宋人以茶具的材质为使用者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故而穷极精巧。同样还是蔡襄,在《茶录》下篇的“论茶器”一文中记载了当时流行的斗茶用具“茶椎、茶钤、茶匙、汤瓶”等均以黄金为上,次一些的则“以银铁或瓷石为之”。就连皇帝宋徽宗本人也在所著《大观茶论》一书中极力推崇金银茶具。1987年4月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一件唐代鎏金茶碾,可以有助于我们对所谓的“黄金碾”进行直观了解。
  “黄金碾”尚有实物可观,“绿尘飞”的情景却只能凭今人的想象去再现了。千年之后的我们,因了百多年前浅绛画师汪友棠的这次瓷上书写,心中该生出多少对宋人怡然自得的末茶会饮场景的憧憬和对其超凡脱俗人生境界的追慕!
  可惜,自明代以来,末茶不再流行,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中国的末茶历史遂告终结;而享誉世界的日本抹茶,实则是中国末茶随当年的遣唐使进入日本后,在日本发扬光大的产物。
  有报道称,21世纪初,中国旅日学者将“抹茶”携归祖国,在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中国自己的抹茶企业,研制发明了多项抹茶设备,并取得专利,从此结束了“抹茶=日本”的历史,迎来中国抹茶第二春,引导中国抹茶走向世界。这样的宣传颇为令人好奇。不知应当在何种意义上去理解这里所说的“中国抹茶第二春”和“引导中国抹茶走向世界”?而这种好奇,实际上源于一个更为本质的疑虑:生活在当下浮躁社会圈中的中国人,真得还能像我们的先人那样,心平气和地品味“末茶”之韵吗?(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几乎每隔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都有一两种艺术品成为新宠。一方面是拍卖公司、古玩界、收藏经纪人“事先看好”了某些类别的藏品有潜力,就先期大量“囤货”, 通过人脉之口口相传,专场拍卖的推动,更多以众媒体及舆论之“概念引导”炒作这类拍品;另一方面,在此类古董或名家书画被炒热、追捧,此后的一年半载或较长的时间里,这些艺术品被一般收藏者因从众心理驱使而“争购”,使其逐渐“干涸”。而由于市场“永远逐利”的本性,
期刊
民国浅绛彩瓷,是指1911年-1949年期间生产的浅绛彩瓷。民国是瓷器生产继承与创新的时代,既有仿古瓷等传统瓷,也有“珠山八友”等创新瓷。减少铅粉含量的民国浅绛彩瓷,就在这继承与创新中悄然绽放。民国浅绛彩瓷的继承和探索虽然短暂,但因产量大、时代近,留存颇丰,便于我们赏析减少铅含量的浅绛彩瓷艺术效果新变化。  一、民国浅绛彩瓷的特点  晚清咸丰年间程门创新的“浅绛彩瓷”,是在传统粉彩釉料中主要加入适
期刊
1993年4月,一声春雷唤醒沉寂了半个世纪的茅山乾元观。经常州市政府同意,金坛市政府下达了《关于恢复乾元观活动点的通知》,同时邀请师承全真龙门正宗的第二十五代弟子尹信慧道长主持恢复重建工作。  入道于杭州抱朴道院的尹信慧道长德才双全,尤其对道教科仪颇有心得,在江浙沪一带的信徒中很有威望,面对满目荒芜。虽感任重道远,却踌躇满志,首先确定了重建后的乾元观为江苏省目前唯一的坤道院。93年7月成立了乾元观
期刊
一直好奇:拍卖会上那些贵得吓人的藏品都卖给谁了?那么贵的东西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要?  某日,在一豪华酒店参加一场天价拍卖会,有机会对那些买主惊鸿一瞥。某外表平庸的中年男子,频频举牌,轻松拿下一款六千万元瓷瓶,此君于头天晚上曾与我同桌吃饭,当时的印象是:低调、朴实。但拍卖会当晚,我在酒店露天泳池再次见到此君,此时已与前日判若二人,周围簇拥着一群年轻女子,此君正口沫横飞,顾盼自雄……那些年轻女子个个流露
期刊
(接上期)  清 唐艾《荷花图》 纸本设色 纵148.4厘米 横81.6厘米  此画取荷塘一角,红荷盛开,新荷残叶映带成趣,塘水清澈,水草飘动,呈现盛夏荷塘一派蓬勃的景象。此图用没骨法画成,荷花的染色,以粉带胭脂,由瓣头渐入而成。荷叶以浅色作底,又以深色渲染让出叶脉。  唐艾,生卒年不详,字子晋,号匹士,江苏常州人。工画荷花,与同乡恽寿平齐名,世有“唐荷花”、“恽牡丹”之称。传世作品有《莲花图》、
期刊
马是人类最早驯化并应用于征战、狩猎、竞技、交通方面的动物之一,马之矫健、英挺、忠诚与温驯,给人们以广阔的创作空间与灵感。如:秦始皇兵马俑陶俑的威武严整,东汉墓马踏飞燕铜雕的神采飞扬,敦煌北魏壁画天马彩绘的披云追风,显示了古拙阶段鞍马艺术的独特风采,以及仙道神话中的螭首龙身、人身马面等造型一直沿用至初唐。  唐代国力强盛,以马背坐天下的李世民让人将坐骑凿为《六骏图》高浮雕,置于昭陵以作永念。马的地位
期刊
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花、竹、菊花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自古以来人们爱兰、养兰、咏兰、画兰,古人曾有“观叶胜观花”的赞叹。人们更欣赏兰花以草木为伍,不与群芳争艳,不畏霜雪欺凌,坚韧不拔的刚毅气质,“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画
期刊
长沙市博物馆近年来征集到喻莘农《秋江垂钓图》和《松瀑亭隐图》两幅珍贵的山水画,两幅画虽然画面不大,但表现丰富,栩栩如生。  喻莘农,生卒年不详,又名雨田,斋名云草堂,江西南昌人。知名山水画家,上世纪30-70年代驰名江南,早期从事国画山水创作,尤其擅长临摹古画,所临摹复制明清山水画如仇英、袁江、袁耀作品,几可乱真。后从事湘绣绘画设计和国画创作。所作山水用笔辛辣苍劲,设色明快,曾与张一尊、陈白一合作
期刊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万国来朝,文化上海纳百川,中西交汇。此时铜镜艺术的发展走到了顶峰,最精美的铜镜还作为国礼远渡重洋。开发的心态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在铜镜的纹饰上也多有体现。隋唐铜镜一改两汉时期的神仙灵怪,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具写实风格的狮子、海兽、麒麟、天马、凤凰、青鸾、葡萄、荷花等大自然的灵禽瑞兽和花木虫草,优雅而奢华。而在此时,国力的强盛,文化的自信,造就了唐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在铜镜的体现上更为意味
期刊
清雍正青花花鸟图双耳抱月瓶  高22.3厘米。瓶身直口收颈,绘竹叶纹于其上,肩部及胫部分绘五出叶纹相对应;腹部两面分绘白头翁鸟立于梅枝、桃茎之上,姿态各异。底部露胎与永乐器同,故不落款,惟前后合胎方式与明初上下接胎工艺相异。所绘青花点染,仿永乐苏麻离青料之铁锈斑效果,施釉肥厚,白中泛青,为雍正官窑仿永乐青花之佳作。  清雍正青花八仙过海图杯两件  杯口径7.6厘米,敞口,斜直腹,圈足,外壁绘通景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