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中冒犯性言语行为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之所以倍受欢迎是因为这篇文章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人们思想中的固有顽疾,表现了以阿Q为代表的广大平民百姓穷困潦倒、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一生。笔者发现,《阿Q正传》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区别在于贯穿文章始终的冒犯性言语行为的描写,而作品中这种描写的数量和程度在其他作品中很少见到。因此,本文侧重于对作品中冒犯性言语行为的使用目的,常用手段以及冒犯性言语行为所反映出的人物心理进行探析,从全新的角度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深意。
  关键词:《阿Q正传》 冒犯性 人物心理 探析
  引言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被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其中《阿Q正传》是鲁迅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共九章并采用章回体的形式书写而成。文章最初在1921年12月份开始连载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来被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这个又可悲又可怜的人物引起了广大文学爱好者和专家的兴趣,很多人对这篇作品做出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有的侧重于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现状,有的侧重于作品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分析,有的侧重于作品所表现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需求和政治导向。抛开已有的研究和评论,本文侧重于对作品中冒犯性言语行为的使用目的,常用手段以及冒犯性言语行为所反映出的人物心理进行探析。
  一 《阿Q正传》内容简介
  《阿Q正传》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序,第二章优胜记略,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九章大团圆。这部作品描写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未庄。主要角色是流浪的雇农阿Q,他虽然具有中国农民勤劳的优点,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孤苦一生、一无所有,甚至连姓名都被人遗忘了。这部小说的骇人之处在于阿Q的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后来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被赵秀才打出门外。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
  阿Q这一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描写充分体现了鲁迅对于国民思想愚钝的深刻认识和痛心。这部作品被收录到《呐喊》中,充分体现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写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了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而文章的刻画手段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其中语言描写极其与众不同,整篇文章多处使用冒犯性言语来进行描写,这种冒犯性言语的使用对于作品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塑造起到什么作用呢?下面本文将对《阿Q正传》中冒犯性言语行为进行具体分析。
  二 冒犯性言语行为的含义
  关于“冒犯”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动)言语或行为没有礼貌,冲撞了对方。(offend against;give offence;affront)”并给出了例句:“尊严,孩子不懂事,对您多有冒犯,请原谅。” 国内的许多学者也对冒犯及其冒犯性言语行为作了定义,其中申智奇的解释有一定的代表性。“所谓冒犯性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的言语有意或无意中对听话人的人格、威望、名誉、观点、利益等实施了威胁、贬损或侵犯的行为,在客观上引起听话人的不快或对听话人心理上造成伤害的言语行为。冒犯性言语行为的实施,在客观上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是一种冲突性的言语行为。”(申智奇,2010)
  三 《阿Q正传》中的冒犯性言语行为分析
  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写出了作品题目的由来和对主要人物阿Q的背景介绍,“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而阿Q的由来却是源于他身份卑微连名字都不被人记得,就用了一个简写的字母代替。自此,鲁迅开始了《阿Q正传》的写作,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从作品的第一章序一直到最后一章(第九章)大团圆,每一章的描写中都有冒犯性言语的出现,因此作为一种不礼貌的破坏人际关系的言语行为被鲁迅频繁使用,可见作品中的冒犯性言语行为是非常值得探究和分析的。
  1 作品中冒犯性言语行为的使用目的
  在《阿Q正传》中冒犯性言语行为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种目的是为了阻挠对方做某事;另一种目的是为了表达负面情绪。
  《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中有讨论到阿Q姓氏问题时,阿Q说他与赵太爷原来是本家。赵太爷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把阿Q找来……
  例1:赵太爷一见阿Q,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在例1中赵太爷使用了一系列的冒犯性言语和动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阿Q继续说他们是本家。在《阿Q正传》中为了实现阻挠对方做某事这一目的,使用的冒犯性言语甚至比礼貌言语要多得多。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提到阿Q说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而被打,虽然这样但是大家也还怕有些真,于是这段日子对阿Q格外尊敬。这时他看到平时最看不上眼的王胡在捉虱子,于是他坐下也捉虱子,但又没有王胡捉到的多。
  例2: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这毛虫!”“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在例2中王胡是不被阿Q尊重和惧怕的人,他在别人都对阿Q格外尊敬些的时候敢还嘴,还辱骂阿Q是“癞皮狗”,这些都反映王胡气愤的表现,这种冒犯性言语达到了表达负面情绪的目的。
  2 作品中冒犯性言语行为的常用手段
  纵观作品中冒犯性言语行为的手段,最常用的是讽刺和辱骂。例如,例1中赵太爷对阿Q就采取了讽刺和辱骂的手段。这是冒犯性言语中最极端最具破坏性的言语,使用这种手段会极大地破坏对话双方的关系,并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而阿Q只是忍耐并没有发作,只是由于双方地位悬殊的缘故。
  作品中出现的第二种常用手段是戏谑和调侃,如例3是第三章中阿Q对静修庵里的小尼姑说的话。
  例3:“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
  阿Q把小尼姑当成出气筒,戏弄小尼姑是“秃儿”并且用“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样的话来调戏小尼姑。这些都使用了戏谑和调侃的言语冒犯性手段。
  文章的第三种冒犯性言语行为手段是抱怨。在第五章生计问题中写到阿Q跑到静修庵里去偷萝卜,被老尼姑撞到,老尼姑说了下面的话。
  例4:“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阿
  呀,罪过呵,阿唷,阿弥陀佛!……”
  老尼姑用了“偷”、“罪过呵”等冒犯性语言来抱怨阿Q到静修庵里去偷萝卜的这种行为,老尼姑没有用辱骂的手段起到了既抱怨了阿Q又避免激怒他而发生进一步的冲突。
  3 作品中冒犯性言语行为所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鲁迅在《阿Q正传》中使用冒犯性言语行为除了作品叙事需要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这种反映人物心理的描写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纵观全篇的冒犯性言语描写反映的人物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封建等级思想,这种思想的体现在作品开始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第一章序中,赵太爷对阿Q的冒犯性辱骂甚至打嘴巴的冒犯性行为都是因为阿Q说自己姓赵。这一描写反映了在赵太爷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思想,他认为像阿Q这样的穷苦农民不配姓赵,阿Q只能是被奴役的而不能和统治阶级平起平坐,所以他使用冒犯性言语行为竭尽全力地阻止阿Q说姓赵。
  第二种是封建农民自轻自贱的心理,例如,第二章优胜记略中阿Q与人打架但又打不过别人于是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第五章生计问题中阿Q遇到同是农民的小D,“畜生!”阿Q怒目而视的说,嘴角上飞出唾沫来。“我是虫豸,好么?……”小D说。他们都是同一阶层的贫困农民,都用冒犯性言语说自己是虫豸,反映出广大封建贫农都有着自轻自贱的本质心理。
  第三种是封建农民的狭隘报复心理,第七章革命中对阿Q有下面这一段描写,“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这里“鸟男女”、“该死的”等冒犯性言语表现出阿Q想把自己仇人都杀掉的狭隘报复心理。
  结语
  众所周知,言语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交际手段,人们通过这种交际手段来实现一些交际目的,最常见的交际目的包括询问对方,发出指令,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见、感受、愤怒等。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实现这种交际目的人们会遵循Leech的礼貌原则,即得体原则、宽宏原则、赞誉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同情原则。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多时候会打破Leech的礼貌原则而使用冒犯性言语,因此研究和分析冒犯性言语行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阿Q正传》中的几个重要人物:阿Q、赵太爷、王胡、老尼姑、小D等人对话中冒犯性言语行为的使用目的、常用手段、冒犯性言语行为所反映出的人物心理方面来具体分析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使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封建思想、封建礼教以及封建愚民政策的可憎,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鲁迅在《阿Q正传》中所反映的思想精髓,为冒犯性言语行为在文学写作中的应用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鲁迅:《呐喊》,新潮社,1923年版。
  [2] Culpeper,J.,Bousfield,D.& Wichmann.Impoliteness revisited: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ynamic and prosodic aspects[M].Journal of Pragmatics,35:2003.
  [3] 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 House,1983.
  [4]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鲁迅全集出版社,1941年版。
  [5] 赵英玲:《冲突话语分析》,《外语学刊》,2004年第5期。
  [6] Spencer-Oatey,H.Culturally Speaking:Managing 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C].London:Wellington House,2000.
  [7] 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外语教学》,2010年第1期。
  [8] 冉永平:《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现代外语》,2010年第2期。
  [9] Brown,P.& 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10] Lakoff,R.The limits of politeness:Therapeutic and courtroom discourse[J].Multilingua,1989(8):101-129.
  (吴岩,齐齐哈尔医学院外语部讲师)
其他文献
八年前,原吉林省联合置业公司留下一座烂尾楼——金融大厦,地处长春市黄金商业网点的重要地理位置,流拍价5000余万元,却背有1.6亿多元债务,涉及三方债权人,一晃废止至今。八
吴忠监狱建立整整50年。50年来,一代代监狱警察为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地改造了一批又一批服刑人员,同时也把一个盐碱湖泊的沼泽地带改造成为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由于生物化学是从有机化学和生理学中脱离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比较抽象,并且物质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理
“你再看看有没有没填的,对方还有没有别的要求,你打算要几份?”康丽(化名)正在为一位打算去日本探亲的男子办理着公证手续。“一份恐怕不够,你还是多办几份,万一还要有要的
数学思想“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
看看什么叫土豪。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更新,附上我的某张信用卡消费记录截屏图:两笔消费相隔仅10分钟,分别花掉741000元和967948元。此图让我的小伙伴们惊呆了:“你怎么申请到
喀布尔科学家已经证实在阿富汗被毁的两尊大佛像附近的石窟中发现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油画,比欧洲开始使用油画颜料要早好几百年。巴米扬的两尊佛像因不是伊斯兰教文物在200
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数学离不开解题,学会解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通过审题
听闻本市获得国家文明城市的称号,全市人民欢欣不已。周末,社区召开座谈会。看到大家迫不及待的样子,社区主任马主任早有主意,指着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大爷说:“胡大爷就是一个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