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一些音乐老师说:“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太差了,对流行歌曲趋之若鹜,对教材内容和老师精心准备的音乐却是能不听就不听,能不唱就不唱。”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的基础工作者,有必要对此作深刻的思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如果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学得轻松,也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音乐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我想,不妨从最易入手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开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
  一、安静的聆听环境,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前提
  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中各种鸟儿、虫儿等小动物的叫声,马路上各种车辆的行进声,风声,雨声都曾经深深吸引过同学们的注意力,下意识地聆听过。而音乐正是来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训练学生学会安静地聆听,从音乐中提炼生活中的音响、内容。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听力高手应该不说话。”播放音乐之前,严格地要求学生安静下来,指导学生用耳朵、用心来聆听。长期用心聆听,养成习惯,必定会有所收获,它保证以后即便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学生也能用心将音乐从纷繁的环境中过滤出来,练就一双“敏锐的耳朵”。
  二、情感体验和想象过程,感受聆听的快乐,让享受音乐成为习惯
  音乐以其特有的美感愉悦本质和富有感染力的音响,唤起听众的共鸣,激发听众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听高尚的音乐,会使人的品格高尚起来;听铿锵雄壮的音乐,会使人的意志坚定起来;听清新优美的音乐,会使人的行为美善起来。正如海顿所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听音乐时,大脑不会是空白的,必有种种多变的形象涌现在脑海里。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搜寻记忆中的情境,展开对音乐的想象。比如歌曲《天堂》,如若用心聆听,蓝天白云、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地,草原胡天八月的苍茫景象会很容易通过想象展现在我们眼前,带给学生音、画上美的享受。学生感受到聆听的快乐,才有可能主动作进一步的演唱、演奏或探究等活动。
  三、理性认知过程,让学生养成鉴赏音乐的习惯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欣赏的“初步感知阶段”以感官欣赏为主,音乐欣赏是一门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节奏、旋律等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按理说,应以欣赏者独立自主的聆听为主,应该完全是音乐与欣赏者身心的一种撞击与融合,欣赏者凭借自身的理解与感悟陶醉其中。但是音乐不仅是一门抒发情感的艺术,而且还能通过音乐语言的逻辑性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性思想。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群体,学生们不具备或缺乏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我曾经询问过学生:一首歌曲或乐曲播放出来,你听什么?有的同学说听歌词,有的说听旋律,有的说听歌手唱功,有的说听伴奏乐器的音色等等。这样的“听”,停留在肤浅的情感体验层面上的“喜欢”或者“不喜欢”。
  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学生,该从哪些方面聆听音乐、鉴赏音乐,《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指点了迷津:鉴赏音乐要从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五个方面。音乐欣赏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然后又回归到感性,形成自己观点的认识过程。
  四、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得长期坚持不懈严格的要求,耐心的训练。对学生的表现与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学生受到称赞,下一次才会重复这种良好行为,逐渐形成习惯。
  培养人们在艺术方面的爱好与修养,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从长远看,学会欣赏音乐,对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提高未来民族的整体综合素质,我们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语文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教师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等。下面就选择其中几个关键点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和“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思想,因此,能促进学生语文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发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成了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首先是教师设计研究性学习
期刊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尤为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下面浅谈几种导入的方法:  一、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学习《竞选州长》一课,我就用故事导入
期刊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已成为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大多学科的评价体系获得不同程度的推动与发展,但其总体现状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不相适应。强调选拔功能,忽视兴趣培养;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个体差异;关注学习结果,忽视方法辅导。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作文教学的评价方法尤其深受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批改形式单向,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调。我们在查阅语文老师的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或上黑板做习题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因此,课堂纠错也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如何在纠错中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笔者在实践中努力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多年坚持下来,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一、纠错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
期刊
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如果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人格修养,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正是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体现。  一、做好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
期刊
我始终认为,文学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我们的生活本来是简单的,三点一线式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没有什么新意。我想,文学能于平淡中发现深刻,于不变中发现变化,于无味之发现有味。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我想,文学,它至少有这样几点作用:  一、可以给我们一种信仰,让我们的灵魂有一个归宿,建立理想的精神家园。在那里,繁花似锦,阳光明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海子的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地建一座房子。都起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伴随着我们人的一生。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学习口头表达。上小学了,我们开始学习书面表达。按理说,语文应该是最容易掌握的,但事与愿违。语文往往不如其他学科那样得分高,尤其上了初中后,明明那段时间在努力的学习,等到考试的时候还是没见分数有太多提高。付出了,成绩却停滞不前,于是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欺骗了我!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一现象,对于这一学科的行内人士自然知道,这是
期刊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现代汉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探索新事物。就是说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冲动,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我们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我们学生的思维。那他们将会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就会对
期刊
即墨二十八中是名校,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程翔老师的《再别康桥》。  不高不低的语调,不紧不慢的语速,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师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没有了距离。然后分组,把所有学生都调到光线充足的地方。细声细语地询问,让听课的老师心里也暖暖的。  学生朗读,单人阅读,全体齐读,在阅读中,这节课开了头。学生在原始阅读中,建立了对此诗的初步印象,这是程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程老师故意在讲义中多打了一个字,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