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的规划决策与编制

来源 :美化生活·T+城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建设控制在利益和环境这两个方面各有一個大的难题:关于利益方面,对利益的控制是高度敏感的,需要充足的警惕、严格、负责任和讲求公允。好在现在法律的大棒挥舞地越来越有力,利益控制已经在法律和规范的框架内逐渐成熟。但即便如此,建设控制受到的最频繁的干扰,仍然来自随时都会躁动起来的利益。与失控的利益做斗争,是规划控制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关于环境方面,找不到景观环境的标准和方向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风貌的定位、城市的色彩、建筑的造型、雕塑的立意,等等,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都很不同,而且在不断变化。这些不同的想法,最终由谁来定?怎么定?过去政府一把手的话语权很大,因为不懂却又“霸道”,替专业人员“干了活”,出了不少洋相。那么要避免这种情况,是不是完全由专业人员来定算了呢?还是由全体市民投票表决呢?
  规划决策内容的第四个层次是关于建设和建造的决策,也就是修建性规划层面的决策。修建性的规划多是针对具体地块或设施项目的规划,譬如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地块的建设规划、一条市政道路或一个公园的建设规划等。从政府角度看,建设规划决策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个是对商业性开发项目的修规方案的审批,一个是政府自己的公共开发项目的修规方案的编制。从规划师角度看,这两个层面的决策差别不大。他们不管项目的业主是谁,坚持的只是专业和规范。但从政府角度看则有很大的不同:政府一方面要监督别人(防止商业性方案对公共利益的侵占),还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编制公共项目建设方案以最大化呼应公共利益的诉求)。
  这里重点讨论政府公共项目建设方案中的决策问题。这类决策常是非常现实的。政府搞公众建设项目,首先要考虑公共项目的社会反响问题(社会舆论),上这个项目社会认可度如何?项目方案是否符合社会的期待和口味?百姓是夸、是骂还是无关痛痒?其次要考虑公共效益的最大化问题(效用最大),要充分研究项目的功能以尽可能满足各类市民的需要,譬如,建一个公园要考虑不同年龄层的人们的休闲喜好,建一条道路要兼顾机动车和行人的便利性等;再次要考虑建造的成本尽可能节约(费用节约)。公共项目花的是百姓的钱,政府用这些钱时必须有种敬畏,让奢华和浪费与公共建设绝缘;最后要考虑实施的障碍(方案科学),譬如修路时的拆迁问题,修管道时与其他已有管道的打架问题,地质、地基状况不稳定问题等等,这些障碍如果处理不好、考虑不周,要么会使建设成本飙升,要么可能导致项目搁置。
  上述决策的要求,对于规划设计专业人员来说多是不言而喻的,但对政府来说,过去做得好的并不多。事实上有些地方一直在做“事与愿违”的事情——设计一条主干道,动不动都搞成机动车双向八车道,百姓并没有从道路的宽度中得到多少实惠,也没有多少市民觉得道路搞得那么宽会好到哪里去,而修这样的路所多余占用的土地以及多花的路面铺装费用,则产生了巨大的浪费。这样的现象还体现在巨大而空旷的广场、动辄几百亩的公园绿地、全河段的蓄水景观绿化,这样的做法,效用一般,费用惊人,百姓心里的感觉也很一般。作为政府,一方面天天头疼自己紧巴巴的腰包,一方面却又对公共工程如此得浪费,这是在自己给自己找事儿了。这种 “勒紧裤袋做形象工程”、“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在行政的新常态下,可以休了。建设项目有一个特点,就是建了就难以毁掉。政府要有种对历史的敬畏——你搞的公共建设项目,搞好了,百姓和历史终归会予以认可,这个项目会变成你的一座丰碑;搞得不好了,后人会骂你,这个项目会成为你的耻辱柱。不管是丰碑还是耻辱柱,它都会长久地树立在那里,你想拔都拔不掉。
  公共建设项目决策要尽快进入新常态,效用和节约是第一位的。实用、朴素和节俭,不仅不是丑事,反而会得到百姓的尊重。高品位、高档次等等各种各样的高大上的追求和做派,会成为政府的污点和包袱,而不是什么成绩和政绩。不要再干自己给自己挖坑的事情了。
其他文献
今年夏末的一个凌晨,滨海之城大连著名的星海广场中央体量巨大的华表被拆除。此物落成于1997年香港回归前夜。若是特为纪念港岛回归盛事而立的话,某种意义上便可视其为“香港回归纪念碑。”  大连其实是座纪念碑之城。从“香港回归纪念碑”落成之时回溯整整一个世纪,自1897年沙俄觊觎中国领土强行将兵舰冲入大连湾并登陆于青泥洼开港建城起,到20世纪初沙俄与日本在这里刀光剑影白骨露野,再至抗战盟友苏联红军踏足并
期刊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中国,网约车正在迅速回归其简单的本质——电招出租车2.0,即可以用手机约招的出租车。…… 对这样的“新政”, 有大牌经济学教授说,这对穷人不公平!不知道他指的穷人是开车的还是打车的?而有趣的是,这正是事情的关键:出租车到底应该在大城市的交通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  自从“滴滴”和Uber用大规模补贴和通过各种其雇佣的喉舌以“共享经济” 为名杀入网约车行业以来,很多普通人的生活都受
期刊
摩拜单车与公共交通体系是互补关系,互相配合的,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一个城市的地铁与公交车系统再完善,也没法将“最后一公里”问题完美解决,短距离出行极具优势的自行车,正好能弥补交通末端的缺陷。  出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为解决交通问题,各大城市都在大规模发展地铁、公车等公共交通体系,但是最后一公里的接驳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围绕地铁公交站点需要形成“骑~乘~骑”的出行模式,但这一刚性需求在目前并未得到
期刊
轻盈与厚重,纯白和黝黑,冲突和对立是Maya 作品永远的主题。  对此她倒是信手拈来, 矛盾、冲突构成了我们现代的社会环境,就如同阴与阳并置一样自然。  可以说,Maya Kramer是个矛盾的人,但不为此纠结是她难能可贵的“美德”。她愿意花上所有时间将矛盾以具有冲击性的视觉呈现,观众站在作品前,初看惊奇,再看则各有各的想法,但总得来说,作品将冲突的种子埋入了每个人的心中,任其生长。  Maya
期刊
十六铺,常被用来指那个客運码头,尽管它联系着多个名胜,如青岛、大连、宁波、温州、武汉、九江等等,但它实实在在是一个地区名,尤其是对于老城厢的居民更是如此。在他们的意识中,十六铺还很大,这空间还未必是确定的,好像围绕着客货运码头以及周边凡与对外运输有关的地区,如仓库、批发市场等等,都是其实指的范围。  这个范围,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好像是无边无际的大而不可把握,后来看了些上海的史书才知道,十六铺原
期刊
建筑和室内设计:Deture Culsign, Architecture+Interiors  设计师:Kimshasa Baldwin  项目地址:墨西哥格雷罗州胡鲁初加Playa Icacos  项目面积:65平方米  设计师:Kimshasa Baldwin  完工时间:2015年10月  项目进度:设計到完工仅6个月  摄影师:Leonardo Palafox, The Cubic Stu
期刊
对网约车的未来走向,我有两种比较乐观的情景。一是出租车和网约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二是出租车和网约车错开竞争,政府通过颁发不同类型的运营许可执照,对网约车的运营方式或时间进行约束。  讨论网约车的问题,我认为不能脱离城市公共交通这个大环境,特别是它和出租车的关系。出租车算不算公共交通?这个问题近年有些共识了。至少,出租车不属于要优先发展的公共交通。一些城市把出租车排除在公共交
期刊
如果你是搭乘游船前往大皇宫,那么必然会在江面上遭遇一栋78米高的婆罗门式佛塔,它名为巴壤塔,是黎明寺的标志建筑物。这座建于1809年的佛塔,有东方埃菲尔铁塔的美称。而黎明寺也被称为郑王庙,它虽然是一座纪念王公贵族的庙宇,但它祭祀的对象——郑昭却是一名华裔。  郑昭,祖籍广东澄海县,名信。郑信早年丧父。被邻居昭披耶节基收为养子。昭披耶节基是当朝的大臣,郑信13岁时由养父介绍进宫廷当侍卫,因有才略,被
期刊
网约车新政反映了复杂的利益博弈,各地应将实施细则的跟踪评估和深入完善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其关键是要把网约车纳入城市交通的总体战略,通过宏观调控和合理竞争实现网约车与出租车的差异化发展。  城市交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基础性事业,其核心是解决交通供需矛盾。交通需求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和动态变化的典型特点,在传统服务模式下,交通供给的能力相对刚性,在需求高峰时无法满足,在需求低谷时又出现过剩。网约车借助
期刊
诸大建  管理學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同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责任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与政策系主任,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1994-1995年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城市与区域发展、公私合作与治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