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生活本相的新写实小说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k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数的文学史著作和评论文章中,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而其代表作品: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黑洞》;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刘恒的《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则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平庸的原生态,注重对世俗人生的叙写,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意味的思考。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对生活真实性的强调使这些新写实小说读来真切感人。这些小说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题材取向:还原生活本相
  
  “在新写实小说思潮之前,理论界对现实主义的经典表述是:文学中要反映的真实,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就是说艺术上的真实并不是生活现象本身,而是经过意识加工处理后才被写进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所以在现实主义小说中表现的多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崇高、激情等主题。作家持有一种“为人生”的写作态度。新写实小说更新了这种传统的“写实”观念,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知和反映方式。它最基本的创作特征是还原生活本相。
  刘震云说“我写的就是生活本身”,方方说写的“其实都是身边的事”。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强调写生活本身,主张老老实实地再现生活本来面目。的确,新写实小说中没有金戈铁马的浩然之气,没有生离死别的惊心动魄。有的只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如:恋爱、结婚、生子、经济的拮据、住房的拥挤,写家庭中的琐事;走出家庭的也是身边的凡人小事:上班、下班,工作的繁忙,同事之间的争风吃醋、明争暗斗,领导之间的争权夺利,林林总总。池莉的《烦恼人生》写的是主人公印家厚平凡普通的一天:半夜里孩子跌下床;晨起排队洗漱,上班坐车拥挤,午饭吃到虫子;为给父亲买祝寿礼物而奔波;为房子将近拆迁而烦恼……一切都是这样平常,这样琐碎。可这些琐事的背后却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普通操作工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叙写的是当代一个小职员极其平庸琐碎且窒息的生存状态。开篇第一句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这是一件看起来与“半夜里孩子跌下床”一样微不足道的平平常常的生活琐事,但正是诸如此类的日常琐事组成了小林生活的内容。新写实小说注重对这些日常生活琐事的叙写,让主人公在这些忙忙碌碌琐碎的日常俗事中奔波操劳。他们所标榜的不再是“为人生”,通篇都在诉说着“为生存”。“作品所写的生存状态,是未被理想化、也未被丑化的生存状态,是对现实生活原生、本真状态的还原。他是将日常生活,吃喝拉撒推举到本体性地位上来”。这就是新写实小说在取材上的特点,也是新写实小说最主要的一个特征。
  
  (二)人物特征:平庸化的小人物
  
  与题材相适应,新写实小说在写日常生活琐事的同时,所写的主人公也是一些普通人中的小人物,是一些在世俗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做着生存挣扎的世俗化的平庸的小人物。在他们的身上,已经看不到理想的色彩,找不到浪漫的情调。他们不只是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小人物,更是精神上的小人物。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所塑造的具有理想化和英雄化倾向的“大写的人”相比,新写实小说所塑造的都是世俗化、平庸化的“小写的人”。
  如在现实主义小说谌容的《人到中年》中塑造的陆文婷,虽然也生活在琐碎庸俗的日常生活中,但是面对生活给她带来的烦恼,依然保持知识分子的高贵,努力用理想和信念去改变它、完善它,甚至去美化它、战胜它。而新写实小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则正好相反,小林也有过宏图大志,也有过知识者的清高和自命不凡,但是几年下来,便很快淹没在普通人群中了,终日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养孩子。“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都是年轻的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还知道谁?”经过了申请入党,调房子,给爱人调动工作等经历的“折腾”后,小林的确成熟了,不但会送礼,还学会了收礼。他由替人办事而收了价值七八百元的微波炉得到了启示:“看来改变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只要加入其中就行了。”“小林的生活经历、思想及价值观的变化过程,就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的‘教育’下,对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秩序一步步认同的过程。这是一个‘反成长型’的知识青年形象。小林经历的思想‘成熟’过程实际上是世俗化、平庸化和被社会同化的过程,是对日常生活的现有的秩序妥协退让、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大写的人”到“小写的人”的文学主题的转换。新写实小说的人物主体就是那些失去理想光环,被生存烦恼困扰着的普通人中的小人物。
  
  (三)叙事结构的“生活流”式
  
  新写实小说叙事的特点是:“不注重情节结构的戏剧化,而注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不注重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注重生活的‘纯态事实’的原生态;不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而注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这就是“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池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就采用了典型的“生活流”式的故事结构,小说以尾随主人公猫子行踪的叙事方法叙述作品。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一些平常琐碎的小事,集中描写了主人公猫子在女友家的日常琐事。作家随着猫子的行踪不厌其烦地记录下他的所作所为,构成生活流式的故事结构,真实地展示了猫子及他周围人们的生存状态。这种“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作者用一种絮絮叨叨、婆婆妈妈拉家常的方式,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生活本来的生存状态自然而然地流动。《一地鸡毛》《风景》《黑洞》《烦恼人生》采用的都是这种“生活流”的叙事结构。
  
  (四)叙事态度的客观化
  
  叙事方式在主体方面则表现为:客观化的叙事态度,作者作为叙述人持一种客观、冷静的旁观者立场,尽可能不介入自己的感情。这种客观化的叙事态度,陈思和称之为“科学主义的创作态度”。王干称之为“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
  新写实作家主张“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展示现实的“原生态”,将生活的“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这种态度使作者退出作品,使小说返回它的故事形态。刘恒的《伏羲伏羲》以极其平静的笔调讲述了一对乡间男女在传统伦理的禁锢下为追求性爱而终致惨败的撼人心魄的故事。整个故事的叙述,从菊豆受虐,天青窥视,到男女主人公媾和,儿子出生成人,直到菊豆和天青的尴尬挣扎,最后到天青的自溺身亡。都是在一种纯客观的冷漠的笔调中娓娓道来。作者的价值判断完全隐去。他所做的只是关于故事的陈述。再如方方在《风景》中对亲情人性厮咬的描写,对现实人性的丑陋、自私、狠毒、低俗的描写都采取了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这是新写实小说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根本特征。
  新写实小说思潮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创作的态度和观念已溶入了当代作家创作的血脉之中。掌握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305页
  ②《从〈人到中年〉到〈一地鸡毛〉看现实主义的发展》 张婷 《邵阳学院学报》 2004年4月
  ③《从〈一地鸡毛〉看新写实小说》 胡金章《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月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水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类型疾病,其治疗一直都是一个难题。目前,针对患 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控制,多种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在联合 治疗的用药
<正>幼儿园"亲自然"课程是一种以"亲自然"体验为核心,以"班级"为课程实施载体的课程。"亲自然"课程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个性化、自主性特点,它顺应幼儿生命
为了提高地方本科院校《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质量,基于网络和文献资料调查分析了中国各地高校《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整体教学现状,并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花卉苗木产业与酒店产业以及旅游产业等一样,均属于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然而还是未能形成产业化,未进入集团化发展阶段。我国的花卉苗木
《羚羊木雕》所讲述的家庭故事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因此,阅读这篇课文时,如果能从生活实际入手,给孩子一个实在的答案,那会给孩子的为人处世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帮助,也会有助于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
自新课标施行以来。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言论很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课改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心灵冲击。一时间群雄纷起,百家争鸣,语文大花园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盛况。尽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开放性大讨论,但由于地域的差别,教材的差异,学生本身素养的高低之别,都会带来对“一堂好课标准”的影响。本文立足于浙江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素养较为不错的现状,探讨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以期抛砖引玉。  首先,好
当前国际市场林浆纸产品中,木纤维原料可以达到94%的利用率,木纤维原料成为世界造纸工业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利用木纤维造纸,通过林纸结合实现林纸产业的规模化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在境外开展森林合作购置或租用林地4000多万公顷,分布在20多个国家,在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的企业主要从事木材采伐、初加工以及木制品、家具生产。我们整理出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选用了李煜的《虞美人》。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183;课课练》有这样一道关于此词的练习题:对这首词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