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过树林,一座古老的哥特式建筑矗立在校园的西南角:尖尖的屋顶、平直的线条无不向人们传达着冷峻与神秘。如今,这座建筑已经成了—所大学的宿舍,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大学生埃尔伯就住在这里。他搬进宿舍时就听同学说过,这座城堡曾是炼金术师的炼金房,不时会发生一些神秘的事情。
暗秘之钥
贤者之石,这块谜一样的石头不禁使他浮想联翩。
这天,乌云裹挟着暴雨袭击了大学校园,埃尔伯不得不提前终止自习,急忙奔回宿舍并洗了一个热水澡,但埃尔伯还是被暴雨淋得发烧了。他找到两片退烧药,在扑尔敏的作用下昏昏沉沉地躲进了被窝……
一道闪电划过,埃尔伯从噩梦中惊醒,狂风裹着沙尘拍打着木制窗户,不安的情绪弥漫着整个古堡。在梦里,埃尔伯像小白鼠一样困在实验台,几个中世纪的巫医正在火影之中舞动着奇怪的法器,另一个人捧着冒绿色浓烟的药水走到了埃尔伯的身旁……
翌日,埃尔伯梦中的奇怪场景久久不能挥去,为了一探究竟,埃尔伯决定去图书馆查资料。由于解热剂中的扑尔敏会让人嗜睡,埃尔伯第一天无功而返。第二天埃尔伯鏖战到傍晚的时候,在翻阅18世纪欧洲医学方面的书籍中看到一个名字“卡里奥斯特罗”。这激发了埃尔伯的兴趣,卡里奥斯特罗就是那个牵扯到法国著名的“钻石项链事件”的江湖医生,《鲁邦三世》中神秘城堡的拥有者。这使他多了几分兴趣,看得也更加仔细。细看下来,一个名词——“贤者之石”(Philosopher’sStone)映入眼帘。虽说只是惊鸿一瞥,但是这块谜一样的石头不禁使他浮想联翩。此时窗外又一道耀眼的闪电划过黄昏的天空,要变天了……
夺命之石
关于贤者之石的制造,他发现了几句关键的话。
读到这里,谜团就像天空的乌云,弥漫得越来越大,让人透不过气。
埃尔伯奔向数字浏览室,利用先进的关键字搜索系统,在化学史、人类史、社会史甚至当代文学作品中浏览着任何与贤者之石相关的东西,希望能搞明白具体的线索。
关于贤者之石的制造,他发现了这样几段关键的话:
贤者之石:可以无视“等价交换”原则,人体炼成与黄金炼成的禁忌可以打破,需数以十万计的活人才能炼成含有灵魂的高能量物体。
贤者之石炼成阵:由圆、正五角形组合的炼成阵,被牺牲的活人置于阵形交点上。
炼成的过程分为三步:理解、分解与重构。
炼成阵:圆表示力的循环,在圆中画出构筑式,送入施术者的意念,即可发动炼成阵的力量进行炼成。炼成阵的构筑式除基本圆形外,因炼金术师的不同,而有图案及文字的不同。
等价交换原则:同等重量的物质,经过炼金术的改变,只能生成相同质量和价值的产物。人体炼成,残体罚之;黄金炼成,地崩罚之。
——《纲之炼金术师》
看到这里,埃尔伯不禁打了一个冷战,闪电的映衬下可以看到埃尔伯苍白的脸。难道生成贤者之石需要无数人的生命为代价?将灵魂凝聚在一块红色的石头上本身就是巨大的罪恶,但由于人类的贪婪,很多人恐怕都想拥有这样一块石头。
埃尔伯回过神来,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以下几个推论:
1 贤者之石至少是存在过的,哪怕它的传奇被人捏造,它的本质被人误解。
2 要弄清楚贤者之石就必须搞明白什么是炼金术,虽然从等价交换原则来看,近似于当代化学的“质量守恒定律”。
3 贤者之石的构成需要将人置于炼成阵之上,而炼成阵又需要构筑式融入其中,那么炼成阵与构筑式是否等同于化学方程式?
4 作为炼金术的标志符号——蛇杖,非常像亚希彼斯之蛇,这至少证明炼金术与当代医药学有一定联系。
看来贤者之石离不开炼金术,埃尔伯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或许,贤者之石的秘密就深藏在炼金术中。
Tips
亚希彼斯之蛇
亚希彼斯是罗马神话中的医疗之神,传说中他的手杖由一条灵蛇缠绕,当蛇杖挥舞后,人类瘟疫便祛除。关于蛇杖,木杖指的是人的脊柱,灵蛇缠绕近似人体DNA,所以现代医学将亚希彼斯之杖作为标志,细心的同学可以观察一下救护车的蓝色符号便会有所发现。
黑暗之史
翻开贤者之石的面纱,又是炼金术的深邃。
这几日。“炼金术”一直萦绕在埃尔伯的脑海。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个名词,大家对它的印象也仅仅限于神秘,要说出个一二三却不是易事。两天的查阅下来,埃尔伯感觉头大如牛:翻开贤者之石的面纱,又是炼金术的深邃。但是众多的资料、理论、人名摆在眼前却又让他感到一种探秘的兴奋。
第三天埃尔伯上完课后,又来到图书馆,没有再去找资料,而是坐在桌前整理前两天的内容。英国国王亨利六世、伊丽莎白女王,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威廉二世,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牛顿、摩尔、巴宾顿等科学巨擘,甚至还有秦始皇等等,他们都出现在笔记中,而且人人都与炼金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埃尔伯的思路陷入迷宫,需要—个指南针指引方向,这时,一位在正史中有记载的法国人尼古拉·勒梅映入眼帘,把他从混乱中拉了出来。一切的事情都汇集在他的身上,似乎这位法国人才是整个漩涡的中心。而且在历史上尼古拉是号称真正掌握了炼金术的人。
埃尔伯对这样的说辞相当诧异,自己掌握了炼金术?他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尼古拉·勒梅是唯一一个历史明确记载练成了贤者之石的炼金术师:尼古拉本是一个普通的抄写员,他梦到拿着书的天使,然后得到一本《犹太人亚伯拉罕之书》。他洞悉了炼金术的秘密,于1382年4月25日制成了红色的魔法石(贤者之石),并利用魔法石三次制造黄金,一夜暴富。1417年,尼古拉去世。他的住所和墓室里刻满了奇怪的符号,引得各地炼金术师们挖地三尺寻找魔法石的秘密。当盗墓者掘开了尼古拉夫妇的棺材时,里面一无所有。又过了三百多年,法国巴黎的高级沙龙里,又出现了一个名叫尼古拉·勒梅的人,他们是同一个人吗?
整理尼古拉的资料,得其结论:炼金术的精馏和提纯贱金属,是一道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象征了从事炼金的人的灵魂由死亡、复活而完善,所以,他炼出的“金丹”又能延年益寿,并使他获得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最终达到与造物主沟通。如此看来,他就是知道炼金术方法的唯一的人,那些国王皇帝,那些科学家,不找他找谁?
“啊哈哈……”埃尔伯在一片笑声中惊醒,原来他刚刚扶在书桌上睡着了,而笔记正好写到尼古拉·梅勒。
真的是梦么?炼金术方法到底是什么?精馏、提纯……难道是化学?!
理性之光
客观地促进了近代化学的诞生,这算是炼金术的一大贡献。
埃尔伯再次来到图书资料区,直接走到关于化学史研究的一排书架四处翻阅。由于他精神太过专注,以至于身后站了一名老教授都未曾发现。老教授的声音从埃尔伯身后传来:“你对炼金术感兴趣?”这时埃尔伯才注 意到这位老教授。他们交谈几句后,埃尔伯惊喜地发现这位老教授便是一位化学名宿,他为埃尔伯答题解惑,直至傍晚。二人分别之后,埃尔伯难掩内心的兴奋,回到宿舍便在纸上整理笔记,并打算就此题材写一篇论文:
“总的看来,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师们没有—个人成功获得梦寐以求的‘贤者之石’。就在一代一代炼金术士失败的同时,他们在实验室中的一系列副产品,却又客观地促进了近代化学的诞生,这算是炼金术的一大贡献。”
实际上从炼金术诞生时起,无论是古代埃及还是阿拉伯的炼金术师们,就以其详尽的实验记录而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忽视的科学财富。而在阿拉伯炼金术师们的实验设备清单中,赫然罗列着烧杯、细颈瓶、管形瓶、盆、玻璃结晶皿、水壶、带盖的盘、罐、单孔烧瓶、蜡烛灯、油灯、火盆、浸煮炉、熔炉、风炉甚至皮制风箱等。所有这一切,无不和近代化学的基础颇为接近。或许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19世纪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就曾经说:“炼金术实际上就是化学。”此刻埃尔伯最初的猜想得到印证,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当然,从本质上来说,炼金术无疑是充满了盲目性的活动。但就是在炼金术师们的具体活动中,他们学会了很多化学操作法,创制了许多化学实验用具。例如,阿拉伯国家的炼金术师就改进了蒸馏、结晶、升华等操作方法,学会了制造明矾、硼砂、朱砂、酒精、汞、碳酸钠、硫酸、硝酸、王水等化学制品,现在我们十分熟悉的化学用品苏打、酒精以及樟脑等,也来自阿拉伯语。再如古代阿拉伯著名的炼金术师贾比尔,还学会了从硫化物中提取砷和锑。”
“在近代化学发源地欧洲,炼金术更是因意外发现了一系列新元素刺激了化学的发展。”
“正如美国化学家、化学史家韦克恩在《化学元素的发现》一书中所言:‘炼金术师虽然没有能把贱金属变为珍贵的黄金,但他们却用了神秘而晦涩的术语,把所作的实验一一记录下来,因而逐渐揭开砷、锑及铋等金属真面目。到了17世纪,磷的微光开始照耀着在黑暗秘密中的炼金术,使神话般的化学一步步地走向科学化。”
正如同科学起源于巫术和蒙昧,正是炼金术奠定了化学的基础。
“今天我们知道,用化学的方法根本不可能把一种元素转化成另一种元素,铅、汞是不可能用化学方法使它们变成黄金的。金属元素的人工嬗变,只有在今天认识了原子结构后,才能实现。”
“1941年,美国哈佛大学找到了真正的‘贤者之石’,也就是加速器,科学家加速中子,用中子轰击Hg核,制得金核,终于实现千百年人们的美梦——‘点石成金’。”
到这里,埃尔伯长舒一口气,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满意地露出了笑脸。
变化之源
所谓的“贤者之石”、“炼金术”、“点石成金”,它们的本质不就是化学反应吗?
所谓的“贤者之石”、“炼金术”、“点石成金”,它们的本质不就是化学反应吗?这样一来埃尔伯总算揭开了所有的神秘面纱。提到化学反应,对于埃尔伯这样的科学爱好者那便轻松自如得多了。
原子之间,正如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引力作用。同样的,能自动结合的原子之间一定有某种作用存在,才能使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成的新的分子或新的物质。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从而拆开结合在一起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最后得到新生成的氧气和氢气。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又重新结合为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子的形成和破坏,因此,研究分子结构,对于了解物质结构和性能十分重要。
已发现、合成的物质就有一千多万种,而这100多种元素便能形成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物质。原子是怎样结合的?为什么两个氢原子结合为一个氢分子,而两个氦原子不能结合成一个氦分子呢?这其中有更深的道理可循。
埃尔伯整理了下思路,想到:水加热分解需10000℃以上,破坏0-H(化学键)需463 KJ/mol。加热使氢分子分成氢原子,即使20000℃以上,分解率也不到1%,其中破坏H-H需436KJ/mol。
所以,分子中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不仅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不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
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反应物分子的简单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处于过渡态的分子叫活化配合物。活化配合物是一种高能量的反应物原子组合体,它能较快地分解为新的能量较低的较稳定的生成物。反应物分子形成的活化配合物是对过渡态的描述,而活化配合物是极不稳定的,一经形成就会分解,它既可以分解为生成物,也可以分解为反应物。
因此,化学反应的本质应当是反应物分子化学键逐步断裂,生成物分子化学键逐渐形成,经活化配合物最终转变为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新物质的生成,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新物质生成的实质:反应物分子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是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现代“炼金术”——核化学
核化学的源头可追溯到1898年居里夫人那次伟大的实验……
核化学可是大有来头,它的源头可追溯到1898年居里夫人那次伟大的实验:对钋和镭的分离和鉴定。
核化学,是用化学方法或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原子核及核反应的学科,主要研究核性质、核结构、核转变的规律以及核转变的化学效应的奇特原子化学,同时还包括有关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为何要说核化学是现代“炼金术”?这里可别望文生义,跟中世纪的“炼金术”画等号。说到此处,我们可又要说说居里夫人了,但是这次这个居里夫人是玛丽·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居里。话说1919年卢瑟福等发现由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α粒子引起的原子核反应,导致1934年小居里夫妇制备出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磷30,也就是中子的发现。注意,这可是人造的元素啊!
由于中子的发现和粒子加速器的发展,通过核反应产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数目逐年增加,而1938年哈恩等发现原子核裂变更加速了这种趋势,并且为后来的核能利用开辟了道路。另外,核化学与核技术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地学、天文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那一次著名的科学实验:科学家加速中子,用中子轰击Hg核,制得金核。不得不说,核化学才是真正的“炼金术”。
Tips
炼金术简史
炼金术起源于埃及,最初是有人试图将贱金属伪造成贵金属。在希腊时期对炼金术影响深远的理论依据“元素论”正式确立。大约公元1世纪,炼金术师已经基本确立了炼金术实践的基本步骤:原料一(黑化)一死物质一(转化)一产物。这就是后来炼金术“理解、分解、再构筑”思想的原型。同时炼金术师们还提到了通过在“转化”中加入“种子”来完成转化的构想,这就是最早对贤者之石的追求。
炼金术经历了几千年的起伏,直到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
暗秘之钥
贤者之石,这块谜一样的石头不禁使他浮想联翩。
这天,乌云裹挟着暴雨袭击了大学校园,埃尔伯不得不提前终止自习,急忙奔回宿舍并洗了一个热水澡,但埃尔伯还是被暴雨淋得发烧了。他找到两片退烧药,在扑尔敏的作用下昏昏沉沉地躲进了被窝……
一道闪电划过,埃尔伯从噩梦中惊醒,狂风裹着沙尘拍打着木制窗户,不安的情绪弥漫着整个古堡。在梦里,埃尔伯像小白鼠一样困在实验台,几个中世纪的巫医正在火影之中舞动着奇怪的法器,另一个人捧着冒绿色浓烟的药水走到了埃尔伯的身旁……
翌日,埃尔伯梦中的奇怪场景久久不能挥去,为了一探究竟,埃尔伯决定去图书馆查资料。由于解热剂中的扑尔敏会让人嗜睡,埃尔伯第一天无功而返。第二天埃尔伯鏖战到傍晚的时候,在翻阅18世纪欧洲医学方面的书籍中看到一个名字“卡里奥斯特罗”。这激发了埃尔伯的兴趣,卡里奥斯特罗就是那个牵扯到法国著名的“钻石项链事件”的江湖医生,《鲁邦三世》中神秘城堡的拥有者。这使他多了几分兴趣,看得也更加仔细。细看下来,一个名词——“贤者之石”(Philosopher’sStone)映入眼帘。虽说只是惊鸿一瞥,但是这块谜一样的石头不禁使他浮想联翩。此时窗外又一道耀眼的闪电划过黄昏的天空,要变天了……
夺命之石
关于贤者之石的制造,他发现了几句关键的话。
读到这里,谜团就像天空的乌云,弥漫得越来越大,让人透不过气。
埃尔伯奔向数字浏览室,利用先进的关键字搜索系统,在化学史、人类史、社会史甚至当代文学作品中浏览着任何与贤者之石相关的东西,希望能搞明白具体的线索。
关于贤者之石的制造,他发现了这样几段关键的话:
贤者之石:可以无视“等价交换”原则,人体炼成与黄金炼成的禁忌可以打破,需数以十万计的活人才能炼成含有灵魂的高能量物体。
贤者之石炼成阵:由圆、正五角形组合的炼成阵,被牺牲的活人置于阵形交点上。
炼成的过程分为三步:理解、分解与重构。
炼成阵:圆表示力的循环,在圆中画出构筑式,送入施术者的意念,即可发动炼成阵的力量进行炼成。炼成阵的构筑式除基本圆形外,因炼金术师的不同,而有图案及文字的不同。
等价交换原则:同等重量的物质,经过炼金术的改变,只能生成相同质量和价值的产物。人体炼成,残体罚之;黄金炼成,地崩罚之。
——《纲之炼金术师》
看到这里,埃尔伯不禁打了一个冷战,闪电的映衬下可以看到埃尔伯苍白的脸。难道生成贤者之石需要无数人的生命为代价?将灵魂凝聚在一块红色的石头上本身就是巨大的罪恶,但由于人类的贪婪,很多人恐怕都想拥有这样一块石头。
埃尔伯回过神来,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以下几个推论:
1 贤者之石至少是存在过的,哪怕它的传奇被人捏造,它的本质被人误解。
2 要弄清楚贤者之石就必须搞明白什么是炼金术,虽然从等价交换原则来看,近似于当代化学的“质量守恒定律”。
3 贤者之石的构成需要将人置于炼成阵之上,而炼成阵又需要构筑式融入其中,那么炼成阵与构筑式是否等同于化学方程式?
4 作为炼金术的标志符号——蛇杖,非常像亚希彼斯之蛇,这至少证明炼金术与当代医药学有一定联系。
看来贤者之石离不开炼金术,埃尔伯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或许,贤者之石的秘密就深藏在炼金术中。
Tips
亚希彼斯之蛇
亚希彼斯是罗马神话中的医疗之神,传说中他的手杖由一条灵蛇缠绕,当蛇杖挥舞后,人类瘟疫便祛除。关于蛇杖,木杖指的是人的脊柱,灵蛇缠绕近似人体DNA,所以现代医学将亚希彼斯之杖作为标志,细心的同学可以观察一下救护车的蓝色符号便会有所发现。
黑暗之史
翻开贤者之石的面纱,又是炼金术的深邃。
这几日。“炼金术”一直萦绕在埃尔伯的脑海。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个名词,大家对它的印象也仅仅限于神秘,要说出个一二三却不是易事。两天的查阅下来,埃尔伯感觉头大如牛:翻开贤者之石的面纱,又是炼金术的深邃。但是众多的资料、理论、人名摆在眼前却又让他感到一种探秘的兴奋。
第三天埃尔伯上完课后,又来到图书馆,没有再去找资料,而是坐在桌前整理前两天的内容。英国国王亨利六世、伊丽莎白女王,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威廉二世,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牛顿、摩尔、巴宾顿等科学巨擘,甚至还有秦始皇等等,他们都出现在笔记中,而且人人都与炼金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埃尔伯的思路陷入迷宫,需要—个指南针指引方向,这时,一位在正史中有记载的法国人尼古拉·勒梅映入眼帘,把他从混乱中拉了出来。一切的事情都汇集在他的身上,似乎这位法国人才是整个漩涡的中心。而且在历史上尼古拉是号称真正掌握了炼金术的人。
埃尔伯对这样的说辞相当诧异,自己掌握了炼金术?他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尼古拉·勒梅是唯一一个历史明确记载练成了贤者之石的炼金术师:尼古拉本是一个普通的抄写员,他梦到拿着书的天使,然后得到一本《犹太人亚伯拉罕之书》。他洞悉了炼金术的秘密,于1382年4月25日制成了红色的魔法石(贤者之石),并利用魔法石三次制造黄金,一夜暴富。1417年,尼古拉去世。他的住所和墓室里刻满了奇怪的符号,引得各地炼金术师们挖地三尺寻找魔法石的秘密。当盗墓者掘开了尼古拉夫妇的棺材时,里面一无所有。又过了三百多年,法国巴黎的高级沙龙里,又出现了一个名叫尼古拉·勒梅的人,他们是同一个人吗?
整理尼古拉的资料,得其结论:炼金术的精馏和提纯贱金属,是一道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象征了从事炼金的人的灵魂由死亡、复活而完善,所以,他炼出的“金丹”又能延年益寿,并使他获得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最终达到与造物主沟通。如此看来,他就是知道炼金术方法的唯一的人,那些国王皇帝,那些科学家,不找他找谁?
“啊哈哈……”埃尔伯在一片笑声中惊醒,原来他刚刚扶在书桌上睡着了,而笔记正好写到尼古拉·梅勒。
真的是梦么?炼金术方法到底是什么?精馏、提纯……难道是化学?!
理性之光
客观地促进了近代化学的诞生,这算是炼金术的一大贡献。
埃尔伯再次来到图书资料区,直接走到关于化学史研究的一排书架四处翻阅。由于他精神太过专注,以至于身后站了一名老教授都未曾发现。老教授的声音从埃尔伯身后传来:“你对炼金术感兴趣?”这时埃尔伯才注 意到这位老教授。他们交谈几句后,埃尔伯惊喜地发现这位老教授便是一位化学名宿,他为埃尔伯答题解惑,直至傍晚。二人分别之后,埃尔伯难掩内心的兴奋,回到宿舍便在纸上整理笔记,并打算就此题材写一篇论文:
“总的看来,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师们没有—个人成功获得梦寐以求的‘贤者之石’。就在一代一代炼金术士失败的同时,他们在实验室中的一系列副产品,却又客观地促进了近代化学的诞生,这算是炼金术的一大贡献。”
实际上从炼金术诞生时起,无论是古代埃及还是阿拉伯的炼金术师们,就以其详尽的实验记录而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忽视的科学财富。而在阿拉伯炼金术师们的实验设备清单中,赫然罗列着烧杯、细颈瓶、管形瓶、盆、玻璃结晶皿、水壶、带盖的盘、罐、单孔烧瓶、蜡烛灯、油灯、火盆、浸煮炉、熔炉、风炉甚至皮制风箱等。所有这一切,无不和近代化学的基础颇为接近。或许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19世纪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就曾经说:“炼金术实际上就是化学。”此刻埃尔伯最初的猜想得到印证,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当然,从本质上来说,炼金术无疑是充满了盲目性的活动。但就是在炼金术师们的具体活动中,他们学会了很多化学操作法,创制了许多化学实验用具。例如,阿拉伯国家的炼金术师就改进了蒸馏、结晶、升华等操作方法,学会了制造明矾、硼砂、朱砂、酒精、汞、碳酸钠、硫酸、硝酸、王水等化学制品,现在我们十分熟悉的化学用品苏打、酒精以及樟脑等,也来自阿拉伯语。再如古代阿拉伯著名的炼金术师贾比尔,还学会了从硫化物中提取砷和锑。”
“在近代化学发源地欧洲,炼金术更是因意外发现了一系列新元素刺激了化学的发展。”
“正如美国化学家、化学史家韦克恩在《化学元素的发现》一书中所言:‘炼金术师虽然没有能把贱金属变为珍贵的黄金,但他们却用了神秘而晦涩的术语,把所作的实验一一记录下来,因而逐渐揭开砷、锑及铋等金属真面目。到了17世纪,磷的微光开始照耀着在黑暗秘密中的炼金术,使神话般的化学一步步地走向科学化。”
正如同科学起源于巫术和蒙昧,正是炼金术奠定了化学的基础。
“今天我们知道,用化学的方法根本不可能把一种元素转化成另一种元素,铅、汞是不可能用化学方法使它们变成黄金的。金属元素的人工嬗变,只有在今天认识了原子结构后,才能实现。”
“1941年,美国哈佛大学找到了真正的‘贤者之石’,也就是加速器,科学家加速中子,用中子轰击Hg核,制得金核,终于实现千百年人们的美梦——‘点石成金’。”
到这里,埃尔伯长舒一口气,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满意地露出了笑脸。
变化之源
所谓的“贤者之石”、“炼金术”、“点石成金”,它们的本质不就是化学反应吗?
所谓的“贤者之石”、“炼金术”、“点石成金”,它们的本质不就是化学反应吗?这样一来埃尔伯总算揭开了所有的神秘面纱。提到化学反应,对于埃尔伯这样的科学爱好者那便轻松自如得多了。
原子之间,正如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引力作用。同样的,能自动结合的原子之间一定有某种作用存在,才能使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成的新的分子或新的物质。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从而拆开结合在一起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最后得到新生成的氧气和氢气。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又重新结合为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子的形成和破坏,因此,研究分子结构,对于了解物质结构和性能十分重要。
已发现、合成的物质就有一千多万种,而这100多种元素便能形成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物质。原子是怎样结合的?为什么两个氢原子结合为一个氢分子,而两个氦原子不能结合成一个氦分子呢?这其中有更深的道理可循。
埃尔伯整理了下思路,想到:水加热分解需10000℃以上,破坏0-H(化学键)需463 KJ/mol。加热使氢分子分成氢原子,即使20000℃以上,分解率也不到1%,其中破坏H-H需436KJ/mol。
所以,分子中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不仅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不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
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反应物分子的简单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处于过渡态的分子叫活化配合物。活化配合物是一种高能量的反应物原子组合体,它能较快地分解为新的能量较低的较稳定的生成物。反应物分子形成的活化配合物是对过渡态的描述,而活化配合物是极不稳定的,一经形成就会分解,它既可以分解为生成物,也可以分解为反应物。
因此,化学反应的本质应当是反应物分子化学键逐步断裂,生成物分子化学键逐渐形成,经活化配合物最终转变为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新物质的生成,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新物质生成的实质:反应物分子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是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现代“炼金术”——核化学
核化学的源头可追溯到1898年居里夫人那次伟大的实验……
核化学可是大有来头,它的源头可追溯到1898年居里夫人那次伟大的实验:对钋和镭的分离和鉴定。
核化学,是用化学方法或化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原子核及核反应的学科,主要研究核性质、核结构、核转变的规律以及核转变的化学效应的奇特原子化学,同时还包括有关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为何要说核化学是现代“炼金术”?这里可别望文生义,跟中世纪的“炼金术”画等号。说到此处,我们可又要说说居里夫人了,但是这次这个居里夫人是玛丽·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居里。话说1919年卢瑟福等发现由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α粒子引起的原子核反应,导致1934年小居里夫妇制备出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磷30,也就是中子的发现。注意,这可是人造的元素啊!
由于中子的发现和粒子加速器的发展,通过核反应产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数目逐年增加,而1938年哈恩等发现原子核裂变更加速了这种趋势,并且为后来的核能利用开辟了道路。另外,核化学与核技术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地学、天文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那一次著名的科学实验:科学家加速中子,用中子轰击Hg核,制得金核。不得不说,核化学才是真正的“炼金术”。
Tips
炼金术简史
炼金术起源于埃及,最初是有人试图将贱金属伪造成贵金属。在希腊时期对炼金术影响深远的理论依据“元素论”正式确立。大约公元1世纪,炼金术师已经基本确立了炼金术实践的基本步骤:原料一(黑化)一死物质一(转化)一产物。这就是后来炼金术“理解、分解、再构筑”思想的原型。同时炼金术师们还提到了通过在“转化”中加入“种子”来完成转化的构想,这就是最早对贤者之石的追求。
炼金术经历了几千年的起伏,直到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