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的关键时刻,其中包括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语言表达首先应做到真诚,其次发布信息的及时和准确。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是其内在和外在较高层次上的反映和表达,是“诚于内而形于外”的结合。这种结合的语言交际,有助于人们使用语言进行合作,有助于人们通过语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 领导干部 语言表达 真诚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对突发公共事件作如下界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对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舆论的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三条中提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也就是说,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地方领导干部有责任第一时间站出来,向社会和公众释放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信息。其言论不仅是社会获取突发公共事件实情及进展的需求,而且也是国家信息公开的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是考验地方领导干部能力的关键时刻,其中包括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与媒体和公众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領导干部的语言表达,在引导社会舆论、稳定公众情绪、减少社会和人民的财产损失、维护良好的政府形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为在发布会上发言的领导干部,此时不仅是政府官员的身份,更是相当于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这种角色是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其语言是跟媒体和公众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但事实上,我们看到许多突发事件中,由于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不当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在2003年非典期间,据说在某省一个突发卫生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上,其新闻发言人为了减轻公众的恐慌情绪,对公众说:“我们省6000万人口,才死了5个人,有什么大不了的?”[1]毕竟人命大于天,发言人在发布会上这样的言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明显让人觉得发言人对死者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并没有站在一个平等、真诚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仅对减轻公众的恐慌没有任何用处,甚至能够引起公众极大的愤怒。同样,在广东SARS期间,有记者对发言人提问:“听说现在疫情是鼠疫?”我们的发言人拍案而起,回答说:“你听谁说的啊,你说这话要负责任”。发言人面对记者的提问,不但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反而用这种反问句式回击记者,语气十分强硬,显得非常失态无礼。领导干部作为发言人的这种语言表达,根本无法得到媒体的敬重和公众的信赖,对发布会的传播效果更是致命的打击。在发布会上的领导干部,其语言表达重要要素之一就是要真诚,要实事求是,始终要把“人民公仆”的定位牢记心中,坦诚面对问题,而不能显示作威作福的官场弊病。
再如,2011年7月24日晚,在“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个小时后,铁道部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回答“为什么要掩埋车头”时,他解释,参与救援的人告诉他,为填平泥潭,方便救援,并称“他们是这么说的,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在回答记者提问“为何在宣布没有生命体征、停止救援后,又发现小女孩时”,王勇平回答:“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发言人的这些语言表达引发众多网友的质疑,并成为流行语迅速蹿红网络。又如,2015年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发布会中,关于事故的原因和危险品数量问题,发言人未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致使公众对此表示强烈不满,相关谣言也瞬间遍布网络。并且发言人在多场发布会中使用“不确定”“我觉得”“等调查清楚后再发布信息”等模糊语言,没有真正直面媒体和公众所关心的重点问题,这也对政府官方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从领导干部或者说突发公共事件中发言人语言表达的种种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部门在发布信息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信息发布的及时和准确。不及时会带来各种舆论甚至谣言满天飞,不能顺利有效地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不准确更会引起公众的质疑和恐慌,使发布会沦为一种形式,导致其不良的传播效果。
作为政府与媒体及广大公众沟通的桥梁,领导干部在发布会上所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属于人与人之间交际的一个部分。他的语言不仅是其及时、准确地向媒体和公众介绍政府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反映其个性与人格、综合素质与才华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是其内在和外在较高层次上的反映和表达,是“诚于内而形于外”的结合。这种结合的语言交际,有助于人们使用语言进行合作,有助于人们通过语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注 释】
[1] 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
【参考文献】
[1]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教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68-69.
[2] 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使用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90.
[3] 袁晖.中国古代语言风格研究的回顾.语言风格论集[C]. 程祥徽,
项目来源: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L17DYY001)
作者简介:张洋,女,辽宁铁岭人,渤海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 领导干部 语言表达 真诚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对突发公共事件作如下界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对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舆论的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三条中提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也就是说,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地方领导干部有责任第一时间站出来,向社会和公众释放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信息。其言论不仅是社会获取突发公共事件实情及进展的需求,而且也是国家信息公开的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是考验地方领导干部能力的关键时刻,其中包括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与媒体和公众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領导干部的语言表达,在引导社会舆论、稳定公众情绪、减少社会和人民的财产损失、维护良好的政府形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为在发布会上发言的领导干部,此时不仅是政府官员的身份,更是相当于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这种角色是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其语言是跟媒体和公众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但事实上,我们看到许多突发事件中,由于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不当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在2003年非典期间,据说在某省一个突发卫生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上,其新闻发言人为了减轻公众的恐慌情绪,对公众说:“我们省6000万人口,才死了5个人,有什么大不了的?”[1]毕竟人命大于天,发言人在发布会上这样的言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明显让人觉得发言人对死者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并没有站在一个平等、真诚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仅对减轻公众的恐慌没有任何用处,甚至能够引起公众极大的愤怒。同样,在广东SARS期间,有记者对发言人提问:“听说现在疫情是鼠疫?”我们的发言人拍案而起,回答说:“你听谁说的啊,你说这话要负责任”。发言人面对记者的提问,不但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反而用这种反问句式回击记者,语气十分强硬,显得非常失态无礼。领导干部作为发言人的这种语言表达,根本无法得到媒体的敬重和公众的信赖,对发布会的传播效果更是致命的打击。在发布会上的领导干部,其语言表达重要要素之一就是要真诚,要实事求是,始终要把“人民公仆”的定位牢记心中,坦诚面对问题,而不能显示作威作福的官场弊病。
再如,2011年7月24日晚,在“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个小时后,铁道部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回答“为什么要掩埋车头”时,他解释,参与救援的人告诉他,为填平泥潭,方便救援,并称“他们是这么说的,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在回答记者提问“为何在宣布没有生命体征、停止救援后,又发现小女孩时”,王勇平回答:“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发言人的这些语言表达引发众多网友的质疑,并成为流行语迅速蹿红网络。又如,2015年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发布会中,关于事故的原因和危险品数量问题,发言人未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致使公众对此表示强烈不满,相关谣言也瞬间遍布网络。并且发言人在多场发布会中使用“不确定”“我觉得”“等调查清楚后再发布信息”等模糊语言,没有真正直面媒体和公众所关心的重点问题,这也对政府官方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从领导干部或者说突发公共事件中发言人语言表达的种种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部门在发布信息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信息发布的及时和准确。不及时会带来各种舆论甚至谣言满天飞,不能顺利有效地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不准确更会引起公众的质疑和恐慌,使发布会沦为一种形式,导致其不良的传播效果。
作为政府与媒体及广大公众沟通的桥梁,领导干部在发布会上所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属于人与人之间交际的一个部分。他的语言不仅是其及时、准确地向媒体和公众介绍政府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反映其个性与人格、综合素质与才华的重要方面。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是其内在和外在较高层次上的反映和表达,是“诚于内而形于外”的结合。这种结合的语言交际,有助于人们使用语言进行合作,有助于人们通过语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注 释】
[1] 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
【参考文献】
[1]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教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68-69.
[2] 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使用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90.
[3] 袁晖.中国古代语言风格研究的回顾.语言风格论集[C]. 程祥徽,
项目来源: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L17DYY001)
作者简介:张洋,女,辽宁铁岭人,渤海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