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为主线,重视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前概念化水平,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感受科学。小学科学的整套教材都是围绕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展开,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上到星空,下至岩层,可以让小学生多方面地掌握知识,了解生活,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创设情景,角色教学
小学科学的课堂是充满乐趣,具有神秘色彩的课堂。在课堂中,小学生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地热情去探索、发现每一种生活现象,每一种生活奥妙。但是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出现单一化,大部分教师对教材已经熟悉掌握,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运用同一种方法去教授所有的课程内容,必然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探索性,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这一门学科失去兴趣,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角色教学则是现在教学的中心线。情景教学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包含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包含于其中,而且应用于其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去组织教学,小学阶段的学习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基本上三年级是一个阶段,四五年级是一个阶段,六年级是一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贴近学生的特点。如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自己的主观思想、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且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因此在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食物到哪里去了》,笔者创设情境,分角色教学。教师可以把人体的消化器官变化成角色,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相对应的角色,并且要了解每个器官的特点和功能。如口腔是人体消化道的开始,它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促进食物的消化,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依次是食道,其次是胃,小肠,大肠。教师可以把整个的消化系统模拟成一个大工厂,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岗位”站位,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過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迅速上升,课堂的氛围也急速高涨。这样的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迅速地融入到课堂,快乐地学习知识。主动性的学习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地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实验,实践性教学
小学科学的内容跨度较大,但是都是偏重于生活化,这也意味着小学生要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学习我们课堂中的科学知识。生活融于科学,科学融于生活,他们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大部分教师把生活中的科学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认为,只要背过了这些题就可以了,把探究课变成了背诵课,这只是应对了当前的考试,却失去了这节课原本的意义。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理论化越来越严重,教师只注重理论的讲述,忽视了学生理解和探索的过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优化科学教学的方法,避免传授僵硬的理论知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操作实验,实践性教学则是现在教学的重要转折。小学科学的教学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参与性。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补充和解释,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通过观察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奠定基础。例如,在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种子发芽了》,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实验课,教师提前布置这节课的任务,“春天来了,种子该发芽了,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的吗?它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提示和网络的搜索、家长的生活经验,选取自己喜欢的种子,观察种子的结构,让自己的种子发芽,同时要做好记录,使学生在体验实际生活中积极探索种子发芽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总结整合,比较教学
小学科学不是单独的一门学科,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小学科学的内容可以和数学联系,在滑轮中根据数学的严谨构造科学的理论构建。在学习小学科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广阔的知识面比较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感觉自己学的知识都是有紧密联系的,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性地学习。为此,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凸显教学效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接触科学,了解科学,本着学习的精神认真听课,并积极地与其他科学老师进行交流,整体掌握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本篇文章是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总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也尚有很多不足之处,笔者虽然经过了大学学习,但在理论上也仅是一些肤浅的认识,所以笔者初步构建的小学科学的创设情景,角色教学;操作实验,实践性教学;总结整合,比较教学等教学方法还有待完善和发展。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很多想法也不够成熟,真心地希望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
注:本文用于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7年度教学专项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XJ0782。
一、创设情景,角色教学
小学科学的课堂是充满乐趣,具有神秘色彩的课堂。在课堂中,小学生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地热情去探索、发现每一种生活现象,每一种生活奥妙。但是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出现单一化,大部分教师对教材已经熟悉掌握,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运用同一种方法去教授所有的课程内容,必然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探索性,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这一门学科失去兴趣,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角色教学则是现在教学的中心线。情景教学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包含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包含于其中,而且应用于其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去组织教学,小学阶段的学习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基本上三年级是一个阶段,四五年级是一个阶段,六年级是一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贴近学生的特点。如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自己的主观思想、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且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因此在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食物到哪里去了》,笔者创设情境,分角色教学。教师可以把人体的消化器官变化成角色,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相对应的角色,并且要了解每个器官的特点和功能。如口腔是人体消化道的开始,它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促进食物的消化,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依次是食道,其次是胃,小肠,大肠。教师可以把整个的消化系统模拟成一个大工厂,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岗位”站位,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過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迅速上升,课堂的氛围也急速高涨。这样的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迅速地融入到课堂,快乐地学习知识。主动性的学习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地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实验,实践性教学
小学科学的内容跨度较大,但是都是偏重于生活化,这也意味着小学生要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学习我们课堂中的科学知识。生活融于科学,科学融于生活,他们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大部分教师把生活中的科学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认为,只要背过了这些题就可以了,把探究课变成了背诵课,这只是应对了当前的考试,却失去了这节课原本的意义。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理论化越来越严重,教师只注重理论的讲述,忽视了学生理解和探索的过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优化科学教学的方法,避免传授僵硬的理论知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操作实验,实践性教学则是现在教学的重要转折。小学科学的教学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参与性。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补充和解释,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通过观察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奠定基础。例如,在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种子发芽了》,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实验课,教师提前布置这节课的任务,“春天来了,种子该发芽了,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植物的吗?它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提示和网络的搜索、家长的生活经验,选取自己喜欢的种子,观察种子的结构,让自己的种子发芽,同时要做好记录,使学生在体验实际生活中积极探索种子发芽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总结整合,比较教学
小学科学不是单独的一门学科,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小学科学的内容可以和数学联系,在滑轮中根据数学的严谨构造科学的理论构建。在学习小学科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广阔的知识面比较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感觉自己学的知识都是有紧密联系的,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性地学习。为此,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凸显教学效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接触科学,了解科学,本着学习的精神认真听课,并积极地与其他科学老师进行交流,整体掌握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本篇文章是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总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也尚有很多不足之处,笔者虽然经过了大学学习,但在理论上也仅是一些肤浅的认识,所以笔者初步构建的小学科学的创设情景,角色教学;操作实验,实践性教学;总结整合,比较教学等教学方法还有待完善和发展。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很多想法也不够成熟,真心地希望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
注:本文用于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7年度教学专项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XJ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