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m409198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剖析目前高职教育中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应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先进理念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养老服务专业  需求导向  培养模式  创新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项举措推进养老服务行业快速发展,但由于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养老服务方面的各项机制还不够健全,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还不能获得有效满足,养老服务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梳理,剖析我国高职教育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国高职教育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化建议。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据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统计,截至2019年11月,我国有2.49亿老年人。另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约有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有1300万失智老年人。“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预测,2050年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8200万。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数量大、高龄多、空巢多、失能失智多、慢性病多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养老形势严峻,今后我国的养老服务需求明显呈上升趋势。
  1.养老服务行业现状
  老年人的需求主要有生活照料、基础医疗护理、精神文化、生活环境、康复保健等,概括来讲,养老服务就是要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六个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显著。养老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对集组织管理、教育咨询、协调合作、开发研究等多种角色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发明显。
  2.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现状
  (1)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根据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规定,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配备比例要符合要求,服务对象生活能自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8;需要半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5;需要全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3。按照目前我国约有4400万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来进行计算,护理人员缺口约为1300万人。而目前在社区和机构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总数不足100万,机构从业人员近30万人,而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万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总量严重不足。
  (2)素质普遍不高
  根据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承担的民政部研究课题数据显示,北京市养老服务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468人(占总人数的21.7%);初中文化程度的有976人(占总人数的45.2%);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有568人(占总人数的26.3%);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46人(占总人数的6.8%)。养老服务人员普遍较低的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导致其只能从事最基本的生活照护,对于心理疏导、康复训练、活动组织策划、机构运营管理等岗位很难胜任。
  (3)专业性不强
  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平均年龄在40到55岁之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养老护理岗位的界定模糊。这导致其工作内容庞杂、劳动强度大、待遇偏低,不利于定向培养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和促进更多的人加入养老服务队伍。
  (4)人员流失率高
  由于目前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水平有限,且存在社会认可度低、工作环境较差、薪酬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职业晋升途径不明朗等原因,导致养老服务人员流失率较高。从全国养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到岗第一年的流失率达30%,第二年达50%,第三年达70%。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的毕业生流失率较低的是陕西工运学院,流失率在50%左右。
  3.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已基本形成了从技工院校、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到本科学校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其中,高职院校是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大规模具有先进服务理念、良好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重任,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下,全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1)全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教育政策体系已开始建立
  2014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2019年9月,教育部办公廳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提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抓手,提高教育对社会服务产业提质扩容的支撑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家政、养老、育幼等紧缺领域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服务产业发展,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由此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开始从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推进养老行业职业教育。
  全国已有北京、天津、山东、陕西等16个省和直辖市开始了省级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探索。同时,地市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也在积极推进,如江苏的宿迁、无锡、南京,山东的临沂、泰州等。
  (2)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
  我国已初步形成以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教育体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一直是高职养老服务教育中的重要专业,2019年,共有221所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2020年增至278所。就具体教学体系而言,目前高职院校的养老服务专业主要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学护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课程设置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生活照护、基础医学、康复、社会工作等,教学模式一般采取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等。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医学护理、康复等专业教师经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后转为养老服务教育方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考核一般采用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另外,在学习期间学生需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业方向主要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养老相关产业。   高职教育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招生困难
  目前高职教育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困难,全国仅有20个省份30多所院校能实现连续3年招生,在校人数不足4000人。唐山工业技术学院于2019年针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出台了免学费政策,并设立了专项奖学金,其招生数仍不到30人。陕西省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不足5所,年招生数不到100人。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和各项激励措施的出台,招生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但和目前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2)办学定位模糊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养老产业相关的管理、技术或行政人員。尤其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清晰,对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造成学生毕业后寄希望于管理岗位,而不能踏实地从一线服务人员做起。
  (3)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有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对养老教育认识不足,例如把老年人等同于患者,不认为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护是一项专业技术,因而在实训操作中对老年人照护的具体操作都是采用医学护理的理念和方式教育学生。二是教师专业性不强,对相关理论系统性的了解和把握不够,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三是高职院校引进的企业教师综合素养不高,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完善。四是高职院校养老服务教育专业的教师数量较少。
  (4)教学模式传统
  传统的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时间较长,实践时间较短。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为3年学制,主要采用2+1(即2年在学校,1年在养老机构实习)模式,或者2.5+0.5(即2.5年在学校,0.5年在养老机构实习)的模式。在校学习期间,理论和实训课一般按照6∶4或7∶3的比例设置,学校的模拟环境和养老机构的真实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影响培养质量。
  2.原因分析
  (1)社会认识不足
  受传统观念、薪资待遇和就业环境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对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和社会前景认识不够,不愿意学习养老服务专业。学校需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将学生招进来,因此在专业定位上学校就形成了培养的是技术管理人员而非护理人员,这为人才流失埋下了隐患。笔者遇到三家院校同时送学生去北京养老机构实习,不到一个月两家院校原本50名学生几乎走了一大半,这就是因为社会和学生本身对专业的认识不足。
  (2)师资队伍建设缓慢
  一是现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由护理、管理、医学等专业转型而来,对老年学、老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等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和把握,缺乏对养老照护技能的实践。二是一些院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等方式聘请企业教师参与教学,但是在管理、考核等方面也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另外,现有相关专业教师在基础知识、综合素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在把握老年人心理需求、专业技能、实际经验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3)考核评价滞后
  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一般通过考试对所学专业进行考核,“理论+实操”考试一般按4∶6或者3∶7的比例进行分配。同时,鼓励学生考取老年照护员、失智老年人照护员等相应技能等级证书。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工作者、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康复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评价和认证还是基于原有的学历教育和考核评价机制,同时与养老服务方面缺少融合交叉。
  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满足养老行业和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当下高职教育养老服务专业的基本目标,高职院校应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动向,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体制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共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先进理念为引领,深化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准确把握社会需求
  通过实地调研、行业论证、专家研讨等方式就社会和行业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及当前高职教育的导向,明确办学定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即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设定考核评价制度。同时,从教学理念灌输、教学目标定位、教学体系设定、教学方式选择、就业岗位导向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的教育。一方面,要能满足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和养老行业的岗位需要,推动养老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养老服务行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心态,从而引导年轻人以乐观的心态、专业的技能在养老服务行业创造价值。
  2.不断更新服务理念
  一是树立介入式护理理念。在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基础上,以维护和延缓老年人身体功能为先导。二是树立“以养为主,以医为辅”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老年人不等同于患者,养老服务应以养护为主的观念。同时遵照养老护理员职业要求,侧重从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康复服务等养护角度设计课程主要内容,同时增加失智老人照护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老年人的常见病及日常健康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体现出养老护理员和护士的职业区别。
  3.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养老服务专业产教融合包括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互派师资、科研合作等。
  一是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院校和企业分别派人组建理事会或项目管理团队,就双方合作事宜定期沟通,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二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可将自己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岗位设置、岗位要求、能力素养等反馈给学校,学校据此设定培养目标、教学课程、教学设计和学制,确保培养的学生能为企业所用。三是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双方可通过资金注入、设备投入、场地提供等形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四是互派师资。企业选拔综合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员工到院校授课,在渗透企业文化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院校派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一方面强化了教师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是理论和实际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五是科研合作。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产业实际不断创新形成理论成果并积极转化,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也需要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从舆论导向、政策制定、资金支持、法律保障等方面吸引年轻人进行养老服务专业学习,并能以乐观的心态为养老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根来,曹雅娟.养老专业人才紧缺困境如何破解[N].中国教育报.2020-4-7.
  [2]全国养老服务业走势月度分析(2019年3月1日至3月31日)[EB/OL].(2019-4-17).http://www.bnu1.org/show_1251.html.
  [3]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4]彭婷,蒋玉芝,罗清平.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人才使用现状与需求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
  [5]闫玉慧.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10).
  作者单位:陕西工运学院  陕西西安
其他文献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固体废物中的苯系物,对测定过程中可能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和评定。建立了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测定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样品测量重复性、标准溶液的配置、标准曲线拟合及取样过程。根据不确定评定的结果,从实验操作的角度,提出降低不确定度的方法和建议。
本文结合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某浅埋半地下车站的特点,提出车站公共区采用自然通风及自然排烟方案,对车站公共区通风与排烟方案进行比选,并利用Fluent和FDS软件分别对自然通风及自然排烟方案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地铁浅埋半地下车站公共区可采用自然通风及自然排烟方案,该方案满足环境及人员疏散要求,可简化通风空调系统形式,节省设备及土建投资,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的了解焦作市解放区居民死因分布特征与潜在寿命损失,评估不同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为制定区域防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对2015—2019年焦作市解放区居民死因进行分类,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结果 2015—2019年居民年均粗死亡率为617.06/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1.66/10万,5年间男性、女性和总死亡标化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APC分别为2.59%、5.71%和4.3
《生物化学》是揭阳职院药学专业的基础职业能力课程之一,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本文以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该校药学专业生物化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设计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创新教学方法、扩宽学习维度和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整合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要素,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获得提升,实现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实验室常以全新风空调工况运行,普遍存在空调系统能耗高的问题,节能潜力较大。本文以某药品检验所项目为例,阐述了该项目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及主要应用技术,实验室夏季分设高低温新风系统,通风系统采用变风量控制。通过对该案例的计算分析,强调了实验室通风空调设计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线性共轭聚合物由于其合成方法简单,结构可调控以及成本低廉的特性,在光催化领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二苯并噻吩砜基为基本联接单元,与带有胺基侧链的芴单元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种简单的可离子化的中性前聚物PSO-FN,研究了其光电性能,通过产氢测试发现其与铂纳米粒子相互作用效率能提升十倍以上,达1.84 mmol·h-1·g-1,具备良好的可开发性以及应用前景。
综述并分析国内外语言态度研究的现状与研究方法,指出未来语言态度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创新研究方法,聚焦“非标准变体”语言使用者,注重将语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和语言态度的动态建构发展研究相结合,深入挖掘语言态度和社会发展、个体认知和语言资源的互动关系,促进干预语言态度措施的设计和实施,减少基于语言的偏见和歧视。
[摘 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经济实力的日益提高,中华文化开始“走出去”。高校日语教学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立足民族文化之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思想。在日语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同时融入中华文化,使学生以后能更好地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关键词]中华文化 高校日语 体验式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项目编号:SGH17H484);西安翻译学院一流专业建设项
[摘 要]在“双高计划”全面落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学生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引导学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简要阐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双高计划”的推行和实施对学生思政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立足于实际,探索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提升路径,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随着翻译产业的迅速发展,如何弥合业界与学界在翻译质量评估方面的鸿沟,帮助学生译者更好地适应行业的要求应当引起重视。法国雷恩第二大学(UniversitéRennes 2)的研究人员提出TRASILT三维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它从行业偏好的错误类型维度出发,增加错误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和影响的严重程度这两个维度,旨在创建更加动态、多功能的评估模型。其构建过程、使用结果及其优缺点能为我国翻译专业教学领域的有关研究带来启示。通过介绍TRASILT模型,阐述其在翻译专业教学领域的应用,对其进行评价,并讨论其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