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学生认知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可以说没有了问题,也就没有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经历敢问、会问、善问的过程,实现高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实现创新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前提.在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体现了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功近利,真正让低年级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收获知识,发展智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怎样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学生的提问是心理品质、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表达技能的综合反映.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往往不敢提问,害怕遭到教师的批评、学生的嘲讽,或者不知从何而问,长此以往,必定会泯灭学生提问的热情,阻碍学生的进步.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视角和认知能力出发,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挖掘其所提问题的闪光点.
在教学认识线段时,新课伊始,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会跳绳吗?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有没有组织大家进行拔河比赛吗?”教师的问话,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们都回答自己会跳绳,还争着分享自己在体育课中参加拔河时的精彩表现.然后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孩子们跳绳和拔河比赛的场景,向学生询问道:“拔河、跳绳所用的绳,呈现的状态有什么不一样呢?”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拔河的绳子被拉直了,跳绳是弯的.教师趁势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线拉直,并告知学生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作线段.对于线段,你想了解哪些内容呢?学生此时已经完全融入课堂,有学生问:“线段可以测量吗?”也有学生问:“线段有什么特征?”还有学生问:“怎样画线段?”还有学生问:“线段的长度可以比较吗?”……学生一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为后续的学习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谈话入手,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主动思维,大胆提问,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会提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学生的年龄尚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认知能力不强,还没有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设疑引思,让学生积极表述心中的想法,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学会交流、学会研究.
在教学认识角时,教师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让学生将它们分成两类.有学生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几个图形的边都是直的,分成一类;圆是一个曲线图形,分成一类.也有学生说前面几个图形都有角,而圆没有角.教师顺势板书:认识角.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实物的角,进而抽象出角,让学生认识角后,教师向学生问道:“你还想知道角的哪些内容呢?”生1:“怎样画角?”生2:“角有大小吗?”生3:“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了前面的学习做基础,学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问题,也让后续的学习更有明确的目的,促进了新知内化的进程.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丰富学生的表象后,将提问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既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善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地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兴趣,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图片:公园大门边,有16面彩旗在飘扬,有19个人在晨练,有14艘游船,有12个石凳等,这些形象的画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他们认数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没有直接说出画面中的人数,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形象的画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解决画面中有多少面彩旗,多少个人在晨练,有多少艘游船等一系列问题时,就会发现他们的数量都超过了10,自然会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自然会问:比10大,该怎么数呢?也有学生问:“比10大一些的数,有哪些?”还有学生问:“10后面的数与10前面的數,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已经意识到只认识1到10这些数是不够的,需要认识比10更大的数.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生活化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积极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真正敢问、会问、善问,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辽宁教育,2011(5):53.
[2]薄冬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52.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实现创新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前提.在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体现了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急功近利,真正让低年级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收获知识,发展智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怎样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学生的提问是心理品质、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表达技能的综合反映.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往往不敢提问,害怕遭到教师的批评、学生的嘲讽,或者不知从何而问,长此以往,必定会泯灭学生提问的热情,阻碍学生的进步.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视角和认知能力出发,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挖掘其所提问题的闪光点.
在教学认识线段时,新课伊始,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会跳绳吗?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有没有组织大家进行拔河比赛吗?”教师的问话,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们都回答自己会跳绳,还争着分享自己在体育课中参加拔河时的精彩表现.然后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孩子们跳绳和拔河比赛的场景,向学生询问道:“拔河、跳绳所用的绳,呈现的状态有什么不一样呢?”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拔河的绳子被拉直了,跳绳是弯的.教师趁势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线拉直,并告知学生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作线段.对于线段,你想了解哪些内容呢?学生此时已经完全融入课堂,有学生问:“线段可以测量吗?”也有学生问:“线段有什么特征?”还有学生问:“怎样画线段?”还有学生问:“线段的长度可以比较吗?”……学生一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为后续的学习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谈话入手,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主动思维,大胆提问,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会提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学生的年龄尚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认知能力不强,还没有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设疑引思,让学生积极表述心中的想法,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学会交流、学会研究.
在教学认识角时,教师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让学生将它们分成两类.有学生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几个图形的边都是直的,分成一类;圆是一个曲线图形,分成一类.也有学生说前面几个图形都有角,而圆没有角.教师顺势板书:认识角.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实物的角,进而抽象出角,让学生认识角后,教师向学生问道:“你还想知道角的哪些内容呢?”生1:“怎样画角?”生2:“角有大小吗?”生3:“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了前面的学习做基础,学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问题,也让后续的学习更有明确的目的,促进了新知内化的进程.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丰富学生的表象后,将提问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既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善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地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兴趣,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图片:公园大门边,有16面彩旗在飘扬,有19个人在晨练,有14艘游船,有12个石凳等,这些形象的画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他们认数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没有直接说出画面中的人数,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形象的画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解决画面中有多少面彩旗,多少个人在晨练,有多少艘游船等一系列问题时,就会发现他们的数量都超过了10,自然会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自然会问:比10大,该怎么数呢?也有学生问:“比10大一些的数,有哪些?”还有学生问:“10后面的数与10前面的數,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已经意识到只认识1到10这些数是不够的,需要认识比10更大的数.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生活化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积极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真正敢问、会问、善问,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辽宁教育,2011(5):53.
[2]薄冬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