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j1990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深入开展语文素质教学,需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激发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靠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与能力是一致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但现行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体表现在:对标点、错别字熟视无睹,阅读没有细思习惯,写作没有审题习惯。这种现象与学生学语文无兴趣有关,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语文基础知识就会得以重视,语文练习题就会按时完成,在课堂就会积极思维,畅所欲言,课外阅读就会广泛涉猎,练笔就会自觉经常。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一种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一是要提高对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就会变“厌学语文”为“愿学语文”、“要学语文”。二是要有方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示范,或引导,或质疑,或欣赏。三是要有“活动”。即尽可能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比如,办“语文周报”、作“社会调查”、开展“课前三分钟讲话”活动、举行“课外阅读报告会”、组织指导学生“语文作业、作文互评”活动等。
  二、组织训练,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
  学生的语文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语文知识素质,即对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知识的全面掌握;其二是语文能力素质,即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整个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一些弊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辅导,轻阅读教学。这弊端是应试教育带来的,为克服这一弊端,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应加强语文训练的力度。
  语文训练分两方面,一是课堂,二是课外。课堂训练时,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训练上。训练时,可先由老师提供示范的训练例子,讲训练要领,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训练。这里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问题,教师的讲授必须围绕学生的语文训练来进行,即主要讲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训练要领与训练方法,在示范时讲,在质疑时讲,在提出训练要求时讲。一句话,只有在必须讲的时候才讲,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讲。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把语文教学的视野放宽到课外的广大生活领域和教材外的优秀读物,而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限制在课本中。凡与语文打交道的都知道,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时时学、处处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广阔的课外知识,无异砍掉了一支臂膀。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那怎样抓好学生的语文课外训练呢?方法多种多样,应做到每天讨论一个语文问题,每周出好一期语文手抄报,每学期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每年向杂志社投一篇稿子。训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训练前提出要求,训练中适时指导,训练后检查评比。
  三、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因此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情感,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和语文思维,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健全学生的人格。
  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发展学生个性,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坚持做到以下“四给”。
  一是给“舞台”。学生学语文,各有自己的特殊爱好点:有的长于朗诵,有的富于表达,有的钟情中国诗文,有的酷爱外国作品,等等。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开展活动,比如,读书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等,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机会,也为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语文个性提供“舞台”。
  二是给鼓励。也许某学生在语文的某些方面开始并不突出,甚至相对于其他学生还说不上特长。这时,语文教师千万不能用过高的期望去苛求,使其特长的幼芽夭折,而应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从鼓励中去获得信心和力量。
  三是给压力。人有一种惰性,学生也不例外,为了不让惰性抬头,教师需要不断地施压或引导学生自己加压。通过给压,学生便有紧张感、龙活虎充实感,因而也就会觉得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有意义了。
  四是给指导。任何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但每一项特长的形成和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而是要靠老师去细心地培养和指导的。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场合,应有不同的指导方法。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着重在培养习惯、发展能力、健全人格三件事上花时间,使力气。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美好的东西,并保持、发展这种优势,逐步自觉战胜自身的弱点。作为七年级的班主任,学生是刚从小学毕业的,让许多老师头疼。课堂纪律较差,常常说话打闹;自我中心意识强,无谦让意识;自理能力较差,学习生活习惯不好;等等。那么,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呢?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激发他们乐观的进取精神  正确认识自己,这里主
期刊
语文课堂的课前演讲,不仅在理论意义上为理论界及决策层所重视,而且在实践操作中,也历来是语文课堂的重要补充。  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如何将演讲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实现语言与人文的价值的最大化,却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者。如果不理清语文课前演讲的定位,不从全局上对演讲的实施进行统筹规划,不对演讲的效用进行评估,那么课前演讲势必流于低年级走过场的形式,只是乱哄哄、低水平的重复,如此,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
期刊
学生的天性是爱阅读的,不管是最初五颜六色的小画册,还是后来的童话故事、各类百科,都曾经给学生展开过缤纷多彩的世界。  阅读,曾经等同于一步一个惊喜的心灵体验。  后来,学生不耐烦阅读了,因为身边的信息碎片、泡沫剧、电子游戏等,来来往往如走马,熙熙攘攘似毛发。它们带着各种蛊惑、各色妖冶急火火地涌来,前仆后继,占据了学生的味蕾,填充了学生的肠胃,将原本就内敛、低调、酽如老汤的阅读挤兑得无处容身。  作
期刊
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把学生放在主人翁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辅导、点拨。由此看来,主体性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民主和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竞赛情境,充公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大家都知道,“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要创设竞赛
期刊
2011年、2012年、2013年湖南省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特别是2012年高考作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命题,题目更具开放性、导向性、思辨性。然而全省作文平均分却由2011年的45分下降为2012年的42.1分,今年的作文得分应也不会超过45分。这说明新材料作文在高考作文中的评卷越来越严,同时对偏离了材料的作文给分更加苛刻。这并不意味着自主立意、自主命题就带有更大的开放性,而是意味着新材料作
期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常常能领略到与苏轼笔下的庐山相类似的艺术意境。  《红楼梦》的主角是贾宝玉、林黛玉,而社会生活的主角,却是以晴雯为代表的千百名反抗着的仆人们。曹雪芹不仅塑造了宝、黛这样的青年叛逆者的典型,尤为可贵的是,还以相当可观的笔墨,描绘了女仆们反抗封建势力的斗争。大观园的佳木奇花,遮不住封建迫害的斑斑血迹;荣国府的高墙深院,锁不住女仆们的反抗呼声。 
期刊
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毋庸质疑的。然而仅凭每天课内几十分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课堂的语文教学向课外有机延伸,让学校的语文教学向家庭有机延伸。把学校与家庭联系起来,把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统一起来,家校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近年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开发“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印《课标》
期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俗世浮华功名利益,古往今来多少人难以释怀。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旷达又一次叩响我灵魂深处那扇不为人知的大门,被世俗熏染的功利之心在他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前相形见绌。给心灵一个宁静的栖息地,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走进苏轼解读他别样的人生,我们会有怎样的启示?  捧读经典,不难发现,挫折可以打败一个人,同样也会成就一个人。“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被贬黄州,“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也离不开一个优质的导入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放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课的导入,即导入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导”,就是教师介绍或引导学生回忆一些与课文有自然联系的或相关的人或事,而不是课文内容;“入”,就是引入新课。作为一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没有思考,怎么会有与文本的对话?怎么会有文本意蕴的重构?怎么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怎么会有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思维能力,是判断一个人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语文思维训练是在大语文观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高中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