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工作倦怠

来源 :经理人·中国保险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enc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险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从业人员的人际压力和工作压力随之增加,一些员工的回报与努力不相称,工作满意度不明显,现实和期望之间的差距使员工失去工作的动力,这是保险公司的部分员工产生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染上工作倦怠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员工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
  为何会工作倦怠
  社会对保险行业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保险业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市场发展却十分迅速,而这种迅速发展的背后,是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人们保险意识滞后、保险观念单薄,导致对保险行业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从事保险行业的人员也有一定的排斥,这也让保险业从业人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压力。而且保险业属于金融服务业,员工们每天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每个客户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层次都不一样,对保险的认识也不一样,比较容易产生矛盾和误会,每天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难免会产生心态上的倦怠。
  工作超负荷,内容单一。由于企业发展所需,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者会制定较高的工作目标,对员工的要求日益严格,员工往往因工作量大,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超负荷极易导致工作倦怠。除此之外,保险企业对员工的规范性、礼仪和行为要求很高,比如职业的坐姿、站姿、走姿、蹲姿等,这种普遍的低自主性和高的工作要求也会增加员工工作中的情绪压力,导致工作倦怠。
  激励手段不合理。目前,我国保险企业主要的激励手段是利用薪酬体系去鼓励员工,但大部分企业忽视了员工的深层精神激励和沟通,只重视物质激励和短期效益。员工产生工作倦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内部激励机制和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员工的精神需求,激励对象往往不明确。
  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晋升机制不健全。保险行业竞争激烈,流动性高,而保险企业普遍实行的是淘汰、激励、竞争三大机制,从某种层面上加重了员工的心理负担。企业内部个人评价机制的建立,如按业绩薪酬、个人销售业绩、业务考察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员工的心理负担。同时,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晋升机制不健全,降低了员工们的心理预期,而普通员工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晋升渠道,这些都会使员工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缺乏安全感,大大降低了行业的职业发展预期,从而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
  企業应该如何应对
  保险企业必须预防和解决员工的工作倦怠现象,时刻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压力,并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人文关怀,缓解和指导员工的工作倦怠问题。
  首先,合理制定工作任务分配机制。企业应清晰界定员工的工作目标与工作范围,明确员工个人的工作边界,让每一个员工做个人分内的事情。这样可以进一步减轻自我工作压力,让员工集中精力处理更重要的工作。应针对各层级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超出工作时间进行加班时,企业应为员工补偿合理的加班费用。如果员工经常处于加班状态,则说明企业用人结构出现了断层,需要及时补充新的人手。
  如果条件允许,企业应让员工与同部门其他岗位或其他部门同事双向交流或轮岗,采取组织安排、个人报名和部门推荐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并成立轮岗领导小组,公布具体的轮岗岗位名称,部署相关轮岗的工作。同时,企业也可根据报名的情况召开会议,然后对提出的预备轮岗人选进行统筹考虑,集体进行研究决定轮岗人员名单,对拟轮岗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做好工作交接。
  其次,完善薪酬激励体系。保险企业应合理确定内部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将薪酬与员工绩效挂钩,采用基于岗位的技能工资制度和薪酬体系,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并留住有能力的员工,为他们提供长期服务。企业应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为企业员工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定期开展职业技能比赛、保险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
  同时,企业要对现有员工合同版本进行整合,对现有签订派遣合同的临时员工进行统一考试和测评,通过考核的改签为正式合同,没有通过考核但是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可以通过培训后,再进行考核。此外,企业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整合、协调个体员工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有意识地挖掘员工的潜能,转化为保险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再次,加强人文关怀和内部沟通。企业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培养员工面对紧张生活和艰巨任务的适应能力,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有效掌握科学的心理调节技巧和方法,从而掌握情绪传递的方法、自我安慰的方法、换位思考方法等简易心理调适方法,及时克服情绪障碍和心理失衡。在工作之余,企业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员工的真实需要,在休息曰组织员工户外活动进行身心放松,激发和不断延续员工的“内动力”,缓解工作倦怠的程度。
  保险企业应该积极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增加与员工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做好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工作,不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企业领导要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而不是单方面地进行决断,要培育员工们的企业归属感、主人翁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文化和变革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其他文献
对于互联网保险,目前业界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总结起来我们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保险是一种相对于传统保险模式更加注重互联网应用,把传统保险销售、核保、承保、理赔等运作程序部分甚至是全部流程迁移到线上,改变传统保险过于重视人工处理的机制。此外,互联网保险更加注重AR、AI、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的应用,以期简化保险销售、核保、承保、理赔等流程,注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总之,互联网保险不仅关
期刊
柔性压电纳米发电机体型微小、弯折能力强、重复性好、成本低且制作工艺简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人工智能、健康监测和车辆减震等领域。然而,柔性压电纳米发电机普遍存在功率低、环境中微小不规则能量收集困难等问题。因此,改善柔性压电纳米发电机的性能已经成为了环境能量收集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论文制备了BTO纳米颗粒及其柔性压电复合薄膜;探究了膜结构设计和导电相掺杂对柔性压电复合薄膜压电、介电和铁电性能
小i宝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服务对象是保险公司。一方面,小i宝通过商旅、汽车、消费等领域的垂直类APP为保险公司收集用户数据,包括用户个人基本信息、用户曾购买过的保险产品和购买渠道等,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出用户的潜在需求,反馈给保险公司,帮助它们精准营销。另一方面,小i宝通过“区块链联盟链+大数据”帮助保险公司把关核保问题,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率。  采用传统发展模式,保险业问题众多  小i宝
期刊
一直以来寿险渠道队伍建设的重心在个险渠道,随着保险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原有寿险渠道团险管理团队架构不完整、资源整合能力欠缺和唯业务指标的工作模式落后;销售团队人力缺乏、展业技能原始和教育训练不成体系将制约寿险渠道团险业务的扩量提质,团险专业化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社会发展日趋多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商业保险发展空间日益广阔。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上寿险渠道的团险业务和队伍发展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寿险
期刊
美国是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达国家,实行以自由医疗保险为主、按市场法则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制度,多数美国人会购买商业医保,但消费者对健康保险公司存在的不信任感很明显。  保险科技公司Zipari于2014年成立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主营业务是为保险公司提供预测分析服务,并通过一套名为InsureCX解决方案的规则引擎,旨在为目标用户提升消费体验,为医疗保险公司提供解决方案。作为一家针对
期刊
寿险公司销售团队的经营,是一种特殊的经营,由于代理人团队从其身份特征上讲,本质是一种松散型、泛民间性组织,他们的工作行为,更多时候是在职场之外,是非现场的。如何把对销售队伍的非现场管理变为现场管理,把代理制形式的管理效果变为员工制或类员工制管理效果,这对团队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要成为寿险团队的杰出领导,笔者总结出关键的“领导六心”。  带人带“心”  我们说,比路宽的是河,比河宽的是海,比海
期刊
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多年,回国后进入一家日本服装企业工作,收入不错,也很稳定。但在我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我的人生不应该就是这样,应该去寻找更大的舞台。”2007年,我放弃了安逸稳定的生活,开始自主创业,加入了保险行业。刚开始,我在一家国内知名的保险公司,虽然公司发展比较成熟,但是向上的通道逐渐变小,我迫切希望创业,希望有更大的突破。  与自己搏斗的修行  2016年,我有幸与华夏保险结缘。
期刊
保险营销员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看客户经营情况,准客户越多,收入越高,越有可能进入良性发展循环。注意,只是可能,不是必然。准客户再多,如果没有开发能力,不讲策略,还是无济于事。  缘故客户为上  在笔者看来,缘故为上,其次转介,最下陌拜。也就是说,开发缘故客户是最佳策略,其次是通过缘故客户实现转介绍,进入客户经营良性循环,最迫不得已的做法才是陌生拜访。  有些营销员比较独特,喜欢从陌生客户开始,虽然
期刊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政到商一一这12个字完美概括了华农保险总裁张宗韬23年来的保险从业经历。  1995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保险专业的张宗韬,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启程,彼时原银监会与原保监会还没有成立。2005年,张宗韬告别了奋斗10年之久的上海,被调任到保监会总部,负责车险制度的建设和监管。  2013年,已经从事保险监管工作18载的张宗韬决定下海,先是在华泰保险总公司担任副总裁,
期刊
我是一名来自福建福清的乡村孩子,1985年随着父母来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特区,在蛇口育才中学读书。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选择从事保险行业。  1995年4月,一位在人保公司从事内勤工作的育才老同学,在一次同学聚会问我:你想不想来从事保险呢?当时我在一家香港外贸公司工作,不了解保险,而且当时国内个人代理保险刚刚起步,寿险行业还是个空白,老百姓也不太认同保险这个行业。我经过了一个月的询问和了解,最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