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通过罗列一些数形结合的课例,证实数形结合思想能够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具体、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模型、学习数学计算,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形结合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35-03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将数量关系与空间图形相对应,借助直观生动的“形”来阐述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者利用“数”所具有的严谨性和精确性阐明“形”的属性,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有限,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知识点,并有效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一、以形解数,利用图形学习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有效学习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然而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趣味化。
例如,笔者在教学倍数这一数学概念时,利用数形结合思想,采取直观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目标:在完成对数的认知后,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一下,每种花都有几朵呢?(向学生展示课件:无规律摆放红、黄、蓝三种花朵图片)
師:如果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的花各自归类排起来,是不是就比较容易数了呢?(再次展示课件:将红黄蓝三种花以颜色排列的图片)
学生报告每种颜色花朵的数量。
师:非常好!大家刚才都是一朵一朵地数,请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数?(向学生展示新的课件,如图1)
生:红花有2朵,黄花有6朵。
师:回答正确!假如我们说红花有1个2朵,那么黄花有几个2朵?
生:黄花有3个2朵。
师:非常正确!此时如果我们把2朵红花看成1份,那么黄花就有3份2朵,所以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师: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幅图。(展示新课件,如图2)
师:继续把2朵红花看成1份,请问黄花有几份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
生:黄花有5份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再次展示新课件。(如图3)
师:如果红花的数量变成了3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9朵,请问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
经过之前两次练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倍数的概念,很快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生: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师:非常正确!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红花、黄花的朵数与图1不同,但黄花都是红花的3倍呢?
生:虽然红花的朵数不一样,但如果将3朵红花看作1份,那么黄花的份数就是3份,所以还是3倍。
点评:在理解了倍数的概念之后,通过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练习,并利用图形辅助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加深理解,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而非机械记忆。
完成上述练习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目。(如图4)
师:请同学们设想红花的朵数,然后回答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并且告诉老师,为什么黄花朵数是12朵,但和红花对应的倍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非常顺利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师(小结):虽然黄花都是12朵,但由于红花的朵数不同,所以倍数就各有不同。
课堂总结: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使用色彩鲜明、形象直观的图片来表现抽象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数数,明确数量这一概念,再通过取某个数量为1个单位的形式构建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起倍的概念,并初步培养模型思想。
二、寓数于形,利用直观图形建立数学模型
利用寓数于形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直观图形在构建数学模型的支持作用,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化的图形、亲身体验将具体的数学问题抽象构建成通用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为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学生创造一个熟悉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迅速代入其中。
例如,笔者教学“四舍五入”这一内容时,利用一幅“数字拜访”图(如图5),以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知识点。
笔者指着图5向学生询问:11到19这九个数字,要去10或者20这两个数字的家,如果选择最近的路,它们会去谁家呢?
学生表示,11一定会去10的家,因为它们两个数字之间距离最近。以此类推,12、13、14都距离10更近,应该会去10的家;而16、17、18、19则距离20更近,因此它们会去20的家。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总结:去谁的家,就表示近似于谁,我们可以说11的近似值是10,写作“11≈10”,同样12、13、14都可以记为约等于10。
学生此时提出:15距离10和20两家的距离是一样的,应该两个家都能去。
笔者对此表示赞许,并告诉学生:为了避免这种两难的局面,我们硬性规定15应该去20的家,记为“15≈20”。
随后,笔者为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凡尾数是1、2、3、4的数字,都会舍掉,而结尾是5~9的数字,则向前进1,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用来求一个数的近似值。 有了前面的图示,学生顺利理解了这一概念。为了巩固学生对四舍五入学习内容的印象,笔者再次展示一个图例。(如图6)
笔者指着图中的728向学生提问:这个数字更接近哪个整数?
学生有了之前四舍五入的知识基础,推测出两个答案:1.由于728的个位数是8,大于5,因此距离730更近,应该向前进1,所以728≈730;2.由于728的十位数是2,距离700更近,应当舍去,所以728≈700。
笔者再次询问:这道题我们获得了两个答案,二者之间是不是有矛盾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因为728≈730是四舍五入到十位,而728≈700是四舍五入到百位。
在這一课例中,笔者利用“最近的路”这种具体图形,营造了一个形象的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生成“四舍五入”的使用原理,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触类旁通的数学模式,使其能通过对一个数的判断推理出不同精确度的近似值。可见,寓数于形,可以解决某些教学难点。
三、数形结合,利用解题思路学习数学计算
数学计算始终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章节,学生需要反复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练习,从中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将抽象的算式具象化,使解题思考过程具有可视性,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思路,灵活选择计算原理,从而更好地完成数学计算。
(一)利用直观图形寻找解题思路
利用图形直观性这一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寻找解题的切入点,激发解题思路。例如,笔者曾经给出一道计算题目:3点15分时,分针和时针之间呈多少度角?
在这道题目中,先运用以形解数的方式,展示一个时钟示意图(如图7),将题目与其特征对应起来。通过观察钟表可知,表盘作为一个正圆,它的一周为360°,而分针60分钟走完一圈,因此分针1分钟转动6°。3点15分时,分针的角度与12点的角度是15×6°=90°,正好指向表盘3的位置。再通过观察发现,此时的时针位于3和4之间,因此,只需要计算出时针此时相对于3的位置发生了多大角度的转动即可,至此,解题思路已经明确:计算从时针指向3,即3点整到3点15分,时针转过了多少角度。我们知道,表盘被划分为12个小时,所以时针每小时走30°,因此每分钟时针转动30°/60=0.5°,那么从3点整至3点15分钟时这15分钟里,时针转动了0.5°×15=7.5°,完整的算式就是:
15×30°/60=7.5°
最终答案是:当3点15分时,分针和时针之间呈7.5度角。
在上述课例中,通过引入时钟这一直观形象,有效地化解了原本题目抽象这一难点。同时,时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非常轻松地获得直观体验和进行模型识别,在明确解题思路之后进行数学计算,便能迅速算出准确答案。
(二)通过图形分析数据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题目,小学生在解题时往往连解题所必须的数据都无从获取,因此很难找到解题突破点。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数据转化为具体形象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快速从中提取解题所需的数据信息。
例如,一条全长100cm的线段,从左向右每6cm标记一个点,同时从右向左每隔5cm标记一个点,然后从标记点处截取线段,请问能够获得多少段4cm的线段?
在这一题目中,如果采用代数方法解决,因为较为抽象,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此时利用图形的形式,将[5,6]=30最小公倍数的线段图形绘制出来,题目便能一目了然,问题也被简化了。(如图8)
学生通过观察这一图形发现,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截取的点在30cm的位置发生了重合,其中包含了2个4cm的线段,100cm的线段中包含3个30cm,剩余的10cm中只可能截取1个4cm。通过这些数据,学生可以非常顺利地得出答案:共计7段。完整算式如下:
2×[(100-10)÷30]+1=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寓数于形、以形解数的数形结合思想,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具体、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
黄春媚(1978—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
周日新(1978—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形结合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135-03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将数量关系与空间图形相对应,借助直观生动的“形”来阐述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者利用“数”所具有的严谨性和精确性阐明“形”的属性,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能力有限,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知识点,并有效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一、以形解数,利用图形学习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有效学习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然而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趣味化。
例如,笔者在教学倍数这一数学概念时,利用数形结合思想,采取直观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目标:在完成对数的认知后,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一下,每种花都有几朵呢?(向学生展示课件:无规律摆放红、黄、蓝三种花朵图片)
師:如果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的花各自归类排起来,是不是就比较容易数了呢?(再次展示课件:将红黄蓝三种花以颜色排列的图片)
学生报告每种颜色花朵的数量。
师:非常好!大家刚才都是一朵一朵地数,请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数?(向学生展示新的课件,如图1)
生:红花有2朵,黄花有6朵。
师:回答正确!假如我们说红花有1个2朵,那么黄花有几个2朵?
生:黄花有3个2朵。
师:非常正确!此时如果我们把2朵红花看成1份,那么黄花就有3份2朵,所以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师: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幅图。(展示新课件,如图2)
师:继续把2朵红花看成1份,请问黄花有几份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
生:黄花有5份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再次展示新课件。(如图3)
师:如果红花的数量变成了3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9朵,请问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
经过之前两次练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倍数的概念,很快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生: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师:非常正确!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红花、黄花的朵数与图1不同,但黄花都是红花的3倍呢?
生:虽然红花的朵数不一样,但如果将3朵红花看作1份,那么黄花的份数就是3份,所以还是3倍。
点评:在理解了倍数的概念之后,通过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练习,并利用图形辅助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加深理解,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而非机械记忆。
完成上述练习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目。(如图4)
师:请同学们设想红花的朵数,然后回答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并且告诉老师,为什么黄花朵数是12朵,但和红花对应的倍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非常顺利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师(小结):虽然黄花都是12朵,但由于红花的朵数不同,所以倍数就各有不同。
课堂总结: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使用色彩鲜明、形象直观的图片来表现抽象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数数,明确数量这一概念,再通过取某个数量为1个单位的形式构建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起倍的概念,并初步培养模型思想。
二、寓数于形,利用直观图形建立数学模型
利用寓数于形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直观图形在构建数学模型的支持作用,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化的图形、亲身体验将具体的数学问题抽象构建成通用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为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学生创造一个熟悉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迅速代入其中。
例如,笔者教学“四舍五入”这一内容时,利用一幅“数字拜访”图(如图5),以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知识点。
笔者指着图5向学生询问:11到19这九个数字,要去10或者20这两个数字的家,如果选择最近的路,它们会去谁家呢?
学生表示,11一定会去10的家,因为它们两个数字之间距离最近。以此类推,12、13、14都距离10更近,应该会去10的家;而16、17、18、19则距离20更近,因此它们会去20的家。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总结:去谁的家,就表示近似于谁,我们可以说11的近似值是10,写作“11≈10”,同样12、13、14都可以记为约等于10。
学生此时提出:15距离10和20两家的距离是一样的,应该两个家都能去。
笔者对此表示赞许,并告诉学生:为了避免这种两难的局面,我们硬性规定15应该去20的家,记为“15≈20”。
随后,笔者为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凡尾数是1、2、3、4的数字,都会舍掉,而结尾是5~9的数字,则向前进1,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用来求一个数的近似值。 有了前面的图示,学生顺利理解了这一概念。为了巩固学生对四舍五入学习内容的印象,笔者再次展示一个图例。(如图6)
笔者指着图中的728向学生提问:这个数字更接近哪个整数?
学生有了之前四舍五入的知识基础,推测出两个答案:1.由于728的个位数是8,大于5,因此距离730更近,应该向前进1,所以728≈730;2.由于728的十位数是2,距离700更近,应当舍去,所以728≈700。
笔者再次询问:这道题我们获得了两个答案,二者之间是不是有矛盾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因为728≈730是四舍五入到十位,而728≈700是四舍五入到百位。
在這一课例中,笔者利用“最近的路”这种具体图形,营造了一个形象的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生成“四舍五入”的使用原理,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触类旁通的数学模式,使其能通过对一个数的判断推理出不同精确度的近似值。可见,寓数于形,可以解决某些教学难点。
三、数形结合,利用解题思路学习数学计算
数学计算始终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章节,学生需要反复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练习,从中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将抽象的算式具象化,使解题思考过程具有可视性,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思路,灵活选择计算原理,从而更好地完成数学计算。
(一)利用直观图形寻找解题思路
利用图形直观性这一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寻找解题的切入点,激发解题思路。例如,笔者曾经给出一道计算题目:3点15分时,分针和时针之间呈多少度角?
在这道题目中,先运用以形解数的方式,展示一个时钟示意图(如图7),将题目与其特征对应起来。通过观察钟表可知,表盘作为一个正圆,它的一周为360°,而分针60分钟走完一圈,因此分针1分钟转动6°。3点15分时,分针的角度与12点的角度是15×6°=90°,正好指向表盘3的位置。再通过观察发现,此时的时针位于3和4之间,因此,只需要计算出时针此时相对于3的位置发生了多大角度的转动即可,至此,解题思路已经明确:计算从时针指向3,即3点整到3点15分,时针转过了多少角度。我们知道,表盘被划分为12个小时,所以时针每小时走30°,因此每分钟时针转动30°/60=0.5°,那么从3点整至3点15分钟时这15分钟里,时针转动了0.5°×15=7.5°,完整的算式就是:
15×30°/60=7.5°
最终答案是:当3点15分时,分针和时针之间呈7.5度角。
在上述课例中,通过引入时钟这一直观形象,有效地化解了原本题目抽象这一难点。同时,时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非常轻松地获得直观体验和进行模型识别,在明确解题思路之后进行数学计算,便能迅速算出准确答案。
(二)通过图形分析数据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题目,小学生在解题时往往连解题所必须的数据都无从获取,因此很难找到解题突破点。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数据转化为具体形象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快速从中提取解题所需的数据信息。
例如,一条全长100cm的线段,从左向右每6cm标记一个点,同时从右向左每隔5cm标记一个点,然后从标记点处截取线段,请问能够获得多少段4cm的线段?
在这一题目中,如果采用代数方法解决,因为较为抽象,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此时利用图形的形式,将[5,6]=30最小公倍数的线段图形绘制出来,题目便能一目了然,问题也被简化了。(如图8)
学生通过观察这一图形发现,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截取的点在30cm的位置发生了重合,其中包含了2个4cm的线段,100cm的线段中包含3个30cm,剩余的10cm中只可能截取1个4cm。通过这些数据,学生可以非常顺利地得出答案:共计7段。完整算式如下:
2×[(100-10)÷30]+1=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寓数于形、以形解数的数形结合思想,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具体、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
黄春媚(1978—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
周日新(1978—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