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之归纳“历史公式”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yu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是“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因此,历史普遍被学生认为是难学的科目。随着新课程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中历史学习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概念,而且还要把握历史的基本原理,并以此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历史的基本原理、规律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分析历史的方法和“公式”,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历史的背景和原因、过程和内容、影响或意义等方面,对相关 “公式”进行概括, 以求教于同行。
  
  一、历史背景、条件、原因和目的
  
  1. 历史背景=(国内 国际)(经济 政治 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 制度 体制 政策 阶级 民族 外交 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 科技 教育 ……如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把握,然后引导学生具体归纳这两方面的情况:(1)国内:A、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土地高度集中。B、政治:①腐败:官场黑暗 军队战斗力弱 财政入不敷出。②阶级矛盾激化。C、思想:愚昧自大。(2)国际:A、经济:工业革命完成→需要市场原料。B、政治:资本主义扩张。通过这样归纳,学生懂得了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的基本方法,而且明白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对于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归纳的:(1)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人民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2)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和俄国在一战中的失败等。
  3. 原因。可从广度和深度归纳。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 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 主观需要等。如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我引导学生概括为: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4.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我让学生归纳为: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 政治 文化 ……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 经济内容: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布局 ……
  (1)古代经济=经济政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结构、布局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对于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用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然后,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 经济成份 国际经济 ……①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 资金 市场 原料 劳动力 经济结构 经营方式 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动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② 经濟成份=自然经济 外资经济 合资经济 民族资本 官僚资本 国营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③国际经济=总格局 (生产 管理 资本 技术 市场 关税)(协作 竞争)。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 政治内容=制度 体制 政策 阶级 民族 外交 军事 ……
  (1)古代政治=政局 制度 中央 地方 阶级 军事 财政 民族 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2)近现代政治=政局 制度 政体 体制 政权 政治力量 权力 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3)国际政治=体系 格局 集团 合作 战争 对抗 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 文化内容=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文化交流 ……(1)自然科学=(科学理论 科技发明)(天文 地理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医学 农学 ……)(2)社会科学=思想、宗教 教育 史学 文学 艺术 ……(3)文化交流=(民族 对外)(传播 吸收) 文化地位 ……
  4. 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如辛亥革命经历了准备、开始、高潮、失败的过程。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 影响或意义=(国内 国际)(经济 政治 文化) 深远影响……
  (1)经济影响=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2)政治影响=格局 制度 体制 政权 政策 阶级 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3)文化影响=思想 科技 教育 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2. 判断成败及原因:(1)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2)成败原因=(主观 客观)(经济 政治 军事 策略 ……)。(3)成败根源=(社会条件 阶级本质)(进步/局限)。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3. 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 教训)→启示。
  (1)政治=国情 领导 群众 武装 民主 法制 思想 策略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2)经济=生产力 生产关系 客观规律 发展战略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3)文化=批判 改造 继承 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学生如能掌握这些公式,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就不会再觉得历史难学了。当然,以上各项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灵活调整。
  
   本栏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支架式教学设计主张在教学中要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或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而这种概念框架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能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概念框架建立关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概念框架可作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正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并通过支架把管理与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进而不断地把学习者的智力从
今年5月,参加了“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的观摩活动。于山西太原听了几天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感触颇深,更进一步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怎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让给学生阅读的权利    听了几天的课,听课者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课堂上一个鲜明的特点:“读!”高声朗读的,低声吟读的,默读的;个人读的,小组读的
众所周知,智力对于个人而言非常重要,它会影响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几十年来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但如果你的个人智力水平和你所在国的国民平均智力水平相比,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4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以华丽柔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眼中的青海湖,它美得质朴、美得粗犷、美得自然。对于写景的文章,学生不太喜欢,因为缺乏趣味。那如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儿童是用形象、图画、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我课前收集了很多“青海湖风光”的图片,想借助多媒体,把课文所描绘的青海湖的美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直观感受和感官刺激,来激发他们的
“三超六环节”教学模式是开放的、超越式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从课外循环到课内,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外的摄取为课内的创新和提高提供了更高一层的平台,使拓展和延伸成为可能。    一、教学结构的六个环节    1. 课外采集。学生们在课外根据上一节课末了解到的新任务,超越课本,独立搜集信息,准备材料,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个人或小组活动的方式准备任务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于是有些教师便有意无意地放弃、否定了讲授教学法,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其余的时间必须留给学生,不然就是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法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讲授法,
陶行知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个譬喻让人感触颇丰!他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把学校和花园作了比较后指出,学校不是别的,它是个“人园”,和花园有着相似的意义。他指出:理想的教学,应当使“人园”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呈现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整体之美。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数学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发展的效果呢?现结合几个课堂教学现象来谈谈。    课堂片断一    在北
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行为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自己的知识、情感和行为具有认知能力和监控意识,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正常学习行为,并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外界的引导和评价,从而不断反思、调整,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在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信念和意识,在学习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自觉、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知
好的提问能激活课堂,启迪思维。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谈语文课堂常用的几种提问技巧。  1. 逆问反激法。逆问反激法就是教师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甚至是反面的观点,引发学生质疑、思考,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提问技巧。如在讲《祝福》中“柳妈”这一人物形象时,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往往会得出片面或浅显的结论,不能挖掘出人物的性格底蕴。教师可采用这样的问法:“柳妈经常嘲笑祥林嫂改嫁,鼓动祥林嫂用血汗钱捐
人类的信息交流离不开比喻,文明的传承、科学的描述也离不开比喻。人类因为创造了无数经典的比喻,使交流简洁传神,使深奥的科学易于被人们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比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采用风趣、形象的比喻,试图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但对于生命科学而言,由于其事实的复杂性和自然科学的严谨性,要求教学过程科学运用比喻。本文讨论科学运用比喻的几个原则。    1. 科学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