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瓷之美(上)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klwoyao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明园作为清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理政、园居的“御园”,是当时清廷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统治中心。这里收藏的历代古玩之珍,诸般陈设之精,可居清代皇家园林之首,其中的许多收藏在紫禁城以外独一无二。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百年之经营,化为焦土,多少稀世奇珍或灰飞烟灭,或流散于各处,或深埋地下……
  瓷器蕴含着华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与文化熏陶,广为民间使用,也深得皇室青睐。历代瓷器上品均为宫廷独享。清代御窑瓷器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康雍乾三朝,天下太平,政治稳定,经济富庶,御窑厂管理制度健全。御窑瓷质之精细,釉面之莹润,造型之新奇,色彩之绚丽,纹饰之广泛可谓登峰造极,尽显精湛的工艺和华美的皇家风范。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学养深厚,且对瓷器都情有独钟。他们不仅收藏历代古瓷,而且直接参与、指导御窑瓷器的制作,對制瓷的画稿、木样、器物品种、造型、釉色、款识、烧造数量,乃至器物入宫后编选等次、配座、收藏地点、摆放位置以及对制瓷好坏的赏罚等旨意,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都有明确记载。


  清宫廷收藏古今中外兼容并蓄。圆明园中的收藏也是清廷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由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诸帝命名的主要建筑有800余座。《养吉斋丛录》载:“旧制,正月上辛,郊礼告成,即移跸御园,至冬还宫,宫眷皆从,俗称之大搬家。”清雍正至咸丰五帝居京城时,除祭祀、典礼等活动暂时回宫外,每年大部分时间在此理政、居住,后妃等皇室成员随行。为满足清帝和皇室成员的需要,园内各座殿堂内外布置着与建筑等级、功能相符的陈设和收藏,库房中收贮了各种精致器具。每年江西景德镇御窑厂进贡的几千件瓷器中除少量器形、釉彩特殊的瓷器留在宫内外,大部分瓶、盘、碗、钟、碟等瓷器,清帝均下旨送往圆明园,用以充实园内收藏、陈设和日用。这与圆明园中宫殿众多和清帝及皇室成员长期在此居住有关。
  盛时的圆明园不仅收藏有历代名窑瓷器,如汝窑花瓶、定窑刻花洗、哥窑三足筒子炉等,而且还储有大量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精品,如雍正花梨木釉瓷桶、乾隆矾红龙青云宝月瓶、乾隆胭脂红龙青云宝月瓶、乾隆洋彩黄地锦上添花万年甲子转旋笔筒、唐英烧造的瓷犬、瓷鹿等,甚至还有来自西洋的瓷器。清朝最为名贵和珍稀的“瓷胎画珐琅”器,乾隆选出其中精品,配制楠木匣,将之集中珍藏在紫禁城乾清宫端凝殿左右屋和圆明园镂月开云的御兰芬殿(图一)。圆明园瓷器用途多样,除日用、陈设外,还有神殿佛堂的神像、供器或用于室内家具或内檐、地面的装修。




  1860年,英法两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搜掠珍宝,园中的陈设和收藏流散到世界各地。目前收藏圆明园文物最集中的一处是法国枫丹白露宫。当年法方所获的大部分“战利品”,由蒙托邦将军进献给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在杜伊勒利宫展览后,欧仁妮皇后将这些稀世奇珍存于枫丹白露宫。现藏枫丹白露宫的旧时圆明园瓷器器形、釉色、纹饰种类丰富,有五彩凸雕人物棒槌瓶、茶叶末釉双龙耳弦纹瓶、粉彩瓷塑八仙人物等(图二)。






  圆明园遗址出土的文物是最真实的圆明园文物。虽然它们只是昔日园中收藏的沧海一粟,且大都残缺不全,但它们不仅与紫禁城中那些堂皇富丽、华贵典雅的清皇家文物同根同源,更是圆明园兴衰荣辱的历史见证。圆明园出土的瓷片时代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其中以康熙朝器物数量最多,釉彩种类和纹饰最为丰富。根据圆明园建园和被毁的年代,出土瓷片中目前尚未发现咸丰朝器物。出土文物器形以盘、碗、杯、碟等宫廷饮食器为主,也有一些陈设器、文房、娱乐用具及供器的残片。其中盘、碗、杯、碟等皇室筵宴或日用饮食器,规格、纹样、釉色相同的重复件数量很多。在《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一”中所记载的上至皇太后、皇后,下至常在、答应等级使用的不同釉色的瓷器都有出土。即使是这些盘、碗、杯、碟也皆不是凡品。残片纹饰除龙凤纹等代表皇家的题材外,多是如八仙过海、仕女婴戏、松鹤蝙蝠、灵芝牡丹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纹饰,还有岁寒三友、自然山水等有文人雅趣的纹饰,八吉祥、梵文等宗教色彩纹饰和一些具西洋韵味的纹饰。彩釉种类包括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色地彩等彩绘瓷器以及黄釉、红釉、蓝釉、紫釉、酱釉、绿釉、青釉、白釉等颜色釉瓷器。但根据档案记载,盛时园中收藏瓷器的釉色种类还远不止于此。出土文物中青花瓷数量最多,器形和纹饰也最丰富,且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制品俱全。尤以“独步清朝”的康熙青花数量最多,从胎釉和青花呈色来看多是中晚期的制品。圆明园出土的瓷器虽无一完整,但它们本是经千挑万选、质量上乘的御窑器,伤残多由后天所致,即使已经成为碎片,仍然难掩昔日的辉煌。其中有的残片经修复后基本完整,还原了其本来的面貌。即使是残碎的瓷片,从研究的角度上说,也有着完整器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而且这些瓷器残片大部分都能在各博物馆的收藏品中找到完全相同的器物。




  清康熙青花团螭龙纹托杯残片(图三),出土了耳杯和托碟两部分的残片。耳杯口微撇,口下两侧为双螭耳,杯腹部青花绘有两组相对的团龙纹,圈足内有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托碟撇口,浅腹,中心凸起有杯槽,沿内绘有海水边饰,里心绘龙戏珠纹,外壁绘有行龙。从出土残片来看应为多件,但均已残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完整器(图四)。
  清康熙青花婴戏纹碗残片(图五),内壁施白釉,外壁青花绘婴戏纹。众小童于庭院中或骑竹马,或戏水,或斗草,做着各种游戏。人物衣饰、发髻各不相同,神态、动作各异,肌体丰满,体态活泼,稚趣可爱。五官三五笔勾画而成,表情惟妙惟肖。远处群山连绵,庭院中有松石、栏杆,花草茂盛,构成如连环画般的画面,生活气息浓郁,充满祥和美好的意境和对子孙满堂、多子多福的吉祥祝愿。足墙饰有一周回纹,底部圈足内有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青花色泽鲜亮青翠,浓淡相间,层次丰富。清人寂园叟陈浏所撰的《匋雅》中对康熙瓷人物的绘画评价很高:“明瓷画手皆奕奕有神,康熙青花、五彩亦颇仿明瓷,至雍正则画益美,然以花卉为最工,人物则不及康熙远甚。”




  清康熙青花仙人乘槎纹碗残片(图六),仅残存碗底部分,圈足较高,圈足内有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碗心双圈内绘有一仙人端坐槎上,盘发留髯,手执书卷,神情闲适安逸,怡然自得。槎原指水中的浮木,画面中的槎舟作粗阔古树之状,在水中飘荡,顶部挂一葫芦。题材取自张骞乘槎溯黄河之源,而入天河的神话,有成仙贺寿的吉祥寓意。晋张华《博物志》载,汉武帝令张骞穷溯河源。骞乘槎经月至一处,城郭如府,一女织布,一夫牵牛。还至蜀中,方知乘槎至牛郎织女二星。人物形象妙笔传神,正如《饮流斋说瓷》云:“康熙画笔为清之冠,……人物无一不精……皆神采欲飞,栩栩欲活……真神品也。”以国画笔法作细腻描绘,仅用青花一色就描绘出景物的深浅浓淡,水波的涟漪、树干的斑疤等无不精细入微,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同时讲究意境美,具有典雅的文人画气息。
  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纹盘残片(图七),里外以青花为饰。外壁绘折枝松竹梅纹。内壁绘一周缠枝灵芝纹和竹纹,灵芝扁圆肥厚,上下左右四出花叶,竹叶劲挺,不仅形式优美,且寓意“灵芝竹(祝)寿”。盘心双圈内绘松竹梅各一株,松树、腊梅依圆形构图作向内曲折之姿,中间穿插竹子。底部圈足内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此盘造型、纹饰为仿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盘。胎质与青花呈色具有康熙本朝特征。


  清康熙残青花缠枝莲纹碗(图八),出土有大小两种规格,纹饰相同。大碗浑厚古朴,小碗轻巧秀美。以青花为饰,构图饱满,层次清晰。内壁口沿绘一周回纹,下方绘缠枝莲纹,花形饱满,枝叶舒展流畅。碗心双圈内绘折枝石榴纹,以其内子粒繁多,有祝福多生贵子的寓意。外壁口沿绘一周海水纹,腹部绘双层菊瓣纹。细长的花瓣呈放射状排列,由足一直伸展到口沿下,排列有序,层层展开,宛如盛开的菊花。底部圈足青花双圈内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此碗造型、纹饰均仿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大碗(图九),虽参照前朝风格,但青花发色具康熙本朝特征。
  清雍正青花纏枝花纹扁瓶(经修复)(图十),出土时碎成数块,后经修复基本完整。器形仿明永乐时期扁瓶烧制,端庄秀美,饱满圆润。口颈部残缺,肩部残存有双耳的痕迹,但双耳的形状已不可知。扁圆腹,椭圆形圈足,足内施白釉,有青花篆书残款 “大”、“雍”、“年制”。腹部饰缠枝花卉。枝蔓缠绕的四季花卉竞相怒放,花朵饱满,枝蔓绵延不断,既富于动感,又象征植物无限的生命力,寓意繁荣富贵绵长。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梵文高足碗残片(图十一),通体以青花为饰,造型端庄,纹饰繁密。外壁腹部青花绘缠枝莲托梵文,周围枝蔓连绵卷曲。里心青花绘宝相莲花。腹底饰莲瓣纹一周,高足凸起弦纹,中空外撇, 足柄饰回纹、朵花纹、璎珞纹。足内白釉,一侧有青花篆书横款“大清乾隆年制”。出土残片多件,形制可分为大小两种。器形、纹饰均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色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同类完整器(图十二)。
  清道光残青花海水云龙纹多管瓶(经修复)(图十三),原碎成数块,修复后可见器形为多管瓶。腹部圆润而丰满,原应有多个向上直立的管,因残缺较多,现仅可见一管,挺拔向上。器身绘海水云龙纹。底部足内有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道光年制”。道光御窑瓷器虽制作仍然工整精细,但由于国力衰微,帝王无心于瓷艺,已日趋衰落。尤其是龙纹的绘制,已失去盛世雄壮之感,虽在海水云天间飞舞,但苍老软弱,有形无神。


  清康熙釉里红夔龙纹碗(经修复)(图十四),釉里红是以含氧化铜的彩料在瓷胎上绘画纹饰,再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的釉下彩瓷。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流动和挥发的特性,釉里红烧造难度大,成品率极低。釉里红自元代创烧,明中期一度衰落,康熙时得到恢复和发展。此碗经修复后基本完整。通体施白釉,内壁光素无纹,外壁釉里红线描口衔缠枝宝相花的夔龙纹。纹饰华丽,线条清晰,鲜艳的釉里红落于莹洁白地上,红白对比清新明快,热烈又不失深沉。底部圈足内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八仙人物纹碗残片(图十五),外壁以通景画的形式绘八仙过海图。釉里红细线描绘波浪纹,青花绘八仙人物。以波涛翻滚的海浪为背景,八仙神采奕奕各执法器,驾驭神物渡海而来。残片上现存的八仙有吕洞宾、何仙姑、张果老、韩湘子、曹国舅、汉钟离。碗心青花双圈内,也以釉里红波浪纹为背景,青花绘持杖的寿星和梅花鹿。器内寿星与外壁八仙人物相呼应,突出贺寿的主题。圈足内有青花双圈楷书残款“康”、“制”。此碗为清代传统式样,自康熙朝至清末,历代相继沿烧,但以康熙时期的器物为最佳。
  清康熙青花海水红龙纹碗残片(图十六),碗外壁青花绘海水祥云纹,红彩龙飞腾于滚滚波涛上,穿行于云间。里壁素白。碗心绘红彩龙纹,间隙处点缀青花祥云。红彩龙纹勾描细腻,并以墨彩点睛,气魄豪放。青花海水波涛汹涌, 笔墨酣畅。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鲜明夺目。圈足白釉,青花双圈内为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

其他文献
一、卡蒂纳陶瓷博物馆简介  卡蒂纳陶瓷博物馆(GardinerMuseum of Ceramic Art)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市区皇后公园(Queen’sPark)的一隅,是一座极具特色但却鲜为人知的专项博物馆。主建筑由建筑师Keith Wagland所设计,于1984年竣工,当时的设计已考虑到未来多楼层的扩充性(图一)。该馆起初并不对外开放,是卡蒂纳夫妇(George and Helen Gardi
期刊
2017年11月6至9日的伦敦,佳士得、苏富比、邦瀚斯的中国艺术品秋拍相继挥槌。11月9日邦瀚斯的中国艺术专场表现优异,以1197.13万英镑的总成交额力压佳士得、苏富比两家公司。  此轮拍卖中,成交率保持在60%70%之间,成绩平平。单件成交价超过百万英镑的仅3件标的,其中2件为家具,1件为瓷器。邦瀚斯的中国艺术专场370件标的,拍出252件,成交率超过68%,9件价超10万英镑的标的中,2件价
期刊
夜晚的光影,夜晚的秩序,夜晚的机遇与诱惑,似乎总是比白天的明亮、直白更让人浮想联翩……  由欧美引入的夜场拍卖,渲染得与神秘、华丽、名流等一系列高深莫测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区别白天常规拍卖之处在于精品与否,最显眼的莫过于耀眼的高价数字。  日场拍卖早已输给了夜场,中国市场2017年秋拍表现更加极端,高价品八成出自夜场。  亿元风潮再起  盘整6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终于在2017年秋拍再爆亿元
期刊
隋代,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又繁荣的朝代,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对南北朝的文化传承以及对唐代的繁荣盛世奠定了基础。因唐代与隋代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代合称为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因南北文化融合,隋代的音乐的成就尤为卓越,来自中外以及各民族的艺术家创作出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这组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彩绘
期刊
由于绘画风格的形成总是和艺术家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和美学取向有关,因而古往今来形成了各种风格不同的绘画流派。  中华大地,人杰地灵,风光各异。三山五岳险峻,丝绸之路苍茫;黄土高坡浑厚,中州大地宽广;青藏高原博大,黄河长江雄壮;岭南水乡秀丽,东北冰雪洁亮。  就表现冰雪洁白之质、圣洁之美而言,历代就出了不少名家与名作,如宋代范宽的《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元代黄公望的《九
期刊
由于北京地区拍卖行推迟拍卖时间,10月和11月的中国拍卖市场几乎是港澳地区拍卖行在唱独角戏。  港澳地区的秋拍分两个波次。9月底10月初的第一轮,苏富比领军,参与公司有天成、翰海、京荟等香港本地公司,以及嘉德、保利、匡时、中汉等内地拍卖行的香港公司;11月底的第二轮拍卖,佳士得压阵,参与公司有仕宏、诚昌、智得、天成等香港本地公司,以及日本的伊斯特、东京中央和英国的邦瀚斯、富艺斯的香港分公司等。  
期刊
枕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生活用具,夜寐与小憩均不可或缺,一天中近三分之一时间,人们都要携枕而卧。当代枕的材质和功能繁多,有保健枕、药用枕、首枕、腰枕、靠枕等,足见人们十分注重枕的舒适性功能。与当代相比,古代枕的内涵更为丰富,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  古代的枕材质上大致分为软枕和硬枕。软枕多为木枕、竹枕、皮革枕、布帛枕,因织物填充香料或植物编制,多做生活实用,实物难以保存,渊源难以
期刊
虎乃百兽之王,无比雄健,凶猛异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虎为“山兽之君”,同时代的应邵著《风俗通义》称虎为“百之兽长”。可见古人早就对虎怀有敬畏之心。随着华夏文明的推进,人类群体中出现了以虎为图腾,以“虎方”为称谓的部落。先秦时期还有一个崇虎的王国叫巴国。在文学、雕塑、绘画、戏曲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更是无所不在。虎文化生于民间,更深深植根于民间,它富有强大的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铜镜,经历了先秦与汉代的繁荣,铜镜制作在唐代进入到全盛时期。铜镜在唐代除了照面、正衣冠的实用功能,还因其不同的纹饰而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社会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史料记载,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将一面金背镜赏赐给高季辅。公元731年,玄宗李隆基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规定是日王公大臣要献镜及绶带
期刊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文字书写工具,被习惯称为文房四宝。宋以来即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四者为文房四宝。南宋陆游更是以“文房四士”相称,将书写工具当作朋友、文士相待,可见文人墨客对文房用具的喜爱与尊重。  湖笔产于浙江湖州,也称湖颖,有“笔中之冠”的美誉。元代以前,笔以宣笔最为有名,文人墨客争相用之;元以后,湖笔逐渐取代宣笔的地位而闻名于世。《湖州府志》中记:“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