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歇与贝歇之外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f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影像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德国的摄影历史发展脉络就如同这个民族冷静客观的性格一样条理清晰。从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和“新客观主义”(Neue Sachlichkeit)开始,德国的摄影就走上了先锋与实验性的道路。正是这种积极的实验性,50年代前后摄影的功能在埃森艺术学院的奥托·施泰纳特(Otto Steinert)的带领下由客观真实地记录事物本身(客观摄影 Objektfotografie)逐渐转移到带有某种摄影师主观情绪的表达(主观摄影 Subjektfotografie),这正是当代观念摄影的思维雏形。走到了这一步,摄影才真正摆脱了对绘画的模仿,成为当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而逐渐被博物馆和艺术品市场接受。奠定德国当代摄影在影像世界中地位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贝歇流派”,贝歇夫妇和他们的学生活跃在各大艺术展会中,在艺术品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他们在德国的多所高校中任教并推广他们的经验和理念,将德国摄影真正推向了一个国际化的高度。
  伴随着德国战后经济腾飞和相机工业的成功,以徕卡为代表的小相机新闻纪实摄影传统曾一度是德国的标志。而80年代采矿工业的衰败和90年代两德合并以及逐步迈入当代信息社会,德国也完成了向观念摄影的转型。这一发展历程为同样有新闻纪实摄影占据摄影史重大比重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发展范本。尽管从宏观线索来说德国当代摄影近百年的历史相当明了和清晰,“贝歇流派”中的很多摄影师的作品和观念也在近年不断地被介绍到中国,但事实是我们对德国当代摄影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全面和深入。“贝歇流派”是否能完全代表德国?与他们同时期的又有哪些优秀的摄影师,都做了些什么?从摄影角度来说,欧洲深厚而保守的文化传统与美国多元丰富的文化元素之间有哪些交集和差异?摄影是如何成为单独的艺术门类而被当代艺术世界所接受的?“贝歇流派”之后,德国又有哪些新的年轻摄影师崭露头角?一个个问题连续下去,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越是清晰,我们对当代摄影的认知和前景也就越是明了。
  与这些著名的摄影大师面对面访谈也许是了解他们和他们解读图片方式的最直接途径,邮件形式的文字访谈也是一个浓缩和凝练他们想法的好办法。在这一系列的访谈中,我所关注的问题大体上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摄影师对自己作品本身的解读和比较。同为冷峻无表情的肖像摄影,伯恩哈德·普林茨(Bernhard Prinz)和奥利弗·西博(Oliver Sieber)如何给我们展示了完全不同的观念方向;约阿希姆·布罗姆(Joachim Brohm)的作品中美国文化与德国摄影有哪些相互影响;彼得·比亚罗泽布斯基 (Peter Bialobrzeski)是怎样从新闻摄影走向当代艺术的等等。
  第二,摄影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德国摄影师如何看待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摄影作品又如何被观众和艺术品市场接受;作为当代艺术三大展之一的卡塞尔文献展与摄影的某些交集。
  第三,摄影教学与教育体制。一些德国摄影专业有代表性的艺术学院介绍,卡塞尔艺术学院、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莱比锡图形与书籍装帧设计学院等等,以及这些学院和大学如何展开他们的摄影教学;以比勒菲尔德为代表,以实用和商业摄影为教学方向的高等专业学院与艺术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就业前景之间有哪些不同。
  虽然有限的篇幅并不能完全地概括德国当代摄影的全貌和巨大成就,但我希望能通过这一系列访谈梳理出一个脉络与轮廓,以期借“他山之石”为中国的摄影师和观众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思路与理解思想的空间。关于德国摄影更为详细和深入的解读,还有赖于更多的项目合作、文献翻译和艺术展览等多种交流,以期跨越文化与距离的障碍展现一个极具特色的系统化的德国当代摄影体系。
其他文献
为期四天的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影像教育研讨会,2012年9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美国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芝加哥哥仑比亚大学、纽约社区拿骚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摄影学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家及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共同探讨影像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研讨会就电视、互联网技术在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影像传播发展趋势及教育形势展开讨论。针对新媒体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趋势,探
期刊
尼康AF-S 85mm f/1.4G  2010年8月,尼康发布了光学结构为9组10片的AF-S 85mm f/1.4G,这款镜头配备了尼康自己的超声波(SWM)马达,以实现安静的自动调焦。它采用内调焦系统,重量为595克。遮光罩改为轻型的塑料材质,不用时可以反扣在镜头上,这一点比AF 85mm f/1.4D IF方便。镜头外观更光滑,个头看着比AF 85mm f/1.4D壮实,其实口径没有变化,
期刊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年“丝路·长城”中国嘉峪关国际摄影艺术大展评选于7月6日在北京落幕。本次大展得到了广大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在短短一个月的征稿期里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影友的参展作品7000多幅(组)。大展评委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杂志社社长高琴、著名摄影家陈长芬、李少白、于云天、林晶华、英国著名摄影家威廉·林赛以及《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担
期刊
我们只在这个世界上活一次  K: 我们今天代表《中国摄影》来采访您,切入正题前,想要问您一个私人问题 ,我们知道您在从事摄影前是一位成就非常高的眼睛瞳孔专家及学者,那么今天您希望被称为医学家霍华德还是摄影家霍华德?  H: 我曾经替一位非常成功的音乐制作人Rick Rubin拍摄,他获过无数次的格莱美奖,他就是我的水中近作中的大胡子,他把很简单的音乐元素变成非常好的音乐作品,我们上次拍摄完之后我正
期刊
尼康AF-S 85mm f/1.4G  与AF 85mm f/1.4D IF相比,AF-S 85mm f/1.4G最大的光学进步是采用了纳米结晶涂层,因此它也明显降低了“鬼影”和炫光出现的概率。这款新镜头依然没有使用超低色散ED玻璃,新的光学设计让它的紫边明显减轻。光学结构的改进也使得全开光圈的成像提升很大,中心就不用提了,主要是边缘部分改进明显,它是4款对比的镜头里边缘成像表现最好的。全开光圈时
期刊
尼玛次仁,西藏盐井人。1989年调入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担任翻译及联络官,后担任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1998年筹建西藏登山学校,2001年筹建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公司。2008年至今在西藏登山队,担任西藏自治区登山队队长、西藏自治区高山救援队队长、西藏登山综合培训中心主任。2003年获得国家级体育运动健将称号,2008年获得国家体育荣誉奖章。  尼玛次仁,一位典型的康巴汉子。他不但两次登顶
期刊
9月初美国商业资讯出版公司吉朴林(Kiplinger)发布最新的美国高校专业就业情况调查,电影和摄影并为一个专业来统计,其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位列十大就业最差专业的第三位,其毕业生总的失业率为7.3%,最近一届毕业生的失业率为12.9%,平均年薪为4.5万美元,最近一届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3万美元。 2010年至2020年的预计就业增长率为13% 。在这个就业最差专业名单上的前两位是人类学和艺术。  
期刊
2012香港国际摄影节从从10月6日开始,持续到11月下旬,此次摄影节的主题为“活在摄影,由喜到爱”,重头戏是六个大型展览,其中三个香港本土的展览:反映当代香港摄影创作状态的16位香港年轻摄影师联合展出的《后直:当代香港摄影》,以个人相簿反映上世纪初香港文人生活的《干泰隆儒商:陈步墀私相簿》,以及《另眼·相看:赛马会社会纪实摄影巡回展览》;三个国外摄影展:《世界新闻:摄影展 2012》、《平行视野
期刊
时间:2012.10.20—12.16 地点:兰州/谷仓当代影像馆  该展策展人施瀚涛邀请了七位活跃于1980年代的上海摄影界的摄影家——唐载清、徐喜先、陆杰、杨元昌、龚建华、王耀东、顾铮,他们当中既有当年拍摄政治宣传照片为工作方式的媒体记者,当年主流摄影圈里的获奖专业户,还有持续记录上海日常生活的摄影者,也有中国当代摄影探索的先行者,展览用100多幅作品呈现出1980年代上海的影像记忆,也同时勾
期刊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