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建设与实践,各高校陆续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笔者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结合实际,经过研究探索,就该门课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职业发展;就业指导
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对课程教学提出具体要求,各高校要将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建设与实践,各高校陆续将该门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大部分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了就业指导专任教师。
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建设现状
近年,各高校不断深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了以就业指导课为载体,以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为支撑,辅之以专题报告、专家讲座、个别心理辅导、企业实习等多形式、多途径的课程体系。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深化,研究发现,当前的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定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该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但部分高校对这门课在认识和教法上存在着“误区”,具体表现在:有的高校课程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的开设仅仅停留在行政推动层面上,教学随意性大,学时学分不足,教材理论性强,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有的高校不理解大学生的职业预备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集中开设这门课程,采取“快餐式”“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择业技巧的指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
(二)师资队伍还存在客观短板
目前,部分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存在诸多客观短板,诸如,从事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教师所学专业与就业指导关系不密切,大多缺乏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也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倾向测试、求职技巧指导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师资工作的评价指标多偏向学生管理方面,缺乏一套独立的、成熟的评价机制。
(三)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
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课存在着内容单一枯燥、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等问题。在教学安排上,往往是按照大致内容分给若干任课老师自行备课,授课时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的问题:支招多,解惑少;信息多,观念少;择业多,敬业少。有的高校大班上课,受人数多、层次差别大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授课无法完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正常开展。同时,高校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与现实职场对接不够,缺乏与社会上职业人士的交流,不能及时地把职场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
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对策
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是搞好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开拓思路
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是一门实用性的方法学课程,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把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为毕业生就业办理各种手续、宣传政策制度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等一般事务性工作的层面上的做法。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足、开够学时学分,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本领,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同时,完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教研室的职能,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实践、活动等形式多途径、多方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二)完善课程内容设置,有的放矢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要将教学内容贯穿于学校培养的全过程。对大一新生,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学习目标、职业的特性、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等,帮助新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对大二的学生,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他们完善自我认知,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初步形成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应教育大三的学生结合自身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制订实施计划,初步培养自己的求职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课程教学应结合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入职匹配能力,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保障。高校应积极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侧重选拔一批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法学等方面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同时,高校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与考核,支持他们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或选送他们到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短期的挂职锻炼,促使师资队伍向更专业化发展。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质量
该门课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既有学业发展、生涯规划、择业就业创业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包括态度、观念的转变。新形势下,高校应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把引导大学生态度、观念的改变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积极开展职业测评服务,通过学生自主测评,结合学生的性格、心理特征等,不断完善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要加强以生为本的“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就业创业指导进校园、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巡讲等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全方位提升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
(五)注重课程教学研究,引领教学
从发达国家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开展理论研究和探索,是推动就业指导专业化的重要措施。科研成果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内容的革新,部分省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成立之初,便设立了专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的部门,专门负责全省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作为高校,应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教研室的作用,主动整合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校内及其他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引进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综合吸收当前心理学、教育学、辩证哲学的最新科研成果,丰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协同深化研究,引领高校整体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教学。
(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层次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探索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价反馈教育教学效果十分迫切。高校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在评价内容方面,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中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职业发展规划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需要评价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包括对个人和工作的了解程度、短期和长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评价重点方面,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应加强过程评价。每个学生应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的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和职业决策过程。评价方式方面,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知识,可以使用考试等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老师和学生的访谈等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项中,杨天平,李章维.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4).
责编:夜 雨
关键词:高校;职业发展;就业指导
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对课程教学提出具体要求,各高校要将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建设与实践,各高校陆续将该门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大部分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配备了就业指导专任教师。
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建设现状
近年,各高校不断深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了以就业指导课为载体,以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创业教育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为支撑,辅之以专题报告、专家讲座、个别心理辅导、企业实习等多形式、多途径的课程体系。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深化,研究发现,当前的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定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该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但部分高校对这门课在认识和教法上存在着“误区”,具体表现在:有的高校课程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的开设仅仅停留在行政推动层面上,教学随意性大,学时学分不足,教材理论性强,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有的高校不理解大学生的职业预备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集中开设这门课程,采取“快餐式”“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择业技巧的指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
(二)师资队伍还存在客观短板
目前,部分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存在诸多客观短板,诸如,从事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教师所学专业与就业指导关系不密切,大多缺乏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也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倾向测试、求职技巧指导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师资工作的评价指标多偏向学生管理方面,缺乏一套独立的、成熟的评价机制。
(三)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
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课存在着内容单一枯燥、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等问题。在教学安排上,往往是按照大致内容分给若干任课老师自行备课,授课时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的问题:支招多,解惑少;信息多,观念少;择业多,敬业少。有的高校大班上课,受人数多、层次差别大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授课无法完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正常开展。同时,高校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与现实职场对接不够,缺乏与社会上职业人士的交流,不能及时地把职场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
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对策
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是搞好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开拓思路
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是一门实用性的方法学课程,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把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为毕业生就业办理各种手续、宣传政策制度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等一般事务性工作的层面上的做法。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足、开够学时学分,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本领,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同时,完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教研室的职能,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实践、活动等形式多途径、多方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二)完善课程内容设置,有的放矢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要将教学内容贯穿于学校培养的全过程。对大一新生,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学习目标、职业的特性、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等,帮助新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对大二的学生,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他们完善自我认知,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初步形成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应教育大三的学生结合自身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制订实施计划,初步培养自己的求职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课程教学应结合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入职匹配能力,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保障。高校应积极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侧重选拔一批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法学等方面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同时,高校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与考核,支持他们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或选送他们到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短期的挂职锻炼,促使师资队伍向更专业化发展。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质量
该门课是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既有学业发展、生涯规划、择业就业创业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包括态度、观念的转变。新形势下,高校应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把引导大学生态度、观念的改变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积极开展职业测评服务,通过学生自主测评,结合学生的性格、心理特征等,不断完善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要加强以生为本的“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就业创业指导进校园、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巡讲等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全方位提升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
(五)注重课程教学研究,引领教学
从发达国家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开展理论研究和探索,是推动就业指导专业化的重要措施。科研成果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内容的革新,部分省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成立之初,便设立了专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的部门,专门负责全省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作为高校,应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教研室的作用,主动整合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校内及其他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引进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综合吸收当前心理学、教育学、辩证哲学的最新科研成果,丰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协同深化研究,引领高校整体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教学。
(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层次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探索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地评价反馈教育教学效果十分迫切。高校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在评价内容方面,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中形成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职业发展规划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需要评价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包括对个人和工作的了解程度、短期和长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评价重点方面,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应加强过程评价。每个学生应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的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和职业决策过程。评价方式方面,要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知识,可以使用考试等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老师和学生的访谈等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项中,杨天平,李章维.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4).
责编:夜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