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从旧闻看新闻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是胶东人,所以对1999年11月24日发生在烟台外海的"大舜"号海难事件,当时就十分揪心,现在仍难以释怀。近来偶翻《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9年·第十届)》,读到获得二等奖的《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一文,心中似打翻了五味瓶,百感交集。那惨痛迸溢的一 章是早翻过去了,但这篇好新闻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无尽的。
  顺便说一句,我们以新闻为业的人,谁个案头没有几套中央和省市记协编印的好新闻选呢,那么你就时时翻阅它们吧,正所谓开卷有益哩。这篇《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重新读来,引起了我诸多关于新闻选材、新闻采访、新闻视角、新闻美学等的联想。
  
  二
  
  好新闻是要有震撼力的。
  什么是新闻?能吸引众多读者关注的报道才称得上是新闻。世界上为什么需要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是因为人们需要借助他们知道身外世界的许多事,求得心灵之弦的共振。所以能引起大多数读者共鸣和共振的新闻,才有资格被评定为好新闻。
  《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这标题就够令人震撼的了,而且文章通过"大舜号"上惟一幸存者董颖的口一再申明,这是8个与她"素昧平生"的男人。在"大舜号"上拉响海难警铃时,"不论是在船舱里,还是在过道上,男人们都自觉地让出一条路,以方便妇女儿童们先行一步到达甲板上。""大舜号"倾斜后,是4个男乘客想办法打碎了玻璃窗,可窗破之后,"第一个逃出船舱的并不是男人们,而是我董颖!"董颖落海后看到一个橡皮筏,是筏上的男人和她身边一个准备登筏的男人将她弄了上去,而一个巨浪,"将海里那位大哥卷走,给我留下了此生无法抹去的残酷记忆。"救生筏上的大哥曾安慰和帮助过董颖,可救生筏打翻后,"与我相依为命的大哥却被无情的巨浪卷走了……"被救者声泪俱下的诉说,一句句托出了一个个男人平凡而伟大的身影。这真是些个大男人,是那种令我们每次捧读此文,眼前都晃动着伟岸身影的男人。
  在这些个男人身上,充溢的是一种民族的道德。是道德的力量让我们的心弦发生共振。由此想到,我们的新闻必须加强高尚道德宣传的力度。
  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定势,让我们的记者养成了仅从政治需要上看问题的习惯,在表现先进人物时,总要给他们冠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可读者们看得出来,在许多时候,那是记者的一种人为的拔高。新闻由此失去了可信度。更有甚者,为了突出政治,有的新闻不惜为文中主人公穿靴戴帽,让他牵强附会地说一些听来蹩脚的政治术语和政治口号。这样的新闻作品自然缺乏震撼力。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与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同是社会意识的形式,相互联系但决不等同。它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实现,而且渗透到人和人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道德传统的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相怜、死相捐","救生最大"等等,是民族传统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代相沿渗进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血液里的观念。这些个为拯救一个素昧平生的女人而捐躯的男人,没有一个想到要当烈士,也没有一个想青史留名。他们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纯粹是民族优秀道德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共同使然。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以德治国"的问题,要求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为我们选取新闻题材提出了新的重要着眼点。
  
  三
  
  《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洋溢着一种人性之美和人文关怀精神,扬起了人道主义的旗帜。
  "大舜"号在风浪里颠簸摇晃的时候,是一位带着女儿的中年妇女递给了两片晕船药,已晕船的董颖这才得以清醒逃生;在她和同伴都不知救生衣为何物时,两位自己还未顾上穿救生衣的大哥先帮她们穿上;等董颖爬上岸边,又是一位大叔把她裹在怀里送往医院,她才得救了。连她在内,先后有6名难友被海边云溪村的村民一一救助生还。这使董颖由衷慨叹:"我,就是这种人性光辉照耀下的最大得益者。"
  新闻表现人性美,我们的许多记者迄今也还感到陌生。这并不奇怪。改革开放前,我们奉阶级斗争学说为指导思想,把讲人性通通斥责为资产阶级人性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说成为除了阶级关系之外,就没有别的任何关系。宣扬"人性论",曾是扣在许多作家和记者头上的大帽子,甚至成为被打倒和逐出门墙的罪名。改革开放后,我们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可社会上不少人把商品交换的原则一古脑儿地全引进人和人的关系中来了。他们不相信素不相识的人们之间除了利益关系之外,还有相互同情、相互友爱、相互救助那美好的一面。而作为属于"人类灵魂工程师"之列的新闻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大力宣传美好人性。我们不能把美好的人类天性,都慷慨地拱手让给西方资产阶级独擅。因而,掌握正确的人性观,学一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学说,在新闻中表现革命的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是新走上新闻之路的朋友们要补上的重要一课。
  
  四
  
  把笔尖、镜头、话筒多对准普通人,多表现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多替平凡的人们说说话。
  我很赞赏广州日报三位记者采访的功力。举世震惊的"大舜号"沉船事件发生后,一下子成了全球众多媒体追逐的新闻焦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采访的难度非常之大。《广州日报》作为山东之外的地方新闻媒体,要拿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那更是难上加难。面对难题,三位记者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知难而进。这种勇气与毅力,首先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更值得学习和尊重的,是他们独具"新闻眼"。当蜂拥而上的众多记者们纷纷把着眼点放在沉船事件本身,纷纷围着交通部、港务局及地方政府的领导同志转的时候,当他们的兴趣纷纷集中在沉船的时间、地点、起因、死伤人数、救援过程等问题上面时,这三位外地地方报记者却另辟蹊径,跑到了远离市中心的牟平区一家医院里,独家采访了"大舜号"幸存者中惟一的女性董颖。这种机智、巧妙的采访技巧,来源于记者观察新闻的角度的与众不同--他们从普天下普通人的阅读需要出发,更关注船上普通人的命运。
  搞新闻采访的人,一如开采矿山的人,谁个不想挖出富矿呢?谁个不想掘出闪光的金子呢?可是,富矿在哪里?闪光的金子埋藏在哪里?许多人就弄不明白了。他们以为富矿和金子尽在会议简报、工作总结、来往公文上,尽在领导机关、领导部门召开的会议上,尽在领导干部的身上。不是反对采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只是希望别满足于泡机关、泡会议,因为富矿首先在基层,金子也多埋藏在普通人群之中。
  两眼向下,迈开双腿,常到车间、社区、村头走走,把手中的笔尖、镜头和话筒,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火热生活吧,你很快就会成为富甲一方的"采矿人"!
  
  五
  
  弘扬主旋律,更要讲究新闻的表现美。
  要写出一篇好新闻,当然首要的是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看它是否能高扬主旋律。问题是,大家接触的是具有同样新闻价值的事件,比如"大舜号"海难事件,去了数以百计的记者,可写出像《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这样既弘扬了主旋律又感人肺腑新闻的并不多。这里有个表现手法高低的问题。
  古人云:"虎豹无文,则革享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表现主旋律的新闻,不仅要题材好、主题好,格调高尚,而且要形式独特,意境深远,文采斐然,娓娓动听,这样才能起到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作者以独特的视觉看重大事件,别出心裁地采用自述体形式来表现新闻,让主人公敞开心扉道出事件的始末,如泣如诉地述说切身的感受,满纸是肺腑之言。
  细读这篇新闻,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挖空心思的雕琢,只是主人公在平实地诉说,但却让人感受到了震撼,是真实、朴素、深情在拨弄读者的心弦。"天然去雕饰",正是手法炉火纯青的表现。主旋律的魅力淋漓尽致,新闻美跃然纸上。
  
  附原文:
  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
  --大舜号惟一女性幸存者董颖的自述
  
  在危难之际,男人依靠自己的体力与死神搏斗;女人要靠自己的冷静,更需要男人们的帮助。昨日,在烟台市牟平区一家医院里,大舜号幸存者中惟一的女性董颖,无限深情地向记者描述了数日前几个素昧平生的男人们用自己的生命把她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经历。
  
  两粒晕船药片使我保持清醒
  我叫董颖,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今年26岁。"大舜号"出事前,在青岛市帮人卖服装。24日那天,我和姐妹解芳想到大连玩,本来买了中午的快船票,但因风大取消了,于是临时改乘"大舜号"。
  大约下午4时半,警铃第一次拉响后,我们穿上了救生衣。我在甲板上一直呆到7时半,尽管穿了棉袄、棉裤,我冻得连站都站不住了,所以又回到了客舱过道。过道里面已经挤满人了,由于船摇晃得很厉害,许多人都被撞得头破血流,80%的人在呕吐,地上一片狼藉,臭气熏天。9时左右,我也开始晕船,想吐,旁边坐着一位带着女儿的中年妇女递给我两片晕船药,吃完以后,我才慢慢清醒过来。这两片晕船药使我在逃生的关键时刻得以清醒,可算是救了我的命。
  
  男人们纷纷把生路让给妇孺
  在逃生过程中,船上的男人们都纷纷把生的希望留给妇女儿童,把死的结局留给自己。我,就是这种人性光辉照耀下的最大得益者。
  我和解芳都是黑龙江人,没坐过船,更不知救生衣为何物,两位素昧平生的大哥走了过来,让我俩别紧张,并分别为我俩系好救生衣,而他们的救生衣还没有穿上呢!其后,不论是在船舱里,还是在过道上,男人们都自动自觉地让出一条路,以方便妇女儿童们先行一步到达甲板上。
  "大舜号"倾斜后,船舱内一下子就被海水淹没了。四名男乘客一边安慰我们,一边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打碎钢化玻璃船窗,而当玻璃窗破碎之后,第一个逃出船舱的并不是男人们,而是我董颖!
  我看到了一条橡皮救生筏,上面的男人拼命地伸出手,但是风高浪急,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法爬上去,旁边一个准备登筏的男人,毫不犹豫向我游来,与筏上者一道,将我弄上去了。可是,一个巨浪,将海里那位大哥卷走,给我留下了此生无法抹去的残酷记忆。
  救生筏上只有我和一位金大哥,由于风浪太大了,救生筏根本无法靠近海军"686"救援船。在黑暗、寒冷、无助的茫茫"死亡之海"上,我放声大哭起来。金大哥安慰我说,不管结局如何,他也一定会尽全力帮助我,因为我还年轻,而他已经年过半百了。
  救生筏随风浪盲目地漂啊,漂啊,终于看到岸上的灯光了。我们好激动啊!没想到,一个巨浪打过来,将救生筏打翻了,当时,我一直紧紧抓住筏绳不放,但与我相依为命的大哥却被无情的巨浪卷走了……
  不久,我回头一看,已经到岸边了,而且岸边有个人,我用尽力气大叫"救命"。他跑过来想拉我,但没拉住,我又被海水带回到海里。
  过了一会儿,我又被冲上了岸边,为了不被再冲回去,我赶紧解开缠在身上的缆绳。我的手已经不听使唤,费了十几分钟才解开,这时腿已经冻僵了,我拼命向岸上爬,正好找到了一个木桩,刚抱住木桩,先前拉我的那个人就跑过来了,问了我好几句话,我没回答就昏过去了。医生告诉我,幸亏是一位老人及时发现,否则我肯定被冻死在海岸上了。
  
  贺大叔解开大衣把我裹在他怀里
  11月26日上午,病房的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他的眼神里满是关心和慈祥。我立刻意识到他就是那天救我的人。大叔走过来,一边问我的病情,一边将一大袋水果放在桌子上,在我再三请求下坐在我的床边,向我讲述了那天晚上他救我的全过程。
  老人名叫贺传永。11月24日晚上12时多,58岁的贺大叔首先发现了救生筏和我,连忙赶回家叫弟弟开上手扶拖拉机来救人。在车上贺大叔用羽绒服包住我,并把我抱在怀里,使我不被冻坏。
  后来,有人告诉我,一共有6名难友坐筏听由巨浪推打来到云溪村的海边,都一一获救了。其他难友当然也非常非常感激云溪村的村民们。如果没有村民们,逃过大海劫难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生还。
其他文献
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后,相当多的媒体对此也是十分重视的,连他的私生活、追星族自杀等相关事件也进行了报道,影音公司也是炒作有加,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吧!受众对名人的兴趣和关心自然比普通人要高,新闻工作者抓住受众的心理对他们进行大量的报道也是无可厚非的。  再说我们国内的一些媒体,也不乏这样"热"的报道。制假、贩假、售假人人痛恨,假商品带来的危害触目惊心,应该说,这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每年的
期刊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  在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里,我们不想剖析美国卷入越战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只想指明的是,美国政府对于卷入越战后的困难局势讳莫如深,不愿把越战的坏消息暴露给美国人民。为了欺骗舆论,肯尼迪总统曾下达命令,要求美国驻西贡的记者给予"合作",做政府的"帮手",多作关于越战的"乐观"报道。  然而,《纽约时报》派驻西贡的特派员大卫·哈伯斯坦却不吃这一套。从1962年秋
期刊
1978年11月14日夜晚,穆青在总编室值班。国内部送来一条消息,是北京分社记者发来的会议新闻,报道北京市委举行常委扩大会议的情况,2400多字。穆青看到了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北京市委认为1976年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的行动是正当的、革命的。穆青眼睛蓦然一亮,心中一阵惊喜和颤动,这不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吗?他以政治家的敏锐,犀利地捕捉住这一重大新闻。他立即拿起电话,给
期刊
2002年10月25日至27日,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平顶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典型与典型报道"研讨会在舞钢市举行。会议重点剖析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平顶山记者站站长聂世超从事典型报道的新闻实践,对典型与典型报道、典型报道的社会价值与新闻价值、典型的发现与发掘、典型的表现与塑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典型与典型报道    新闻报道中的典型,是指那些极具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同时又极具个性特
期刊
一、赠青年记者    采访归来气喘嘘,日夜苦思开篇词。  劝君登高向远眺,江河奔流启汝思。    二、赠青年编辑    一论再论三四论,五评六评七八评。  问君哪能思如涌,俯身听潮自有声。
期刊
提起聂世超的典型报道,我们立刻会想起一串响亮的名字--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榜样张玮、党外知识分子的楷模许乃同、链式管理法的创造者孙学生、天使集团创业者张成山、平煤集团大庄矿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老百姓的贴心医院郏县人民医院……因为聂世超及其合作者的报道,这些原本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的人物或集体,走出鹰城,走遍中原,乃至走向全国。擎着精神的火种,凭着崇高的力量,他们走进千万人的心灵之中,成为榜样,成为楷模,成
期刊
金圣叹批西厢,在"拷艳"一折,一口气写了三十三个"不亦快哉"。可谓快人快语快意,痛快淋漓!"快哉"体一出,仿者蜂起,各寄怀抱,不一而足。于笔者焉,吃杂粮一快事也,读杂书一快事也,写杂文一快事也。不揣谫陋,续貂十六条, 一则凑趣,一则作序。  其一,邦有道则庶人不议,邦无道则庶人多议,孔子之理也。专制兴则谀文兴,民主兴则杂文兴,晓阳之语也。文字狱与文字谀同在,太史笔与鲁迅风共荣。乱世杀出生路,杂文首
期刊
秋来了!  田里的庄稼成熟了,金灿灿的。  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  果园里,火红的苹果扒开叶子向外瞧。一个个朱红的小灯笼--柿子挂在枝头,把大树的腰都压弯了。  秋风拂过树梢,"哗--"随着那"哗哗"的响声,那一片片曾在夏日献出绿阴的树叶飘然而落,似小船悠悠下降,似蝴蝶翩翩起舞。  秋,把丰硕的果实留给人间,把美好的祝福留给人间,自己却拂袖而去。留下一个美好的思念和静静的沉思。    血
期刊
各级党委、政府、人民团体和各经济组织等所召开的各种会议,作为新闻的聚集地,都是报道新闻、获知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富矿。但对不同新闻媒体来说,因为受众对象不同,其报道会议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对近年来兴起的省级晚报(都市报)来说,因其读者对象是以都市市民为主,这就要求在报道会议消息时,无论是报道角度、报道内容、报道方式,都要和在我国媒体中长期占重要地位、用来指导工作的党报有所不同。都
期刊
记者,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专职的调查研究人员。  记者的调查研究和一般工作性的调查研究的区别在于,记者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了向全社会公开报道或评述。而且,常常是大主题,大手笔。  20世纪70年代末,《辽宁日报》的那篇著名的记者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就是这样的大手笔之一。当年,作为正确而又及时的政治警钟,那篇述评的声音曾响彻中国大地。如今,当时的历史背景已经压缩成了薄薄的一页装入了浩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