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语言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li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生于上世纪初,母亲说她只上过一天学,没学过“老”字,不会写“老”字,更不用说知道“老”字的含义。
  不知道是啥原因,母亲一生说话用得最多的偏偏是这个“老”字,用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在喊叫人名字时。我在姊妹六个中排行老五,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妹妹。在第一次记忆中,我和村里孩子出去玩,母亲饭做好了,看我没回来,就到村子找我,边找边拉着长长的话腔喊:“老——生!在哪里?快回来吃饭!”
  当时我还小,也不在意母亲怎么喊叫,只听见是叫我的,便顺着声音跑到母亲跟前,母亲拉着我的手往回走,只听她说:“我喊你老半天了,没见你答应,急人得很!”又说:“老生,走快点儿,不然锅里的面煮老了,就难吃了!”
  自那次记忆以后,我也很留意母亲叫我的语言,时间长了,掌握母亲从早到晚叫我的规律。早上天麻麻亮,母亲的第一声是叫我起床的“老——生,快起来上学!”中午放学回家,母亲常说的一句话:“老——生回来了,饭做好了,碗筷放在老地方,自己舀去。”下午不上学,母亲叮咛到地里摘豆角,只听她又是拉着长长的话腔:“老——生,你拿咱家的老笼,去老梁上自留地里摘豆角,记着要挑老的摘。”就这个“老”字喊得最重、拉得最长,最容易区别他人。
  父亲过世得早,母亲守寡把我们姊妹拉扯大,受尽了煎熬,母亲在与亲人拉家常时,拉到兴致时,看她哭一把、泪一把地说:“我是个大老粗,遭了老八辈子孽,娃他老子被人陷害死,我这个小脚女人和一家老小慢慢磨过来,不敢想啊,提起来老让人心酸。”待我长到十多岁时,两个哥哥相继成家另立锅灶,大姐也出嫁,只有二姐、妹妹、母亲和我四个人在一起生活,母亲不是喊“老——芳(二姐)”“老——生”就是“老——小珍(妹妹)”。家里虽说贫穷,母亲的上一句“老”,下一句“老”的叫喊,还是挺开心的。上高中时,一次我带同学到家玩,刚进门母亲一句“我老——生回来了”,我介绍说这是我同学,母亲打个招呼就忙着给做饭,只听母亲一会一句“老——生!快来烧火。”“老——生!快去提桶水。”返校路上同学悄悄问我:“你母亲怎么一遍又一遍都叫你‘老生’,还特意把‘老’字喊得重,音拉得长,有什么讲究?”我说:“不知道,反正从小到现在,母亲也叫习惯了,我也听习惯了。”其实我真的不知道为啥,我也一直想弄明白,解开这个谜。
  后来,我考上大学,也喜欢舞墨弄笔,从青壮年步入中年,也一天一天在向“老”逼近,开始老到起来了,查阅《辞海》,对“老”字的十多种含义进行分析比较,结合自己所感、所思、所悟,总想搞清母亲叫了一生的“老”字到底为哪般。期间也试探地问过几次,母亲总是说:“没啥意思,叫习惯了,叫顺手了,所以就一直这样叫。”也很策略地打听村中与母亲同龄人,他们也都说不清。
  我个人琢磨,这怕与母亲的经历有关吧!母亲一生谦诚待人,但命运处处与她开玩笑。她不到十岁丧母,中年遭遇我父亲被陷害,含冤离世,家里被“补划”成地主,瘦小柔弱的小脚女人实在承受不住,一气之下,精神失常,在亲戚朋友帮忙下慢慢恢复。母亲受到了无端被人整、被人欺、被人歧的打击。在这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要撑起这个家,把六个儿女拉扯大,谈何容易?想与邻为善、与人为伴才以“老”来尊称别人,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来求得一时平安,以求得更多好心人对这个可怜家庭的关照,帮助渡过难关。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亦错亦对,只有母亲心知肚明。
  偌大的村子,有比母亲年长的,有与母亲同龄的,有比母亲小的,在母亲眼里,这些人都是“老人”,都用“老”字相称,都去尊重。母亲与村里大大小小的人处得很和睦,怜悯这个悲惨家庭的人也多起来。这期间也有不少人对母亲说,你年龄比我们大,就直接叫名字,不敢再叫“老”字了,我们实在经当不起。母亲不以为然,总是说叫习惯了,改不过来。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趁躺在床上还有一口气的时刻,我实在忍不住,不想留下终生遗憾,便再次问及原因。母亲可能想给我说,但无情的死神已紧紧拉住她,掉着泪水也说不出半个字,便使出全部气力,拉着我的手往地上一指,就撒手人間。
  分明是让我在地上找答案,冷冰冰的水泥地板能找到什么?或许母亲是让我眼睛往下看,关注底层百姓,我猜测母亲是想让我和她一样低调做人、尊重他人,把她一生勤劳耕作的家风传承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啊。
  现在每次回到老家,空空如也。“老——生,回来了!”熟悉、再熟悉不过的母语似乎在老屋里回荡,在寻找安放之处。
  母亲天天喊叫“老——生”的时候,我没老,没喊叫的时候,却老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来黄土地的时间越久,越能感受无为无不为的静的时间的独特魅力。  身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山路崎岖,人烟稀少,都市的繁华、俗世的喧嚣全被漫天黄尘阻隔、摒弃在大山之外,成为叩响记忆之门才能唤起的念想。在明镜似的固有的静里,一切无声地显露,让人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时间、空间面前的渺小、无助,让人无法回避夜深人静之时从心底腾起的无声的莫名的寂寥,它们抱成一团,一刻不停地撕扯、嚎叫,狂妄地想伙同静的时间摧毁一切、
期刊
半夜里响起了雷声,风一阵一阵,忽而刮北风,忽而又摇摆着南风。晴一回,雨一回,讓人每日里对着衣裳犯愁。  终于守到一个大好晴日,太阳如向日葵般饱满旺盛,早早爬上湛清湛清的天边。露台的栏杆上趴满了各色棉被,晾衣竿上也挂满了各类衣物,孩子的运动鞋一溜烟洗了好几双。立在明灿灿的阳光下,和阳光讨利息的心情是那般乐不可支,洗洗刷刷,恨不得将屋里的地板和墙面都搬出来暴晒一番,方解了那怨气。  阳台上的茶花、百合
期刊
家住五楼,像灌煤气、提水(停水时)、买米等稍重的活一般都是我的事。但由于我给人家做秘书,工作相对较忙,时间又由不得自己支配,因此经常失职,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那天上午11点多,妻来电话:“快没米了,下班时买点回来,记牢,可别又忘了!”  哪能再忘掉呢?唉!在妻眼里,我快成为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的人了。为了不劳烦妻第四次嘱咐我同一件事,也为了证明我的诚信,我用圆珠笔在左掌心写下“
期刊
和燕子刚在一起的时候,岳母娘并不知道我的存在。  那天早上,调休从广州赶到增城的我还在燕子的宿舍睡觉。被一阵钥匙开门声吵醒,我以为是燕子下课后回来,一边叫着燕子的名字,一边从卧室走到客厅。  我趿着拖鞋穿着睡衣睡眼蒙眬地打开卧室的门,看到穿着工衣的未来岳母娘时,彼此惊讶地对视了一下,然后我一边给她从冰箱里往外拿饮料,一边诚惶诚恐地没话找话说:“阿姨,您今天休息呀……”  她见一个出现在自己女儿房中
期刊
“大姐要嫁人了!”这个消息是我从小伙伴歪头那里听来的。“嫁人是什么?为什么我大姐要嫁人!”我回家问母亲。  “你大姐将来要到你刘哥(家乡人称姐夫一般以姓氏加哥代替)家生活了,所以要嫁人啊。”母亲一字一顿。“我家的大姐,为什么非要到他家生活?”我心里一百个问号。  “跟你个细伢说不清楚,等你长大就会明白。”母亲说完,忙她的事去了,丢下一脸茫然的我。那时总也闹不明白,大姐为什么非要嫁到别人家去,难道他
期刊
线的这头是妻子,距离35公里。  3年来,每个周一早上六点,当儿子和母亲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妻子和我就得拎着装满衣服、蔬菜、水果的大包小包赶赴妻子的学校,吃的用的,都是头天晚上从超市买回来的,基本上能管一星期。妻子总是自嘲说,咱这整天跟蚂蚁搬家似的。先把她送到学校安顿好,我再马不停蹄地赶回市里上班。周一早晨惊心动魄的程度,用“打仗”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夏秋季节的时候还好一些,那时的天亮得早,
期刊
2015年12月16日前,我一直喝的,是父亲专为我做的“特供茶”。  春天來了,父亲在自己亲手栽种的茶树前摘茶叶。他摘的茶叶,不是像君山银针那般的小嫩芽,也不是普洱那种一块叶子形状的,他摘的茶叶一定是有嫩芽还有两至三片叶子的。他摘的茶还保持着枝条该有的层次与活泼,有茎有叶有嫩芽。然后,父亲就开始做茶了。做茶的工序极其复杂。首先,父亲要将茶叶洗干净,放置大锅里炒,炒到一定火候,然后将茶叶稍稍摊开,再
期刊
幼年时对天空的兴趣,起源于祖母每日的动作。每日的晨昏之际,祖母都要站在院子里,朝天空的方向远眺,这让我十分好奇。天空上有什么呢?除了一片白茫茫或者辽远的青灰,似乎什么也没有。  老家的四周绿野连云。秋收过后,土地开始袒露出它的本色来。这个时节最常造访的就是麻雀了。它们三五成群地立在电线杆上,像极了五线谱上灵巧的音符,清脆的叫唤声对应着音阶的高低,起起伏伏地流淌。收割过的稻田涌动着芬芳的暗香,遗留下
期刊
火车上,她睡着了,我把衣服轻轻地盖在她身上。看着她慈祥安静的面容,皱纹未深,青丝未白,我忽然想把她搂在怀里,像疼爱我的孩子一样疼爱她,带她买好吃的,陪她看电影,哄她开心,她样样都肯听我的安排。忽然,她就睁开了眼睛,示意我不要脱下衣服,她不冷。  醒来的妈妈,又变成我的王,她再不需要我的照顾,就连我去售票点取票时,她也要紧跟着我。她接过我手里提着的所有东西,往我跟前挤,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屏幕。她说要
期刊
年前母亲生了一场病。  母亲从没有住过院,这一次住了半个多月。头一个星期,母亲基本上糊糊涂涂,搞不清东西南北,身在何处。急性肠胃炎引发高烧,侄儿背着母亲半夜看急诊。母亲一直坚信她是穿着皮鞋到医院的,怪我们弄丢了她那双非常合脚的皮鞋,为此,父亲专门从家里拿来皮鞋让她看到,才放下心来。母亲舍不得扔东西,不管是旧物还是剩饭菜。  前年父亲生病,从濮阳转到郑州,做了两个大手术。我陪护的时候上街买东西,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