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千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g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16日前,我一直喝的,是父亲专为我做的“特供茶”。
  春天來了,父亲在自己亲手栽种的茶树前摘茶叶。他摘的茶叶,不是像君山银针那般的小嫩芽,也不是普洱那种一块叶子形状的,他摘的茶叶一定是有嫩芽还有两至三片叶子的。他摘的茶还保持着枝条该有的层次与活泼,有茎有叶有嫩芽。然后,父亲就开始做茶了。做茶的工序极其复杂。首先,父亲要将茶叶洗干净,放置大锅里炒,炒到一定火候,然后将茶叶稍稍摊开,再用手将茶叶揉成一个团。这个时候,父亲将晒谷用的竹片席子摊开,然后,父亲一遍遍将脚洗干净,再就手撑着木椅子,脚踏茶团,再揉。茶团一遍遍揉,一寸寸滚动,滚得整个席子也成了茶色。父亲用毛巾擦擦额头的汗水,又把茶团拆开,将茶叶放进一个专门炕茶叶,中间高高凸起的竹筐。父亲将竹筐里的茶叶铺均匀,将竹筐放到灶口上。一切准备就绪,父亲开始烧火,趁着热气,父亲一遍遍翻动茶叶,直至完全干燥,我的“特供茶”,才算大功告成。
  1980年,我进入初中,用父亲的话说,是文化人了。我开始在意父亲用脚做茶,觉得有些脏。父亲便全部改为用手揉,揉过茶的手黑黑的,而且,那黑色顽固得很,牢牢地吸附在父亲的手上,很久很久都不肯褪去。其实,父亲很讲究仪表,他穿的衬衣一般都是白色,连裤子都很少是深色的。作为当地有名望的医生,父亲中医西医外科内科都在行,连眼科手术都能做,每天接待的病人一拨又一拨,碰上自己的手因揉茶而黑乎乎的,他总要装作漫不经心地解释一下:“我家练老(我的乳名)嫌我脚踩的茶脏,呵呵,我用手揉,呵呵……”
  1983年,我进入高中,来到了县城。我终于知道父亲做的茶叫“烟茶”。到城里一些时日之后,我有些不喜欢父亲做的茶中的烟熏味,不想喝茶了。父亲发现后,就改用太阳晒,春天的阳光总是那么任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那时,我的家乡还没通电,但我家有台能用干电池的收录机,做茶的时节,父亲常常收听天气预报,跟病友交流对天气的判断:“明天该是晴天吧,这几天做茶合适吧?”因为我,父亲做的茶,没有了烟熏味,却有了阳光的味道。
  这溢满阳光味道的茶,我一直喝到1986年。
  那一年,我考上大学,父亲看过我,他带我在城里买了一个收录机、一把红棉吉他。这两个礼物折射了父亲内心的雅意,传达了他希望女儿也能像城里孩子拥有丰富精神生活的期待。那晚,风有些大,我和父亲在大学操场散步。父亲穿上我的一件军绿色的风衣,风衣有些帅气,高大的父亲一直喜欢穿军装,穿上我的风衣,我分明看到父亲将腰板挺了挺。我想,当时的父亲,内心肯定觉得自己添了一股英气。散步中,父亲似乎漫不经心地给我讲起男人胡须的美,说到关云长是美髯公,他夜读《春秋》,他义释曹操,他千里走单骑……后来,我当然明白,父亲讲关云长,实际上是巧妙告诉我优秀男孩的标准,希望女儿找到一个帅气阳刚的好对象。
  回到宿舍后,我泡了杯茶给父亲喝,父亲把水全部喝光了,奇怪的是,父亲没有像平时那样嚼茶叶。在家时,父亲喝茶必嚼茶叶,脆响脆响的,送他去学校招待所,我问及,他说怕我的室友嫌他没修养。
  大学的几年,父亲一定拣最好的茶叶留给我。每次回家,父亲总对母亲说,“拿挂在楼脚(梁)上的茶叶给练老喝”。说完,自己转身忙着去杀鸡。父亲杀鸡,优雅至极,用约莫两寸长的手术刀,自始至终,鸡血不乱溅一点。父亲在拔过毛的鸡身上抹一些盐,将整只鸡放入锅里炖,待过一定的时间,父亲揭开盖,嘴吹着气,把手伸进热气里,拿出鸡,麻利地一顿撕拽,就肉是肉,骨头是骨头了。饭后,再喝一杯父亲的好茶,一点油腻感都没有。
  1989年,我参加工作了。也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豆腐块。回到家里,在父亲吃茶叶的脆响中,我递过报纸或杂志。父亲往往淡淡地说一句,豆腐格子,不长不长。我一转身,总能偷偷看见他在认真读我的文字。
  有远道的城里同学想到我家来玩。说是家,其实是父亲的药店。我怯怯地到已上床休息的父亲床前,隔着蚊帐向父亲征求意见,担心父亲不同意。父亲却说过些天才可以。第二天,父亲在看病的空隙中,买来一叠大张的像油菜花牙黄色的纸,之后花了约一周时间用毛笔抄录了《朱子家训》《三字经》《增广贤文》和《黄帝内经》部分内容在这些纸上,然后用水调好红薯粉,用天然粘贴剂——红薯粉将两间房的墙壁上都贴满了写满了字的牙黄色纸,真是金碧辉煌,一派书香人家气派。我的城里同学来到我家,一脸的惊讶,我和父亲却是满脸的骄傲。
  父亲啊,这样的“茶”,您一辈子为我做了太多太多啊!我记得,那年,我买了条格子连衣裙。您带我一同到病友家中去看病,我觉得穿裙子在乡邻眼中会有些不合宜。我记得,您在这几年陆陆续续给我们每个儿女一笔不小的款项,说是资助我们的儿女读书用。我记得,您用钳子钳了胡须,又栽在我的嘴上,说我长胡须了。我记得,我告诉您拿手机用笔画写汉字发信息,在三八节您发信息祝福我,又打电话问我,“快乐”的“快”字怎么都打不出,我说是先两点再一竖,您觉得太奇怪了,还说好在自己机灵,将“快乐”换成了“开心”。我记得,您在药店门口贴着对联“但愿人长常健,何愁唯我独贫”。常常允许病友赊账,有的是待其儿女长大后才还账。我记得,您在仙逝当日,为侄孙的新房创作的一副长联:“东邻天子屋场西伴臣子仙居地处中央华构真乃福缘宝地,上逢中华盛世下仗物阜年丰正值年华创业当然心想事成”,巧妙地将地名“天子屋场”“臣子仙”嵌入联中,“真乃”和“当然”信心满满,爱家爱国情怀同在。那是您告诉我,在自己的小日子中,要泡一杯叫“家国意识”的茶。
  父亲啊,又近清明,我想您,我想您啊!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不经意间,秋就飄落枝头,感伤一首诗。谁,抽取了叶子的精髓,酥脆如一片妈妈抽的旱烟叶,一揉就碎?  揉进岁月,揉出秋的醉人风景。叶子的美丽,就是因为它的返璞归真,拥有了生命的色彩,让人叫绝,称奇。一叶的飘零,告知秋的即将结束,刺耳的哗啦啦声,摩擦着空气远去,远去。  想看的风景,不想看的感伤,纠结秋的风景胜过二月花。走进秋的童话世界,看不够的深秋风景线,是叶的海洋,我的目光在叶尖上起起伏伏,望断家乡
期刊
父亲和房子纠结了一辈子。  在二叔结婚之前,我家共十二口人,可是房子只有一处。好在那时爷爷在微山县上班,二叔在部队上,三叔和二姑在郭里上高中,家里才不显得那么拥挤。最难的是睡觉,家里只有三张床。每逢周末,三叔和二姑都要去邻居家找地方睡觉。但我对此并不奢望什么,因为当时极困难,住的改善还不是最迫切的。  等到三叔和二姑高中毕业,回到了生产队里,住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父亲就不能不考虑盖房子的事了。我
期刊
阿柴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接到父亲的电话后,我匆忙结束行程,从杭州赶回了家。打开屋门的那一刻,阿柴的眼睛里闪动着惊喜,它想站起身,却已经无能为力。我蹲在它跟前,忧心忡忡地抚摸着它的头,它仰起鼻子,轻嗅着我的气息,神色亲近而又疲惫。我端过食盆,在它面前放下,它缓缓地吃了两口后,用前腿将食盆扒到了一边。父亲说,这是三天来,它吃得最多的一次,它理解了我的心意,只是再也无法顺从,从它欣喜却黯淡的眼神里,我看
期刊
停电的时候,他从司空见惯的光明里跌落,陷入无边的黑暗里,有点艰于视听。  此刻,他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光没了,时间停止了,曾经拥有的一切一下子都弄丢了。  阒寂无人,他把自己扔在客厅里。黑暗中,将头深埋于合拢的双手里,使劲地按啊按啊,试图将内心那种万劫不复的孤苦按出来,按了很久,最后按得满脸全是眼泪。  外面大雨滂沱,雨水撞击窗户的声音,连同狂风肆虐的呼啸声,恰好给停电的小区,开启一幕可怖的悲情。
期刊
来黄土地的时间越久,越能感受无为无不为的静的时间的独特魅力。  身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山路崎岖,人烟稀少,都市的繁华、俗世的喧嚣全被漫天黄尘阻隔、摒弃在大山之外,成为叩响记忆之门才能唤起的念想。在明镜似的固有的静里,一切无声地显露,让人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时间、空间面前的渺小、无助,让人无法回避夜深人静之时从心底腾起的无声的莫名的寂寥,它们抱成一团,一刻不停地撕扯、嚎叫,狂妄地想伙同静的时间摧毁一切、
期刊
半夜里响起了雷声,风一阵一阵,忽而刮北风,忽而又摇摆着南风。晴一回,雨一回,讓人每日里对着衣裳犯愁。  终于守到一个大好晴日,太阳如向日葵般饱满旺盛,早早爬上湛清湛清的天边。露台的栏杆上趴满了各色棉被,晾衣竿上也挂满了各类衣物,孩子的运动鞋一溜烟洗了好几双。立在明灿灿的阳光下,和阳光讨利息的心情是那般乐不可支,洗洗刷刷,恨不得将屋里的地板和墙面都搬出来暴晒一番,方解了那怨气。  阳台上的茶花、百合
期刊
家住五楼,像灌煤气、提水(停水时)、买米等稍重的活一般都是我的事。但由于我给人家做秘书,工作相对较忙,时间又由不得自己支配,因此经常失职,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那天上午11点多,妻来电话:“快没米了,下班时买点回来,记牢,可别又忘了!”  哪能再忘掉呢?唉!在妻眼里,我快成为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的人了。为了不劳烦妻第四次嘱咐我同一件事,也为了证明我的诚信,我用圆珠笔在左掌心写下“
期刊
和燕子刚在一起的时候,岳母娘并不知道我的存在。  那天早上,调休从广州赶到增城的我还在燕子的宿舍睡觉。被一阵钥匙开门声吵醒,我以为是燕子下课后回来,一边叫着燕子的名字,一边从卧室走到客厅。  我趿着拖鞋穿着睡衣睡眼蒙眬地打开卧室的门,看到穿着工衣的未来岳母娘时,彼此惊讶地对视了一下,然后我一边给她从冰箱里往外拿饮料,一边诚惶诚恐地没话找话说:“阿姨,您今天休息呀……”  她见一个出现在自己女儿房中
期刊
“大姐要嫁人了!”这个消息是我从小伙伴歪头那里听来的。“嫁人是什么?为什么我大姐要嫁人!”我回家问母亲。  “你大姐将来要到你刘哥(家乡人称姐夫一般以姓氏加哥代替)家生活了,所以要嫁人啊。”母亲一字一顿。“我家的大姐,为什么非要到他家生活?”我心里一百个问号。  “跟你个细伢说不清楚,等你长大就会明白。”母亲说完,忙她的事去了,丢下一脸茫然的我。那时总也闹不明白,大姐为什么非要嫁到别人家去,难道他
期刊
线的这头是妻子,距离35公里。  3年来,每个周一早上六点,当儿子和母亲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妻子和我就得拎着装满衣服、蔬菜、水果的大包小包赶赴妻子的学校,吃的用的,都是头天晚上从超市买回来的,基本上能管一星期。妻子总是自嘲说,咱这整天跟蚂蚁搬家似的。先把她送到学校安顿好,我再马不停蹄地赶回市里上班。周一早晨惊心动魄的程度,用“打仗”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夏秋季节的时候还好一些,那时的天亮得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