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尚贤思想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尚贤即崇尚贤能,尚贤思想对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具有重大作用。尚贤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备受推崇,这与儒家学说的影响不无关系。由于孔子的思想在儒家学派极具代表性,故本文着重对其尚贤思想加以论述,以期进一步发掘其思想价值。
  关键词孔子尚贤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98-01
  
  一、尚贤思想的渊源与背景
  
  尚贤思想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尧、瞬、禹的“禅让制”是体现尚贤思想的远古选举制度。商周时期在实行世官制的同时,仍保留着一些尚贤思想,个别圣明的统治者依然心存选贤任能观念,注意从下级贵族、平民中提拔有才干的人,委以重任。《论语》记载:“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为了争霸称雄,各诸侯国争先养士,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齐桓公不计个人私怨,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立以为仲父,“独任为政四十年”。正是依靠“管仲之力”,齐桓公才能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这个时期,一方面各国统治者需要大批人才,变法图强,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随着“学在官府”的打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在这样一个需要人才和产生人才的时代,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人才及其社会作用,探索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显得刻不容缓。尚贤思想正是适应这种形势产生的,该思想对当时人才的开发与培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诸子百家虽然在思想上各成体系,但大部分学派都是主张尚贤使能的,儒家也不例外。
  
  二、孔子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在儒家学派中也极具代表性,可以说,孔子的尚贤思想代表了当时整个社会对人才的渴望与追求。孔子主张“为政在人”,《礼记》记载:“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这种把国家政事的兴废,完全寄托在统治者个人身上的思想,显然是一种极端的人治主义,而孔子的尚贤思想是其崇尚人治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
  孔子所讲的“为政在人”的“人”,不仅指代君主个人,还包括一切有贤能的当政者。由于贤才难得,所以孔子非常重视人才,《史记》记载:鲁哀公问政,孔子答曰:“政在选臣。”但他同时强调,如果仅靠一个人去发现,选拔的人才毕竟有限,必须与群臣的积极推荐相结合,才能发现更多的贤能之士。所以,当仲弓问政时,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就是说要教导手下办事的人,宽容人家的小过错,提拔优秀人才。对于举贤才,仲弓又问:“焉知贤才而举之?”孔子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可见,举贤才是任官从政的基本职责之一,每位官员都有责任尽其所能举其所知之贤才,否则自己也不能称为贤者。
  与“君子”、“士”等概念一样,孔子对于“贤”的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往往都是针对不同的提问者,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回答。《论语》一书中,“贤”字出现了二十于处,贤的标准也有多种:有安于清贫颜问式的贤;有伯夷、叔齐让德体现出的贤,有先觉者的贤,有隐居者的贤,有能“容众”的大贤;还有懂“文武之道”、“识其大者”的贤等等。
  由于孔子主张“举贤才”,因而对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亲亲”原则有所突破,对周礼有较大“损益”。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所谓野人,就是平民。孔子认为,只要他们是贤者也可以做官,这在当时世卿世禄的制度下,也是一种较进步的主张。孔子对晋国执政者魏献子委派的县大夫,既有宗族贵族,也有其他贤者,表示称赞。“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也。’”既不失亲,又不失举贤才,表现出孔子虽然没有摆脱“亲亲”原则的束缚,但已对它有所修正,是想用“举贤才”的方法弥补“亲亲”的不足。子夏所说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思想本质上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这是子夏接受孔子“举贤才”思想,并进一步将其发展的结果,是孔子举贤才思想的高度概括。
  
  三、孔子尚贤思想的原因与评价
  
  孔子主张“举贤才”是有一定原因的,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在行为上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君主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在孔子看来,上行下效,所以为政者的品行至关重要。从这点出发,他对当时一些行为不端的当权者,进行了抨击。臧文仲是鲁国一位名声显赫的大夫,但此人在政治上排斥贤能,生活上奢侈无度。孔子批评他为“不仁”、“不知”的“窃位者”。相反,他对郑国的子产则备加赞扬,称他为“古之遗爱”。他进一步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尚贤思想虽然对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产生了一定冲击,有利于“贤能”之士登上政治舞台,但是它片面夸大当权者个人的重要性,而忽视法律制度的作用,显然不切实际,而且常流于欺骗,这也是它“英雄创造历史”唯心史观在思想上的反映。同时,孔子的尚贤思想也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他的尚贤思想不是从真正开发人才,实现全社会利益的目的出发,而是以服务君主专制统治为目的,故其不可能崇尚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贤才”。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口语交流的双向互动性,使其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方面的高素
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共同难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紧扣课标,因材施教,着重从读、话、练、改、评五方面入手训练。 In composition
服务贸易中离岸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使GATS服务原产地规则凸显出不足,本文对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服务贸易的原产地规则以适应服务贸易发展中出现的诸如离岸服务外包等新问题进行
近年来由于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使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忽视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思维的挖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其中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形象
笔者在盐胁迫下对28份银合欢种质种子萌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胚芽干重、胚芽长度在不同浓度间有差异,但因种质而异,28份种质间有显著差异。综合
摘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从而导致其学校德育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透过这种差异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外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学校德育。  关键词学校德育中西方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96-01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
摘要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平等及其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占有,包括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分为受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实现教育公平对形成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保证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教育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等基于先赋因素方面的差别和差距,政策刚性、教育产业化和扩招、教育腐败等造成的教育不平等。促进教育
本文在分析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之后,对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的正确途径和策略进行了浅要探讨。 After analysing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三·三·二”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模拟教学、理论应用、直接参与等三个实践教学模块;课堂、课外校内、社会实践基地等三个实践教学平台;从间接知识学习到实践与从实践到内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本文通过阐述创设情境、贴近生活、鼓励审美、动手操作、运用媒体等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