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德育为先与创新策略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_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领先地位,“德育为先”在理论与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针对传统德育工作存在的淡化僵化等不足,必须重点推行“三个转变”,构建“全体性、全程化、全方位”德育为先体系,在坚持高职专业质量“德育为先”原则的同时,更应重视德育思路与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为先 专业质量 主体地位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18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一、坚持德育在高职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职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实践和高职专业质量评估中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真正做到把德育工作放在领先地位,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然而,在一个时期内,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普遍呈现出弱化或淡化的现象,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是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社会出现了相当复杂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历史上的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国外各种思潮也长驱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成灾,社会总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高职院校的德育领先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二是官场腐败、贫富分化、社会不公、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社会风气积重难返,给师生思想上造成混乱和疑惑,给德育工作带来空前的挑战;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在较短时间内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很快进入信息社会的门槛,在几十年内跨越了人类社会三大历史发展进程,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对社会和民众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革命性影响,而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往往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思路上,德育教育的方式也没有大的改观,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这样就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德育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要解决高职德育领域的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从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原则,坚持德育在高职专业质量中的领先地位。[1]学院领导应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折不扣地贯彻和落实“德育为先”原则,树立起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观念,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体现“德育为先”的原则。
  二、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反思及改革
  在教育系统,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领先地位,“德育为先”在理论与实践中也被证明是正确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大学生的人数、结构和思想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德育工作总体上来看没有大的变化和改进,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和学生需求。因此,对传统德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未来德育工作进行研究和规划,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德育目标、思路、方式的僵化与同质化。全国有1300多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不分专业也不分办学特色,大都是同一种模式,而且长期不变,在德育目标、思路、方式等方面也趋于同质化,即“一刀切”,德育教育的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德育教育缺乏吸引力。由于德育思路和方式基本都是老一套,许多内容脱离实际,说者敦敦,听者藐藐,对学生思想触动不大,德育教育效果自然也成问题。
  坚持“德育为先”原则,不但要坚持德育的领先地位,更要坚持对传统德育工作不断深化改革。
  首先,德育目标应区分不同的层次。传统德育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较为单一和笼统。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试图通过一次报告、一次谈话或一次运动来指望彻底改造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就好比一副药治百样病,也是不可能的。制定德育目标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设定内容不同的阶段性目标,目标要有层次性。对一般大学生而言,最低德育目标应教育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做人要讲诚信,要遵纪守法。在德育底线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要求学生乐于助人,奉献社会。对学生党员,应有更高的德育目标和要求。
  其次,改革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做法。高职不同类型的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如土建类专业和房地产经营类专业,无论从专业性质、岗位要求和职业道德都大相径庭,德育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区别,要把“德育为先”原则落实到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再次,在德育教育中应重视运用现代科技。在“两课”教学中,不但可以运用教材、课堂讨论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用录音、视频等电化教学方式;在德育工作中,不但可用大会报告、个别交谈等传统方式,更可用E-mail、电话、微博、微信等现代交流方式做及时、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或实际问题。
  三、“德育为先”贵在创新
  德育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从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生动而富有实效。[2]   (一)重在推行“三个转变”
  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是推进“德育为先”的前提。传统教育是封闭的,即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内完成固定的教育内容。它不仅在教育时间、教育空间和教育内容上是封闭的,而且在师生关系上也是封闭的。开放教育则实现了教育时间、教育空间和教育内容的全开放,在教育时间上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教育空间上实现了从教室向图书馆、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等场所的拓展,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了从教材向最新的参考资料、影像资料等的扩充,就连师生关系,也不再是单向的“教与学”、传道与受众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到某种实践项目中、某个活动场景中,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之间更平等、更具有交互性。在这种开放教育体系的培养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团结合作的能力、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等不断提升。
  从知行脱节向知行合一转变,是推进“德育为先”的关键。知行合一强调,“知”是基础,贵在“行”,重知轻行、理论脱离实践,一直成为大学教育难以根除的痼疾,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将“坐中学”转变为“做中学”,达到知行合一,贯彻知行合一的原则,有机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处理好生产性实践育人与非生产性实践育人、校内实践育人与校外实践育人、集中实践育人与分散实践育人的关系,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校实践育人的整体水平。
  从对大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是推进“德育为先”的保障。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就是对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这4个方面综合水平的衡量。对大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应该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应能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学习情境下,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这种形成性的评价就是发展性评价。它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学习策略、合作精神等因素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更能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能激励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发挥其智能强项。因此,要切实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必须转变对大学生的评价方式,即从终结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这是决定高校德育为先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全体性、全程化、全方位”德育为先体系
  德育为先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实践的统一。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科学设计完整的育人体系,有序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对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3]
  一是面向所有学生,构建全体性的德育为先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德育为先的科学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不断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巩固、检验所学理论知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各种困难,不断增强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转变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坚持能力本位,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团结合作的能力、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原则,学校有组织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自行联系的寒暑假等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网络资源,实现育人受益面的全覆盖。
  二是贯穿专业人才成长始终,构建全程化的德育为先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训、实习和就业、创业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思想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今后要面临的工作环境、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激发专业兴趣,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技能,加快个体从掌握知识向形成能力转换的速度。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训、实习和就业、创业等专业人才成长全过程。[4]高校开展育人工作,必须将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育人目标、内容、途径的设计和实施上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要求有机契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生涯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法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保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教育效率。
  整体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德育不断线。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专业教育与实践育人两个体系。专业教育,主要有各种实训、考证、考级、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专业技能实践,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综合能力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科技服务、产学研合作等服务能力实践。实践育人体系,主要有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相关的讲座、报告,校内文化艺术活动、节庆活动、社团活动,校外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科学分解专业教育与实践育人的阶段性任务。
  三是从目标设计、过程控制、条件保障着手,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在总体目标设计上,强调能力为本,总体目标统领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体现总体目标落实。
  第一,能力培养与品德修养结合——教育型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书画摄影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灾区捐款祈福等,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既锻炼了大学生思辨能力,同时也实现了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的自我完善,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受到了正面的引导。
  第二,能力培养与知识升华结合——专业型实践。开展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相关的讲座、报告,校内外学科竞赛、专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等活动。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术素养认知,自主巩固知识、检验知识、提高知识,找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激发迸一步自我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5]
  第三,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结合——文化型实践、组织型实践。学校举办文化体育、社团等各项活动,如歌手大赛、趣味运动会、校社团文化节等,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通过学生会、年级会、学生社团、班委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分别担任不同职务,承担各种工作任务,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得到提升,能力也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
  说明:本文系课题研究“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沪评研201409)。
  参考文献:
  [1]张瑞.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123-124.
  [2]马荣.谈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J].读与写(下旬),2012,09(6):25,32.
  [3]周导杰.“全体性、全程化、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5):12-15.
  [4]纪玉忠,宗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3(78):155-156.
  [5]纪海波,蒋丽洁.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2012(36):23-23,39.
  责任编辑:张 炜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乡镇街道办事处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整体上被赋予了保护本区域安全的法律责任,但是我国之前并没有现行法律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的行政执法职能未能给予相应的处罚权力,有责无权,这就造成了街道发现违法或危险事故,想管却没有权利去管的现象。十八大以后,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管理体制又进行了新一轮改革。本次改革通过执法重心下移、权力下放、队伍下沉等多种形式保障了执法的效果,这种街镇综合执法
期刊
导读:城管服务外包为政府减少执法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和降低了公共服务外包的质量。在客观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就如何提高城管服务外包质量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城管服务外包的缘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已无力继续通过大包大揽的方式履行其职责和使命,并为人
期刊
导读: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正逐步显现,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已承担了城市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等领域19个项目的先行先试任务。负面清单在上海自贸区试行确实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负面清单主要是针对外商投资准入的管理。一个城市的治理,仅仅依靠负面清单是不够的,而要从与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关的政府权力、负面准入、企业诚信、社会自治等四个方面来构建更加全面有效的清单管理体系。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主要特
期刊
导读:最近10年来,上海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已经逐步形成了“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初步形成,97%的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中接受各种养老服务。但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上海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完善社区养老模式和服务机制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发展社区设施建设,加快社区老年服务人力资源队伍开发建设,扩大社区
期刊
摘要:智慧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进了国外文化与生活习俗。城市居民在内部交往吸引力下降和对外猎奇心理不减的双重驱使下,凝聚的意识和自觉性逐渐走向淡化和衰弱。智慧城市的局限性需要文化来弥补,而对文化功能的诉求又意味着智慧城市诉诸文化软实力的兼容要求与传统城市不一样,或者说提升文化软实力面临着新的困境。在顺应这种发展态势的同时,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治理与发展的新模式,因信息硬件技术的大量应用而显现出与传
期刊
导读: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交通流具有自适应性、动态、随机、反馈、多行为主体、非线性等基本特征,因而大城市的出行需求和机动车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严重交通拥堵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交通需求,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发展,加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交通规划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如何让大数据发挥价值,并有效应用于交通的监测和监管中,还需要在后续过程
期刊
导读:前期物业管理相较于后期物业管理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引发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之间的纠纷,突出表现为建设单位的遗留问题阻碍前期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前期物业管理期限过长,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终止难度大和前期物业服务质量不高三个方面。建设单位在前期物业管理中占主导地位是前期物业管理发生纠纷的根源,解决前期物业管理疑难法律问题的对策在于强化政府在前期物业管理中的管理职责,具体来说包含强化对前
期刊
导读:在城市空间结构正快速调整的时期,为解决城市交通日益暴露出的矛盾,建立绿色低碳的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而交通领域提出了中国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5D模式。然而这一模式所提倡的以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街道空间建设,因此从街道的视角而非传统城市机动车道路建设的视角看待城市交通,是个有必要进行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期刊
导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对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做了明确规定: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但我国创业教育目前仍面临教学目标不能全面落实到现状,因此,就如何转变
期刊
导读: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管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三个方面,在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从传统的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管理 体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