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杨绛传》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fraidw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京病逝。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据了解,杨绛曾说过,如果去世,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她生前留有遗言称“火化后再发讣告”。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如果再想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的生平业绩,当然可以读读相关的传记。为了满足读者的迫切需求,我在天地出版社推出了《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日前已经面市。
  我之写作《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从大量文献里穷原竟委,杂中取真,捕捉了杨绛精神的闪光之点。杨绛先生的生命横跨大清王朝末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位跨世纪历史老人,通过《杨绛传》,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完成了与历史的一次对话。
  记得第一次接触杨绛的作品,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她的散文《干校六记》一纸风行,倾倒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众多年青学子。后来,我曾因写作《顾准传》赴京采访的机缘,在与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交谈中,悉知“文革”中“五七干校”的气氛其实是相当肃杀的,知识分子在那里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可是,杨绛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却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对钱锺书的一片喝彩声中,唯独听到夏衍先生发出的“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的声音,不啻是对杨绛的莫大肯定。本书的写作,当是对夏公呼吁的一声微弱回应。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师友和知情者的无私帮助和热情支持。
  早些年,当我提出写传记的要求时,杨绛先生一开始是回绝的,她劝我说,要写还不如写钱锺书先生。每当谈到先生钱锺书,她总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为了《杨绛传》的写作,我曾与杨绛有过多次通信,在一封回信中杨绛写道:“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作家写……我干脆劝你放弃这项工作,花点功夫多研究钱先生的学问吧。”
  当我把传记手稿寄给杨绛先生,一开始她都压着,半年没有回音,她告诉我:“钱先生身体不好,好多事情我也不方便向他核实。”后来我删掉了有关内容,没有写进书里,她一听到删掉非常高兴。再后来,她看完《杨绛传》书稿,拎了两个装着书稿的大信封到邮局,将书稿寄回给了我。她跟我“发牢骚”说:“小罗啊,你真累人啊!还花了我好多钱呢!”
  2005年末,首版《杨绛传》有幸被全国妇联和中国版协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全国妇联推荐作品。对此荣誉,我深感赧然。不过我没有放弃钻研,对拙作又作了修订补正,二版以《百年风华:杨绛传》之名出版于2011年4月,去年又出版了修订本。现在经修罅补正,《杨绛传》(追思纪念版)又顺利出版,这既表对先生辞世的哀悼,亦示对先生百年人生轨迹的崇敬。
  作为为数不多的百岁高龄的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她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我记得,钱锺书在世的时候,几乎不见媒体记者。钱锺书去世后,杨绛先生也如出一辙,她曾对记者说:“我其实很羡慕做一个记者,假如我做记者我就做一个像《焦点访谈》那样的跟踪记者,或者战地记者,有一定危险性和挑战性。但是,我不愿做追逐名人的记者,访什么名人呀!”
  通过对杨绛作品及其为人的了解与研究,我个人认为,单凭杨绛所创作的《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这三部作品,她在中国文坛的女性作家中已是非同一般了,更何况还要加上她在翻译上的贡献。
  晚年的杨绛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便是有电话来了,她也只是淡淡地感谢大家的关心,说自己年岁已高不想接受采访了。据我所知,杨绛活着的时候,每天会拿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来整理钱锺书的书稿和手稿,并在钱锺书过世后,出版了多部著作。所以可以说,杨绛是为钱先生而活的。杨绛曾说自己是钱先生的拦路狗,在钱先生走后,她应该为钱先生谢世、谢客。1998年钱锺书去世以后,当时年近九旬的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多亏有了杨绛这样的“主任”,钱锺书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大家丰富的精神成果。
  这些年来,杨绛整理钱锺书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一百七十八册,三万四千页,中文笔记部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二十三册,二千余页,合在一起足足有四十卷。在为《钱锺书手稿集》写的序言中,杨绛先生说:“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 她每天从事的整理钱先生书稿和手稿的工作,意义也很大。由于他们多年来换过多次地方,到现在很多手稿都已经模糊、甚至有页数不齐的,整理起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杨绛现在的这份付出和牺牲,已经是克服了她精力和体力上的困难,实属不易。可是这样的不易也是值得的,毕竟是将钱先生的学问发扬光大、造福于后学了。洋洋数十卷的《钱锺书手稿集》,终于在杨绛先生去世前全部付梓。
  杨绛的日常生活,几乎可以说是与书相伴。她晚年经常读的书有:中国的典籍“四书”,陆羽的《茶经》《圣经》,钱锺书的《管锥编》;以及美国学者白璧德的作品,法国布尔热的《死亡的意义》,伊壁鸠鲁的伦理学等等。除了书籍外,北京和上海的各大报纸也在她的阅读范围之中,上海的《文汇读书周报》、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都是她喜欢的读物。另外,虽然她有些看不起张爱玲,但张爱玲的作品也是摆在她的书架上,成为了她读的众多书籍之一。
  由于她已百岁高龄,耳朵有些聋了,让人很不忍打扰她。几年前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就需要大喊大叫她才能听到,沟通起来也就比较困难了。所以近些年联系就比较少了。
  世人皆知的杨绛先生,大多是作为“钱锺书夫人”的面貌呈现的。而她自己也非常中意这个称呼,并未因为自己的文学和翻译成就而要求别人称她“翻译家、散文家杨绛”。如果要我来形容杨绛先生,那么一定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温柔和婉,聪颖贤惠。”
其他文献
会议
柔性转子不平衡力在线识别方法的实验研究周海亭,饶柱石,傅志方(上海交通大学)一、引言各类旋转机械转子动平衡和不平衡载荷在线监测的研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以往大多数现场
以对氯甲苯为起始物料,经格氏化反应后,与邻氯苯肼反应生成2-氰基-4′-甲基联苯,总收率为75%。“,”4’-methyl-2-biphenylcarbonitrile was prepared from 1-chloro-4-methylbe
皇天后土缔造万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也造就了人类的味蕾和饮食习惯。生活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区域的人们对食物的喜好自有不同。“国外生活什么都好,就是蔬菜吃不着!”不止一位去国外旅游或在国外生活的朋友都发过这样的感叹。一个吃惯了蔬菜甚至以蔬菜为生的民族连续数日吃不着或吃不足蔬菜,那种难耐滋味只有亲历了方能体会。牛津访学结束前,先生特地告假去接我回国,顺便参加了一个中国旅行团。英国旅行,风景美、空
批评家吴亮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名叫《朝霞》(发表于《收获·长篇专号》2016年春夏卷)。友人们纷纷奔走相告。同样作为批评家,我当然也对此大感兴趣,甚至,受批评家本能驱使,还想发表一番意见。批评家是居心不良的一类人,总喜欢别人写作中的发现破绽,尤其是对批评家同行的作品。但我得十分小心。我面前的这一位并不是一个平常的写作者。在对他下手之先,我得回顾一下我与他的交往,就好像格斗者先得打量一番来者何人。另一
谈及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小说和杂文。其实,要全面地了解鲁迅,离不开鲁迅和儿童、鲁迅和儿童文学这个话题。鲁迅的一生中,虽然没有专门为儿童写过作品,但他十分重视研究儿童,研究和儿童有关的言论、读物、作品等。他对儿童问题发表过大量的议论,他对于儿童文学的许多精辟观点,也立足于儿童,从儿童出发。  自古以来,儿童并不被看作独立的人,只是被看作社会的附庸。直至18世纪发生了欧洲启蒙运动,出现了法国启
最近读到作家哈金谈论文学批评的一篇文章,颇有见地。其中有一个观点值得咀嚼,他认为:纵观文学史,最有价值的批评家有两种。一种是作家,他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发现或悟出独特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