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想而献身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o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史记》中,侯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但他的死也留给了后人许多不解与疑问。虽然各种解释都有其各自的道理,但是,太史公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不应该是这种“简单”的死法,或者说司马迁应该赋予他的死以更深远的意义。他的死是当时情势的必然,是其精神追求的必然,是为他的人生理想而献身。
  【关键词】侯嬴 情势 理想 献身
  
   在《史记》中,侯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但他的死也留给了后人许多不解与疑问。有人认为是“士为知己者死”;有人认为是害怕魏王加害,以自杀而求自保;有人认为是源于侯嬴的谢罪心理:信陵君对他有恩,他不能不报;作为魏国的子民,他应该维护国君的利益,在报恩与守义的两难抉择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报恩后谢罪。当然,这些解释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太史公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不应该是这种“简单”的死法。或者说司马迁应该赋予他的死以更深远的意义。笔者觉得要恰切地理解侯嬴之死,就要对侯嬴进行全面的考察,否则就难免偏颇。
  首先,侯嬴之死是当时情势的必然。侯嬴要计杀晋鄙,而公子“为人仁爱”,计未施却先“泣”,晋鄙又是“嚄唶宿将”。计策能不能实施,关系到能不能救赵(当然也关系到魏国的命运),而关键在信陵君,他稍有心软,大势去矣!为此,侯嬴说:“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意思是说:你不能动摇,不要手软,那时我正在自杀呢!——侯嬴自杀,是为了坚定魏公子杀晋鄙、夺兵权的决心。这在《史记》中可找到其它的佐证。《刺客列传》中写田光推荐荆轲入秦行刺,嘴上说:“夫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而后自杀。司马迁则特别点明原因是“欲自杀以激荆卿”,其情景与侯嬴相同。其实,《赵世家》中,公孙杵臼选择先死,除保护赵氏孤儿之外,其中也不无激励程婴尽心养育孤儿成才的意思。
  其次,侯嬴之死是其理想追求的必然。我们不妨透视一下侯嬴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剧变期,儒、道、法、墨等各派代表人物都从各自立场出发,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于社会的认知与规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的进步也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侯嬴同时代的人物,如荀子、苏秦、李斯、屈原等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左右着社会的政治格局,发挥着各派的政治作用。“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春秋榖梁传》)、“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刻意》),这些名言都从侧面反映了在当时影响较大的儒、道、墨等几家对道德修养的注重。比如儒家在注重道德修养的同时更强调人格的重要,并把“君子”人格作为最高的行为规范来要求学生。如:“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道家是以“放荡不羁,蔑视权贵、礼法”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闻名于世的,但丝毫也不放松对道德的强调,如他们把“道”放在“四大”之首。更把“高贵的人格”融进观察的视野从而规束自身的言行。在他们眼里,权贵甚至国君等同于“稚子”——“人格”是低下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存?”(《庄子·胠箧》)而他们自己是“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处其厚”、“不居其华”(《老子》)——处在高尚的人生境界。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侯嬴的思想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的。
  再看侯嬴自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地位低、年龄大、家庭穷,却能拒收公子的“厚遗”并与之抗礼而行,足见其非同一般。况且,他结交豪杰,洞晓天下大势,明了魏宫廷内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如果没有政治野心(从传记里我们看不到),又能够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堪其忧”、“享其乐”,我们不敢说他是一个“贤人”,但最少可以说他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他自己也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固而受公子财。”如果他处在一个怀才不遇的“士”的境界,必然有“士人”的悲情。或如冯谖弹铗而歌,或像毛遂朝堂自荐。而信陵君三番五次的“往请”,他却没有一次主动地献媚。甚至可以说,侯嬴本无心参与政事,是信陵君拉扯他进了政治漩涡。
  可见,我们把侯嬴归结为“修养”层次高不能算是主观臆断,甚至可以说,“修身洁行”是他的人生理想。在与魏公子一系列的交往中,推动情节发展的也正是这个因素。因为侯嬴不肯接受公子的“厚遗”,公子才“大会宾客”以表示对他的尊重。接受了一系列考验之后的信陵君,终于把侯嬴请到了宴会上,可侯嬴并没有表示感激之情,却说:“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这似乎不合情理,但联系一下侯嬴的追求——“修身洁行数十年”,其用意就非常明了:他不愿意接受他人财物的馈赠,也不愿意在情感上有歉于人,他要保持人格上的独立。或许信陵君与侯嬴交往有功利目的,而侯嬴也最担心这一点。他不愿意成为公子的谋臣、爪牙之士、门客,他需要的是朋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是知识分子高人一等的孤傲。但“人生难得一知己”,“孤傲”获得别人的承认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公子却能真挚地对待他,无疑就把他摆在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信陵君“欲與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的时候,侯嬴非常冷静:“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他要报答公子,却不愿意丢失尊严)。这时信陵君的“功利性”获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他企望侯嬴的帮助,而侯嬴却没有“一言半辞”。他当然要指责侯嬴——或许是与“三千门客”交往历练而形成的涵养,或许是出于对侯嬴的了解。——信陵君的指责却变成了自责、请教。这种特殊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恰是对侯嬴的最大尊重,因而也就更拉近了二人的距离。所以,侯嬴一“笑”。“笑”中包含了自信,也包含了对信陵君诚恳态度的肯定。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不惜屈“公子”之尊位,求教于“夷门监者”,且敬如师长,待为宾客,当然难能可贵。而被宠之人,即便“孤傲清高,自视不凡”,也不免会做出一些僭越之举,正是因为追求上的原因,侯嬴表现出了超凡的冷静与睿智。如果从侯嬴的角度去想,解决感激与尊严碰撞的最好办法就是“死”:既是一种报答,又是一种维护;于人事业有助,于己品格无愧。——这或许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或许是“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的雄壮。所以,侯嬴说“……北向自刭,以送公子”,而不说“谢公子”。因此,可以说侯嬴之死不是简单的报恩,而是精神追求的必然。
  这似乎高看了侯嬴,其实整部《史记》都是在关注人物的“为人”,比如屈原、李斯、项羽、李广等,在表现他们悲壮甚至悲惨结局的时候,司马迁总是要透视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人作过统计,《史记》中专指人性情的“为人”一词共有48篇89例。说到底,这与司马迁的生死观有很大关系。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也。”又说:“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所不勉焉。”可见,司马迁所看重的是“义”——生命的意义。司马迁在用如椽巨笔刻画他所关注、所喜爱的人物——侯嬴的时候,不可能不去透视其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侯嬴之死既是情势所逼,又是追求的必然。一句话,侯嬴是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献身。
  作者单位:河北容城中学。
其他文献
杨廷芝《诗品浅解》这样解释豪放:“豪以内言,放以外言;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李白的作品气度超拔,不受羁束。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飘然物外,瑰丽的想象和夸张带领着我们的思绪自由驰骋,音韵抑扬顿挫、飞扬豪逸,他用自己的才情和遭际为我们构造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世界。  天姥山的特别首先是它的高度。它高到可遮断天空,可超过几千米的“五岳”,可遮掩三百余丈赤城山,就连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
【摘 要】在新课改中,作文评改方式的改革是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应该放手导演,精心点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演;面向全体,多元评价,使全体学生真正品尝写作的乐趣。  【关键词】作文评改 多元合作 源头活水    一直以来,“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作文教学模式禁锢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思维,每批改一次作文,不少老师少则一星期,多则半月,累得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①这首诗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
【教学思路】  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外国小说欣赏》定位为“欣赏”,更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话题”的限定,更强调理性思考与单元意识。语文课程应始终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基于对课程和教材的这些认识,本课在教学组织上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再到具体实践的认知规律,借助学案《探究学习表》,采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
【摘 要】理清思路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前提,分析语言,赏析画面是充分把握文章的基础,概括主题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到散文的美。  【关键词】理思路 析画面 赏语言 审情思    散文,是作者生活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随意而成,兴笔而书,却能使人身入其境,沁人心脾,获得快感和美感。其品味语言滋味如初泡的碧螺春,令人回味无穷。因而散文的教学常是见仁见智,不拘一格。  有人说:一朵花
所谓批注式阅读教学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教材形成一种对话,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学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功能。因此,教师应通过批注式阅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让学生自己从教材的内部去感受文章,欣赏文章,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其想象。现以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谈谈我在课前
爱国主义常常与民族主义连在一起。民族主义又是从氏族主义、部落主义这种血缘情绪脱胎而来的情感。这种情感虽然是低缘性的,但与狭义的民族情绪关系含混。鲁迅所处的时代也是这样,满清政府腐败,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先有改良主义者,想通过光绪皇帝启动政治改革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但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历史时刻,
高中作文不仅仅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一篇有思想有创意有情感的作文往往能够吸引别人的目光。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写出最朴实的感情,引导他们在写作时放眼生活,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各种美。  一、视频欣赏,培养学生感情  在进行高中写作教学时,如果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学生也很难感知老师所想要传达的感情。传统的写作课堂往往是老师努力地讲解写作方法,而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思考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并且在语文学科中既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还能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要做到这些,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培养:  一、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大多
【摘 要】辛词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的压轴篇章。辛弃疾以爱国军人的视角认识社会,用失意英雄的心境创作作品。辛词继苏词之后将豪放雄壮,高旷开朗的风格发扬光大。理想的执着、感情的浓烈、悲凉雄壮,自成一家,辛词中蕴含着鲜明的军人情结与审美意识。  【关键词】辛弃疾 军人情结 审美意识     辛弃疾的词作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辛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