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十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全面实施,给语文课带来了新的气象,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程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和社会的沟通,注重了语文的基础性。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老师们设计出了更生动的课程模式,演绎出了更精彩的课程文化。当然,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走了弯路。特级教师殷光黎把失真变味的语文课总结为空洞乏味的说教课、谈天说地的闲聊课、手舞足蹈的表演课、东拼西凑的常识课、声像满堂的观赏课、花样翻新的活动课等等。杨再隋教授对当前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作了精辟的概括。特级教师唐晓芳也指出,当前的语文课堂,很多环节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多此一举。经常出现的误区有:过多的表演、大作才艺“秀”、标签式的合作学习等。这些现象已成为一种高频率使用的机械教学方式,表面上学生自主探索、勇于表现,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还常常使语文课“变味”。对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新兴的语文流派,语文教育专家张庆也明确地提出了自己不赞成的观点。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回归本真,擦亮她本来的颜色,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追问与探求。
一、琅琅书声是语文课的浓重底色
丁永正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读,是语文课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听的乐章。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触摸文字,用心读出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亲身触摸语言,再现作者经历的真实;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亲身拥抱语言,感受作者的感受;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亲身领略语言的魅力,感受汉语的节奏、音韵;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亲身感悟语言,领略弦外之音的含蓄微妙。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天鹅的故事》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案例一]薛法根执教《天鹅的故事》片段
师:是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再次深情地读: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天鹅们,来!站起来,请你们展开双翅—腾空而起—尽量高一点,来,重重地扑打——
生:(伸出双手,高高举起,重重地扑打桌面。有几个同学痛得直吹手。)
师:这样重重地扑打,痛吗?
生:(齐)痛!
师:那老天鹅为什么还要这样——重重地扑打下去?
生:只有重重地扑打,才能把镜子般的冰面打破!
生:只有重重地扑打,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师:请你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吧!
生再次深情地读: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然而以生命付出的代价也只是叫冰面颤动而已,这分明是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啊,可是这只老天鹅是不是这样想的?
生:不是!
师:它第二次——
生激动地齐读: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这哪里是一只天鹅呀,分明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
生整齐而激昂地:勇士!
师:老天鹅头晕了,眼冒金星了,但它还是拍拍翅膀,艰难地站起来,第三次——
生更深情地: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语文专家张田若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一课中,薛老师让学生反复读同一句话,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用琅琅书声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强烈的震撼,天鹅感天动地的壮举,如雕塑般定格在学生心灵深处。
二、品味词句是语文课的主色调
王尚文先生指出:“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怎样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词语是语言的构成元素,句子是语文的基石,品味词句,是语文课堂的主色调。
品味词语,不仅要准确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而且要体会其在文中运用的精妙。课文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华,很多词语用得炉火纯青,达到了“舍我其谁”的境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那样经典的也不少。这样的经典,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案例二]薛法根执教《槐乡五月》片段
生:我有个问题。书上说:“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这里为什么用“飘”,不用“走”呢?
师:这个问题有意思。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能飘哪?哪个同学知道?
生:(冷场)
生:用“飘”很美。和前面的“篮儿”一样是借代。
师:你再读一读写小姑娘的句子。
师:大家明白了,其实这里的“飘”就是走的意思,但是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想想怎样的走才叫“飘”。老大爷老大娘能飘吗?显然不合适。到底什么样的走能用“飘”呢?
生:我觉得“飘”应该是走得快的。
师:对呀,老大爷老大娘走路慢吞吞的,是飘不起来的。是跑的、快的才能用“飘”。
生:像燕子一样走。
师:那是飞。
生:像燕子一样轻快。
师:对,又轻又快,对了,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飘”了。还有什么感觉?前面两句话:“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带着槐花。”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刚才同学所说的。“飘”说明她们心情很快乐。
师:痛苦的时候飘得起来吗?对了,脚步轻快,心情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飘”可以读出小姑娘的快乐心情。刚才是谁提出来的,现在懂了吗?现在读读这个句子,把快乐的心情读出来,注意这个“飘”。
生:读句子。
“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此句的“飘”字用得妙。槐花,给槐乡的女孩子带来的无穷乐趣,都浸润在这个“飘”字中了。当一个学生提出这个“飘”字时,薛老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火花,围绕这个字引导孩子读课文,谈体会,引导学生从中感悟槐乡小姑娘的愉快心情。
一个贴切的词语,值得细细咀嚼,一个点睛的句子,同样需要好好品味。如《草原》一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把整篇文章推向了高潮,读懂了这一句,整篇文章也了然于胸了。所以,我们在关注一个个含意深刻的词语时,那些内涵丰厚的句子,也要引导学生细细研读。
在前文“案例一”谈到的《天鹅的故事》一课中,薛老师围绕“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个句子做足了文章。先从“重重”这个词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老天鹅的不怕困难和牺牲精神,再引导学生抓“石头”这个比喻,进一步强化老天鹅公而忘私、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然后,让学生重重地拍打桌子,亲身体会以卵击石的艰辛。最后,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把老天鹅的伟大精神淋漓尽致地再现在课堂之上了。
三、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温情暖色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语文蕴涵浓厚的精神生活。“文道结合”“文以载道”是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有专家提出,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把习诗学文与治道教化紧密联系起来,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统。“文以载道”的功能所体现的文道结合特征,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新课程研究进程中,我们要进一步领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命题,努力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用人性化理念打造课堂,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引领学生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我们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美好人性,让语文教学流溢生命的灵动。
同时,我们还要避免为“人文”而“人文”的偏向,要努力创设“坐看红树不知行,行尽青溪忽值人”的意境。当年孔子教化学生时用的“孔子游春”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依据。他把学生带到泗水河畔,围而畅谈水的德性,水的志向,水的情义,水的善施教化,然后是抚琴而歌。就在这种师生围聚同乐的过程中,为人之道的教义融入其中了。
[案例三]薛法根执教《爱如茉莉》片段
生齐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生:我觉得第一个爱如茉莉是说我开始不懂得,第二个爱如茉莉说经过一件事后明白了。
师:他经过这件事之后懂了,是不是啊?这里,我觉得它是一种回味,一种赞美,一种赞叹。人世间像茉莉一样的爱是珍贵的。
生:第一个爱如茉莉是强调爸爸妈妈的爱,第二个爱如茉莉是想告诉我们,虽然平时爸爸妈妈说的话是那么平平淡淡,但是它也可能像茉莉一样独自散发着芳香。
师:说得真好,那才叫做真爱无言。(师板书:真爱无言)真正的爱不需要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真正的爱是无私的爱,是化在生活的细节里面,不要轰轰烈烈的爱。所以课本上说:“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因为这样的爱是真爱,是平平淡淡的,是那种真真切切的。(板书:平平淡淡,真真切切)这就是这篇课文,“爱如茉莉”。
语文,本有她迷人的颜色。杨再隋曾在他的《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强调,语文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让我们的语文课回归本真,擦亮她本来的颜色。
一、琅琅书声是语文课的浓重底色
丁永正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读,是语文课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听的乐章。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触摸文字,用心读出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亲身触摸语言,再现作者经历的真实;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亲身拥抱语言,感受作者的感受;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亲身领略语言的魅力,感受汉语的节奏、音韵;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亲身感悟语言,领略弦外之音的含蓄微妙。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天鹅的故事》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案例一]薛法根执教《天鹅的故事》片段
师:是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再次深情地读: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天鹅们,来!站起来,请你们展开双翅—腾空而起—尽量高一点,来,重重地扑打——
生:(伸出双手,高高举起,重重地扑打桌面。有几个同学痛得直吹手。)
师:这样重重地扑打,痛吗?
生:(齐)痛!
师:那老天鹅为什么还要这样——重重地扑打下去?
生:只有重重地扑打,才能把镜子般的冰面打破!
生:只有重重地扑打,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师:请你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吧!
生再次深情地读: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然而以生命付出的代价也只是叫冰面颤动而已,这分明是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啊,可是这只老天鹅是不是这样想的?
生:不是!
师:它第二次——
生激动地齐读: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这哪里是一只天鹅呀,分明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
生整齐而激昂地:勇士!
师:老天鹅头晕了,眼冒金星了,但它还是拍拍翅膀,艰难地站起来,第三次——
生更深情地: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语文专家张田若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一课中,薛老师让学生反复读同一句话,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用琅琅书声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强烈的震撼,天鹅感天动地的壮举,如雕塑般定格在学生心灵深处。
二、品味词句是语文课的主色调
王尚文先生指出:“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怎样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词语是语言的构成元素,句子是语文的基石,品味词句,是语文课堂的主色调。
品味词语,不仅要准确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而且要体会其在文中运用的精妙。课文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华,很多词语用得炉火纯青,达到了“舍我其谁”的境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那样经典的也不少。这样的经典,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案例二]薛法根执教《槐乡五月》片段
生:我有个问题。书上说:“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这里为什么用“飘”,不用“走”呢?
师:这个问题有意思。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能飘哪?哪个同学知道?
生:(冷场)
生:用“飘”很美。和前面的“篮儿”一样是借代。
师:你再读一读写小姑娘的句子。
师:大家明白了,其实这里的“飘”就是走的意思,但是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想想怎样的走才叫“飘”。老大爷老大娘能飘吗?显然不合适。到底什么样的走能用“飘”呢?
生:我觉得“飘”应该是走得快的。
师:对呀,老大爷老大娘走路慢吞吞的,是飘不起来的。是跑的、快的才能用“飘”。
生:像燕子一样走。
师:那是飞。
生:像燕子一样轻快。
师:对,又轻又快,对了,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飘”了。还有什么感觉?前面两句话:“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带着槐花。”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刚才同学所说的。“飘”说明她们心情很快乐。
师:痛苦的时候飘得起来吗?对了,脚步轻快,心情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飘”可以读出小姑娘的快乐心情。刚才是谁提出来的,现在懂了吗?现在读读这个句子,把快乐的心情读出来,注意这个“飘”。
生:读句子。
“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此句的“飘”字用得妙。槐花,给槐乡的女孩子带来的无穷乐趣,都浸润在这个“飘”字中了。当一个学生提出这个“飘”字时,薛老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火花,围绕这个字引导孩子读课文,谈体会,引导学生从中感悟槐乡小姑娘的愉快心情。
一个贴切的词语,值得细细咀嚼,一个点睛的句子,同样需要好好品味。如《草原》一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把整篇文章推向了高潮,读懂了这一句,整篇文章也了然于胸了。所以,我们在关注一个个含意深刻的词语时,那些内涵丰厚的句子,也要引导学生细细研读。
在前文“案例一”谈到的《天鹅的故事》一课中,薛老师围绕“老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个句子做足了文章。先从“重重”这个词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老天鹅的不怕困难和牺牲精神,再引导学生抓“石头”这个比喻,进一步强化老天鹅公而忘私、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然后,让学生重重地拍打桌子,亲身体会以卵击石的艰辛。最后,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把老天鹅的伟大精神淋漓尽致地再现在课堂之上了。
三、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温情暖色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语文蕴涵浓厚的精神生活。“文道结合”“文以载道”是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有专家提出,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把习诗学文与治道教化紧密联系起来,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统。“文以载道”的功能所体现的文道结合特征,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新课程研究进程中,我们要进一步领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命题,努力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用人性化理念打造课堂,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引领学生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我们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美好人性,让语文教学流溢生命的灵动。
同时,我们还要避免为“人文”而“人文”的偏向,要努力创设“坐看红树不知行,行尽青溪忽值人”的意境。当年孔子教化学生时用的“孔子游春”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依据。他把学生带到泗水河畔,围而畅谈水的德性,水的志向,水的情义,水的善施教化,然后是抚琴而歌。就在这种师生围聚同乐的过程中,为人之道的教义融入其中了。
[案例三]薛法根执教《爱如茉莉》片段
生齐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生:我觉得第一个爱如茉莉是说我开始不懂得,第二个爱如茉莉说经过一件事后明白了。
师:他经过这件事之后懂了,是不是啊?这里,我觉得它是一种回味,一种赞美,一种赞叹。人世间像茉莉一样的爱是珍贵的。
生:第一个爱如茉莉是强调爸爸妈妈的爱,第二个爱如茉莉是想告诉我们,虽然平时爸爸妈妈说的话是那么平平淡淡,但是它也可能像茉莉一样独自散发着芳香。
师:说得真好,那才叫做真爱无言。(师板书:真爱无言)真正的爱不需要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真正的爱是无私的爱,是化在生活的细节里面,不要轰轰烈烈的爱。所以课本上说:“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因为这样的爱是真爱,是平平淡淡的,是那种真真切切的。(板书:平平淡淡,真真切切)这就是这篇课文,“爱如茉莉”。
语文,本有她迷人的颜色。杨再隋曾在他的《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强调,语文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让我们的语文课回归本真,擦亮她本来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