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吃花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暖花开,这是一个特殊的季节。一切生灵都从冬眠中醒来,小鸟成双成对自由地在山野林间飞翔,就连猫咪也在夜晚声声叫春,人的情绪也就难免有些烦躁。我们这里有句俗语,叫做“菜花黄,疯子狂”,说的就是春天人的思想最容易犯毛病。这与我们在冬天吃了太多煎煎炒炒、油腻、燥热、易上火的食物有关。春天要吃清淡,吃各种花卉便是民间传统的养生方法之一。
  
  树花
  树花是一种奇特的食物,准确地说,树花不是你想象中的花,而是一种寄生在老树上的植物,我们又叫树胡子,要在植被较好的森林中才能找到它。这种树胡子呈丝线状,白色,须须柳柳地挂在那些上了点年纪的老树的树皮上。采到手中的树花,不论从外表还是手感来看,都像是枯的死的,其实它是有生命的。如果你不去采它,它仍像一位老者的胡子,在那树枝上慢慢生长。小时候,我们常到山上采这种树胡子回来吃,还记得这种树胡子在麻栗树、红栗树、毛栗树上长得最多最好。采回的树花,在沸水中煮一下,就被烫死了,拿到太阳底下晒干,红彤彤地呈半透明状,与吉林红参的根须一模一样。虽然我对这种树花的成分、性能、功效一无所知,但那老树上寄生多年的奇花,定会有些内在的东西。再说,这种树花在市场上可卖到四五十元一斤,也说明它不是草芥一堆。这种树花,常用来招待稀客,吃时只需用开水发开,拌上蜂蜜(婚宴上)或芫荽、酸醋、酱油就可以当凉菜享用了,过去是滇中农村办喜事时不可缺少的一道主菜,取红红火火、甜甜蜜蜜之意。
  
  金雀花
  七八年前的春天,妻从一位来看病的老农手中买回一兜黄灿灿、带绿蒂还可以吃的花,说是金雀花,叫我猜多少钱一斤。我一看那花含苞待放,黄花绿叶,很是漂亮,像画家笔下的一只鸟眼,以为是山中的什么野花,就说:“最多两三块钱一斤!”她就笑了起来,说:“三十!外人要三十五呢!”把我吓了一跳。待妻用鸡蛋与金雀花调和着炒了一盘端出来,这花就越显得漂亮了,我夹了一箸品尝,花有点脆,还嚼出了一丝甜味。在我所吃的花中,都必须在沸水中焯一下,去除苦味和涩味,这花省却了这道工序,还这么好吃,是有些稀奇,三十元一斤,值得!后来我一打听,原来这金雀花确实是生长在山中的一种野花,因为它经济价值高,销路好,如今被那些有经济头脑的菜农种到了地里。这种金雀花在菜市场人见人爱,有多少卖多少,十分地抢手。只是至今我也不知道它是哪科植物,讲不出它对食者身体有何种益处。
  
  石榴花
  在我们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两个因盐文化而文明的千年盐都,一个叫石羊,一个叫黑井。两地都盛产石榴,又因土壤里含盐之故,种出的石榴都十分好吃,有些名气。“石榴花开红似火”,说的是这石榴花不但花开得多且色泽艳丽。石榴花分雄蕊和雌蕊,雌花受粉之后雄蕊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落到了树下“化作春泥更护花”。2005年春天,我带着一群侄男侄女到石羊拜谒世界上最大的孔子铜像,就吃到了这种用石榴花做出的特色菜。这盘用石榴花配韭菜、火腿片炒出来的菜很有看相,却不合我的胃口。石榴花呈锯齿状像一个鸡冠,有些肥厚却带点酸涩味。厨师介绍说,这石榴花清肝明目、败火凉血、排毒养颜。后来我才了解到,在这古镇上,吃石榴花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饿的人们以吃红薯藤、榆树皮来填饱肚子,有人就想到了落满一地的石榴花,就把那些不会结石榴的雄性花蕊采下来,在沸水中焯一下,然后放到筲箕里在清水里漂两三天,去除苦涩味,就可以当食物吃了,比那榆树皮好吃多了。在我看来,人们吃这些山茅野菜,不外乎出于三种目的:果腹;附庸风雅;养生。果腹是不得已而为之,养生当是最高境界。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我看后两者的因素要多一些。
  
  大白花
  每到春天,矿山就有彝族妇女背着一篮篮的大白花来卖。这种从高寒山区采来的大白花,一尘不染,洁白无瑕,吃了据说有养颜、美容、保水的作用,那些爱美的女性都喜欢买来吃。我认识一位信奉“人不爱美就天诛地灭”的小资,非常爱吃这种大白花;还有一位口口声声叫嚷着“皱纹皱纹我恨你,一口一口吃掉你”的“妖精”,也很喜欢吃这种花。在我老家背阴的山峰上到处都是这种花,春天一到就开得漫山遍野都是,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后来我知道它是杜鹃花的一种,花也应该叫杜鹃花才对,但乡下人哪知道什么是杜鹃,只看它花开得又白又大,就叫它大白花。这种大白花不苦不涩,无需特殊处理,可直接用肉汤煮吃,或放点青豆米同煮,吃着这大片大片的杜鹃花瓣,你又会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心情。如果你能像前两位女士一样对吃花如此痴恋,也许你能把自己吃出个花样年华,吃成个花样女人!
  
  苦刺花
  矿山地处野外,周围苦刺花特多。每年春天我和妻女到山野踏青,顺带都会采一些苦刺花回来吃。女儿吃着嫌苦,不肯吃,我们有时就哄着她吃一点点。这苦刺花很苦,但只要你在清水中多漂几天,就不苦了,用肉汤或蚕豆米煮出来,还有一股特别的香味。但有的人就是喜欢吃它的苦味,说是油炸、煎炒的东西吃多了,火气大,就要吃这苦刺花才能清热败火。我生活在昆明的几个堂哥堂弟、姐夫舅舅,也非常喜欢吃这种苦刺花,他们中有几位是医生,说这是来自山野的绿色食品,每年都要叫我们给他们准备些苦刺花带去。我们就从菜市场买些苦刺花回来(便宜得很,才一块钱一斤),在太阳下直接晒干包好,从煤矿给他们带到昆明。这些苦刺花,他们时不时吃上一顿,比乡下亲戚送他们腊肉、火腿还招人喜欢呢!
  
  棠梨花
  在我们滇中,乡下人谁没有吃过棠梨花?在那自然灾害频发的年月,棠梨花可说是我们乡下人的救命粮。那时我们多半是将棠梨花与面粉拌匀后蒸吃,以果腹为主。两年前我写了一篇《想起了以瓜代饭的岁月》的文章,就专门讲到过它,这里不再赘述。如今生活好了,可人们依然喜欢吃这种棠梨花,但棠梨花的吃法如今又有了新内容。棠梨花粑粑:将棠梨花、茴香、瘦肉丁与糯米面和匀,放到油锅里煎熟,撒盐,即可趁热食用。棠梨花圆子:与其他圆子做法一样,除了肉末之外,不同的就是加入了这种山野中的棠梨花。棠梨花炒火腿:原料是棠梨花、韭菜、火腿丁。可以看出,如今这些以棠梨花为主做出的菜肴,都是荤素搭配,已有几分雅趣,比起我们当年吃的棠梨花不知好吃了多少倍,很受食客欢迎。
其他文献
5月11日母亲节题记: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长大的是儿女,衰老的是父母。母亲是儿女们的归家方向,母亲让爱博大,让爱延伸,愿天下的母亲天天快乐!      每每整理家中的旧照片,总会泛起无限感慨!青春,在光影一闪中,有如制成的蝴蝶标本,仍是那样鲜艳夺目。但光影之外,青春是抓不住的。所谓岁月催人老。  老照片中,父母堪为一对俊男美女,而且似一直保持这样,陪着我们成长。我和哥哥天真烂漫,依偎在父母身边,好
期刊
我在上个月的文章中提到,台湾的民间药膳食补里有三个要素,即台湾米酒、黑麻油及老姜,还介绍了台湾米酒的起源及它在民间药用食用上所扮演的角色。现在我们给大家谈谈另一个要素——黑麻油,胡麻就是芝麻,分为白芝麻及黑芝麻两大种类,唐代时随丝绸之路自中东引入中国,现国内多省都有种植,但因其使用量大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然而,国内存在众多黑心厂商以低劣质量的油品添加香料混充胡麻油,用这些油品做出的菜肴不但口感差,
期刊
上海国际营博会展位销售持续升温  据NHCEXPO2008组委会招商部消息,由于2008上海国际营博会的临近,各个展区展位预定销售活跃,未预定展位数量骤减,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确定参展意向,奇芯基因,山西裕源土特产,杭州福康来等国内企业预定了展位。台湾展区方面相关企业参展热情高涨,展位一度处于热销状态。  (详细名单请参阅营博会网站www.nhcexpo.cn)
期刊
【国内】    事件一:福寿螺致病  2006年6月,北京第一例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截至8月21日,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达到70例。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早就有人指出它对生态会造成危害。但是,因为福寿螺可以食用,养殖成本低,上世纪末,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开始大量引进养殖福寿螺,这是福寿螺第一次越过我们布设的危险生物进口防线。   接下来
期刊
上海国际营博会组委会与广西农恳局洽谈合作  2008营博会组委会日前与广西农恳局签定协议,该局将组织广西展团参展,广西农恳局相关负责人称上海国际营博会为中国营养产业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传播了营养产业概念,正在为推动中国营养产业发展作不懈的努力。(详细内容请参阅营博会网站www.nhcexpo.cn)    上海国际营博会信息知名网络媒体争先刊登  近日,上海国际营博会组委会和新疆有机产品网,C
期刊
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    ■ 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活性乳酸菌乳饮品制造商——日本养乐多集团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第二家子公司,投资总额高达9575万美元。为了实现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提供最佳商品的市场战略目标,养乐多集团于2004年8月10日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2006年9月8日,养乐多上海工厂正式竣工投产,该工厂占地面积46,667平方米,最大生产能力可达到130万瓶
期刊
法三佬是我们村的篾匠。篾匠与竹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常常看见法三佬走进竹园,去抚摸他的那些宝贝。摸了水竹摸桂竹,摸了桂竹摸金竹,真恨不得把它们含在嘴里,搂在怀里。一辈子与竹子打交道,他太熟悉他的这些宝贝了。水竹水分足,颜色深,绿得像汪着一潭水,所以水竹比桂竹和金竹脆,但它的竹节把长,最适合做刷帚、扎条和背篓的扁花篾了。扁花篾先用篾刀把篾整得又薄又细,然后去地里挖回核桃树皮,放一口大锅里煮上九天九夜,
期刊
记得过去自己当孩子时,每人每月的口粮都是定量的,粗粮多少,细粮多少,全得凭购粮本及粮票按定额到小镇粮站去买。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又都是处在十二三岁长身体的年龄,因此胃口出奇地大,每月不到20斤的定量便显得有些不足了,但奇怪的是家中那只盛米的大陶缸,却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每个月末变得底朝天,相反在次月新口粮发下后,居然还略有剩余。  看到别家孩子早早就啃上了玉米和大麦面做成的窝头,在月底仍吃着白
期刊
春节和妻回家过年,长途奔波来到家门口,只见家家门上贴满了红彤彤的门神和喜对,一派喜气洋洋的样子,而自家的几道门上则一律贴着墨绿色的对联。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岳母,一个精精瘦瘦、一辈子忙忙碌碌的女人,她去世已有三个年头了,这些绿色的对联是专门为怀念她而贴的。我们滇中有个习俗:父母去世后,须戴孝三年,过年时所有门窗都一律贴素对,第一年一般贴白对联,第二年贴黄对联,第三年则贴绿对联。今年清明节,正是岳母去世
期刊
那是30多年前的事。  那年我初中毕业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伏牛山腹地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山村插队落户。  那天下午,邮递员送来一封信,我拆开一看,是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来的通知,要我去县城参加一个座谈会,会议日期就定在第二天。会议通知是三天前发出的,由于山高路远收得迟了,这儿离县城有七八十里,山路就有三四十里。出了山才有个叫高坪的小镇子,是高坪公社所在地,听说镇上有通往县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