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及其建设的基本情况,然后探讨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优越性,最后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
一、前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重视,但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促进农村社区水平的提高。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是中国“三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村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城镇化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水准,也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显示,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达到51.27%,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就地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以促進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迅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圆了农民的城市梦、市民梦,使广大农民就地城市化。但在全国新型农村社区的试点建设中,我们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也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
三、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及其建设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进步,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十分薄弱,村镇建设杂乱无序,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改善农村这种落后的面貌,各省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称中心村建设,指的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中心,聚集周围一些自然村,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东部地区广大乡村已经掀起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山东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探索了寿光模式、诸城模式等;天津市采取以“宅基地换房”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加快小城镇建设;上海依托原有的经济区位优势,通过保留改造、整体新建、置换搬迁、环境整治4种不同模式,完成了600多个中心村的总体布局规划。此外,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省市也陆续以各种形式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优越性
1、有利于较快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通过村庄合并,组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社区,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局面,使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较快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有利于合理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过去很多地方村庄小而分散。农民居住不集中。分别搞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建不了也用不起,甚至连个理发店也养不住,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统一修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
3、有利于集约节约用地。新型农村社区可以集中连片进行规划建设,有利于彻底解决“空心村”问题,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对腾出的原旧村址进行整理复耕,综合利用,又可增加人均耕地,从各个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往往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村庄规模的扩大,土地面积的增多,便于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培植新产业,推广新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
5、有利于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当前我国已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根本措施,启动和开拓农村市场,前景广阔。实践证明,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政府的一定量投资,就能带动多倍的农民群众投资和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产生巨大的投资拉动效应,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煤炭、建材等一系列工业的振兴,以及家电、运输、通讯等行业的繁荣,有效地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6、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的农民进城的单一城市化模式,符合当前农村实际,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安定,也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及早防治交通拥堵、房价昂贵等城市病。总的来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的切人点,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带有方向性意义。
五、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注意的问题
1、过度行政干预。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按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以现实的社会发展作支撑有序推进。但许多地方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地盲目推进,将陷入“圈地造城”的怪圈。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非农转移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强制行政干预的结果将会违背群众意愿和城市化发展规律。这种以获取城市建设用地为目标的造城运动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2、农民就业问题。目前,耕种土地虽然收益不高甚至赔本,但这毕竟是农民最后的退路。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最后的缓冲。贸然断去这最后的退路,处置不善,后果不堪设想。历史告诉我们,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土地革命史,涉及土地问题,就是根本,要慎之再慎。
3、存在“半城市”化现象。在实践中,我们的城镇化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关心的是“圈地”扩张,忽视市民化的实现。许多地方为追求高城镇化率,把城镇化看作行政区域的扩大,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城市化转型。存在着城市化“碰高”或“半城市化”现象。特别是在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影响下,乡村居民的市民化过程显得尤为艰难。大量的失地农民不但失去了生活的来源,而且其职业身份的转变极其困难,相应的社会保障、福利等也不能跟真正的市民同日而语。
4、公共设施缺失。目前多数并居之后的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主要靠自身投资或地方投入,投入明显不足。受困于地方财政条件,城乡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差距较大。实际上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新型社区还没有建立起跟城镇市民同样的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不够,所以发展空间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局限。
六、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后税改时代的来临及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践困境使原有农村治理体制失去活力,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农村社会各项矛盾日益暴露,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治理体制越发显得紧迫。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纳入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激活农村活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农村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要在保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农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12(4):67-69.
[2]任国战,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安阳市新农村建设巡礼之一[J].河南日报,2010(8)23-25.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
一、前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重视,但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促进农村社区水平的提高。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是中国“三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村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城镇化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水准,也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显示,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达到51.27%,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就地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以促進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迅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圆了农民的城市梦、市民梦,使广大农民就地城市化。但在全国新型农村社区的试点建设中,我们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也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
三、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及其建设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进步,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十分薄弱,村镇建设杂乱无序,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改善农村这种落后的面貌,各省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称中心村建设,指的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中心,聚集周围一些自然村,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东部地区广大乡村已经掀起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山东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探索了寿光模式、诸城模式等;天津市采取以“宅基地换房”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加快小城镇建设;上海依托原有的经济区位优势,通过保留改造、整体新建、置换搬迁、环境整治4种不同模式,完成了600多个中心村的总体布局规划。此外,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省市也陆续以各种形式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优越性
1、有利于较快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通过村庄合并,组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社区,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局面,使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较快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有利于合理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过去很多地方村庄小而分散。农民居住不集中。分别搞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建不了也用不起,甚至连个理发店也养不住,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统一修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
3、有利于集约节约用地。新型农村社区可以集中连片进行规划建设,有利于彻底解决“空心村”问题,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对腾出的原旧村址进行整理复耕,综合利用,又可增加人均耕地,从各个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往往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村庄规模的扩大,土地面积的增多,便于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培植新产业,推广新技术,完善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
5、有利于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当前我国已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根本措施,启动和开拓农村市场,前景广阔。实践证明,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政府的一定量投资,就能带动多倍的农民群众投资和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产生巨大的投资拉动效应,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煤炭、建材等一系列工业的振兴,以及家电、运输、通讯等行业的繁荣,有效地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6、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的农民进城的单一城市化模式,符合当前农村实际,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安定,也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及早防治交通拥堵、房价昂贵等城市病。总的来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的切人点,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带有方向性意义。
五、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应注意的问题
1、过度行政干预。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按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以现实的社会发展作支撑有序推进。但许多地方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地盲目推进,将陷入“圈地造城”的怪圈。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非农转移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强制行政干预的结果将会违背群众意愿和城市化发展规律。这种以获取城市建设用地为目标的造城运动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2、农民就业问题。目前,耕种土地虽然收益不高甚至赔本,但这毕竟是农民最后的退路。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最后的缓冲。贸然断去这最后的退路,处置不善,后果不堪设想。历史告诉我们,一部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土地革命史,涉及土地问题,就是根本,要慎之再慎。
3、存在“半城市”化现象。在实践中,我们的城镇化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关心的是“圈地”扩张,忽视市民化的实现。许多地方为追求高城镇化率,把城镇化看作行政区域的扩大,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城市化转型。存在着城市化“碰高”或“半城市化”现象。特别是在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影响下,乡村居民的市民化过程显得尤为艰难。大量的失地农民不但失去了生活的来源,而且其职业身份的转变极其困难,相应的社会保障、福利等也不能跟真正的市民同日而语。
4、公共设施缺失。目前多数并居之后的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主要靠自身投资或地方投入,投入明显不足。受困于地方财政条件,城乡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差距较大。实际上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新型社区还没有建立起跟城镇市民同样的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不够,所以发展空间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局限。
六、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后税改时代的来临及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践困境使原有农村治理体制失去活力,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农村社会各项矛盾日益暴露,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治理体制越发显得紧迫。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纳入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激活农村活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农村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要在保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农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12(4):67-69.
[2]任国战,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安阳市新农村建设巡礼之一[J].河南日报,2010(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