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冀东烈士陵园;革命文物;安体诚;新中学会;冀东抗日大暴动;华北人民抗日联军;节振国
摘要:冀东烈士陵园管理处馆藏革命文物千余件(套),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4件馆藏一级文物,包括安体诚与周恩来等在日本京都的合影照片、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一支队的关防、抗日联军袖标和节振国夺获的日军战刀等。
冀东烈士陵园管理处非常重视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现馆藏革命文物已多达千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411件(套)。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其中的4件国家一级文物。
1、安体诚与周恩来等在日本京都的合影照片 长24.5厘米,宽18.5厘米(含托板)。照片中共9人,前排坐者5人,后排立者4人,上部由右及左书“中华民国八年四月六日成于日本京都”,下部托板上有安体诚亲笔所书合影人的名、号:前排坐者从左到右依次用横写的小楷标明为“辅青”、“翔宇”、“洗凡”、“子纶”、“存斋”,后排站立的4人在5个人名中间插空竖标为“永滋”、“东美”、“冠贤”、“朴岩”。其中前排右数第一人“存斋”即安体诚,前排左数第二人“翔宇”即周恩来。
安体诚(1896~1927年),字存斋,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阎家铺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17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直隶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后由学校资助赴日本留学,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夏回国,任直隶省法政专门学校教授。1922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领导成员、中共北京区委委员、杭州党支部书记、西安特支书记、黄埔军校党团干事及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政治教官等职。1927年于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年仅31岁。1958年,这张照片作为安体诚烈士的遗物入藏冀东烈士陵园。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1919年4月6日安体诚等新中学会会友与即将离开日本回国的周恩来在京都的合影。“新中学会”是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的进步团体组织,以“联络感情,砥砺品行,阐明学术,运用科学方法来刷新中国”为宗旨。东渡日本的周恩来1918年5月由冠贤(童启颜)介绍加入这一组织,并迅速成为骨干。在入会仪式上,周恩来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我们中国所以如此衰弱的缘故,全是因为不能图新,又不能保旧,又不能改良……所以我刚入这个会,见着这个‘新’,心里头非常痛快,望诸同学人人心中存着这‘新’,中国才有望呢!”照片中的9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均是当时毕业于天津各中学,后赴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
此照片人物图像清晰,题字清楚工整,保存完好。它是周恩来与安体诚等早期爱国知识分子于“五四运动”前夕重要革命活动的见证,是研究中共党史的珍贵史料。这张照片也见证了安体诚与周恩来纯真的同窗友谊,解放前后周恩来曾多次提到安体诚,并深情地说:“这个同志非常好,是在1927年被蒋介石杀害的。”
2、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一支队关防印 木质,长11.5厘米,宽7.5厘米,高3厘米。印文篆书阳刻,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一支队关防”。此关防系1937年12月冀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即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支队所用,由当时的首任司令王平陆安排刻制。
王平陆(1902~1938年),原名高永祥,河北迁安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迁安县委书记、冀热边特委书记、军事部长等重要职务。
1937年12月,时任冀热边特委书记、军事部长的王平陆参加了冀热边特委在滦县多余屯召开的冀东十县人民抗日代表会议。会上,他坚决拥护会议决定,欣然接受了率先组织队伍,在迁安、遵化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的重任。会后,他立即调集党员和抗日自卫会骨干30余人,在亲手组建的原游击小组的基础上创建了“华北抗日联军冀东第一支队”,并任司令。支队集合后,举行了隆重的新党员入党仪式,王平陆率领10余名新党员庄严宣誓: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此后,王平陆确定了攻击目标——清河沿日本关卡。
清河沿位于长城口外的青(龙)迁(安)交界处,是伪满洲国设在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卡。这里的敌人敲诈勒索,胡作非为,口内外人民深受其害,首先拔掉它,不仅可以为民除害,装备队伍,更重要的是,可借以号召长城沿线人民奋起抗战,扩大冀热边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1月7日,王平陆率队夜袭清河沿警防所,战斗中不幸中弹,身负重伤,于次日牺牲,年仅36岁。清河沿战斗是“七·七事变”后冀东人民向日寇汉奸打响的第一枪。这一枪激励了冀东所有的革命战士,唤醒了冀东千百万同胞,拉开了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的序幕,而王平陆就是当之无愧的揭幕人。
这枚关防印现在冀东烈士陵园纪念馆内展出,它是王平陆等共产党人克服千难万险,以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创建了冀东抗日联军和抗日根据地,并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重要物证。
3、魏顺礼烈士的冀东抗日联军袖标 布质,长38厘米,宽11.8厘米,由红蓝两种颜色的布缝合而成。这枚袖标是参加过冀东抗日大暴动的小战士魏顺礼的遗物。
魏顺礼(1922~1941年),河北迁安人。1938年,16岁的魏顺礼参加了冀东抗日大暴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东军分区十二团一营教导员。1941年6月在河北玉田县孟四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19岁。
1937年9月,中共河北省委组建了由各界人士参加的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积极筹备武装起义。同年12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和中共京东特委组建“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冀东分会”,准备开展抗日暴动。1938年4月,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派出第四纵队5000余人挺进冀东,以配合暴动。7月6日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0余名抗日骨干在滦县港北村率先宣布起义,打响了冀东抗日大暴动的第一枪。自此,冀东地区的暴动怒潮风起云涌,抗日号角遍及城乡。暴动范围包括东起山海关,西到潮白河,北至雾灵山,南抵渤海湾的22个县和开滦矿区,社会各个阶层直接参战的人数约20万人,其中武装力量约10万人。由于实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界人士的抗日积极性,使得广大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及伪职员紧紧地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这次大暴动是冀东全民抗战的一次大发动,是敌后战场的伟大壮举。这次暴动使日本朝野震惊,世界舆论哗然,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纷纷报道,影响深远,是中国抗战史上在日本占领区内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中共中央及中共北方局对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是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光辉典范,在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上 将永远是光辉的一页。
暴动之前,冀东党组织负责人与国民党上层爱国人士议定,抗日武装定名为“冀东抗日联军”,标志为红蓝袖标,红色代表共产党,蓝色代表国民党,象征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赴国难。当年,10万佩戴红蓝袖标的勇士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多次切断日军侵华的军事命脉——北宁铁路,并与八路军第四纵队相配合,收复9座县城及数以千计的乡镇,有力地打击了日军,支援了正面战场。70多年过去了,如今,魏顺礼烈士的这枚抗联袖标作为这次抗日暴动仅存的代表性文物,静静地躺在冀东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柜里,向后人讲述着那场震惊中外的抗日大暴动的荣耀与辉煌。
4、节振国夺获的日军战刀 钢质,长91厘米,宽3厘米,刀柄长19.5厘米,宽3.5厘米,护盘直径8.5厘米。
节振国(1910~1940年),山东武城县人,10岁时全家逃荒到赵各庄煤矿,14岁下井做童工。1938年春,开滦五矿工人举行同盟大罢工,反抗英日帝国主义的压迫,节振国成为赵各庄煤矿的工人领袖,任赵各庄矿工人纠察大队大队长。罢工胜利后,日军进行报复,5月4日,日本宪兵队围捕节振国,节振国临危不惧,乘敌人不备用菜刀砍倒日本宪兵伍长,随即抽出他腰间的战刀砍死、砍伤日本宪兵数人,杀出重围。这件发生在敌占区的英雄事迹令冀东人民深受鼓舞,随即,节振国便开始着手组织抗日队伍,开展抗日活动,并立下“不求同日生,但为抗日死”的豪迈誓言。同年7月,他率领部分矿工参加了冀东抗日大暴动,被任命为冀东抗日联军特务一大队(工人大队)大队长。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夏,时任河北省委组织部长的吴德向毛泽东讲述了节振国的英勇行为,毛主席称赞他是民族英雄,并指示冀东党组织“要注意保护培养”。1940年8月1日,在滦县下尤庄战斗中,节振国壮烈牺牲,年仅30岁。节振国牺牲后,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号召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作品,宣传节振国的英雄事迹,“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解放后,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的传奇故事被唐山文艺工作者搬上了京剧舞台,取得了巨大成功,后来,京剧《节振国》又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更使得节振国这个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当年节振国从日军手中夺获的这把战刀如今在冀东烈士陵园纪念馆内展出,成为彰显抗日英雄光辉业绩的最好证明,它昭示着人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更要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责任编辑:成彩虹
摘要:冀东烈士陵园管理处馆藏革命文物千余件(套),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4件馆藏一级文物,包括安体诚与周恩来等在日本京都的合影照片、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一支队的关防、抗日联军袖标和节振国夺获的日军战刀等。
冀东烈士陵园管理处非常重视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现馆藏革命文物已多达千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411件(套)。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绍其中的4件国家一级文物。
1、安体诚与周恩来等在日本京都的合影照片 长24.5厘米,宽18.5厘米(含托板)。照片中共9人,前排坐者5人,后排立者4人,上部由右及左书“中华民国八年四月六日成于日本京都”,下部托板上有安体诚亲笔所书合影人的名、号:前排坐者从左到右依次用横写的小楷标明为“辅青”、“翔宇”、“洗凡”、“子纶”、“存斋”,后排站立的4人在5个人名中间插空竖标为“永滋”、“东美”、“冠贤”、“朴岩”。其中前排右数第一人“存斋”即安体诚,前排左数第二人“翔宇”即周恩来。
安体诚(1896~1927年),字存斋,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阎家铺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17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直隶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后由学校资助赴日本留学,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夏回国,任直隶省法政专门学校教授。1922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领导成员、中共北京区委委员、杭州党支部书记、西安特支书记、黄埔军校党团干事及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政治教官等职。1927年于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年仅31岁。1958年,这张照片作为安体诚烈士的遗物入藏冀东烈士陵园。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1919年4月6日安体诚等新中学会会友与即将离开日本回国的周恩来在京都的合影。“新中学会”是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的进步团体组织,以“联络感情,砥砺品行,阐明学术,运用科学方法来刷新中国”为宗旨。东渡日本的周恩来1918年5月由冠贤(童启颜)介绍加入这一组织,并迅速成为骨干。在入会仪式上,周恩来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我们中国所以如此衰弱的缘故,全是因为不能图新,又不能保旧,又不能改良……所以我刚入这个会,见着这个‘新’,心里头非常痛快,望诸同学人人心中存着这‘新’,中国才有望呢!”照片中的9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均是当时毕业于天津各中学,后赴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
此照片人物图像清晰,题字清楚工整,保存完好。它是周恩来与安体诚等早期爱国知识分子于“五四运动”前夕重要革命活动的见证,是研究中共党史的珍贵史料。这张照片也见证了安体诚与周恩来纯真的同窗友谊,解放前后周恩来曾多次提到安体诚,并深情地说:“这个同志非常好,是在1927年被蒋介石杀害的。”
2、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一支队关防印 木质,长11.5厘米,宽7.5厘米,高3厘米。印文篆书阳刻,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一支队关防”。此关防系1937年12月冀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即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支队所用,由当时的首任司令王平陆安排刻制。
王平陆(1902~1938年),原名高永祥,河北迁安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迁安县委书记、冀热边特委书记、军事部长等重要职务。
1937年12月,时任冀热边特委书记、军事部长的王平陆参加了冀热边特委在滦县多余屯召开的冀东十县人民抗日代表会议。会上,他坚决拥护会议决定,欣然接受了率先组织队伍,在迁安、遵化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的重任。会后,他立即调集党员和抗日自卫会骨干30余人,在亲手组建的原游击小组的基础上创建了“华北抗日联军冀东第一支队”,并任司令。支队集合后,举行了隆重的新党员入党仪式,王平陆率领10余名新党员庄严宣誓:为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此后,王平陆确定了攻击目标——清河沿日本关卡。
清河沿位于长城口外的青(龙)迁(安)交界处,是伪满洲国设在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卡。这里的敌人敲诈勒索,胡作非为,口内外人民深受其害,首先拔掉它,不仅可以为民除害,装备队伍,更重要的是,可借以号召长城沿线人民奋起抗战,扩大冀热边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1月7日,王平陆率队夜袭清河沿警防所,战斗中不幸中弹,身负重伤,于次日牺牲,年仅36岁。清河沿战斗是“七·七事变”后冀东人民向日寇汉奸打响的第一枪。这一枪激励了冀东所有的革命战士,唤醒了冀东千百万同胞,拉开了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的序幕,而王平陆就是当之无愧的揭幕人。
这枚关防印现在冀东烈士陵园纪念馆内展出,它是王平陆等共产党人克服千难万险,以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创建了冀东抗日联军和抗日根据地,并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重要物证。
3、魏顺礼烈士的冀东抗日联军袖标 布质,长38厘米,宽11.8厘米,由红蓝两种颜色的布缝合而成。这枚袖标是参加过冀东抗日大暴动的小战士魏顺礼的遗物。
魏顺礼(1922~1941年),河北迁安人。1938年,16岁的魏顺礼参加了冀东抗日大暴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东军分区十二团一营教导员。1941年6月在河北玉田县孟四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19岁。
1937年9月,中共河北省委组建了由各界人士参加的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积极筹备武装起义。同年12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和中共京东特委组建“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冀东分会”,准备开展抗日暴动。1938年4月,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派出第四纵队5000余人挺进冀东,以配合暴动。7月6日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0余名抗日骨干在滦县港北村率先宣布起义,打响了冀东抗日大暴动的第一枪。自此,冀东地区的暴动怒潮风起云涌,抗日号角遍及城乡。暴动范围包括东起山海关,西到潮白河,北至雾灵山,南抵渤海湾的22个县和开滦矿区,社会各个阶层直接参战的人数约20万人,其中武装力量约10万人。由于实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界人士的抗日积极性,使得广大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及伪职员紧紧地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这次大暴动是冀东全民抗战的一次大发动,是敌后战场的伟大壮举。这次暴动使日本朝野震惊,世界舆论哗然,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纷纷报道,影响深远,是中国抗战史上在日本占领区内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中共中央及中共北方局对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是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光辉典范,在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上 将永远是光辉的一页。
暴动之前,冀东党组织负责人与国民党上层爱国人士议定,抗日武装定名为“冀东抗日联军”,标志为红蓝袖标,红色代表共产党,蓝色代表国民党,象征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赴国难。当年,10万佩戴红蓝袖标的勇士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多次切断日军侵华的军事命脉——北宁铁路,并与八路军第四纵队相配合,收复9座县城及数以千计的乡镇,有力地打击了日军,支援了正面战场。70多年过去了,如今,魏顺礼烈士的这枚抗联袖标作为这次抗日暴动仅存的代表性文物,静静地躺在冀东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柜里,向后人讲述着那场震惊中外的抗日大暴动的荣耀与辉煌。
4、节振国夺获的日军战刀 钢质,长91厘米,宽3厘米,刀柄长19.5厘米,宽3.5厘米,护盘直径8.5厘米。
节振国(1910~1940年),山东武城县人,10岁时全家逃荒到赵各庄煤矿,14岁下井做童工。1938年春,开滦五矿工人举行同盟大罢工,反抗英日帝国主义的压迫,节振国成为赵各庄煤矿的工人领袖,任赵各庄矿工人纠察大队大队长。罢工胜利后,日军进行报复,5月4日,日本宪兵队围捕节振国,节振国临危不惧,乘敌人不备用菜刀砍倒日本宪兵伍长,随即抽出他腰间的战刀砍死、砍伤日本宪兵数人,杀出重围。这件发生在敌占区的英雄事迹令冀东人民深受鼓舞,随即,节振国便开始着手组织抗日队伍,开展抗日活动,并立下“不求同日生,但为抗日死”的豪迈誓言。同年7月,他率领部分矿工参加了冀东抗日大暴动,被任命为冀东抗日联军特务一大队(工人大队)大队长。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夏,时任河北省委组织部长的吴德向毛泽东讲述了节振国的英勇行为,毛主席称赞他是民族英雄,并指示冀东党组织“要注意保护培养”。1940年8月1日,在滦县下尤庄战斗中,节振国壮烈牺牲,年仅30岁。节振国牺牲后,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号召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作品,宣传节振国的英雄事迹,“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解放后,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的传奇故事被唐山文艺工作者搬上了京剧舞台,取得了巨大成功,后来,京剧《节振国》又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更使得节振国这个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当年节振国从日军手中夺获的这把战刀如今在冀东烈士陵园纪念馆内展出,成为彰显抗日英雄光辉业绩的最好证明,它昭示着人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更要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