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友直:会“做戏”的连环画泰斗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友直,著名连环画家,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其创作的连环画《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代表作有《连升三级》《十五贯》《小二黑结婚》等。2009年,贺友直荣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上海巨鹿路这间不到30平方米的老房子,推开老旧的赭红色木门,上16级木扶梯,是传说中“一室四厅”的贺府——所谓四厅,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老头在这住了有60年了。3月16日,贺府里的老头永远放下了画笔。
  小学毕业的美院教授
  贺友直生于上海,5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将他送到宁波乡下由姑妈抚养。姑妈家有一张老式床铺,床上描绘的戏文人物、雕刻的花鸟虫鱼,让贺友直百看不厌。8岁时,贺友直到设在破旧的关帝庙里的新碘小学上学。破庙里有个戏台,戏台四周枋上画的三国故事,让贺友直非常痴迷,他天天细心地描摹,于是,他的美术课成绩非常突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小学毕业。父亲因失业回到乡下避难,他也随之失学。
  贺友直16岁离开宁波乡下,到上海亲戚开的五金厂当小工,不久,他又去印刷厂当学徒。那时,贺友直很羡慕到洋行里做高级职员,于是到中华职业学校上夜校学外语。当时上海霞飞路上有一家画廊,画廊橱窗里陈设着油画。贺友直路过时经常隔着玻璃欣赏。回厂后,他用印刷油墨当颜料在马粪纸上涂抹,以为这样画出来的就是油画了。他还经常路过上海美专,但这里学费高,没有高中文凭也考不进去,贺友直心里酸酸的。他一直记得父亲在临终前对他的抱憾:“我没能让你读书。”
  贺友直离开上海后回老家,做了农村小学教师。他再次回到上海后,找到了一家美术社,希望画画,一位叫陈在新的画师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1949年9月,贺友直第一次接触连环画。据贺友直夫人的亲戚介绍,贺友直画的第一部作品是赵树理的《福贵》。连环画很小,贺友直不知道原稿是可以放大的,按照租的书的大小,就画那么大,画了100多张。这部不成熟的连环画最终锻炼了贺友直。这之后,他画了一本又一本,进步很快。过了一年多,贺友直在上海连环画界开始小有名气,他从此迈进了连环画的门槛。
  1952年,贺友直参加了上海连环画工作者学习班,之后到新美术出版社工作,这是一家专门出版连环画的出版社。1956年,新美术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贺友直成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创作员,一直工作到退休。
  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连环画年画系,特聘贺友直兼任教授。
  贺友直说:“我对我的学生讲,我是1937届毕业的。他们都奇怪,我告诉他们,我是1937年小学毕业,他们都笑了。”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贺友直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曾摸着上海美专的栏杆,心想要能进去学习该多好啊。后来,贺友直能站在中央美院的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了,这是他一生中感到最为自豪的时刻。
  没有生活是画不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和上海相继成立了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基本上以年画、连环画、宣传画为主要产品。贺友直学历不高,但他虚心求教,积极地向前辈和一些成名的画家学习。他的画风多变,勇于探索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1962年,经过多年苦心钻研中国传统线描技法,尤其是临摹陈老莲的线描,贺友直豁然开朗,他创作出艺术性较高,独具风貌的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此书出版后,立刻获得了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里程碑。
  贺友直在画《山乡巨变》时,构思及草稿曾经被推翻过两次。开始用的黑白明暗的方法,画出来黑的多,贺友直觉得与脚本提到的湖南资江边上清秀明丽的山水田地、村舍景物、男女老少不协调。连环画《山乡巨变》这套稿子,贺友直整整画了3年。
  在长达396幅的《山乡巨变》中,场景不多,动感的场面也不多,这给连环画的创作带来相当的困难。贺友直以一位优秀导演的眼光调度场景,多角度、中远景的交替使用,加上人物刻画的细腻,使画面充满动感和变化,让人饶有兴味地看下去。
  贺友直在创作时,主要在人物刻画上用心下功夫,而且注意环境背景的真实,并与之相配。贺友直认为:作为连环画画家,一定要学会导演,学会“做戏”。一段普通的情节,经贺友直的揣摩,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挖掘人物内心活动,通过画面,巧妙地、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达故事的内涵与精神。
  由于有生活基础,贺友直创作农村题材得心应手。他会“做戏”,连环画《李双双》中李双双和喜旺闹别扭,后又和好,如何交代这个情节,贺友直设计了几个细节。画面上,李双双让小孩将家门钥匙递给喜旺,一个动作,说明了李双双的内心世界,生动、传神。
  我认为贺友直的连环画《十五贯》,更有典型意义。我们知道,著名连环画画家王弘力曾画过同名连环画,而且在连环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我就被王弘力刻画的娄阿鼠、尤葫芦所吸引,尤葫芦酒后的醉态,娄阿鼠刁钻的形象,我认为这两个人物就该长得这个样子。再碰同一个选题,一般画家是不愿意的。王弘力的《十五贯》较为写实,而贺友直的《十五贯》反其道,采用幽默的笔法,简洁生动、轻松愉悦,创造了另一种新的氛围。
  贺友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下去体验生活,劳动,跟农民一起生活,是通过感觉的,是眼睛看见并且通过手的,全进入脑子里的。尤其画连环画的人,从开门到晚上熄灯,这一天的过程要全部了解。种水稻,怎么插秧,怎么耕地,怎么灌水,你都要懂。你要知道割稻怎么割的,是这样拿刀子的,镰刀这样下去的,割了以后怎么放的。没有生活是画不出来的。”
  擅长表现小人物
  2013年1月6日,以贺友直连环画为主题的“文化列车”,在上海地铁2号线上线运营,为乘客呈现了一幅老上海市民的生活百态图。
  上海地铁将贺友直的《老上海360行》系列连环画制作成了公益广告,在2号线的261号列车车厢内,以壁画和拉手的形式进行展示。   2002年,贺友直创作线描巨作《申江风情录》,描绘上海街头小景。2003年底,他根据儿时记忆,为家乡宁波创作了《新碘老街风情录》组画。有专家把他画的《老上海360行》和《申江风情录》誉为现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贺友直是位平民画家,他对社会底层的群众有天然的熟悉和同情。他最擅长表现小人物,他以自己独特敏锐的眼光犀利地剖析生活,并将自己放低,用平民视角表现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者,表现他们酸甜苦辣的生活。而他画的《新碘老街风情录》组画,则饱含对家乡的热爱,像《谢年》《拜会》,浓郁的乡村风情、栩栩如生的人物、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如同泉水,汩汩而出,令今天的读者惊叹不已。
  1963年,为配合纪念曹雪芹诞辰200周年,文化部调我父亲林锴与贺友直、刘旦宅,共同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12幅,用以参加展览。这是他们首次合作,他们同住、同吃、同绘,并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几乎每次到上海,我都要到贺友直先生家探访,小心翼翼地沿着蹩仄的木楼梯上去,那里便是他的家。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一直住如此简陋的房屋。这是30平方米的一居室,原是“过街楼”(上海搭在弄堂入口上方的阁楼),1955年贺友直搬进来,一直住在这里。他在房间里隔出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工作室,放一张写字台、两个书柜,还有满处的书,几乎就没有地方了。
  “文革”初期,我还在上小学,因为父亲画连环画,所以家中收着不多的几本连环画。父亲对书很挑剔,一般的连环画是不存的,只有赵宏本、钱笑呆的《三打白骨精》、刘继卣的《筋斗云》、王弘力的《十五贯》,以及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后来这些书都给了学画连环画的弟弟。
  那本《山乡巨变》是横32开,很少见。我那时年龄小,也看不大懂,于是我得出结论,贺友直先生是画严肃连环画的。
  贺友直先生长我父亲两岁,所以我称他贺伯伯,因为世交的缘故,贺友直伯伯对我爱护有加,也经常和我讨论社会问题或有关连环画的问题。贺友直伯伯是典型的艺术家,没有大房子,他依然满怀激情地创作,而谈起问题,常常激动起来,像个热血青年。他现在画连环画,不为钱,而是一种坚持,是一种责任。
  谈价钱,现代社会画连环画和画国画不能同日而语,他也不是不能画国画,他画鲁迅的《白光》,将中国画的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人物画得那样生动。他毫无保留地捐出了那么多珍贵的连环画原稿,如果为了钱,这些原稿可以拍卖出天价来。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无论是当面,还是打电话,贺伯伯每次说话都一针见血。我们谈上海的文化建设,谈动漫对连环画的影响,谈连环画的未来发展。每年春节他都要给我寄来贺卡、年历本,寄来数张他创作的连环画人物册页,这些都被我小心地珍藏着。2016年春节,按往年一样,我给贺友直先生打电话拜年,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我心里由衷的高兴。
  令人悲痛的是,贺友直先生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此,天堂多了一位幽默的连环画大师。(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杭州日报》、人民网)
  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小人书
  小人书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书、公仔书等。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连环画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
  1949年后到1966年,连环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图画的通俗性,中国政府把连环画作为教育民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一时期,连环画作品充实着人民的文化生活,连环画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政治上主张绘画从业者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连环画的发行量比较大,绘图者的报酬与其他以绘画为生的行业相比更为丰厚。这两种因素使许多人投入到连环画的创作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连环画作品也有出现。
  90年代中后期,连环画以收藏品的身份重回人们的视野,成为继字画、瓷器、邮票、古玩之后的第五类热门收藏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对小人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分钱租一本书,能够美美地看上半天。
其他文献
37岁的飞行员赵新宇在安徽淮北市坠机身亡,是典型的“黑飞”事件。危险系数很高的“黑飞”在我国通用航空市场普遍存在,每隔几个月便会有类似事件发生。  10个月前,37岁的飞行员赵新宇在安徽淮北市坠机身亡。据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做出的《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赵新宇坠机,是一起典型的“黑飞”事件。  危险系数很高的“黑飞”在我国通用航空市场普遍存在,每隔几个月,便会有“黑飞”飞行员坠机身亡的事件发生。  业
期刊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在陈吉宁的领导下,一个已经“装上牙齿”,运作亦更加清晰透明的环保部逐渐显现。  3月11日上午两会新闻中心,履新一年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举行记者会,总结一年的环境治理,依然不吝金句。  2015年初,原清华校长陈吉宁上任环保部部长,专家从政、临危受命,被公众报以极大期待。今年两会,陈吉宁的出场也是最受关注的发布会之一。  清华十几年来最“激进”校长、最年轻部长、环保专家、首次从政
期刊
人机围棋大战高调亮相的背后,是谷歌的新商业野心——人工智能竞赛真的开始了  对于此次引来全世界关注的人机大战,谷歌董事长施密特称不管输赢都是人类的胜利。而实际上,此次人机围棋大战,不管输赢都是谷歌的胜利。中国科技企业搜狗的董事长王小川表示,谷歌不是莽撞地进行了一场比赛,而是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和策划,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  而在这次高调亮相的背后,是谷歌的新商业野心——人工智能竞赛真的开始了。  人
期刊
这个用普通话和英语拍摄的节目,线上播出,被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热切观看。它记录了6个年轻女孩的生活,炫目的名牌和尖锐的白眼在令人迷惑的快节奏剪辑里展开。  过去十年,中国新贵席卷纽约、伦敦、洛杉矶之类的城市,抢购房地产,引发了关于不公平和全球化财富的焦虑。富裕的中国人成为公众想象力的常客,正如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富人,以及在此之前几十年里海湾国家的富人们。华人在温哥华的存在特别明显,多亏了在环太平
期刊
宋仲基的全能优质、乔妹的高颜值以及两人间的“战地恋”,让《太阳的后裔》开播以来热度急升,掀起新一轮的“韩流热风”。  近日,韩剧《太阳的后裔》在网络上成为“爆款”,剧集刚播出了几集,“刷屏”热度就持续不退,不少看过该剧的人都已自觉成为“自来水”,给身边的朋友推荐该剧。对中国观众来说,《太阳的后裔》无论是选角、画风还是故事都完美符合偶像剧唯美、浪漫的属性,加上成功的营销,大幅度击中观众的心。  《太
期刊
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中外女性想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只能依附于男性,所以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强行束腰。而在追求性别平等的今天,姑娘们自然不用为了讨好谁而刻意束腰。  流行的风向和流感一样难以把握。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忽然冒出一个流行词,比如人鱼线,或者A4腰……  大部分人类文明,都对女性纤细的腰部有偏好。不过,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人类对细腰的追逐终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今天被夸耀的A4腰,在
期刊
沉寂一段时间之后,诗人余秀华又火了。当然不是因为她的诗歌新作,而是因为她跟丈夫离婚了。据余秀华称,这段婚姻自始至终都没有感情基础。因此,它最终以离婚收场,完全称得上情理之中,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看看媒体上的热闹劲吧——女诗人余秀华的离婚,蕴含了多少话题爆点,简直就是一座八卦新闻的富矿啊。  余秀华成名当然是因为她的诗歌。以《诗刊》为代表的诗歌界和文艺评论界,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余秀华的
期刊
彭云松终身未娶,他用自己的肩膀为6个孤儿撑起了一片天,他带着他们走过了那个艰难的时代,走进了美好的未来。  饿了好几天的小男孩,沿着铁路漫无目的地走着,他已经记不清上次吃饱饭是什么时候了。正当他两眼发黑快要撑不住时,眼前伸过来了一只手,手上有个热乎乎的白馒头。  “拿去吃吧。”面前的男人轻声说。  男孩抢过馒头,几口就塞进了胃里,他感觉自己又活了过来。  “多大了?”“8岁。”  男人眼带怜悯,叹
期刊
是时候吃药了,与鸡汤、养生、点赞、红包保持距离。是时候回归生活了,“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和人身上”。  晒出你的开心,让我不开心一下。  朋友圈里每个人都过得比你好。生活中所有的猥琐、逼仄、尴尬都在这里被裁剪了,所剩下的,是生活局部的真相。  朋友圈越来越大,你的世界越来越小。  敬而远之的领导、点头之交的同事、久不联络的亲戚、一面之缘的朋友、话不投机的同学,再加上钟点工、送货大叔、快递小哥
期刊
确实很久不太关注作为艺人的张信哲了,直到他在《我是歌手》中翻唱《平凡之路》成为搜索热点。那些铭刻在歌迷记忆中的歌,成为他存在的主要方式——平缓、悠长。这或许也是一种独特的幸运。重看张信哲在《我是歌手》中的表现,再分场对照每一回的变化,不难会意他在选歌方面的把握:从一个专注于情歌的歌手,慢慢撑开经验中更多方面的认识和领悟,时间感层层推移,年轻时纯净清亮的嗓音有了颗粒感,曾被歌迷抱怨的“演唱会做得太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