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品德教育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历史学科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在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方面,历史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历史教学在品德教育方面的功能。
  
  一、深入挖掘教材,适时开展品德教育
  
  利用历史学科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祖国、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正义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这就要求历史教育者要严格要求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良好品德方面勇担重任。如教师在讲商鞅变法时,不仅要讲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还要从以下角度发掘这一历史事件所蕴含的人格教育价值:(1)通过“徙木赏金”、“立木为信”的典故,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做人还是治国,都必须诚信。言必行,行必果,方能取信于人,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2)通过商鞅变法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一史实,说明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潮流不可阻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是政策措施能否成功推行的前提。古今同理,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之所以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措施顺民心、合民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历史教学中类似的品德教育资源俯拾皆是,如教师在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时,不仅要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还要突出林则徐中华民族英雄的形象;在讲述有关屈原的史实时,既要讲其代表作《离骚》,还要讲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操以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崇高志向;在讲有关阿基米德的知识时,既要讲清他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发明家,还要突出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使学生感悟: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二、树立正确理念,坚持科学引导
  
  教师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学生能产生莫大的感召力。教师要注重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如讲“三国鼎立”时,对于如何评价曹操和诸葛亮,学生争议很大。关于这两个人物,影视、小说、戏剧褒贬不一,教师在此要做出科学的引导,使学生既看到历史人物各自不足的一面,又要充分认识其成就。笔者是这样总结引导的: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招贤纳士,抑制豪强,实行屯田,对北方经济恢复和统一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曹操并不是某些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白脸奸雄。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协助刘备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刘备病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他十分注意发展农业,重视发展水利事业、改善民族关系,开发了西南地区。诸葛亮道德高尚,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既不能苛求,也不能溢美,要全面、具体、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三、渲染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共鸣
  
  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般情况下,教师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时,笔者这样开始课堂教学: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也不甘落后,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企图把中国置于帝国主义的共同支配之下。这一切表明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语调悲愤低缓)巨大的失败、巨大的灾难、巨大的损失和巨大的耻辱无不震撼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语调悲壮激昂)对此,中国的各个阶层在苦苦探索着……(语调低沉)这样的讲述,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极强的感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认识:落后就要挨打,中学生要树立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正确处理课堂违纪行为
  
  长期以来,历史在初中阶段是一门“副科”、“小科”,学生在思想上对这门课不重视,上课时就容易松懈,因此,课堂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历史教师要精心备课,以良好的气氛、精彩的内容、紧凑的结构来吸引学生,从而将课堂违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但是,即使出现违纪行为也并不可怕,教师若能端正心态、解决得当,反而会将其变为提高教育质量的良机。对该“冷处理”的违纪行为,教师要不慌乱、不追究、不批评,采取宽容的态度,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再回到课堂上来。对该“热处理”的违纪行为,教师要趁热打铁,莫失良机,正面教育。如,上课时走廊上有学生大声说笑,引起室内学生哄笑,教师此时可顺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点到为止,再巧妙地转入课堂正题。正确处理课堂违纪行为有很多方法,如扬长补短法、即兴幽默法、旁敲侧击法等,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能力,随机应变,采取合理有效的办法制止课堂违纪行为的发生,使对课堂违纪行为的处理转化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总之,历史学科蕴藏着巨大的品德教育潜力,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时时贯彻,更需要教师处处留心。
其他文献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稳定的、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个性的具体涵义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特定的要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这个层面上看,人的个性化等同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是要让他们具备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顽强的意志力、坚定的人生信念、丰富的内心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积极的开拓进取精神。总而言之,中学历史教学要遵循将中学生
劳动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本文就在高校开展劳作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必要性,在我系学生中开展劳作教育工作的初衷、该项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操作过程和实施方案、前期工
读下列材料和图中某国家轮廓,分析回答问题。(节选)图示国家是一个农业国,农牧渔业为其主要经济支柱,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70%,南部地区农业发达,主要作物为玉米、小麦、茶叶、咖啡等,粮
民族、民间、地方乐舞进入国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发展的重要途径.汉<巴渝舞>、唐<十部乐>与清代的<蒙古乐曲>颇具典型意义.汉<巴渝舞>、唐<十部乐>,以至于清朝包括<蒙
一、研究意义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资源和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类的防灾减灾意识的淡薄,使得灾害造成的危害也在加剧。中学生对突发灾害和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薄弱,会造成自身或他人的伤害,学校教育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中学生的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技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为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学生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参考和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  1.现行教材为兴趣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正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的现实状况,紧密联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的生活材料编写的,内容丰富具体,事例生动典型,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启发性,特别是在编排体系上逻辑性强、形式多样。教材除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外,还精心设计了“名人名言”、“想一想”、“做一做”、“学习与思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 ,1895 - 1898年 ,清政府进行了以“因时制宜”上谕所涉内容为核心的改革 ,这次改革既非“洋务运动”的简单延续 ,也不能看做是戊戌“百日维新”的序幕。
概念隐喻中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转化对英语语句信息高密度的形成意义重大。一致式和隐喻式是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二者具有在意义上相同而在语法功能上不同
文艺是用一种独特的暗喻形式来表现人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志的.浅近地说,它是艺术家特有的情怀意趣、人格精神投注后的产儿,是一种个体生命意志的外化;而延伸到人类文化的目
明末清初,钱谦益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扩展了人们的师法对象,对唐宋诗做出了新的评价。入清后,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与佛学思想融合,并融通诗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