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华的中国科考活动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exc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桑志华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是说起天津自然博物馆,那么相信很多人就熟悉了。天津自然博物馆正是在桑志华这个法国人于1922年所创北疆博物馆的基础上建立的,里面的化石遗迹也大多继承了当年所采集的原貌。
  桑志华(Emile Licent,1876-1952)1,法国人,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他之所以闻名考古学界,大部分由于他38岁那年来中国之后的科考活动,是中国这片土地成就了桑志华,而他本人也把人生的26年时光留到了中国,为中国的考古博物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桑志华从小就对身边的动植物感兴趣,正是由于这种兴趣,使他从读大学期间一直围绕着动植物方面展开学习,以至于后来取得了生物地质学博士2。对于20世纪初的法国民众来讲,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还充满了神秘与未知。1912年桑志华在与一位曾经到达过中国的天主教教士交流时3,偶然得知中国有大片未被探索开发过的地区,并且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使中国产生了很多不同于法国的独特物种,而这些对于一个渴望获得成就与探索自然的他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
  1914年,在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春天,桑志华带着理想迎着春风,独自一人乘从欧洲经西伯利亚来华的火车,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寻梦的地方。3月21日桑志华到达满洲里,3月25日顺利抵达天津,由此正式展开了他早已酝酿两年的探索之旅。来华后,桑志华便寻找落脚点,在得知了桑志华此行的目的后,天津献县教区的天主教耶稣会会长金道宣给予他很大帮助,不仅安排食宿,还帮助他申请考察活动的经费。在筹得献县教区、法国尚柏涅教省及法国外交部提供的经费后4,桑志华的科考活动开始顺利展开。
  科学探索的路是艰难而漫长的,起初桑志华本人也没有料想到会在中国呆这么久,实际到达后却欣喜发现原来这个地方值得探索的地方竟然这么多。在最初的几个月,桑志华先是对献县周边进行了小规模初步探索,熟悉中国的气候环境和风土人情,这是起点也是重要的一步,因为抵达一个陌生环境,首先是要对当地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中循序渐进越走越宽。而正是由于这最初的探索,使得他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科考活动的最初方案,即“较为系统地考察所有注入渤海湾的水系如黄河、白河、滦河、辽河等及其流域地区,收集地质学、岩矿学、史前学、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文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资料与标本。”有了方向的正确指引,剩下的就需要花时间去做了。
  1914年——1917年,是桑志华科考的探索摸索阶段,这一时期他主要是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进行考察,采集的动植物以及鱼类标本是小规模和不成体系的,并且这个时候采集的标本多是现生的生物,并且大多数是中国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而正是这种初步的往返探索为他后来的中国腹地考察奠定了基础。采集到的动植物及鱼类标本,这个时候放置在天津教区的财务管理处,即法租界圣路易斯路的崇德堂(今营口道天津市总工会大楼)。
  1918年6月3日,以抵达宁夏北部盐池为标志,桑志华开始了对中国北方腹地的探索,采集和发掘到的标本化石开始丰富起来。也正是这个时候,桑志华第一次在甘肃发掘到了上新世化石,这个发现使得他惊喜,也进一步坚定了要在中国继续考察去的决心。1920年10月6日——11月20日,桑志华在山西永宁至太原一带发掘,由于所收获标本很多,于是通过沙漠商队将其运回天津,有资料显示“装载这批标本就用了83头骆驼”,可见标本数量的可观。也正是在1920年,在甘肃庆阳幸家沟发掘出土的一件石核,是当时中国境内首次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旧石器的出现,打破了自1882年以来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中国北方不可能有旧石器的论断,将我国的文明史上推了几十万年,也由此揭开了中国古人类的研究序幕。
  1922年,由于标本的巨量增加,使得崇德堂房间不够用,桑志华决定建立新馆舍,而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教会的肯定与支持。于此同时,恰逢法国天主教直隶耶稣会准备在天津筹建一所工商大学1(即河北大学前身,现旧址在天津师范大学内),经过讨论,教会一直决定将桑志华的博物馆与工商大学同时兴建,博物馆就建在工商学院旁边,此后又经过1925年和1929年的两次扩建2,北疆博物馆形成了现在所保存的样子。由于其采集发掘以及号召兴建博物馆的突出贡献,桑志华于1927年4月获得由法国政府颁发的“铁十字骑士荣誉勋章”,而北疆博物院也被当时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院”3。
  1923年,由巴黎博物馆与北疆博物馆联合组成“桑志华——德日进法国古生物考察团”8在中国河北山西内蒙甘肃宁夏等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科学考察,期间最主要的发现是在宁夏水洞沟人牙(即后来闻名世界的河套人牙)与在河北宣化泥河湾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泥河湾是中国考古界的一处宝库,一直到1929年,桑志华曾7次到访采集标本,里面包括三趾马、板齿犀、剑齿虎和原始鬣狗等一系列富有重大考古价值的化石。1935年,桑志华在山西的榆社盆地采集到丰富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以质量、数量论,都超过了他采集过的任何一个地点的化石”4,这也是桑志华在中国26年的科考活动中的最后一次重要发现。
  1938年,欧洲和中国皆陷入战火,桑志华此时也不得不停止已进行多年的考古活动,迫于形势,他于1939年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已生活了26年的中国,重返法国,此时对于时年63岁的桑志华来说,心情一定是复杂的。
  风雨26年,从今天看来,桑志华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座博物馆与为数众多的化石标本,还有他对科学探索的精神,用南开大学邱占祥教授在《桑志华与中国的古哺乳动物学》一文中的话来说:“中国今天还有如此丰富的可提供对比和进一步研究的新生代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主要归功于桑志华。”4这也许是对于桑志华在中国26年成果的最好注解。
  参考文献
  [1]沈士骏.参观北疆博物院以后、人生与艺术.[J],1928
  [2]劉东生,卢演俦.德日进对中西科学交流的贡献[A].见:王鸿祯.中外地质科学交流史[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3]河北大学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4]房建昌.天津北疆博物院考实[J].中国科技史料,2003(01):10-19.
  [5]王嘉川,王珊.天津北疆博物院补考[J].中国科技史料,2004(01):40-51.
  [6]邱占祥.桑志华和他的哺乳动物化石藏品—试谈桑志华藏品中哺乳动物化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A].孙景云主编.天津自然博物馆建馆90(1914-2004)周年文集[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10.
  [7]王平.天津自然博物馆5次改扩建历史纪实[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08):188-190.
  注释:
  [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翻译室编.近代来华外国人名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王嘉川,王珊.天津北疆博物院补考[J].中国科技史料,2004(01):40-51.
  [3]房建昌.天津北疆博物院考实[J].中国科技史料,2003(01):10-19.
  [4]王嘉川,王珊.天津北疆博物院补考[J].中国科技史料,2004(01):40-51.
  [5]河北大学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平.天津自然博物馆5次改扩建历史纪实[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08):188-190.
  [7]房建昌.天津北疆博物院考实[J].中国科技史料,2003(01):10-19.
  [8]刘东生,卢演俦.德日进对中西科学交流的贡献[A].见:王鸿祯.中外地质科学交流史[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9]沈士骏.参观北疆博物院以后、人生与艺术.[J],1928
  [10]邱占祥.桑志华和他的哺乳动物化石藏品—试谈桑志华藏品中哺乳动物化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A].孙景云主编.天津自然博物馆建馆90 (1914-2004)周年文集[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10.
其他文献
摘 要:论文以甘谷驿油田顾屯区长4+5储层砂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薄片鉴定、铸体薄片图像分析、X-衍射粘土矿物含量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儲层岩石学、物性和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长4+5储层主要发育细粒长石砂岩,孔隙度平均值为8.72%,渗透率平均值为0.34×10-3μm2,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储层。残余粒间孔、溶蚀粒内孔为主要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类型主要为中孔微细喉型和小孔微细喉
期刊
摘 要:尼木铜矿富集区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东段,产出岗讲、白容、厅宫、冲江等斑岩铜矿床,铜矿体主要产于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英云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等复式岩体中,帕古脆韧性剪切带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次级断裂交汇部位、裂隙发育部位矿化富集明显。本文对尼木铜矿富集区的自然地理、岩溶及水文地质基本特征进行阐述,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的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结构进行了详细地分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这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基层党组织;经验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是深刻认识到建立和加
期刊
摘 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风向标和手段,是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大事。而其中的土地测绘技术是它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土地测绘技术还是先进的科学计算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广泛作用,不仅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和规划阶段,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竣工验收阶段也是如此。土地测绘技术是一切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根本保障我,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和手段。
期刊
摘 要:针对GIS所提供的单个地理处理功能难以完成跨流程、综合性的地理处理任务的缺陷,探讨利用工作流建模技术,基于云平台和ArcGIS,构建GP服务模型,将多种操作流程融合并封装打包成一个模型工具箱,实现综合复杂任务的自动化操作。以遥感图像变化检测为例,验证了本文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云平台;地理处理模型;工作流;变化检测  1 前言  越来越多的GIS既需要访问其他系统提供的网络服务,
期刊
摘 要:土地资源急剧短缺的现在,土地复垦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土地复垦;生态保护  迄今为止,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1]。开展土地复垦的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可以高效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恢复土地之前的生态功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势必会与西方文化产生交流碰撞。如何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高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进行具体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1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
期刊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了当今城乡人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体每天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又能提升人的气质,还能塑造人的美好形象。同时可改变一个地区公民的精神面貌,增进人们的互信、互谅意识,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从而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肩负着群众文化的组织、指导、培训、辅导等重要职责,是当地社会文
期刊
一直梦想着过上既能朝九晚五踏实工作,也能心怀远方,浪迹天涯的生活。工作之后对于旅行的热爱,非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教师工作的关系工作之后更加的热爱旅行。  初春的三月,天气虽仍有一丝寒意,但春已经不知不觉间挤进了季节的门槛,带着些许微温。踏春时节,万物复苏,合浦的油菜花开的正盛,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色的花海,彷佛置身童话世界。相约好友,一起驱车前往。熙熙攘攘的游人使得这片往日寂静的田野今日显得格外喧闹。
期刊
摘 要:兰溪先贤,明代著名学者章懋曾以“道学、功名、文章三大担”期许后人。唐宋以来,兰溪三大担的代表人物有:道学有金履祥、功名有唐龙、文章则有章懋、李渔等人。  关键词:历史;明代;唐宋  历代以来,兰溪人文蔚盛、才俊如云。在《二十四史》中列传的就有16人,载入《中国名人大词典》的有50人。历代共出文武进士230人,其中状元、探花各1人,共出宰相3人,从祀孔庙的“大儒”1人。堪称精英辈出,代不乏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