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tein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塞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症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有关。该病罹患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粘膜、眼、心血管、胃肠道、支气管粘膜、肺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围绕白塞病的发病机制,从人类白细胞抗原、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人类热休克蛋白以及γδT细胞受体与白塞病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消耗性症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中非常普遍。本文就其原因、引发生理异常情况以及强效抗逆转录病毒剂、雄性激素、生长激素、运动、细胞因子调节剂对其治疗状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加以总结。
综述细胞因子特别是Th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2、4、5、6、10、13、γ-干扰素)与特应性皮炎的关系,认为特应性皮炎皮损和外周血T细胞中存在(类)Th2细胞优势亚群,特应性皮炎免疫发病机制可能是一种以Th2细胞介导为主的皮肤免疫炎症反应。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新的快速、价廉、简便、敏感且特异的诊断方法是当前主要研究热点,而设计新试剂盒的关键在于,对现有试剂盒优、缺点的认识和改良,利用人工合成梅毒螺旋体抗原设计出新的检测方法。对梅毒螺旋体抗原的分析及人工合成,国外早在1989年就已开始进行,几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种针对不同需要的试剂盒。
为分析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V)患者中系统受累和病期长的危险因素,作者描述了160例(男71例,女89例)LV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如下:20%病例有系统性血管炎,皮损呈多形性,最常见的皮损是可触及的紫癜,分布以下肢为最常见。
期刊
作者报告12岁以下儿童细菌性阴道病(BV)71例。年龄:<1岁10例,1~3岁8例,3.5~5岁.5例,5.5~8岁22例,8.5~12岁26例。
儿童非对称性屈侧周围性皮疹(APEC)已屡见报告,到1993年Taieb等才正式应用本名,并对其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病例:男30例,女37例,平均年龄275个月。临床表现中,61%患者有前驱症状,以耳、鼻、咽喉及消化道症状为主。40%的患者有短期发热,常少于4天,高热少见。发热可出现在发疹前后或病程中,皮疹分布以躯干一侧为主(58%),但四肢也有发疹(43%),而肢端发疹少见(3
线性IgA大疱性皮病(LAB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以表皮基底膜带IgA线状沉积为特征。LABD通常是特发性的。药物诱发的LABD的发病机理尚未阐明,迄今为止尚无有关药物特异性T细胞参与发病的资料。该文报告1例患者,80岁,女性,胆囊切除术后服用头孢曲松和甲硝唑。同时间断使用速尿、脑益嗪、扑热息痛和磷酸可待因。服药7天后,躯干部泛发红色皮疹,部分呈荨麻疹样斑块。停用上述药物4天后,
期刊
环氧合酶有两型,环氧合酶(COX)1活性稳定,COX-2是可诱导型,通常活性较低.两型在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均存在.本实验研究紫外线(UV)照射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和人在体皮肤中COX-1和COX-2表达的影响,从而探索COX在UV诱导的炎症中的可能作用.体外培养HaCaT细胞18小时,用UVB(280nm~320nm)距离20cm照射.照射前90分钟加入被测药物,照射后一定时间收
期刊
特应性皮炎的免疫学和药理生理学特征激发了识别以慢性皮肤炎症为特征的相关效应细胞和介质的探索性研究。一旦携带特应性异常遗传表达的造血细胞浸润皮肤和粘膜即可致临床疾病。现证明新的Ⅳ型磷酸二脂酶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SDZASM981的外用制剂可作为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皮质类固醇的替代治疗。
尿刊酸是皮肤中吸收紫外线的主要介质之一,辐射后可发生异构,在紫外线引起的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紫外线和一些因素对尿刊酸异构及其在光免疫应答中作用的影响,并对尿刊酸的临床应用作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