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考题呈现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二、考点分析
本题以我国西北地区风能开发为主题,考查风能的优缺点,该地风能开发的条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该考点对应了考纲要求,必考内容: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解题思路
首先,要具有风能和风力发电的必备地理知识,即风力发电的优缺点:清洁,环境效益好;可再生,永不枯竭;占用大片土地;不稳定。
其次,能结合问题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具体解析:
第(1)小题,考查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特征,煤炭属于非可再生的矿物能源,对环境污染大,会面临枯竭。水能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但在施工过程中会淹没耕地、聚落,造成库区移民。审题时需要注意題目中的“分别”二字,即风能要分别与煤灰和水能进行比较,得出其优势。(答案: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第(2)(3)小题,考查风电场的区位条件,一般考虑风能资源、地形、可利用土地、市场及距离、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等因素。第(2)问,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自然条件”,即只能从自然因素入手分析。结合瓜州(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平坦、气候(年大风日数多,风库)、戈壁广布(可利用荒地多)进行说明。第(3问),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主要从社会经济条件不足去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西北或其他地广人稀(如:两极地区或青藏地区等)的地区开发风电或太阳能等一定有的优势是土地面积广,劣势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建设成本高……。(答案(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第(4)小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采用由果推因的方法,建设热电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具体的工作原理是:当风力减弱,风力发电量减少时,热电作为补充电力;而当风力增强,风力发电量增多时,减少热电站的发电量。(答案: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四、预测考向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综合开发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会以某区域为背景, 围绕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的开发和建设,考查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试题主要涉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常见题型为非选择题。
区域背景多选材于高纬度区域、高海拔区域、干旱荒漠区域、湿热雨林区域,之所以选这样的区域,一方面反映素材的新颖、典型和独特,另一方面体现情境的真实公平,高考命题所选择的区域或地理事物不能对某一些考区的考生有利。同时这些区域通常都是生态脆弱区,人类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因素较多,最能体现人类人地协调发展的理想追求。
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是近几年试题的突出特点。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二、考点分析
本题以我国西北地区风能开发为主题,考查风能的优缺点,该地风能开发的条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该考点对应了考纲要求,必考内容: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解题思路
首先,要具有风能和风力发电的必备地理知识,即风力发电的优缺点:清洁,环境效益好;可再生,永不枯竭;占用大片土地;不稳定。
其次,能结合问题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具体解析:
第(1)小题,考查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特征,煤炭属于非可再生的矿物能源,对环境污染大,会面临枯竭。水能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但在施工过程中会淹没耕地、聚落,造成库区移民。审题时需要注意題目中的“分别”二字,即风能要分别与煤灰和水能进行比较,得出其优势。(答案: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第(2)(3)小题,考查风电场的区位条件,一般考虑风能资源、地形、可利用土地、市场及距离、交通条件、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等因素。第(2)问,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自然条件”,即只能从自然因素入手分析。结合瓜州(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平坦、气候(年大风日数多,风库)、戈壁广布(可利用荒地多)进行说明。第(3问),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主要从社会经济条件不足去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西北或其他地广人稀(如:两极地区或青藏地区等)的地区开发风电或太阳能等一定有的优势是土地面积广,劣势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建设成本高……。(答案(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第(4)小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采用由果推因的方法,建设热电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具体的工作原理是:当风力减弱,风力发电量减少时,热电作为补充电力;而当风力增强,风力发电量增多时,减少热电站的发电量。(答案: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四、预测考向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综合开发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会以某区域为背景, 围绕区域地理特征与区域的开发和建设,考查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试题主要涉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常见题型为非选择题。
区域背景多选材于高纬度区域、高海拔区域、干旱荒漠区域、湿热雨林区域,之所以选这样的区域,一方面反映素材的新颖、典型和独特,另一方面体现情境的真实公平,高考命题所选择的区域或地理事物不能对某一些考区的考生有利。同时这些区域通常都是生态脆弱区,人类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因素较多,最能体现人类人地协调发展的理想追求。
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是近几年试题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