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的颜色(创作谈)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z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文友说我的文字很土,甚至土得能掉出渣来。我不知我的文字究竟是不是土,就像泥巴的颜色一样。但一说到泥巴,别人喜不喜欢我不知道,我个人是很喜欢的。我像一棵小草,从泥巴中来,身上有着泥巴的气味。
  我生在农村,打在地上会爬,照我老家的话说是打会捡糖鸡屎吃时起,我眼里看到的就尽是泥巴。它们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黑色的,有的又是黄色的,当然,鹅黄的也有,还有其它颜色的。但无论是什么颜色,我当时是无法认知,也无法叫上名来的。我只知道抓到手里就往嘴里送,弄得一嘴的泥巴,待至母亲见了,自然又免不了一顿打骂,你就这么愚蠢呀,泥巴也是能吃的么。骂归骂,一旦背着母亲的面,我就又溜至地下,和泥巴摸爬在一起。我母亲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一天为我换洗几身衣服,真服她耐得了烦。我就在这样一种呵护下渐渐长大、长高。及至后来上小学启蒙了,还和小朋友们一起用泥巴捏菩萨,做桌椅,制碗筷,打泥巴仗。甚至把泥巴塞进别人书包里,偷偷地乐。我的童年充满了泥巴的故事。
  我记得有一回农忙双抢,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尽上力的,没有一个闲人,像战争一样不计苦累,没有一个人敢闲着。插禾时我那稚脚踩在了碎玻璃上,割开了一条大口子,深可见骨,殷红的鲜血还有汗水渗透在田里,和泥巴混合在一起,害得我的脚肿胀发炎,钻心地疼,一个星期上学都像瘸子一般,极不方便。但我没有哭。那时,我就想泥巴的颜色肯定是像血一样的。
  还有一回,在上学路上我玩泥巴玩过头了,以至把我母亲给我新买的一块电子表丢了,尽管那电子表很便宜,只有五块钱,可是,我却好着急的,不知如何是好。阳光在路上跳来跳去,我在那路上往返寻找,心情一点也阳光不起来。没想回到学校,看到黑板报上写了失物(电子表)认领通知,我那电子表竟又失而复得,不知是哪个这么高尚的同学,刹时,我就变得开心极了。我想这时的泥巴又成了阳光的颜色了。
  泥巴就像万花筒似的,少了定力,就轻易看不到她的颜色。
  至于我的文字有没有着泥巴的颜色,我不知道。但至少有一点,我还是心里明白的,每当我一捉着笔或是一敲键盘,我的眼里就看到了泥巴,看到了和泥巴有关的事物。土里生万物,地内产黄金。就我所知很多事物源于土地,又归于土地。比方说树木,在土地里生根,发芽,萌叶,成长,老去,腐朽,最终又化成了泥。这样一个全过程,印证了这个道理。
  没泥巴的地方,是不会有生命的。尽管都市繁华、剌激,但那些水泥硬壳还是建立在泥巴之上的,没有泥巴就成不了这些豪华的建筑。
  有时,泥巴也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制做陶瓷,各种各样的器皿、装饰品,安放在人家的房间里,可以用,可以观赏,最终也是要回到泥土中去的,只是时间问题。
  前不久,和朋友们一起逛商场,我想买一条裤子。有时候,我也多么地想把自己装扮得光鲜一点,气质不凡,派头十足。商场的衣服种类繁多,简直有些眼花,选了质地,还要选颜色配当,我正犹豫。朋友拿起一条米黄的裤子说:这泥巴色还有点味道啊,耐看。冲着这泥巴,我想也没想就买下了。其实到现在我都具体描述不准泥巴的颜色。纯粹是感觉吧。
  我之所以啰啰嗦嗦为泥巴说话,生怕别人听不懂似的,那是因为泥巴盛满了我的整个生活,能写点与泥巴有关的文字,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我感到泥巴是能发光的,这光能照亮我的行程。在我往后的写作生活中,我想,我会望着那光,尽可能地把眼力和笔力透入泥巴的深处或是内核,寻觅,并认真地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至于我的文字表达了什么,有没有泥巴的颜色,那就是我修为的事了,也是读者欣赏与品味的事了。如果,我写得没到位,那是笔力有所不逮。我相信,如果读者朋友体会到了我的真诚和用心,是不会怪罪的。
其他文献
这落在白衬衫上的鸟迹  这窗台上野猫踩过的夜色  这蓝天之上的鹰影  哦,这满世界的尘灰 时时  在眼中长成荆棘  我用一生学习宽容  大河边修养 视而不见  屋子里关住惊雷  “有些事 忍忍也就过去了”  过目即忘亦是美德  不必在心里燒着一场大火  将一生积攒的银子一次花掉  可如今 我铁下心来  要将典籍中的坏句子揪出来  要挑出鸡蛋里的骨头 草丛中的虫  要清理门户 把身体里的那些病灶  
期刊
罗长青:从您已经发表过的作品来看,您此前以及当下主要专注于散文和诗歌创作,您能谈一谈这种创作选择的原因吗?  方雪梅:可以说,我的写作,与大多数作者一样,最早是从诗歌起步的。读中学时,恰逢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时代。从小喜欢读故事、看文学书籍的我,胸中藏着的一种对文字的激情,像呼呼冒出的桃花,栖息到诗歌这棵大树上,肆意地抒发自己幼稚的情感。那时,凭着青春的激情写诗,虽然不成熟,但我
期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的散文创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一批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家的作品重新出版,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坛风景,而且新出版的散文集也可以用盈千累万来形容,不仅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写散文,学者、编辑、记者、学生、农民工也写散文,而理论界关于“原生态散文”“在场主义散文”等颇富争议的命名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散文这一文学体裁所具有的亲民性和巨大影响力。可以说,散文正日益成为碎片化时代
期刊
酒帜高张  还没有提笔,“酒饭书”三字,如轻车肥马,追风而来。我觉得此三字,颇有情味,搁在一起,雅俗一堂,别有境界。而“酒帜高张”,让我仿佛走在晚唐的路上,与杜牧一起,闻到了杏花村的酒香。  饭是俗物。自嘴巴里长出米粒大的牙齿,就五谷杂粮,一日三顿,大米小米,粟米苡米,籼米糯米,稀饭硬饭,一路吃了过来。从婴儿吃到中年;从童年念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后来,明白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
期刊
在京珠線 大地也是一列高铁  向我身后奔跑 我总担心它  会否走失  月亮经过城市 想将梦中的台灯  拧亮点 有人想将月亮甩掉  事实上 月亮没有脚  没有谁能跑过她  列车吞吞吐吐进站  像一个没赚钱的打工者  犹犹豫豫回家 月光下  几个男人睡不着觉  却没有一个像样的理由  我在湖南看到的月亮  在广东同样看到  只是月亮渐行渐远  如一个人老去的  美貌
期刊
哦,我要飘起来了  躯体已被掏空 轻于羽毛  轻于这阳春三月  孩子吹出的一串泡泡  而灵魂明显加重 像一列大型货车  将大地紧紧抱住  风 這扑面而来的  荡涤……  站在原野 我与冬小麦呈现  相同的走向 打开胸膛  生锈的时间  曲曲折折的魂魄  清风穿越 濯洗  旧衣裳抖露晨曦  独自行走 一条道到底  天正在暗下来  一只鸟眼看要  撞向虚无主义的玻璃  风来自东边 来自草尖上的  颤栗
期刊
将瀑布种在眼睛里  这个全身长满火,饥饿的人  背着一座城池  来回折叠影子  每一双脚都深陷泥泞  无法翻开黑夜  唯有让一朵芦花离开躯干  短暂呼吸,做一次美妙地开合  璀璨的音阶低于胸腔种子不再失语,破茧而出  赎罪,包裹上書写着来去  以及被耽搁的时间  此刻,你说前世  而我念叨着今生  我坐在什么地方,都能听见  那一线飞流对山涧叩问成潭而虹,未能成蝶?  范文胜,湖南沅陵人,1960
期刊
昏暗的禪灯  正好隐去多舛的命运  将那些棱角分明的部分藏在心里  满脸堆砌笑容,像一尊大肚的佛  正襟危坐的人,说着唾弃名利的话  毫不吝啬地扔下香火  我在狼的目光里艰难选择,帮谁  都会失去功德  我精疲力竭时,终于失去心性  经轮倾覆,在一串铜质的声音里  一部分随他去见尘埃  一部分与她看见流星
期刊
1  夏天的时候,我一直想认识一个女孩,一个年轻漂亮,而且没有男朋友的女孩。  我可以带她出去玩,去鸡公山看枫叶,看云彩。去南湾湖看芦苇,看白鹭。或者去灵山寺进香,抽签,玩遍我们信阳周边的山山水水。这些地方,我已经去过多次,像一部电影,在电脑上看过许多回,对它的剧情很熟悉。但是,我相信如果和一个漂亮女孩同去,就像換到电影院里看一遍,台词还是一样,效果却是不同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就算请假,甚至旷工
期刊
一  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年轻就失去了丈夫。原本是该由两个人一起走的路,如今却留给了她一个人来走,她忽然倍感孤单。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啊,她把自己和丈夫的结婚照紧紧抱在胸口,又时不时从怀里推开来,在灯光下端详。一回又一回,她想起了自己与丈夫刚认识时的情景——仿佛一切都是在昨天才发生过的事情:  那时,她还在娘家做闺女。她的娘家在津市白衣乡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死得早,娘就在镇上开了一家米粉店,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