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的形势要求以及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所提出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短打算,而要长远谋划,落实任务时,要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拔苗助长,尤其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如果大轰大嗡,层层加码压指标,相互攀比赶进度,甚至为了达标而不惜举债,那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认真领会和严格执行中央精神,做到“五坚持”、“五要五不要”,从而处理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思考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对农村工作而言,就是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的形势要求以及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所提出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短打算,而要长远谋划,落实任务时,要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拔苗助长,尤其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如果大轰大嗡,层层加码压指标,相互攀比赶进度,甚至为了达标而不惜举债,那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认真领会和严格执行中央精神,做到“五坚持”、“五要五不要”。即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建新农村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同时,要注重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要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要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在思想上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在认识上注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工作上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支持、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作用。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的关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2.1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做好“三农”工作的关系。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农”工作的政策目标、工作重点各有侧重。在农产品短缺时期,“三农”工作突出抓农业增产,在温饱问题解决后突出抓农民增收,这两件大事必须常抓不懈。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立足全局作出建设新农村的决策部署,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目标,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不能使之对立,新农村建设是方向是目标,解决“三农”是核心,要紧紧围绕“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
2.2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是与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忽视城镇化、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度适时地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的资源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立足实际地规划建设不能转移出来的农民家园,使他们同样享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样享受到城里人享受到的条件。
2.3 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农民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新农村。但是不能把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国家扶持对立起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中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国家承担,其他的农民生产、生活、建房等由农民自己投入,介于二者之间的应由国家和农民共同承担。
2.4 创新体制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既需要注重资金投入,又需要注重机制创新;既要注重项目建设,又需要注重制度建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
2.5 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的关系。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但选择试点、树立典型,要充分注意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必须认真立足本地实际,根据不同的情况,抓好不同类型的试点,积累经验,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2.6 加强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特色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但必须看到各地情况的千差万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起点有差距,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乡村规划和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切忌“一刀切”。
【关键词】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思考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对农村工作而言,就是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的形势要求以及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所提出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短打算,而要长远谋划,落实任务时,要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拔苗助长,尤其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如果大轰大嗡,层层加码压指标,相互攀比赶进度,甚至为了达标而不惜举债,那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认真领会和严格执行中央精神,做到“五坚持”、“五要五不要”。即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建新农村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同时,要注重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要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要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在思想上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在认识上注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工作上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支持、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作用。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的关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2.1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做好“三农”工作的关系。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农”工作的政策目标、工作重点各有侧重。在农产品短缺时期,“三农”工作突出抓农业增产,在温饱问题解决后突出抓农民增收,这两件大事必须常抓不懈。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立足全局作出建设新农村的决策部署,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目标,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不能使之对立,新农村建设是方向是目标,解决“三农”是核心,要紧紧围绕“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
2.2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是与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忽视城镇化、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度适时地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的资源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立足实际地规划建设不能转移出来的农民家园,使他们同样享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样享受到城里人享受到的条件。
2.3 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农民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新农村。但是不能把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国家扶持对立起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中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国家承担,其他的农民生产、生活、建房等由农民自己投入,介于二者之间的应由国家和农民共同承担。
2.4 创新体制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既需要注重资金投入,又需要注重机制创新;既要注重项目建设,又需要注重制度建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
2.5 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的关系。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但选择试点、树立典型,要充分注意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必须认真立足本地实际,根据不同的情况,抓好不同类型的试点,积累经验,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2.6 加强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特色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但必须看到各地情况的千差万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起点有差距,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乡村规划和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切忌“一刀切”。